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令人眼前一亮,那种厚重典雅的感觉,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编者的用心良苦。纸张的质感也处理得恰到好处,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阅读的舒适度。我尤其欣赏封面设计中那种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美学,让人在翻阅之前就已经对内容的深度有了一个初步的心理准备。虽然我之前对甲骨文的研究涉猎不深,但初次接触这套书时,那种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让人立刻意识到这不是一般的普及读物,而是真正下了大功夫的珍品。
评分从版本学的角度来看,这套“骈枝”系列的汇编整理工作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它将以往分散在不同刊物上的重要成果系统地集中起来,极大地便利了后续的研究工作。这套书的问世,无疑是为后学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平台,避免了重复劳动,使得学者们可以将精力投入到更高层次的探索中去。这不仅仅是几部著作的简单合集,更像是一个时代的学术坐标,标志着特定领域研究的成熟与深化。
评分对于一个文字爱好者来说,这套书带来的震撼是多维度的。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和解读甲骨卜辞,更重要的是,它展现了一种深厚的历史文化情怀。作者在行文间流露出的那种对先秦文献的敬畏和热爱,是无法用冰冷的数据堆砌出来的。尤其是那些需要结合上下文语境才能理解的复杂结构,作者的解读往往能一语中的,令人拍案叫绝。我甚至觉得,即便是对古文字不甚精通的读者,也能从中感受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强大生命力。
评分阅读这套书的过程,简直就像是进行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于省吾先生的考证之严谨,论证之细密,在每一个章节中都体现得淋漓尽致。我特别留意了他对于一些关键字形的辨析,那种抽丝剥茧、层层递进的分析逻辑,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本。读到精彩之处,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揣摩,甚至要对照其他相关资料进行印证,这恰恰是学术著作的魅力所在——它挑战你的认知,引导你去深入思考。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远非网络上零散的资料可以比拟。
评分坦白说,这套书的阅读门槛确实不低,对于缺乏相关背景知识的读者来说,可能会感到有些吃力。不过,这恰恰是它价值的体现——它服务于真正需要深度研究的学者和资深爱好者。我个人认为,如果能配合一些基础的甲骨文入门读物打底,再来啃食这部大部头,效果会事半功倍。那些复杂的引文和详尽的校勘,每一次成功的理解,都带来巨大的成就感,这种知识积累的过程,是极其充实的。
评分经典,值
评分该书是于老甲骨文方面的名著,对古文字专业研究人员,以及喜欢古文字的读者都是很好的帮助。物超所值。
评分图书很好,可以购买。
评分送货速度非常快,昨晚下的单,今早就到了,京东,顶你!
评分在对先秦等古代文献典籍的考证方面,他著有《双剑誃尚书新证》(1934年)、《双剑誃诗经新证》(1935年)、《双剑誃易经新证》(1936年)、《双剑誃诸子新证》(1938年,中华书局,1962年)、《论语新证》(辅仁大学讲演集第2辑,1941年,《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第4期)、《泽螺居诗义解结》(《文史》1963年第2辑)、《泽螺号居楚辞新证》(《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第3、4期)、《急就篇新证》(辽海引年录)、《泽螺居诗经新证》(中华书局,1982年)等多部(篇)论著,并因而被《中国训诂学史》作者胡朴安推许为“新证派”的代表人物。另有考释单字论文多篇。晚年准备将已发表和未发表的金文考释编成《吉金文字释林》,惜未能完成。
评分在对先秦等古代文献典籍的考证方面,他著有《双剑誃尚书新证》(1934年)、《双剑誃诗经新证》(1935年)、《双剑誃易经新证》(1936年)、《双剑誃诸子新证》(1938年,中华书局,1962年)、《论语新证》(辅仁大学讲演集第2辑,1941年,《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第4期)、《泽螺居诗义解结》(《文史》1963年第2辑)、《泽螺号居楚辞新证》(《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第3、4期)、《急就篇新证》(辽海引年录)、《泽螺居诗经新证》(中华书局,1982年)等多部(篇)论著,并因而被《中国训诂学史》作者胡朴安推许为“新证派”的代表人物。另有考释单字论文多篇。晚年准备将已发表和未发表的金文考释编成《吉金文字释林》,惜未能完成。
评分经典,值
评分不错的书。于省吾先生治学严谨周密,在中国古文字、古器物研究和古籍整理研究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尤其是在甲骨文、金文考释方面,贡献极大;同时,运用古文字学研究成果及出土文物数据,对先秦典籍进行校订和诠释,为研究古代典籍开辟了新的途径,成为“新证派”的代表人物。
评分于氏此套书,字大价高,其实内容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好,如此高价 即使打五折 也觉得有些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