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能讓你的認知邊界被切實拓寬的書。它不像許多學術著作那樣,隻在既定的知識圈層內打轉,而是敢於觸碰那些敏感且爭議性極大的領域。我注意到,書中對於某些被主流曆史學排斥的“神秘主義”或“非理性”思潮的探討,采用瞭非常中立且充滿同情心的視角。這種非評判性的敘事策略,使得原本充滿偏見的議題重新獲得瞭被理解的可能。書中的結構設計也頗為巧妙,它不是綫性的時間推進,而是采取瞭主題式的交叉比對,使得不同時空中的相似“反潮流”邏輯得以相互映照,産生齣一種奇妙的共振效果。例如,書中將十七世紀煉金術士的追求與二十世紀早期超現實主義藝術傢的創作意圖並置討論時,其背後蘊含的對“超越已知”的共同渴望,被揭示得淋灕盡緻。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理性”的定義都變得寬泛和富有瞭彈性。
評分坦白講,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遠超齣瞭我對一部思想史研究的預期。它不是那種晦澀難懂的純理論堆砌,而是像一位技藝高超的園丁,精心修剪瞭人類思想蕪雜的藤蔓,最終呈現齣一些形態奇特卻又極其茁壯的“變異植株”。最讓我震撼的是其對近現代社會思潮的解構部分,它沒有停留在批判資本主義或現代性的老生常談上,而是深入到對“效率”和“理性”這兩個核心現代性支柱的內部結構性矛盾進行剖析。作者展現齣一種近乎冷酷的洞察力,揭示瞭那些看似進步的觀念是如何內嵌瞭自身的局限性。閱讀過程中,我多次停下來,閤上書本,對著窗外沉思良久。這種迫使讀者進行自我審視的閱讀體驗,是極其稀有且寶貴的。文字的密度很高,信息量極大,但組織得極其清晰,如同精密的儀器,每一個零件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共同構建起一個復雜而又邏輯自洽的論證體係。
評分這本書的風格是極富個人色彩的,帶著一種強烈的、近乎反叛的文人氣。作者的語言張力十足,絕非那種平鋪直敘的學院腔調。相反,它充滿瞭隱喻和對比,讀起來有一種酣暢淋灕的快感,仿佛是在跟一位學識淵博、但又極其不羈的導師進行一場深夜的辯論。我尤其欣賞作者在闡述那些“失敗”或“被遺忘”的思潮時所展現齣的那種“為他們辯護”的姿態,但這並非盲目的崇拜,而是一種基於對思想價值的深刻理解後的尊重。它挑戰瞭“成功者書寫曆史”的單一範式,轉而頌揚那些在曆史的十字路口選擇瞭崎嶇小路的探索者。這本書的排版和用詞都透露著一種精緻感,即便是最枯燥的理論闡述,也被作者賦予瞭一種近乎詩意的錶達,讓人在吸收知識的同時,也享受到瞭文字藝術的愉悅。
評分這部作品,讀來如同一趟穿越古今的智識探險,它沒有試圖描摹宏大的曆史敘事,而是巧妙地將焦點集中於那些在時代洪流中被忽略、甚至是被壓製的“另類”思想火花。作者的筆觸極其細膩,對於那些挑戰主流範式的思想傢們的生平與理論建構,進行瞭深入的挖掘和重構。我尤其欣賞其中對於文藝復興時期一些早期自然哲學傢觀點的梳理,那不是教科書式的羅列,而是帶著一種近乎考古學傢的審慎和熱情,將那些被塵封的文本重新拂拭乾淨,展現在我們眼前。特彆是關於“亞裏士多德主義的異端”這一章節,它精準地指齣瞭知識體係內部的張力是如何孕育齣新的可能性的。整本書的敘事節奏張弛有度,既有對哲學思辨的嚴謹剖析,又不失文學性的描繪,讓人在閱讀過程中,仿佛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些先行者們在孤獨中堅守信念的勇氣與不易。它並非提供標準答案,而是提供瞭一係列極其富有啓發性的“提問框架”,促使讀者反思自己所處的時代背景下,那些不言自明的“常識”究竟有多少是真正堅不可摧的。
評分這本書給我最直接的感受是“清醒”。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觀點泛濫的時代,我們很容易被“群體共識”所裹挾,接受那些最容易、最省力的方式來理解世界。而這部論文集,如同一次強力的精神振動,將讀者從這種安逸的慣性中猛然拉扯齣來。它沒有提供現成的解藥,而是極其冷靜地分析瞭“我們是如何變得如此‘順從’的”。其中對於意識形態建構如何通過看似無害的日常語言滲透並固化的分析,尤為深刻和具有現實意義。作者嫻熟地運用跨學科的視角,將社會學、符號學與哲學論證融為一爐,使得對於“主流”的批判,不僅在理論上站得住腳,在實際觀察生活中也能找到豐富的佐證。閱讀過程是需要全神貫注的,因為它要求你不斷地與自己過去的認知進行校準和碰撞,但最終的迴報是巨大的——一種對“何為真實”的更深層次的懷疑和探究的渴望。
評分很喜歡伯林的書,真的很好
評分譯林齣版社這套書定價不高,印刷還行,紙張稍薄一點也在情理之中,值得收入。在本書所收錄的傑齣論文中,伯林討論瞭馬基雅維利、維科、孟德斯鳩、哈曼、赫爾岑和索雷爾等現代思想史上偉大的“異見者”。這些反潮流者的思想至今仍在挑戰著傳統的智慧,但他們的貢獻卻遠遠不為人們所認知。伯林以其非凡的想象性再創造力量,生動地揭示齣這些被忽略和被誤解的思想傢的真正創見,並以此來捍衛生活多樣性的理想和自由寬容的觀念。以賽亞•伯林(1909—1 997) :英國哲學傢和政治思想史傢,20世紀最著名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之一。齣生於俄國裏加的一個猶太人傢庭,1920年隨父母前往英國。1928年進入牛津大學攻讀文學和哲學,1932年獲選全靈學院研究員,並在新學院任哲學講師,其間與艾耶爾、奧斯丁等參與瞭日常語言哲學的運動。二戰期間,先後在紐約、華盛頓和莫斯科擔任外交職務。1946年重新迴牛津教授哲學課程,並把研究方嚮轉嚮思想史。1957年成為牛津大學社會與政治理論教授,並獲封爵士。1966年至1975年擔任牛津大學沃爾夫森學院院長。主要著作有《自由四論》(1969,後擴充為《自由論》)、《俄國思想傢》(1978)、《反潮流》(1979)、《個人印象》(1980)、《扭麯的人性之材》(1990)、《現實感》(1996)、《浪漫主義的根源》(1999)、《啓濛的三個批評者》(2000)、《蘇聯的心靈》(2004)等。伯林一直受牛津教育,後半生也一直任教、居住於牛津。他甚至成為牛津大學的一個學術象徵,聖約翰學院的哈剋博士迴憶起60年代的牛津生活時,說“伯林論政治思想史的演講現在看起來簡直是傳奇。他在牛津大學最大的一個講堂做演講,那裏總是被渴望求知的大學生擠得水泄不通。他侃侃而談,不用筆記,嚮我們妙趣橫生地介紹歐洲政治思想和道德思想的全貌,那聲音響徹講堂,一齣偉大的思想戲劇呈現在我們眼前,並不時被他那富有感染力的姿態、熱情而充滿活力的語言所加強”。然而,令人奇怪的是,伯林很少撰寫大部頭專著來闡發他的想法,他寫的更多的是一些長篇文章,這些文章也非直接闡述理論,而是旁徵博引地評論哲學史、觀念史和各色思想人物。伯林對自由主義理論的論述影響深遠,他在1958年的演說“兩種自由概念”中,區分瞭積極和消極自由,對以後的關於自由和平等的關係討論産生瞭極大的影響。 所謂消極自由,是指在沒有人或群體乾涉我的行動程度之內,我是自由的,用伯林的話來講,是迴答瞭“主體(一個人或人的群體)被允許或必須被允許不受彆人乾涉地做他有能力做的事,成為他願意成為的人的那個領域是什麼?”的問題;所謂積極自由是指源於個人要成為自己主人的期望,我希望我的生活和選擇,能夠由我本身來決定,而不取決於任何外界的力量,是迴答瞭“什麼東西或什麼人,是決定某人做這個、成為這樣而不是做那個、成為這樣的那種控製或乾涉的根源?”的問題。這兩個問題是不同的,盡管有時迴答有可能重疊。
評分開捲有益,閑來無事多讀書。此書甚好。
評分書的質量很好,因為沒有庫存發貨太慢,依然給個贊
評分還沒開始看,不過以賽亞柏林的書還是很有保證的~
評分書好!快遞好!愉快的網購!
評分。OK。。。。。。。。。。。。。。
評分最近迷戀上以賽亞伯林,這本也算是代錶性的,內容是講俄國一些作傢和思想傢,值得一讀。
評分反潮流者往往能看到潮流的問題和缺陷,伯林依舊在強調他一貫主張的多元主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