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人用木頭造出紙張,用木頭刻字製版,然後在木頭搭建的空間裡,一併寫下整個建築和工藝發展史。……當西方人用石頭寫下他們的建築故事時,中華民族在幾千年裡,卻一直利用遠比石材脆弱得多的木頭來支撐他們的家園。木頭的背後當然是有着另外的故事。」
一本由「木」引伸出來的書,訴說著作者一段探討中國傳統文化的心路歷程。它是一本「中國木建築」,但又「不只」是中國木建築的書。
修訂版新增整理出一個有提綱絜領作用的詞彙表,以方便讀者細味全書。
目錄
序
前言
願托喬木
第1章 起家篇
建立一個家的態度有兩種,其一是將自然拒諸門外,其二是與自然共處一室
中國人將「家」托付喬木。家、庭並非一回事
木柱既然保留着自然氣息,樹木也會散發出家園的溫暖
第二章 伐木篇
砍伐之前應考慮栽種,房屋是種出來的
鄰里和倫理,缺一不可。資源其實不比技術更重要
且聽一個農民說話
第三章 文字篇
中國好大,要維持一種「共同的觀念」,唯有文字
樹木不但提供我們房屋,也教我們認字( 木版印刷)
文字與房屋不相同,人和樹木也不一樣,放在一起看卻十分有趣
木框架彷彿在寫字,人才和木材都同樣需要用心雕琢。起點剛好也是歸宿
第四章 高台篇
銅雀台,夯出來、唱出來,以鳴得意話高台
中國建築的高峰不在高處
神的空間固然盡善盡美,中國人卻認為大未必佳
第五章 標準篇
標準唯價錢,都靠一部專書和一個單位
換房子如換衣裳,效率高的結果是建得多、拆得快。石頭當木頭
第六章 結構篇
同樣的窩壁和窩蓋,中國人把屋頂抬起來
木框架的幾種主要形制,幾個比結構還有更多含義的主要名詞
構件的銜接,不落別處話榫卯。上樑的祝福,由我木匠說
第七章 斗栱篇
原本兩塊小木頭。太複雜,所以並不是柱頭
斗栱的起源、發展和造型
第八章 下分 基 階 欄
一屋三分,不改變因為應該要保留
台基可以聯想起德行,房屋的階級和人的階級一直都分不開
欄杆除了依靠還可以留情,本來就有一隻多情朝天吼
第九章 上分 屋頂
ZUI是痴心鴟太太。又是閒話又是迷湯,揣測與根據
總之屋頂的形制,ZUI怕是失禮
屋頂上的展覽館。屋頂一旦獨立後,正是混亂的時候
第十章 中分屋身 牆 門 窗
城.牆、關.門和一扇窗
第十一章 空間篇
都是經驗之談。海德格的「壺說」和
賴特的心聲,老子說通通都「無用」
有和無,從立面到庭院,從凝固到流動
第十二章 宮室之旅
本是隨便走走,後來登堂入室
宮闈教人感觸,古人歸來說院
第十三章 四合院
一則廣告,略述四合院。阿院遇見阿樓,當堂無話可說
第十四章 風水
神話早有記載,家宅當然要選擇
一種隱藏的規律,發展出五行屬性與八種看法
懂不懂風水都可以欣賞天壇
第十五章 園林篇
懶懶閒,拉雜說園林
風景借得好漂亮,借據寫得好堂皇
第十六章 裝飾篇
掩飾和裝飾,形勢是否大好,關鍵在於遠近精粗
且看建築上的裝飾部分
這次石工第1,略略帶過木雕作,然後略施一點顏色
希望蓮蓮有魚,寫在裝飾之後
詞彙表
參考書目
後記
想起盛唐,技巧與韻味,也談傳統
哥哥的話
修訂版後記
記佛光寺
鳴謝
作者簡介:
趙廣超,文化研究工作者。設計及文化研究工作室創辦人和總監,故宮文化研發小組總監,中國美術學院中國文化設計研究所副所長,物事研究實驗室主持人。著作有《筆紙中國畫》、《筆記清明上河圖》、《大紫禁城》、《一章木椅》、《十二美人》、《紫禁城100》等。
基本信息
书名:不只中國木建築(修訂版)
ISBN:9789620438844
作者: 趙廣超
出版社: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6/02/26
出版地:香港
規格:平裝 / 212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修訂版
語言:繁体中文
內容連載
前言
非同小可的木建築
宗教家告訴我們,世界本來完美無瑕,無憂無慮。
問題是人類的歷史卻是在「桃花源」以外開始的。
據說
亞當和夏娃因為偷吃了一個蘋果,結果失去了一個樂園。
當亞當和夏娃被上帝逐出伊甸園的時候,天正在下着傾盆大雨。
亞當唯有半投降、半遮擋地用雙手覆蓋着自己。夏娃默默依偎在丈夫懷裏,
兩口子一個哆嗦顫抖,一個默默扶持,
在風雨飄搖中患難與共地組類第1個建築的結構──覆蓋與支撑。
這是在15世紀時流行於西方建築界的有趣寓言,看來亞當和夏娃只要吵吵嘴,這個用身體搭建的結構大概便要解體了。
真實的故事則是人類的祖先在草昧荒原裏浪蕩了不知多少世代,過着整天跟着可以吃的動物到處跑(狩獵),然後又被吃我們的動物到處追趕(被狩獵)的生活,直至從顛沛流離中停下來,找到一塊合適的土地,從被動的搜集生活,進而改為生產(畜牧、耕種和囤積)的新生活模式。
這是一個重大的轉捩點,從流竄到安頓下來至少要懂得在覆蓋與支撐之外加上安全措施──「圍攏的結構」。
換言之,便是頂蓋、柱子再加上牆壁。
這時候大約是公元前四五千年左右,每一個民族的祖先都先後從這幾個基本概念出發,開始不同的建築實驗。
我們的祖先攀到樹上、躲進山洞;地勢低的把窩棚架高,地勢高的將洞穴下掘,利用淺穴堆土,支架遮閉的原始土木工程搭建住所,除了要躲避野獸洪水之外,每個民族的祖先所盼望的顯然不僅是一棟房屋(house),而是一個家(home)。
用現在的說法──家是房屋的內容,房屋便是家的包裝。
一般人的家包裝成一般的房屋,非一般人的家包裝成非一般的宮殿或監獄,超人的家包裝成廟宇或教堂,死人的家包裝成陵墓。
各師各法,中國人用「土木」工程來表達建設的概念,西方人則利用石頭來堆出他們的家園。法國文豪域陀.雨果(Victor Hugo, 1802-1885)曾經用「一部用石頭寫成的歷史」來推許西方的建築發展。文章有價,這句話幾乎成為談論西方建築的「熱句」。
其實,雨果的話應該是「很多個用石頭寫成的不同故事」才對。通篇盡是希臘式、羅馬式、羅曼式、哥德式、巴洛克式……一直到現代「石破天驚」的摩天大廈式樣,式式俱備。永恆的石頭,奇怪地撰寫着令人眼花繚亂的短暫風流。
我必须得说,这本书在对细节的捕捉和呈现上,达到了一个令人叹服的高度。它不仅仅停留在宏观的介绍,而是深入到了木材的特性、榫卯的精微咬合、屋顶的坡度计算这些具体的工艺层面,每一个节点都被剖析得淋漓尽致。那些配图——虽然我不能具体描述——那种精准度和信息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们不是简单的装饰,而是文字的有力延伸和补充,很多时候,一张图胜过千言万语,能够清晰地展示出空间是如何被组织起来的,结构是如何相互支撑的。这种详尽的考证和展示,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现场实践的尊重,让人感觉到,这本书是建立在多年踏实的田野调查和深刻的理解之上的,而不是空泛的理论堆砌。
评分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对于“文化”与“技术”之间关系的深刻洞察。它巧妙地将冰冷的工程学原理,赋予了鲜活的人文温度。通过对建筑实体的探讨,我们能触摸到古代匠人的生活哲学、审美取向乃至社会结构。它让我意识到,这些看似单纯的木结构,其实是承载着一个民族精神和生存智慧的容器。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沉思,思考那种古人如何在有限的材料和工具下,创造出如此持久而又充满生命力的形态。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让阅读过程充满了哲思的乐趣,它教育我们的不仅仅是“如何建造”,更是“为什么要这样建造”的深层意义,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到位,它没有那种让人喘不过气来的宏大叙事,而是选择了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切入点,娓娓道来,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匠人,耐心地向你展示他的工具箱和图纸。它成功地避开了学术著作常见的晦涩难懂,而是用一种近乎讲故事的方式,将复杂的结构原理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作者的文笔洗练而富有画面感,即便是初次接触相关领域的人,也能迅速抓住核心概念,并被其中蕴含的智慧所折服。这种流畅自然的过渡,使得阅读体验非常愉悦,仿佛每一次翻页都是一次新的发现,而不是一次沉重的学习负担。它不像教科书那样板着脸孔,更像是前辈对后辈的一次亲切指引,让人在轻松的状态下吸收了大量的知识精华,收获远超预期。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精妙了,封面那种略带粗粝感的纸张,配上朴实却又不失韵味的字体,一下子就把人带入了一种沉静而又充满历史厚重感的氛围中。翻开内页,纸质的触感就很让人舒服,不是那种廉价的光滑感,而是带着微微的纹理,仿佛能感受到纸张本身的故事。而且,这本书的版式处理得非常用心,文字与留白的比例拿捏得恰到好处,阅读起来一点都不觉得拥挤或疲惫。那种香港出版物特有的那种严谨和一丝不苟的气质,在每一个细节里都能体现出来,装订得非常结实,即使经常翻阅,也不会担心散页。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对其中蕴含的知识内容更加充满了敬畏和期待。看得出来,出版社在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匠人的心血,这种对实体书的尊重,在如今这个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难得。
评分从专业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资料组织和逻辑推演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它不是零散知识点的堆砌,而是形成了一个严密的知识体系框架。作者在梳理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风格的演变脉络时,显示出了极强的宏观把控能力,能够清晰地勾勒出一条清晰的发展主线,同时又能在关键节点上提供扎实的案例支撑。这种结构化的表达,极大地提高了知识的可吸收性和后续的查阅效率。对于任何希望系统性学习相关领域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基准线和参考系。它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个研究方法论的示范,教会了我们如何系统地、批判性地看待和分析复杂的传统建造体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