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首版学术经典丛书:中国商业史

民国首版学术经典丛书:中国商业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孝通,著 著
图书标签:
  • 商业史
  • 中国近代史
  • 民国史
  • 学术著作
  • 首版
  • 历史
  • 经济史
  • 文化
  • 经典
  • 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43961692
版次:1
商品编码:11502038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民国首版学术经典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民国首版经典丛书》(第一辑)从民国时期经典著作中精选了36种(合32册),分为 “文
学”和“学术”两部分,原版影印,精装出版。本丛书所选书目,皆为名家名作,包括
蒋廷黻、梁启超、吕思勉、胡适、徐志摩、萧红、叶灵凤、朱自清等人的经典作品,其
中既有各学科奠基之作,也有集大成之经典,还有震动当时、影响深远的传诵之作,更
有一些流传稀少、很难寻觅的作品。民国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拥有极重要地位,我们一一
搜寻所选书目的初版,精心制作,希望有助读者一窥民国文化的精彩之处。

内容简介

  《中国商学史》王孝通著,是一部专门叙述中国从上古时代直至20世纪30年代商业发展历史的著作,1936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是王云五、傅纬平主编的《中国文化史丛书》第一辑之一,由作者之前出版的《中国商业小史》增补修订而成。全书除绪论外,分为三编二十三章,以“上古商业”、“中古商业”、“近世商业及现代商业”之框架,全面叙述中国商业自黄帝尧舜禹至民国二十四年之五千年历史,分析“我国今日外受强邻经济之侵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之根本原因,痛感当日中国商业史“殆亦一不完全之历史而已,一商战失败之历史而已”。

作者简介

王孝通(1894-?),字修盦,浙江瑞安人。早年肄业于圣约翰大学理科,后毕业于北京大学,后历任浙江省立法政专门学校、中国公学大学部、光华大学、上海法政学院、复旦大学等校教授。著有《票据法》、《公司法》、《海商法》、《保险法论》、《纸币纲要》、《中国商业史》、《外国商业史》、《商业簿记》、《商品学》等。

前言/序言


民国首版学术经典丛书:中国商业史(不含本卷内容) 本丛书旨在汇集民国时期具有开创性、里程碑意义的学术著作,重现新文化运动浪潮中,中国知识分子在思想、学术、社会结构等各个领域所进行的深刻探索与构建。本套丛书所收录的每一部作品,都是当时特定学科领域内,集大成或具有颠覆性视野的代表作,为后世研究者提供了观察彼时中国社会转型与思想变迁的珍贵窗口。 本卷特别收录以下著作,以期展现民国时期中国学术的广度与深度(请注意:本列表不包含“中国商业史”这一卷): --- 第一辑:思想与文化转型 1. 《新青年》精选文集(一):启蒙与呼声 本书精选了1915年至1920年间《新青年》杂志中影响最为深远的论说文、短评及译作。核心内容聚焦于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德先生与赛先生(民主与科学)的提倡、以及对“个人主义”和“妇女解放”等西方思潮的初步引入与讨论。 核心内容概述: 文学革命的先声: 集中展示了白话文运动的早期论战,包括对“文言”的扬弃和对新文学范式的建构尝试。 青年心理解剖: 对当时中国青年的精神困境、对旧家庭制度的反思以及对未来社会形态的憧憬与迷茫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文化转型中的阵痛: 记录了知识分子在面对西方强势文化冲击时,既有全盘西化的激进主张,也有温和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辩论,展现了文化基因的剧烈重塑过程。 社会改良路径探讨: 涉及对青年犯罪、教育制度改革等具体社会问题的初步反思,标志着中国知识界开始从纯粹的哲学思辨转向对现实问题的关注。 2. 梁启超全集(思想史论辨部分,不含政治论著) 本卷收录了梁启超先生在戊戌变法失败后至五四运动前夕,其思想体系从维新转向更加注重国民性改造和文化自觉的关键时期的论述。重点在于他对中国历史的再解释和对“新民”的塑造理念。 核心内容概述: “国学”的再构建: 探讨了梁启超如何从清末的“经世致用”转向对中国传统学术(如史学、文学、哲学)进行现代意义上的梳理与评价,试图为民族精神寻找现代立足点。 历史观的嬗变: 重点分析了其对中国历代王朝兴衰的总结,特别是“卢梭式”的社会契约思想与中国传统“家国一体”观念的张力。 情感与伦理的重建: 关注其在提倡“少年中国说”时,对中国未来一代所寄予的积极情感、责任意识的激发,以及对传统“孝悌”伦理在现代社会中如何转化的思考。 方法论的探索: 包含了其对西方哲学流派(如功利主义、进化论)的介绍与批判性吸收过程,展现了中国知识分子“择善而从”的学术路径。 --- 第二辑:社会科学的本土化实践 3. 费孝通(早期)社会调查文集:江村初探及相关报告 本书聚焦于社会学、人类学在中国建立初期,学者们如何克服资源匮乏、方法论不成熟等困难,深入田野进行实地考察的开创性工作。以费孝通先生在江村(开弦弓村)的经典调查为核心,展现了中国社会学“从乡村中来,到乡村中去”的本土化精神。 核心内容概述: 乡村社会结构的微观分析: 详细记录了土地制度、家庭结构(宗族关系)、婚丧嫁娶的仪式细节,并试图以西方社会学理论框架(如功能主义的雏形)来解释中国乡村的运作逻辑。 经济生活与社会组织的关系: 对比了传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与日益渗透进来的市场经济对乡村社会伦理和人际关系造成的冲击。 乡绅与国家权力的中介作用: 探讨了在国家权力尚未完全深入到基层时,地方精英如何在维护地方秩序与应对外部变局中扮演的角色。 田野研究方法的建立: 记录了早期社会学工作者在调查过程中遇到的语言障碍、文化隔阂以及如何通过建立信任来获取真实资料的实践经验,是研究中国社会学史的必备文本。 4.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导论(上卷) 本书是民国时期第一部尝试以现代哲学体系和学科范式,对中国数千年哲学思想进行系统梳理与编年论述的里程碑式著作。它标志着中国哲学研究开始脱离传统注疏学,进入现代学术分期与概念分析阶段。 核心内容概述: 哲学史的结构构建: 冯友兰如何将先秦诸子百家、魏晋玄学、宋明理学等复杂思想流派,划分为不同的历史阶段,并试图提炼出贯穿始终的“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 “理”与“气”的概念辨析: 重点阐述了儒、释、道三家在本体论、认识论上的核心差异,并清晰界定了“天理”、“心学”等关键术语的内涵。 与西方哲学的对话框架: 阐释了冯友兰如何运用西方哲学(特别是欧陆哲学)的概念工具来“翻译”和解释中国古代哲学,例如将儒家思想置于伦理学和政治哲学的框架内进行考察。 思想的动态发展观: 不仅仅是静态的描述,更着重于展示不同学派之间的继承、批判与演进关系,为理解中国思想史的内在逻辑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 --- 第三辑:历史叙事与制度变迁 5.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概述(早期手稿本) 本卷精选了钱穆先生早期对于中国历史政治体制演变脉络的深刻洞察。该研究侧重于对制度层面(如中央集权、选官制度、地方行政)的连续性与断裂性的梳理,旨在探寻中国政治文化的核心特质。 核心内容概述: 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千年演变: 详细分析了秦汉以来中央集权不断加强,而地方势力又如何以各种形式(如士绅、藩镇、军阀)重新渗透和制约中央权力的动态平衡。 选官制度的历史逻辑: 对比了汉代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的功能与局限性,揭示了其背后所反映的社会阶层流动性需求。 官员的职责与道德约束: 探讨了中国古代官员的“兼具行政者与道德楷模”的双重身份,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这种身份要求如何影响了行政效率与吏治风貌。 对传统政治智慧的辩护: 尽管承认制度的弊端,但着重论述了中国传统政治中蕴含的稳定性、对基层民生的关注(如均田、漕运等制度设计背后的用意),为反思现代政治提供了历史参照。 6.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核心章回) 本书是陈寅恪先生基于其深厚的文化史学功底,对隋唐大一统帝国制度基础进行考证和阐释的开创性作品。它突破了传统史学仅关注政治事件的局限,深入挖掘了制度背后的族群融合、文化继承与变异。 核心内容概述: 关陇集团与制度的形成: 深入分析了隋唐政权建立过程中,以关中为中心的军事贵族集团对国家典章制度(如三省六部制、兵制)的早期塑造作用。 门第观念对政治的渗透: 细致考察了魏晋南北朝遗留下来的士族门第制度,如何通过“九品中正制”的残余影响,继续作用于唐初的官僚选拔和政治权力结构。 胡汉文化在制度层面的交融: 重点论述了唐代在法律、礼仪、军事制度等方面,吸收和改造了北魏以来北方少数民族的政治遗产,最终形成一个具有鲜明“融合”特质的帝国体系。 史料的微观考辨: 体现了陈寅恪先生“以史学研究方法论影响史学研究结论”的特点,通过对碑刻、地方志等零散史料的细致比对,重构制度变迁的真实路径。 --- 本丛书(除“中国商业史”外)汇集了民国时期在思想解放、社会科学建立、历史阐释革新等领域最富争议性、最具原创性的文本,是研究中国近代学术史不可或缺的基础文献。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民国首版学术经典丛书”的整体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我特地留意了它们的字体选择和纸张质感,那种微微泛黄、略带粗粝感的纸张,仿佛真的能让人触摸到那个遥远年代的尘埃。装订工艺也相当考究,横排竖排混排的版式,既保留了民国时期学术著作的韵味,又在阅读体验上做了必要的优化,比许多现代翻印本要用心得多。特别是封面设计,那种朴素中蕴含力量的排版风格,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学术的庄重与历史的厚重感,让人一拿在手就心生敬意。我之前读过同系列里关于清代法律制度的那一本,印象极其深刻,那本书的注释体系和考据的严谨性,简直是治学典范。我对这套丛书的出版方表达由衷的敬佩,他们不仅仅是在重印书籍,更像是在抢救和传承一份珍贵的文化记忆。每次翻开这些书,我都会花上不少时间去欣赏那些细微的排版细节,仿佛能感受到当年编辑和校对人员的匠心独运。这种对原貌的尊重,使得阅读过程本身就成了一种穿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

我发现,这套丛书中的每一本,都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民国时期知识分子在动荡时局下的精神图腾和学术抱负。阅读这些著作,不仅仅是获取历史知识,更是一种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群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使命感的体悟。例如,那本关于清末民初政治制度改革的论述,其忧国忧民的情怀是扑面而来的。作者们深知自己所处的时代危机,他们试图用最严谨的学术方法,为民族的前途探索出一条可行的道路。这种将学术研究与家国命运紧密捆绑的激情,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专业分工日益细化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令人动容。每次合上书卷,我都会思考,我们今天的学术研究,是否还能保持那样一份直抵时代核心的关切与担当。

评分

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套丛书的注释系统简直是另一座宝藏。许多重要的外文引述和古籍典故,作者当年可能因为篇幅或当时条件所限,未能详尽解释。而这次的整理者和出版方,显然在重印过程中做了大量的增补和校注工作。我正在读的这本关于中国古代哲学流派的书籍中,那些对于先秦诸子文献的精准引注和白话释义,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跟上作者的论证思路。相比于市面上那些粗糙的“点校本”,这套丛书的注脚详实而又不过分打扰主体文本的阅读节奏,真正做到了“润物细无声”的学术辅助。这种细致入微的整理工作,彰显了出版方对知识的敬畏之心,也让这些经典得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更强的学术生命力。

评分

我最近对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的思想脉络特别感兴趣,总觉得那个时代是中西文化激烈碰撞、新旧观念激烈交锋的熔炉,从中诞生了大量极具洞察力的学术成果。我手上这本关于中国社会经济变迁的论著(请注意,我指的是同一丛书中的另一本),其论述的深度和广度令人叹服。作者对当时地方士绅阶层的经济活动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摹,尤其是对于农村信贷体系的剖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研究。他并没有陷入简单的“批判”或“赞美”的二元对立,而是力图呈现一个复杂、充满张力的历史现实。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对照着自己手头搜集的其他一手资料进行交叉验证,那种与先贤进行思想辩论的感觉,是阅读普通通俗读物所无法比拟的。它提供了一种看待历史事件的独特分析框架,这个框架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于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一些结构性问题,都有启发性的借鉴意义。

评分

不得不提的是,这套丛书的“导读”部分做得非常到位。我通常对“导读”持保留态度,因为很多时候它们只是对内容进行肤浅的总结,甚至带有强烈的时代偏见。然而,这套丛书的导读者显然是该领域内深耕多年的学者。他们对原著的学术地位、史料价值以及其在学科发展中的贡献进行了精准的定位。例如,针对那本探讨近代教育思想转型的著作,导读者不仅梳理了该书发表后的学术反响,还追溯了作者思想的早期渊源,甚至指出了书中一些受当时研究条件限制而留下的“时代局限性”。这种坦诚且专业的导读,极大地降低了普通读者理解专业学术著作的门槛,同时也为专业人士提供了新的研究切入点。它起到了一个极佳的“桥梁”作用,连接了百年前的学术与今天的读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