内容简介
一般论者多以中国哲学的特质为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亦即英文所谓的Humanism。这种看法容易引起误解,譬如以为中国人的视野只是现实的人间世界,即使道德规范与宗教礼仪也不过是考虑“利用厚生”而已,谈不上什么关怀与境界。就算勉强肯定了道德主体有其超依据,也多半以后者为立说之“假设”而已,不必认真看待。这种观点并不符合先秦重要典籍的明白意旨。如果我们承认先秦典籍(如《诗经》、《书经》、《易经》、《左传》等)与古典儒家及道家的主要作品,可以代表中国心灵的原型,那么我们将不难发现:中国哲学的特质并非仅是人文主义,而是开放的人文主义——向着界开放。此界或名为帝,或名为天,或名为道,不同名称足以显示此种人文主义的开放性与创造性。
作者简介
傅佩荣,1950年生,祖籍上海。曾师从哲学大师方东美先生。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现任台大哲学系教授。曾任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哲学研究所所长,荷兰莱顿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客座教授,向欧洲人讲授《论语》两年。台湾《民生报》评选为大学最热门教授。获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颁发教学特优奖。作品曾获台湾地区中正文化奖、最高文艺奖奖项。其“哲学与人生”课在台大开设17年来座无虚席,被大学生社团推选为最佳通识课。
傅教授还是一位杰出的演讲家,自1990年以来,他每年开展200多场哲学讲座,还多次应邀前往马来西亚、韩国、美国、新加坡等华人社团作传统文化讲座。他的著作目前逾百部,中国大陆已出版的有:《哲学与人生》、《智者的生活哲学》、《智慧与人生》、《赢的人生哲学》、《心灵导师》、《自我的觉醒》、《傅佩荣论语心得》、《人生中不可不想的问题》、《傅佩荣细说老子》、《傅佩荣庄子心得》、《傅佩荣细说孔子》、《傅佩荣四书心得》、《儒家与现代人生》、《西方哲学与人生(三卷)》,以及有声书系列:《老子讲座》、《论语讲座》、《庄子讲座》、《孟子讲座》、《易经讲座》、《哲学与人生》等。
精彩书评
傅君一方面以宗教哲学为解释之架构,而另一方面则又以历史文献之考证为立论之基础,故能自抒己见而不陷于主观臆测,所下论断颇合乎荀子所谓“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双重准则。
——余英时
中国哲学的特质并非仅是人文主义,而是开放的人文主义——向着界开放。此界或名为帝,或名为天,或名为道,不同名称足以显示此种人文主义的开放性与创造性。这样的绝不是个“
目录
新版序
余英时先生序
导论 周朝以前的宗教观
第一部 《诗经》、《书经》中的天帝观
引 言
第一章 “天”与“帝”的共同意义
第二章 天命观
第三章 天概念之式微
结语
第二部 原始儒家的天论
引 言
第四章 《左传》与《国语》
第五章 孔子
第六章 孟子
第七章 荀子
第八章 《易传》
第九章 《中庸》
结语
第三部 原始道家的天论
引 言
第十章 老子
第十一章 庄子
结语
结论
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关于“天”概念之起源,目前学术界有两派针锋相对的理论。一派主张天是由周的氏族神演化而成,另一派则反对此说,并主张天在周朝立国之前早已存在。第一派理论的著名代表是顾理雅(H.G. Creel)。顾氏在《释天》一文中提出以下论证:第一,在商朝的记录中,亦即甲骨文里,不曾出现天神之观念,甚至天字亦付阙如。换句话说,商人不曾以天指称上帝。甲骨文里虽然有二十六处字形接近天字,但是顾理雅认为没有一处明确指称天神。他根据王国维的论断,主张以天为至上神之信念系出现于商周之际。
第二,在某些代表周人思想的古代典籍中,天的地位远较帝为超特。这些典籍包括金文(亦即青铜器铭文)、《诗经》与《书经》。顾理雅认为,西周金文中以天为上帝的用法共出现十七次,以帝为上帝的用法则只出现四次。《诗经》中以天为上帝的用法出现了一一八次,帝只出现四十三次。至于《书经》,顾氏则统计周初的十二篇文献,其中天字凡一一六见,帝字凡二十五见。顾氏主张,这种重天轻帝的转变可以理解为:帝原是商的氏族神,天原是周的氏族神。
第三,周人代商而起,帝概念与天概念得以对照比较,然后发现两者所代表的是同一神祗。至于天字的构成及其含义,顾氏主张:(一)天字所含的“大”字,原指人的伟大而言;(二)天原指神祗所居的上界,后来亦用以指称这些神祗;(三)周人祖先所转化的神祗皆可统合于“天”之名下;(四)天成为共称之名,丧失了帝所具备的人格性,成为一个非人格的神祗。
前言/序言
我对中国哲学的兴趣与关怀,始于一九七二年在台湾大学当硕士生时,有幸连续五年亲炙方东美先生而深受启发。真正着手认真研究,则是一九八。年到美国耶鲁大学念书时,选读余英时先生的课才开始的。方先生以中国哲学的精神与发展“博”我,余先生以历史文献的考证与论据“约”我。经过这一博一约,我才敢谨慎地踏入中国哲学的园地,提出我的初步心得。
一般论者多以中国哲学的特质为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亦即英文所谓的Humanism。这种看法容易引起误解,譬如以为中国人的视野只是现实的人间世界,即使道德规范与宗教礼仪也不过是考虑“利用厚生”而已,谈不上什么终极关怀与超越境界。就算勉强肯定了道德主体有其超越依据,也多半以后者为立说之“假设”而已,不必认真看待。这种观点并不符合先秦重要典籍的明白意旨。如果我们承认先秦典籍(如《诗经》、《书经》、《易经》、《左传》等)与古典儒家及道家的主要作品,可以代表中国心灵的原型,那么我们将不难发现:中国哲学的特质并非仅是人文主义,而是开放的人文主义——向着超越界开放。此超越界或名为帝,或名为天,或名为道,不同名称足以显示此种人文主义的开放性与创造性。
儒道天论发微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评分
☆☆☆☆☆
《中国历代思想家》是由台湾中华文化总会(原名“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总会”等)与王寿南教授共同担任主编,两岸学者联袂编写,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这套著作对于读者具有很好的参考意义。作为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重点引进项目,此次以简体字出版,对文中的古今地名对照、注文体例和文字错误等作了必要的订正,并将原25分册按历史年代合并为先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明、清和现代等凡7种14册。
评分
☆☆☆☆☆
《原道》,这份立足传统从事当代文化建设的思想性刊物,创刊十年了。在文化保守主义的声音逐渐强劲的今天,“原道”这一学术群体及其所作工作的意义,也得到进一步的彰显。十年十辑,到了作个小结的时候。回顾过去,是为着展望未来。
评分
☆☆☆☆☆
当代世界的思想版图似乎可以说是自由主义、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三足鼎立。一个可喜的现象是,近年来新左派与自由主义学者对传统表示了一定的敬意,并开始致力于掘发传统资源的有利因素。相对于前两者以西式解释架构对传统作工具性解读,《原道》所禀持的保守主义特别强调“以中解中”,立足于当代中国的最大需要,在历史的内在性、民族的内在性和传统的连续性中,去挺立中国文化的主体性。这当中,最为关键的是民族文化生命的延续和张扬。纠缠不清的保种、保国与保教,其实是不同层面的问题。通过百多年来无数仁人志士艰苦卓绝、百折不回的巨大努力,保种、保国的目标已经达到,最高层面的保教乃至弘教,也正在逐步得以实现。一个民族的复兴,不一定以文化的复兴为全部内容,但必然以文化复兴为其最高标志。在民族文化体力的较量与对话中,必须以我为本、以我为主,坚定树立起自己的文化主体性。这,是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进行文化建设的根本。本立而道生,有本则昌,无本则竭。
评分
☆☆☆☆☆
原版本的卷头语和三篇序言,从不同角度介绍了该书系的出版缘起和有关情况,简体版将其主要内容附于书前。
评分
☆☆☆☆☆
中国已经卷入到现代性进程与全球化浪潮之中。经济-资本和技术-信息的全球一体化正加速改进着人们的物质生活,与此同时,一方面,社会动荡、价值冲突与文明竞争的问题愈发显得突出;另方面,时代与社会剧变中各种现代思潮的泛滥,正在稀释甚至吞啮各大文明的古典精神。一百多年来的剧烈转型,在经济、政治、社会诸层面的试验,更使今日中国的面貌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如何在现代性语境下进行政治重建——论证政治合法性、厘定政治秩序,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下培固文化认同——重塑民族文化形象、加强民族凝聚力,如何在现代性与全球化的双重冲击之下满足个体的身心安顿,这都是摆在知识界面前的重大问题。《原道》力图对这些问题作出回应,这种回应既是现代的,又承续着历代先民因时、因地的创造精神,在这个意义上,绝不可能仅将传统作为同情式学术研究的对象,而一定是要在活的生命体意义上来接续传统与现代,彰显其间活的精神纽带。
评分
☆☆☆☆☆
评分
☆☆☆☆☆
不错,正版,发货快
评分
☆☆☆☆☆
【成功者有16种好习惯】1.微笑。2.气质纯朴。3.不向朋友借钱。4.背后说别人好话。 5.听到坏话时微笑。6.过去的事不让人全知道。7. 尊敬不喜欢你的人。8.学会珍惜。9.对事无情,对人有情。10.多做自我批评。11.为别人喝彩。12.感恩。13.学会聆听。14.说话时常用我们开头。15.少说话。16.喜欢自己。
评分
☆☆☆☆☆
原版本的卷头语和三篇序言,从不同角度介绍了该书系的出版缘起和有关情况,简体版将其主要内容附于书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