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教育学院梦山丛书:宋代市舶司研究

福建教育学院梦山丛书:宋代市舶司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文新 著
图书标签:
  • 宋代史
  • 市舶司
  • 福建史
  • 海商史
  • 经济史
  • 历史研究
  • 梦山丛书
  • 福建教育学院
  • 宋代
  • 地方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厦门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548271
版次:1
商品编码:1151100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福建教育学院梦山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宋代是我国古代市舶制度发展的重要时期。杨文新博士《福建教育学院梦山丛书:宋代市舶司研究》一书分为上、下篇。上篇主要探讨宋代市舶司的分布及变化、市舶司的职能、市舶官员的选任和奖惩、市舶司与其它机构的关系、各路市舶司的比较及其地位等问题。下篇主要考察宋代广南东路、两浙路、福建路和**东路四路市舶官员。
  作者用功甚勤,搜罗宏富,学风严谨,考证精审,宏观立论正确而有新意,微观考证详明而有说服力,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宋代市舶司的整体面貌,将宋代市舶司的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对人们深入了解宋代市舶司情况大有裨益,因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杨文新,福建武平人,福建教育学院校长研修部副教授、博士,福建省首批基础教育教师培训专家。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宋史)、中国文化史、福建地方历史文化、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小学校长教师培训、福建基础教育历史与现状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先后在《福建教育学院学报》、《历史教学》、《史学月刊》、《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武夷学院学报》、《漳州师范学院学报》、《中小学教师培训》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0多篇。

目录

上篇 通论

绪论 改革开放以来宋代市舶司研究综述

第一章 宋代市舶司的分布及变化

第一节 宋代市舶司的时空界定

一、时间上的界定

二、空间上的界定

第二节 宋代各路市舶司的设置及其变化

一、广南东路

二、两浙路

三、福建路

四、京东东路

第二章 宋代市舶司的职能

第一节 经济职能

一、阅货

二、抽解

三、禁榷

四、和(博)买

五、向中央纲运交纳钱物

六、治理港口和修筑城池

第二节 行政职能

一、监察和荐举地方官员

二、发放进出贸易的公据

三、执行国家的禁令

四、接待管理外商、处理贸易纠纷

五、参与组织祈风典礼

六、维护地方治安,剿灭盗贼

第三章 宋代市舶官员的选任和奖惩

第一节 宋代市舶官员的组成

一、市舶使(市舶提举)

二、市舶判官(监舶务)

三、干办公事

四、吏员

第二节 宋代市舶官员的选任

一、皇帝和大臣对市舶官员选任的认识

二、选任

第三节 宋代市舶官员的奖惩

一、唐代市舶机构所在地官员的廉洁与腐败

二、宋代市舶官员的廉洁与腐败

三、宋代对市舶官员的奖励和惩罚

第四章 宋代市舶司与其他机构的关系

第一节 宋代市舶司与中央有关机构的关系

一、市舶司与吏部的关系

二、市舶司与(三司)户部的关系

三、市舶司与太府寺的关系

四、市舶司与内侍省的关系

五、市舶司与鸿胪寺的关系

六、市舶司与御史台、刑部、大理寺的关系

第二节 宋代市舶司与地方有关机构的关系

一、市舶司与转运司的关系

二、市舶司与提刑司的关系

三、市舶司与提单常平茶盐司的关系

四、市舶司与地方驻军的关系

第五章 宋代各路市舶司的比较及其地位

第一节 宋代各路市舶司的比较

一、设置时间的先后

二、存在时间及前后变化情况

三、收入的多寡

四、朝廷给的本钱数量

五、各路官员情况

第二节 宋代市舶司的地位

一、宋代市舶司在财政中的地位

二、宋代市舶司的外交作用

三、宋代市舶司的监察和荐举作用

四、宋代市舶司的承前启后作用

下篇 市舶官员考

第六章 广南东路市舶官员考

第一节 市舶使(提举)

一、市舶使

二、市舶提举

第二节 监舶务与干办公事

一、监舶务

二、干办公事

第七章 两浙路市舶官员考

第一节 市舶使(提举)

一、市舶使

二、市舶提单

第二节 监舶务

一、监杭州(临安府)市舶务

二、监明州(庆元府)市舶务

三、监秀州(嘉兴府)华亭县市舶务

四、监温州市舶务

五、监江阴军市舶务

第八章 宋代福建路市舶官员考

第一节 市舶提举

第二节 监舶务与干办公事

一、监舶务

二、干办公事

第九章 京东东路市舶官员考

附录

附录一 宋代觉察拘拦官员

附录二 宋代广州回教祈风处:怀圣寺光塔

附录三 南宋林析等祈风石刻

附录四 南宋倪思等祈风石刻

附录五 南宋颜颐仲等祈风石刻

附录六 南宋方澄孙等祈风石刻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宋代市舶司研究:兼论泉州港口体系的演变与海外贸易的社会影响 本书简介 本书旨在全面而深入地考察宋代中国对外贸易体系的核心管理机构——市舶司的设立、发展、职能演变及其在宋代社会经济结构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通过细致梳理传世文献、地方志以及考古发掘资料,本书不仅力求重构市舶司在宋代各主要港口城市(如广州、泉州、明州等地)的组织架构和日常运作细节,更将其置于宋代商品经济繁荣、航海技术进步和海外交流拓展的宏大历史背景之下进行考察。 第一部分:市舶司的起源与制度构建(约400字) 宋代对外贸易的空前发展,使得传统的税收与管理模式难以为继。本书首先追溯市舶司的前身,分析唐代对外贸易的遗留问题,并重点阐述北宋初年,面对“封厢日久”的海外商业活动复苏,朝廷如何审慎地从“禁海”转向“开洋”,并最终确立市舶司这一专门管理机构的必要性与历史动因。 制度构建部分,本书详细比较了不同港口市舶司的初始设置差异,剖析了“提举市舶司”这一核心官职的品级变动、权力配置及其与地方行政长官(如知州)之间的关系动态。重点探讨了宋神宗时期《市舶法》的颁布,这一标志性事件如何将原本相对松散的管理规范化、法制化,明确了船引、抽解(关税)的征收标准与流程。通过对核心制度的梳理,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市舶司并非一个简单的税务部门,而是国家海洋战略与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柱。 第二部分:市舶司的运作机制与管理细节(约500字)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侧重于市舶司的日常“实务”层面。 一、关税征收与货物监管:本书详尽分析了宋代市舶收入的结构,区分了“抽解”与“入息”的差异。通过对船载货物清单的个案研究(例如,对泉州港出土的《蕃坊文书》和相关史料的再解读),精确描绘了香料、药材、珠宝、珍禽异兽等大宗进口商品,以及瓷器、丝绸、铜钱等主要出口商品的流转路径和税率波动。特别关注了市舶司对违禁品(如兵器、铁器)的严格管制,以及对“称殖”(船东合伙经营)模式下的税务责任划分。 二、船引与航线管理:市舶司的另一项关键职能是颁发官方“船引”(航海许可证)。本书考察了船引的样式、有效期、对船只规模和载货量的限制,以及它在海上安全与官方授权运输中的法律效力。结合航海知识的发展,分析了市舶司如何介入对航线安全信息的收集与发布,尽管这并非其主要职责,但在维护贸易畅通上起到了间接作用。 三、机构人员构成与地方协作:市舶司的有效运作离不开地方力量的支持。本书详细介绍了市舶司内部的文吏、翻译(掌管外语沟通,尤其是波斯语、阿拉伯语等)以及“押司”等非核心官员的构成,并探讨了他们与地方巡检、厢军以及地方豪强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 第三部分:市舶司与泉州港口体系的互动及区域影响(约400字) 本书将视野聚焦于宋代“天下第一大港”泉州。在泉州,市舶司的管理直接催生并塑造了独特的“蕃汉共治”的社会结构。本书研究了市舶司如何依托泉州强大的造船业和海外移民聚居的蕃坊,实现高效率的贸易中转。重点分析了宋代官方对蕃商(如蒲寿庚家族)的扶持与制衡策略。市舶司的驻扎,不仅带来了巨额财政收入,也极大地推动了泉州城市化进程、宗教多元化(如天后宫、清净寺的修建与官方态度)以及地方商业法律的形成。通过对泉州案例的深入剖析,本书揭示了市舶司是古代海洋贸易中,中央权力与地方商业活力实现利益捆绑的经典范例。 第四部分:市舶司的社会经济影响与历史局限(约200字) 最后,本书总结了市舶司对宋代社会经济产生的深远影响。它通过合法的、制度化的方式,将原本游离于国家控制之外的海上贸易纳入国家税收体系,极大地充实了宋廷的财政储备,支持了对辽、西夏的战略支出。然而,本书也指出了其局限性,例如制度上的“重榷轻商”倾向、地方官员借职渔利导致的灰色交易,以及在南宋后期,随着海外贸易量的剧增和地方割据的加剧,市舶司的管理效力开始出现衰退的趋势。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分析框架,超越传统的官僚制度史范畴,将市舶司视为研究宋代国家能力、城市经济学和世界海洋史的切入点。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书名听起来就带着一股浓厚的历史气息,让人不禁联想到宋代那个商品经济蓬勃发展、海外贸易空前繁荣的黄金时代。我个人对那个时期的社会经济结构,尤其是与航海和贸易相关的制度一直抱有极大的兴趣。想象一下,在泉州、广州这些繁忙的港口,那些被称为“市舶司”的机构是如何运作的?它们不仅是海关,更是管理对外贸易的枢纽。这本书如果能深入剖析市舶司的设立背景、组织架构、职能演变,那就太棒了。我特别期待能看到作者如何梳理不同地域市舶司的差异化管理模式,以及它在国家财政收入中扮演的角色。古代的官方贸易管理,往往充满了权力的博弈和地方势力的影响,如果能从微观的档案和地方志中挖掘出鲜活的案例,展现那些官员、商人以及海员之间的复杂互动,那这本书的价值就不仅仅是制度史的梳理,更是一幅生动的社会风情画。读完想必能对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官方支撑体系有一个更清晰、更立体的认识。

评分

从一个纯粹对古代商业运作感兴趣的读者的角度出发,我更关心的是“效率”与“腐败”这两个永恒的主题。任何涉及巨额财富流动的官方机构,都必然面临如何有效监管的问题。宋代的市舶司,作为直接面对异域文化和复杂国际贸易规则的部门,其内部人员的选拔、考核机制想必非常特殊。这本书是否揭示了宋朝中央政府如何试图通过制度设计来降低市舶司的寻租空间?例如,是否设立了严格的“回避制度”,或者采取了定期的外派轮换?如果能有对市舶司官员个人履历的侧写,探究他们如何积累财富,甚至如何与外国商团形成非官方的利益共同体,那就太引人入胜了。历史的魅力往往在于人性的复杂性,制度是死的,但执行制度的人却是活的,他们的每一个决策都可能影响数万贯的贸易额。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一些关于“权力如何被使用和滥用”的生动案例。

评分

我对宋代文化史的关注点,往往落在其对外部世界的开放性上。市舶司不仅仅是一个收税的机构,它更是宋朝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是不同文明交汇的平台。我想知道,市舶司的日常运作,除了清点货物、征收税银之外,还承担了哪些文化交流的职能?例如,对外国使节的接待、对异域物产的记录,乃至对海外宗教或技术传入的许可审批。这本书如果能描绘出市舶司官员与阿拉伯商人、东南亚使者之间那种跨越语言和文化的交流场景,那将极大地丰富我们对宋代“文明互动”的理解。它不再仅仅是冷冰冰的经济数据,而是一个充满异域情调和政治智慧的交际场。期待作者能从更广阔的视野,将市舶司置于宋代“重文轻武”背景下,探讨其作为“和平贸易守护者”的角色定位与实际贡献。

评分

读史让人明智,而研究具体的制度细节,更能让人体会到历史的精妙之处。我对制度史的研究一直抱持着一种“吹毛求疵”的态度,希望看到的不仅仅是宏观的论断,而是扎根于史料的细密考证。宋代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达到一个新高度的时期,这种集权体现在对经济命脉的掌控上,市舶司无疑是海外贸易这一块的关键抓手。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市舶司的“权限边界”的?它与转运使司、提刑司等其他机构之间是否存在权责上的摩擦或协作机制?更深一层看,官方的规范化管理,在多大程度上抑制了民间私商的活力?一个成功的商业帝国,往往是官方秩序与民间自发性完美结合的结果。如果此书能通过大量的官修文献和私人著述的交叉对比,揭示出这种张力与平衡,哪怕只是探讨一两个具体的税收案例或走私事件,都足以让这本书在学术界站稳脚跟。这种对细节的执着,往往才是区分普通读物和严肃学术专著的关键所在。

评分

书名中的“福建教育学院”作为出版机构的背景,让我对这本书的地域特色抱持着一份特殊的期待。福建,自古以来就是航海贸易的重镇,尤其是泉州,其作为“东方第一大港”的历史地位是毋庸置信的。因此,我非常期望这本书能将市舶司的研究聚焦于福建区域的特殊性。福建的市舶司在管理上是否比广州、明州等地更为地方化或更具开拓性?当地的士绅阶层和海外归来的商人(如蒲寿庚这样的传奇人物背后所代表的利益集团)对市舶司的设立与运作产生了多大的实质性影响?我关注的重点不在于市舶司这个制度本身是否创新,而在于制度在福建这片充满海洋精神的土地上,是如何被具体地“执行”和“变形”的。如果作者能引入海洋地理、气候条件对贸易路线和港口选择的影响,将制度史与区域环境史结合起来,那将是一部极具地方特色和时代温度的佳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