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照片处理(Photoshop CS3)

数码照片处理(Photoshop CS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银冬 编
图书标签:
  • Photoshop
  • 图像处理
  • 数码照片
  • PS教程
  • 图像编辑
  • Photoshop CS3
  • 后期制作
  • 摄影技巧
  • 图形设计
  • 软件操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118579
版次:1
商品编码:1054043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系列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3
字数:3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为适应职业院校技能紧缺人才培养的需要,根据职业教育计算机课程改革的要求,从数码照片处理技能培训的实际出发,结合photoshop cs3软件,我们组织编写了本书。《数码照片处理(Photoshop CS3)》通过大量精美的影楼后期创作实例,向读者详细揭示了使用photoshop进行影楼修图、后期调色、版式设计的完整流程。讲解中穿插了基本知识点、操作技巧、设计思路,不但能提高读者面对实际工作的应用技能,还能提高读者的艺术创作能力。
《数码照片处理(Photoshop CS3)》不仅可以作为职业院校“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专业”的教材,还可以作为各类photoshop cs3 培训班的教材,同时也可以作为从事数码照片处理工作人员的参考资料。

目录

第1章 照片处理基础知识
1.1 photoshop cs3照片处理介绍
1.2 简单校准显示器
1.3 认识photoshop cs3工作界面
1.4 photoshop cs3基础操作
1.5 课堂实训 制作清新桌面壁纸
总结与回顾
课后习题
第2章 简单选区的建立
2.1 课堂实训1 “个人写真套版”设计
2.2 课堂实训2 复杂模板的创建
总结与回顾
2.3 课后实训1
2.4 课后实训2
课后习?
第3章 修饰图像
3.1 课堂实训1 修复人物脸部斑痕
3.2 课堂实训2 人物照片精修
3.3 课堂实训3 使用外挂滤镜做人物磨皮
总结与回顾
3.4 课后实训1
3.5 课后实训2
课后习题
第4章 图层样式与蒙版
4.1 课堂实训1 制作珍珠项链
4.2 课堂实训2 时尚写真照
4.3 课堂实训3 婚纱合成
总结与回顾
4.4 课后实训1
4.5 课后实训2
课后习题
第5章 调整图像色调
5.1 课堂实训1 修正灰暗照片
5.2 课堂实训2 校正偏色
5.3 课堂实训3 修正黄牙(色阶和可选颜色)
5.4 课堂实训4 打造暗调泛黄效果
5.5 课堂实训5 通道混合器调色
5.6 课堂实训6 人物照片综合美化
总结与回顾
5.7 课后实训1
5.8 课后实训2
5.9 课后实训3
5.10 课后实训4
课后习题
第6章 精细选区的建立
6.1 课堂实训1 制作丰富多彩的背景
6.2 课堂实训2 精细抠出毛发
总结与回顾
6.3 课后实训1
6.4 课后实训2
课后习题
第7章 滤镜?效应用
7.1 课堂实训1 画面特效
7.2 课堂实训2 文字特效
总结与回顾
7.3 课后实训1
7.4 课后实训2
课后习题
第8章 数码照片综合处理
8.1 影楼后期工作流程
8.2 模板的版式设计知识
8.3 模板的色彩设计知识
8.4 课堂实训 儿童照片设计
总结与回顾
8.5 课后实训
课后习题

前言/序言


踏寻光影的匠心:一本关于摄影器材与影像艺术的书籍 引言: 在数码时代,我们手中握着强大的摄影工具,捕捉着瞬息万变的精彩瞬间。然而,摄影的魅力远不止于按下快门的那一刻,它更在于对光影的理解、对构图的把握,以及最终将眼前所见化为触动人心的影像。本书并非一本技法指导手册,而是一场深入摄影器材发展史的溯源之旅,一次对影像艺术本质的哲学思辨。它旨在带领读者跳出“如何拍”的迷思,去探寻“为何拍”的真谛,并通过对相机、镜头、胶片(尽管我们身处数码时代,但历史的遗产依然值得回味)等器材的深入剖析,以及对摄影美学、艺术史的触碰,重新认识摄影这门古老而又年轻的艺术。 第一章:光影的起源——相机的前世今生 我们的探索始于最核心的影像记录工具:相机。从暗箱的雏形,到达盖尔银版法的诞生,再到胶片摄影的黄金时代,每一项发明都标志着人类对捕捉光线能力的飞跃。我们将追溯早期相机制造商的创新精神,了解那些影响了数代摄影师的经典机型。例如,柯达的“布朗尼”相机如何让摄影走进寻常百姓家,徕卡M系列相机如何以其精巧的设计和卓越的品质成为传奇。 在进入数码时代之前,我们会花一定篇幅探讨胶片摄影的魅力。光圈、快门、感光度这些基本概念,在胶片时代有着更为直观的物理意义。不同品牌的胶片(如柯达、富士)所呈现的色彩和颗粒感,是数码传感器在早期难以比拟的。理解胶片的特性,能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数码成像的原理,以及不同数码传感器在色彩还原和细节表现上的差异。 数码相机的发展历程同样波澜壮阔。CCD与CMOS传感器的演进,像素数的爆炸式增长,以及无反相机的崛起,都深刻地改变了摄影的面貌。我们将分析不同传感器技术带来的成像特点,例如,CMOS在弱光表现和连拍速度上的优势,CCD在色彩还原上的细腻。我们还会讨论数码相机在机身设计、操作逻辑上的演变,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影响了摄影师的使用习惯和创作体验。 第二章:视角的延伸——镜头的故事 如果说相机是眼睛,那么镜头便是赋予这双眼睛不同的“视力”。焦距、光圈、视角、畸变,这些参数的背后,隐藏着无数光学设计者的智慧。我们将从基础的光学原理出发,理解不同焦距(广角、标准、长焦)如何改变画面景物的比例和透视关系,如何影响我们观察和表达世界的方式。 广角镜头能够捕捉宏大的场景,展现空间的广阔,但同时也可能带来桶形畸变。长焦镜头则能压缩空间,拉近远处的景物,营造出强烈的景深效果。标准镜头则最接近人眼的自然视角,适合表现日常的观察。我们还会深入探讨定焦镜头和变焦镜头各自的优势与劣势。定焦镜头往往拥有更出色的光学素质和更大的光圈,但灵活性稍逊;变焦镜头则提供了更大的创作自由度,但可能在某些方面有所妥协。 特别地,我们还会关注镜头的光学结构和镀膜技术。球面镜片、非球面镜片、低色散镜片等,这些光学元素的组合,以及多层减反射镀膜的进步,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像差,提升画面的锐度、对比度和色彩还原的。我们将回顾一些经典镜头的光学设计理念,例如蔡司的“Planar”和“Sonnar”结构,以及徕卡的“Summicron”系列。理解镜头背后的光学哲学,能帮助我们更明智地选择适合自己创作风格的镜头,并更好地利用其特性来表达思想。 第三章:影像的灵魂——色彩、光影与构图的艺术 在掌握了器材的“术”之后,我们将转向摄影的“道”,即影像艺术的内在表达。色彩不仅仅是客观的还原,更是情绪的传达。我们将探讨色彩理论在摄影中的应用,例如,互补色、近似色如何影响画面的和谐感与视觉冲击力。我们会分析不同色彩模式(RGB、CMYK)在数码成像和输出过程中的意义,以及白平衡设置如何影响照片的整体色调。 光影是摄影的生命。我们不只是谈论如何使用自然光或人造光,而是深入理解光线的性质:光线的方向、强度、质感。顺光、侧光、逆光,它们如何塑造物体的体积感和纹理,如何营造不同的氛围。我们会研究大师的作品,分析他们如何运用光影来突出主体,引导观者的视线,表达内心的情感。从伦勃朗式的光影,到印象派画家对光线的捕捉,摄影艺术与绘画艺术在光影的运用上有着深刻的联系。 构图则是视觉语言的组织。我们将摆脱死板的“三分法”,去探索更加多元和富有创意的构图方式。例如,引导线如何引导观者的目光,框架式构图如何增加画面的层次感,留白如何制造意境和想象空间。我们还会探讨如何在动静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在复杂的场景中提炼主体,如何在看似平凡的题材中发现不凡。构图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安排,更是作者思想和情感的逻辑表达。 第四章:超越记录——摄影的观念与哲学 摄影不仅仅是对现实的记录,更是对现实的解读和再创造。本章将引导读者思考摄影的观念层面。我们将探讨纪实摄影的伦理与边界,艺术家如何在客观记录与主观表达之间取得平衡。我们还会涉足观念摄影,理解摄影师如何通过作品传递抽象的思想和概念,例如,安塞尔·亚当斯对自然之美的礼赞,辛迪·舍曼对身份认同的探索。 我们将从摄影史的角度,审视不同流派的摄影风格,例如,精准的“直觉摄影”,注重形式美感的“新客观主义”,以及强调主观情感表达的“表现主义”。这些风格的形成,往往与当时的社会思潮、艺术观念息息相关。理解这些流派,能帮助我们站在更高的维度审视摄影,并找到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 此外,我们还将触及摄影与记忆、身份、历史之间的关系。一张照片可能承载着个人的回忆,也可能记录着时代的变迁。摄影师如何通过作品引发观者对过去的回溯,对现实的反思,对未来的想象?我们将鼓励读者思考,作为观看者,我们如何更深刻地理解摄影作品,如何从中获得启示,如何在自己的创作中融入更深层次的思考。 结语: 本书的写作,并非旨在提供一套“万能公式”,而是希望点燃读者心中对摄影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我们相信,真正的摄影艺术,源于对世界的好奇,对美的追求,以及对表达的渴望。当你了解了器材背后的光学原理,感悟了光影的魔力,参悟了构图的精髓,并对摄影的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时,你手中的相机将不再仅仅是一台冰冷的机器,它将成为你与世界对话的媒介,你表达心灵的画笔。愿本书能成为你摄影之旅中的一份小小启发,引领你踏寻属于自己的光影匠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问题在于它对“数码照片处理”这个主题的理解过于狭隘和陈旧。它花了大量的篇幅讨论如何校正“扫描照片”的缺陷——比如去划痕、去灰尘斑点,这在胶片扫描成为主流的年代或许很有用,但在当前这个直接从数码单反或手机导入RAW文件的时代,这些技巧的实用性已经大打折扣。书中对RAW文件处理的介绍少得可怜,似乎默认所有人都还在使用JPEG格式进行后期。此外,对于当时Photoshop CS3版本中引入的一些革命性新功能,比如智能对象(Smart Objects)的深度应用,讲解也停留在非常表层的介绍,远没有达到“处理”的深度。它更像是对老版软件功能的罗列,而非对数码影像工作流的系统指导。我本想学习如何利用CS3的性能优势进行高效的批量处理和非破坏性编辑,结果书中大部分内容都在教我如何用比较繁琐的手动方法去完成一些在后续版本中已经高度自动化的任务。

评分

从排版和印刷质量来看,这本书的制作水平实在让人不敢恭维。纸张的选择非常廉价,油墨似乎也用得不太均匀,有些关键的截图部分显得模糊不清,尤其是在展示色彩空间转换或高精度蒙版细节时,那种模糊感直接导致了信息的丢失。要知道,数码照片处理的核心就在于细节的精确把握,而这本书本身在呈现细节上就先输了一阵。更不用提目录设计了,它似乎完全没有按照Photoshop的工作流程来组织章节,反而更像是按照作者当时写稿的心情来排列的。比如,高级曲线调整被放在了关于文件格式优化的章节之前,这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无疑是灾难性的。我花了好大力气才在厚厚的内容中梳理出一条可行的学习脉络,感觉自己更像是在进行一次考古挖掘,而不是享受知识的汲取。这种对阅读体验的漠视,极大地影响了学习的心情和效率。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上个世纪的产物,封面那种粗粝的颗粒感和略显过时的字体选择,让人忍不住怀疑自己是不是在翻阅一本尘封已久的老黄历。内容上嘛,我本来是冲着“数码照片处理”这几个字来的,期望能学到一些关于现代图像编辑技巧的真知灼见。结果呢,翻开第一章,映入眼帘的却是大篇幅关于胶片时代色彩理论的冗长论述,仿佛作者还在执着于过去那套化学冲洗的逻辑。我理解历史背景很重要,但对于一个急切想掌握Photoshop CS3最新(虽然现在看来也挺老了)功能的读者来说,这种开篇实在有些让人提不起劲。更别提那些图例了,色彩失真得厉害,对比度高得像是八十年代的广告海报,根本无法直观地看出操作前后的细微差别。说实话,如果不是我急需一本关于某个特定软件版本的“参考手册”,我可能早就把它束之高阁了。它更像是一本写给老法师回顾过去的纪念册,而不是给新锐设计师铺路的向导。

评分

这本书的“实战案例”部分,是我认为最让人感到空洞和脱节的地方。案例选择的素材,似乎是从某个十年前的图库里随意挑选出来的,主题极其老套,比如“日落海滩的饱和度增强”、“人像皮肤的磨皮处理”(而且是那种非常夸张的、一看就是PS痕迹很重的磨皮)。这些案例的复杂度和应用场景,完全不能满足现代商业摄影或平面设计对后期精细度的要求。一个真正的“处理”教程,应该涵盖从色彩校正到高级合成、从商业抠图到创意视觉效果的全方位训练。而这本书里的案例,就像是带着一副老花镜在看世界,视野受限,手法僵硬。我尝试跟着做了一个“增强商业产品质感”的练习,结果输出的效果,放在今天的电商页面上,简直是灾难性的——色彩死板,光影缺乏层次感。如果说这本书有什么价值,那大概是提供了一些如何“毁掉”一张好照片的反面教材吧。

评分

作为一名视觉传达专业的学生,我对于软件操作的熟练度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毕竟在这个行业里,效率就是一切。我选择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它名字里那个“CS3”的版本标识,以为它能提供一个扎实、系统的版本内功能详解。然而,这本书的叙事逻辑混乱得让人抓狂。它一会儿跳到图层混合模式的深层原理,一会儿又插进来一段关于数码相机感光元件的科普,让人完全无法建立起一个连贯的学习路径。就好比你去餐厅点了一份套餐,结果服务员端上来的是甜点、主菜、开胃菜,然后又补上一碗汤,顺序完全错乱。最让我头疼的是,书中关于核心工具(比如钢笔工具、魔棒工具)的讲解,用词极其晦涩,充满了学院派的术语堆砌,缺乏实际操作的场景代入感。读起来需要不断地在软件界面和书本文字之间来回切换,效率极低,而且常常需要自行脑补作者到底想表达的是哪个按钮的功能。我更倾向于那种直接展示“点击A,拖动B,你会看到C变化”的直白教学法,这本书显然没有领会这一点。

评分

①多向互动,形式多样.互动的课堂,一定的活动的课堂,生活的课堂。互动的条件:平等、自由、宽松、和谐。互动的类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互动、文本互动、习题互动、评价互动。互动的形式:问

评分

质的要求,对教育规律的把握,对教学艺术的领悟,对教学特色的追求。

评分

于善待“差生”,宽容“差生”。

评分

于善待“差生”,宽容“差生”。

评分

质的要求,对教育规律的把握,对教学艺术的领悟,对教学特色的追求。

评分

④关系和谐,才能有轻松愉快;关系融洽,才能够民主平等。生生和谐、师生和谐、环境和谐、氛围和谐,都需要教师的大度、风度与气度。与同行斤斤计较,对学生寸步不让,艰难有和谐的课堂。和谐的关键在

评分

③我们的教师为了控制课堂,总担心秩序失控而严格纪律,导致紧张有余而轻松不足。轻松的氛围,使学生没有思想顾忌,没有思想负担,提问可以自由发言,讨论可以畅所欲言,回答不用担心受怕,辩论不用针锋相对。同学们的任何猜想、幻想、设想都受到尊重、都尽可能让他们自己做解释,在聆听中交流想法、

评分

于善待“差生”,宽容“差生”。

评分

①多向互动,形式多样.互动的课堂,一定的活动的课堂,生活的课堂。互动的条件:平等、自由、宽松、和谐。互动的类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互动、文本互动、习题互动、评价互动。互动的形式: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