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摄像知识一本通》深入浅出地向读者介绍了有关摄像的全部要素,内容丰富,不仅涵盖了设备器材、软件应用、摄像技巧、剪辑手段和疑难解答等丰富的知识,并辅之以具有典型性的摄像操作实例,让读者能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同时认知和提高,简洁的表述语言易于读者接受。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了解认识摄像机
第一节 摄像机发展史
第二节 摄像机工作原理
第三节 摄像机种类
一、以质量划分
二、以摄像器件划分
三、以信号发送方式划分
第二章 摄像机的构造及使用
第一节 摄像机的组成部分
一、镜头的主要作用
二、取景器
三、话筒
四、附件
第二节 摄像机操作与保养
一、摄像机基本操作方法
二、摄像机功能介绍
三、摄像机使用
四、使用注意事项
第三章 数码摄像机
第一节 数码摄像机简介
一、数码摄像机发展史
二、数码摄像机原理
三、数字摄像机技术指标
四、数字处理摄像机特点
第二节 数码摄像机使用
一、数码摄像机功能
二、家用数码摄像机使用注意事项
三、维修注意事项
第三节 如何选择数码摄像机及软件
第四节 数码摄像机相关软件
一、相关软件介绍
二、使用“会声会影”编辑影片
第五节 数码摄像机的术语
第六节 特殊种类摄像机
一、电视监控器
二、其他特殊种类摄像机
第四章 拍摄技巧
第一节 摄影机握持姿势
第二节 固定镜头拍摄
第三节 摄像机动态拍摄
一、推拉镜头
二、摇镜头
三、移动拍摄
第四节 手动亮度与手动焦距
第五节 变焦镜头运用
第六节 构图方式
一、构图基本形式
二、摄像构图原则
三、活用线形结构构图
四、摄像构图要点
五、人物摄像构图
六、摄像构图中应注意问题
七、光线应用
第五章 具体拍摄介绍
第一节 家庭聚会拍摄
一、摄像机准备
二、室内光线利用
三、拍摄过程
四、注意事项
……
第六章 摄影与摄像一体的数字世界
精彩书摘
第二节 摄像机工作原理
摄像机是一种把景物光像转变为电信号的装置,其结构大致可分为:光学系统(镜头)、光电转换系统(摄像管或固体摄像器件)以及电路系统(视频处理电路)。
镜头是摄像机的核心,是光学系统的主要部件,相当于摄像机的眼睛,摄像管或固体摄像器件就像是摄像机的“心脏”。镜头由透镜系统组合而成,包含着许多片凸凹不同的透镜。当被摄体经过光学系统透镜的折射,在光电转换系统的摄像管或固体摄像器件的成像面上形成“焦点”。光电转换系统会把“焦点”外的光学图像转变成携带电荷的电信号,然后经过电路系统放大,形成符合特定技术要求的信号,便形成了被记录的信号源。录像系统把信号源送来的电信号通过电磁转换系统变成磁信号,记录在录像带上。如果需要摄像机的放像系统将所记录的信号重放出来,可操纵有关按键,把录像带上的磁信号变成电信号,再经过放大处理后送到电视机的屏幕上成像。
所以说光一电一磁一电一光的转换过程就是摄像机的工作原理。总的来说摄像机所以能摄影成像,主要是靠镜头将被摄体结成影像投在摄像管或固体摄像器件的成像面上。
摄像机中的景深功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光圈、焦距和物距是决定景深的主要因素。
景深可通过改变光圈大小来调整被摄体至照相机的距离,有助于拍出满意的画面。变焦距镜头具有在一定范围内连续改变焦距而成像面位置不变的性能,是摄像机运用最广泛的镜头。自动聚集装置有红外线、超声波、海耐乌艾和佳能SST四种工作方式,应用在不同的摄像机中。
变焦中镜头由许多单透镜组成。摄像机中的变焦距镜头至少要有三组组合透镜,即调焦组、变焦组和像面补偿组。如果因为像距太长,成像面亮度不中,需要缩短像距时,还要再增加一组组合透镜,这组透镜叫物镜组,最简单的是由两个凸透镜组成的组合镜。现设定两个透镜之间的距离为X,通过实践可以得知,只要改变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X的长短,就能使组合透镜的焦距发生变化。当改变了X的距离后,不仅使焦距发生了变化,而且成像面的位置也会有所改变。为了使成像面的位置不变,还必须再增加几组透镜,并有规律地共同移动。
摄像机的磁鼓是在录像部分中,缓慢运动的磁带将正在快速旋转的磁鼓的一半绕住。磁鼓有两个录像头,当磁带经过时,磁头将放大后的电流信号转换成磁信号把图像录制在磁带上。磁鼓划交成一个角度,因而图像能呈对角线方式“写”在磁带上。
声音由一个固定的磁头录制在磁带边缘的线性带区内,或通过磁鼓上另一个磁头与图像信号录制在一起。
录制时,磁鼓开始旋转摄像机处于录像/暂停方式,按下录像键后,录像带开始前进一二秒钟后便进入录像状态。固定在磁鼓上的抹像飞头准确地在新录像开始前将前一次录像清除,保证了两次摄制之间没有自由“切换镜头”的干扰。录像的每帧由现两个磁头传来的信号组成,与此同时,一个同步脉冲会被记录在一个单独磁道上用以控制播放速度、螺旋扫描和磁鼓同步性。
……
前言/序言
《光影拾遗:从原理到实践的视觉探索》 引言 在浩瀚的视觉文化浪潮中,光影是雕刻万象的无形之手,而相机则是捕捉和凝固这流转之美的神奇媒介。从早期笨重的玻璃底片到如今轻巧便携的数码设备,摄影技术的每一次飞跃,都伴随着人类对光影理解的深化和表达方式的拓展。这本书,并非旨在提供一套完整的“摄像知识一本通”,而是希望引领读者踏上一段深入光影世界的奇妙旅程,从基础的原理出发,逐步深入到实践的艺术,激发你用镜头去观察、去感受、去记录我们所处世界的独特魅力。 我们将剥离那些纷繁复杂的参数和晦涩难懂的术语,回归摄影最本质的诉求:如何用光影叙事,如何用画面传达情感,如何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瞬间。这本书将是一本视觉探索的手账,一本关于光与影的诗集,一本激发你创作灵感的指南。我们将一同探寻光线的性质,理解它如何与物体发生作用,又如何被我们的相机所捕捉。我们也将学习如何巧妙地运用自然光和人造光,去塑造场景,烘托氛围,突出主体。更重要的是,我们将讨论如何透过你的眼睛,去发现那些隐藏在平凡事物中的不凡之美,并将这份独特视角转化为一张张触动人心的照片。 第一章:光之语——理解光线的本质与特性 光,是摄影的灵魂。在我们拿起相机的那一刻,我们就在与光线对话。本章将从最基础的层面,带你认识光线的物理特性。我们将探讨光的传播方式,例如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理解这些基本定律如何影响我们在拍摄时所看到的一切。 光的形态与性质: 我们将区分不同类型的光,如自然光(阳光、月光)和人造光(灯光、闪光灯),并深入分析它们的色温、亮度、方向和质感。理解色温对于准确还原色彩至关重要,我们将学习如何根据不同的光源调整白平衡,从而获得真实自然的色彩表现。我们将讨论光的硬度和软度,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照片的对比度和细节。硬光通常会产生强烈的阴影和高光,适合表现戏剧性或建筑的轮廓;而软光则能带来柔和的光影过渡,适合表现人物的细腻肌肤或宁静的风景。 光的传播与相互作用: 光线在遇到不同的介质时会发生衍射、散射等现象,这些现象在自然界中屡见不鲜,也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视觉体验。我们将探讨光线如何穿透介质(如空气、水、玻璃),以及这些介质如何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和强度。例如,雾霾会散射光线,使画面显得柔和朦胧;水下摄影则需要克服光的折射和吸收问题。 光线的方向与阴影: 光线的方向是塑造主体形态和空间感的关键。我们将分析不同方向的光线(顺光、逆光、侧光、顶光、底光)对主体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阴影如何帮助我们理解物体的三维结构和纹理。例如,逆光可以勾勒出漂亮的轮廓光,创造出戏剧性的剪影效果;侧光则能强调物体的立体感和质感,展现其丰富的细节。 第二章:影之舞——光影的塑形艺术 光线本身是虚无的,是它与物体碰撞,投下的阴影,才让形体得以显现,让空间得以丈量。本章将聚焦于如何利用光与影的互动,来塑造画面,表达意境。 阴影的语言: 阴影并非是需要回避的“缺陷”,而是构成画面的重要元素。我们将学习如何识别和运用阴影,让它们成为画面中的线条、块面、甚至是情绪的载体。例如,长长的阴影可以增添画面的纵深感和故事性;而深邃的阴影则可以营造神秘或压抑的氛围。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调整拍摄角度和光线方向,来控制阴影的形状、长度和密度。 明暗对比的张力: 明暗对比是视觉冲击力的重要来源。我们将深入研究高对比度(硬光、强光)和低对比度(软光、柔光)在画面中所能产生的不同效果。高对比度画面往往更具力量感和戏剧性,能够快速抓住观众的眼球;低对比度画面则更显柔和、宁静,适合表现细腻的情感或氛围。我们将学习如何根据画面主题和想要传达的情感,来选择和控制明暗对比。 光影的节奏与构图: 光影的分布规律,如同音乐的节奏,能够引导观者的视线,构建画面的和谐或冲突。我们将探讨如何利用光线和阴影的走向,来引导观众的视线,突出画面主体,并营造出画面的深度和空间感。例如,利用一条光线指引观众的目光,或者通过阴影的块面分割来安排画面结构。 第三章:视觉的触角——观察与发现的视角 摄影不仅仅是技术的堆砌,更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方式,一种与世界对话的语言。本章将引导你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去发现那些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摄影题材。 生活中的美学: 我们将从日常生活中寻找摄影的灵感,例如街头巷尾的瞬间、人物的表情神态、自然的纹理细节、建筑的几何线条等等。我们将学习如何用发现美的眼睛去审视周围的一切,将平凡的事物转化为具有独特视觉吸引力的影像。 情感的捕捉: 摄影的魅力在于能够传递情感。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捕捉人物的表情、肢体语言,以及场景的氛围,来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无论是喜悦、悲伤、宁静还是激动,都能够通过你的镜头被定格和传达。 故事的叙述: 一张好的照片,往往能够讲述一个故事。我们将学习如何通过场景的设置、人物的互动、光影的运用,来构建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让观者在观看照片时产生联想,主动去解读其中的含义。 第四章:探索的工具——理解你的相机与镜头 尽管本书不以提供“一本通”式的操作指南为目的,但理解你的拍摄工具是至关重要的。本章将以一种更具启发性的方式,让你认识到相机和镜头在你视觉探索中的作用。 相机作为你的眼睛: 我们将以一种“人机合一”的视角,来理解相机如何成为你视觉的延伸。我们将讨论不同类型的相机(单反、微单、手机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你的拍摄方式和创作可能性。 镜头的选择与思考: 镜头是“眼睛”的瞳孔,它决定了你看到的视野范围和图像的特性。我们将简要介绍不同焦距的镜头(广角、标准、长焦)所带来的视觉效果,以及它们在不同场景下的适用性。我们将鼓励你思考,哪种“视界”最能帮助你表达你的想法,而不是机械地套用参数。 “少即是多”的设定: 在这个充满参数和功能的时代,我们常常被各种设置所困扰。本章将倡导一种“少即是多”的拍摄理念,鼓励你从最基础的设置开始,逐步理解和掌握它们对画面的影响。我们不会深入探讨复杂的菜单设置,而是希望你能通过实践,去感受每一个设定带来的变化,从而找到最适合你的创作方式。 第五章:实践的乐章——构图、色彩与后期 理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本章将带你进入摄影创作的实际操作层面,并以一种更富创造性的态度来看待构图、色彩和后期。 构图的法则与打破: 我们将探讨一些经典的构图原则,如三分法、黄金分割、引导线等,并将其视为一种基础的框架。然而,更重要的是,我们将鼓励你大胆地打破这些规则,去探索属于你自己的、更具个性的构图方式。我们会分析一些优秀的摄影作品,看看它们是如何通过独特的构图来吸引观众的。 色彩的感知与运用: 色彩是画面情感的重要载体。我们将讨论色彩的心理学效应,以及如何通过对色彩的运用,来营造不同的氛围和表达特定的情感。我们也会简要探讨色彩的对比与和谐,以及如何利用色彩来引导观众的视线。 后期的思考与表达: 后期并非是对照片的“修补”,而是对影像的二次创作,是对你拍摄意图的进一步延伸。我们将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来看待后期处理,将其视为一种可以帮助你更好地表达想法的工具。我们会探讨如何通过调整光影、色彩、对比度等,来强化照片的表现力,但我们更鼓励你保持照片的真实感和自然感。 结语 《光影拾遗:从原理到实践的视觉探索》并不是一本教你成为“万能摄影师”的速成手册,它更像是一本邀请函,邀请你一同走进光影的世界,用你的眼睛去发现,用你的镜头去记录,用你的心去感受。我们相信,当你看懂了光线的语言,你就拥有了与世界对话的独特能力。每一次的按下快门,都将是你对这个世界的独白。愿这本书能成为你视觉探索道路上的伙伴,点燃你对摄影的热情,让你在光与影的交织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表达。在这趟旅程中,最宝贵的财富,不是那些精美的器材,也不是那些复杂的技巧,而是你那颗热爱观察、渴望表达的心。拿起相机,去感受光,去拥抱影,去创造属于你的视觉奇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