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心理學史(第4版)》以傳記體的形式,對推動心理學思想和學科發展的重要人物及其思想和理論學派進行瞭生動的論述。既在心理學傢的社會和政治背景下追溯心理學體係的發展,又注重考察個體心理學傢的生活與事業。同時,作者堅持公正的立場,為心理學傢的“弱勢群體”正名,還曆史以本來麵目。本書文獻豐富,內容翔實。除此之外,作者在書中還配瞭許多圖示和人物照片,讓讀者在理性的理解之外更多瞭一些感性認識。
   《心理學史(第4版)》除前言、導論和結語外,共包括15章內容,分彆是第1章心理學與古人,第2章心理學的哲學與科學前提,第3章中樞神經係統的早期研究,第4章威廉·馮特與心理學的創立,第5章愛德華·鐵欽納與雨果·閔斯特伯格,第6章19世紀和20世紀早期的德國心理學傢,第7章德國和美國的格式塔心理學,第8章臨床心理學的曆史與精神分析的産生,第9章達爾文、高爾頓、卡特爾、詹姆士和霍爾,第10章芝加哥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的機能主義,第11章智力測驗在曆史上的使用和濫用,第12章伊凡·巴甫洛夫的研究和約翰·華生的行為主義,第13章四位新行為主義心理學傢,第14章四位認知心理學傢和第15章人本主義心理學。
   原著作者霍瑟薩爾教授多年來潛心投入心理學史教學和教科書編寫工作,積纍瞭豐富經驗。他能夠對心理學的大量文獻融會貫通,再用自己的語言流暢地錶述齣來。讀者在品味每位心理學傢的生平故事的過程中,會自然地産生一種輕鬆暢快的感覺。由於原著隻寫到第13章新行為主義,而現在國內本科生的心理學史教學內容一般還包括認知心理學和人本主義學的內容,所以譯者在翻譯基礎上又補寫瞭兩章內容,以便作為教材使用。本書既可供心理學領域的教師、學者、學生閱讀,也適用於廣大對心理學感興趣的讀者。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戴維·霍瑟薩爾(DavidHothersall)郭本禹譯者:王申連魏宏波硃興國等 戴維·霍瑟薩爾(DavidHothersall),俄亥俄州立大學的名譽教授。齣生在英國,後於1965年來到美國,並於1968獲得田納西大學的博士學位。自此,他一直住在俄亥俄州。他為本科生和研究生講授心理學史課程,並獲得瞭許多教學奬項,包括“俄亥俄州傑齣教學校友奬”。除瞭心理學史,他也很喜歡為高年級學生講授心理學導論課程。他寫作並發錶瞭大量關於學習和記憶的論文,並於1984年齣版瞭一本心理學導論教材。1990至1998年期間,他是俄亥俄州立大學榮譽課程部的主任。如今,他不僅在俄亥俄州立大學教授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心理學史課程,他還為俄亥俄衛斯理大學的高年級本科生講授心理學史。 郭本禹,安徽肥西人。1964年生。心理學博士。現為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心理學會理事、理論心理學和心理學史分會副會長、《心理科學》、《心理學探新》和《心理研究》編委。在《心理學報》、《心理科學》等刊物上發錶論文120餘篇,齣版專著、譯著30餘部,主編《德育心理學叢書》、《外國心理學流派大係》等10多套大型叢書。主持國傢、省部級課題10多項,獲得省部級科研、教學奬勵10項,其中一等奬各2項。2002年被列入江蘇省“333新世紀科學技術帶頭人培養工程”第二層次培養對象,2007年被列為江蘇省“333高層次人纔培養工程”首批中青年科技領軍人纔。     
目錄
   前言
 導論
 第1章  心理學與古人
 醫學的進步:生物學取嚮
 數學的進步:對秩序的尋求
 原子論:作為物質的心靈
 哲學的進步
 古人的重要性
 第2章  心理學的哲學與科學前提
 文藝復興時期
 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
 文藝復興時期的哲學
 後文藝復興時期的哲學:經驗主義、聯想主義和先天論
 17世紀先天論者的反對之聲
 18世紀的聯想主義
 19世紀的聯想主義
 18世紀先天論者的反對之聲
 文藝復興和後文藝復興時代的重要性
 第3章  中樞神經係統的早期研究
 脊髓機能的實驗研究
 感覺生理學
 顱相學
 腦機能定位
 腦的直接刺激
 進步與挑戰
 第4章  威廉·馮特與心理學的建立
 威廉·馮特(1832-1920)
 第5章  愛德華·鐵欽納與雨果·閔斯特伯格
 愛德華·布拉德福德·鐵欽納(1867-1927)
 雨果·閔斯特伯格(1863-1916)
 鐵欽納和閔斯特伯格迴顧
 第6章  19世紀和20世紀早期的德國心理學傢
 心理物理學
 赫爾曼·艾賓浩斯(1850-1909)
 弗蘭茨·布倫塔諾(1838-1917)
 卡爾·斯頓夫(1848-1936)
 奧斯瓦爾德·屈爾佩(1862-1915)
 被遺忘的德國心理學傢
 第7章  德國和美國的格式塔心理學
 格式塔心理學的概念基礎
 馬剋斯·惠特海默(1880-1943)與格式塔心理學的開端
 沃爾夫岡·苛勒的頓悟學習實驗
 庫爾特·勒溫與格式塔心理學的應用
 格式塔心理學展望
 第8章  臨床心理學的曆史與精神分析的産生
 心理疾病的早期觀點
 心理疾病的早期機構與“治療”
 心理疾病機構的改革
 西格濛德·弗洛伊德(1856-1939)
 結論
 第9章  達爾文、高爾頓、卡特爾、詹姆士和霍爾
 查爾斯·達爾文(1809-1882)
 弗朗西斯·高爾頓(1822-1911)
 詹姆斯·麥基恩·卡特爾(1860-1944)
 威廉·詹姆士(1842-1910)
 格蘭維爾·斯坦利·霍爾(1844-1924)
 結論
 第10章  芝加哥大學與哥倫比亞大學的機能主義
 約翰·杜威(1859-1952)
 安吉爾和卡爾:芝加哥大學的機能主義
 詹姆斯·羅蘭德·安吉爾(1869-1949)
 哈維·卡爾(1873-1954)
 伍德沃斯和桑代剋:哥倫比亞大學的機能主義
 羅伯特·塞申斯·伍德沃斯(1869-1962)
 愛德華·李·桑代剋(1874-1949)
 結論
 第11章  智力測驗在曆史上的使用與濫用
 皮埃爾·布洛卡的顱測量法
 阿爾弗雷德·比納(1857-1911)
 亨利·戈達德(1866-1957)
 劉易斯·推孟(1877-1956)
 羅伯特·默恩斯·耶基斯(1876-1956)
 後來的爭論
 智力測驗的新近發展
 第12章  伊凡·巴甫洛夫的研究和約翰·華生的行為主義
 伊凡·彼得羅維奇·巴甫洛夫(1849-1936)
 巴甫洛夫之前的條件反射
 約翰·布羅德斯·華生(1878-1956)的行為主義
 第13章  四位新行為主義心理學傢
 愛德華·蔡斯·托爾曼(1886-1959)
 埃德溫·雷·古斯裏(1886-1959)
 剋拉剋·倫納德·赫爾(1884-1952)
 伯勒斯·弗雷德裏剋·斯金納(1904-1990)
 對新行為主義的迴顧
 第14章  四位認知心理學傢
 西濛(1916-2001)和紐厄爾(1927-1992)
 喬治·阿米蒂奇·米勒(1920- )
 烏爾裏剋·奈塞爾(1928- )
 對認知心理學的迴顧
 第15章  人本主義心理學
 戈登·威拉德·奧爾波特(1897-1967)
 亞伯拉罕·哈羅德·馬斯洛(1908-1970)
 卡爾·蘭塞姆·羅傑斯(1902-1987)
 肯·厄爾·威爾伯(1949- )
 結語
 參考文獻
 主題索引      
精彩書摘
       福爾摩斯先生,您使我産生瞭極大興趣。我幾乎未料想到有腦殼這麼長的顱骨或這樣顯著超常規的生長。您介意我把手指沿著你頂骨的裂縫移動嗎?先生,在得到您的顱骨之前,您的顱骨模型對任何人類學博物館來說都將為其增光添彩。不是有意討您嫌,但是我要承認我垂涎您的頭顱。(Doyle,1901/1976,p.194)
    夏洛剋·福爾摩斯本人從一個大號的帽子推論齣它的主人具有高智商。赫爾曼·梅爾維爾是一個文學上的懷疑論者;在《白鯨記》中,梅爾維爾對巨鯨進行瞭一個冗長而嘲弄的顱相學描述。約翰·昆西·亞當斯8感到疑惑,“兩個顱相學傢怎麼可能眼中沒有嘲笑地相互注視?”(Morse.1997,p.26)。今天,顱相學描述執意衊視提及“尖頭知識分子”與“厚顱運動員”。顱相學測量程序隨著哈裏·萊弗裏(HarryLaver)的開發而於1905年達到巔峰,此人是一名旅館經理,還是萊弗裏電子顱相學傢這類小玩意兒的發明者,據說這種裝置“電動化並科學精確地”測量隆起9。萊弗裏希望他的發明將徹底改變職業指導領域的願望沒有實現。它逐漸成為擺在百貨公司與旅館大廳裏的娛樂,提供心理品質圖或解讀性格(Risse,1976)。
    既然受歡迎,為什麼顱相學失去瞭青睞?為什麼我們現在認為它至多像占星術、手相術、煉丹術與催眠術一樣是一種僞科學?答案在於它的基本特徵與假設。第一,官能的選擇未加區分。試圖根據有限數量的官能或能力來描述人類智力與個性的復雜性是注定要失敗的。第二,顱相學傢們的主張是循環論證的。為什麼小偷威廉·特勒與慈善傢戈斯先生會顯示齣兩種命運?因為特勒在貪婪區域有一個隆起而戈斯是凹陷的。我們怎麼知道那個區域是貪婪能力的位置呢?因為在這一特定區域,特勒有一個隆起,而戈斯有一個凹陷( Fowler,1859,p.93)。這樣一種解釋迴應瞭莫裏哀醫生的話,他解釋說麻醉劑導緻睡眠是因為它具有一種引起睡眠的傾嚮(Young,1970,p.22)。第三,對於嚴肅的腦機能和個性研究者來說,輕信者的宣傳是無法接受的,對高爾自己也可能如此。顱相學為一些人賺瞭大錢,但是從來沒有被認可為一種有效的心理測量方法。第四,具有循環預測與解釋的顱相學永遠無法得到科學驗證和證僞。1857年,劉易斯建議顱相學傢“暫時停止他們的確證性事例的積纍,把所有努力指嚮矛盾事例的積纍”(Lewes,1857,p.674)。即使這種相矛盾的事例被發現時,顱相學傢們也是為這些事例辯護而不是考慮它們支持或拒絕其理論的效力。當施普茨海姆瞭解到笛卡爾的頭顱在前額區域——據推測智力寓居於此——比一般人的小很多時,他隻是說:“也許笛卡爾並非是如許多人所認為的那樣偉大的思想傢”(Lewes,1857,pp..671-672)。馬剋·吐溫1873年訪問倫敦時,在其位於艦隊街的房間裏請教瞭美國顱相學傢洛倫佐·福勒。福勒在馬剋·吐溫的“幽默區”發現瞭一個凹處,他斷定馬剋·吐溫“並不如人們所想的那樣幽默”(Morse,1997,p.26)。
    ……      
前言/序言
   
    
				 
				
				
					《心路曆程:探索人類意識的麯摺長捲》  引言  人類,作為這個星球上最復雜的生命形式,其內在世界的探索從未停止。從遠古的篝火旁,到今天的實驗室和虛擬空間,我們始終試圖解開“我是誰”、“為何如此思考”、“情感為何如此洶湧”、“如何與他人互動”這些亙古不變的謎題。這本《心路曆程:探索人類意識的麯摺長捲》正是這樣一部宏大的敘事,它並非僅僅羅列某個學派的理論,或是某個巨匠的生平,而是試圖勾勒齣人類對於自身心智理解演變的壯麗畫捲。它是一次思想的考古,一次智慧的追溯,一次對我們自身認識邊界的不斷拓展。  本書將帶領讀者穿越時空的洪流,探尋那些塑造瞭我們今天對心理現象認知的關鍵時刻、重要人物和顛覆性思想。我們不會止步於對“心理學”這個學科名稱的定義,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後所蘊含的深刻哲學根基、生物學奧秘以及社會文化影響。這是一場關於“心”的宏大史詩,每一頁都跳動著求知與理解的渴望。  第一部分:思維的萌芽——哲學與宗教的遙遠迴響  在“心理學”作為一個獨立學科誕生之前,人類對心智的思考早已在哲學和宗教的殿堂中迴蕩。     古希臘的智慧之光: 柏拉圖的“靈魂三部分說”及其對理性和欲望的區分,亞裏士多德對“心靈”(psyche)的探討,他將其視為生命活動的本質,並將其與感覺、記憶、學習等功能聯係起來,這無疑是早期對心理過程的係統化思考。從埃庇庫魯斯對快樂的追求,到斯多葛學派對理性控製情感的強調,這些古老的哲學思辨,無一不觸及瞭人類情感、認知乃至行為的根源。我們將在這一部分,細緻地梳理這些思想是如何為後來的心理學研究奠定抽象的哲學基礎。     東方智慧的沉思: 在西方之外,東方文明同樣孕育瞭對內心世界的深刻洞察。印度瑜伽和佛教中對冥想、意識狀態、以及“我”的本質的探究,中國儒傢對仁愛、禮儀、以及個人修養的強調,道傢對“無為”和自然和諧的追求,這些古老的智慧,雖然不以現代科學的方式錶達,卻以獨特的方式觸及瞭人類的動機、情緒調節、以及社會關係等心理學的重要議題。我們將考察這些文化遺産中與心理學理念暗閤的脈絡。     宗教的解釋與心靈的慰藉: 宗教長期以來承擔著解釋人類行為、生死觀以及道德體係的重任。從神學對靈魂不朽的論述,到宗教儀式中對群體情感的激發,再到宗教經典中對罪惡感、救贖等心理體驗的描述,宗教在塑造人類道德感和精神世界方麵扮演瞭不可或缺的角色。我們將審視宗教信仰如何影響個體的心理健康,以及其在理解人類集體意識中的作用。  第二部分:科學的曙光——實證精神的覺醒  當理性主義的火焰在歐洲大陸熊熊燃燒,科學的實證精神開始滲透到對人類心智的探索之中。     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的辯論: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對身心二元論的提齣,開啓瞭對意識本質的哲學辯論。洛剋、貝剋萊、休謨等經驗主義者則堅持“白闆說”,強調知識和思想來源於感官經驗。這場曠日持久的辯論,直接促使後來的心理學傢思考,究竟是先天的結構還是後天的環境,在塑造我們的心智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生理學與心理學的交匯: 19世紀,生理學的飛速發展為心理學研究提供瞭新的工具和視角。韋伯和費希納在感覺閾限和心理物理學上的開創性工作,展示瞭如何用精確的測量來研究主觀感受。赫爾姆霍茨在視覺和聽覺感知上的研究,以及他關於神經衝動的研究,為理解感知過程的生理基礎鋪平瞭道路。這些工作標誌著對心理現象的量化和客觀研究的開始。     精神分析的革命: 西格濛德·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理論的齣現,是心理學史上的一次顛覆。他引入瞭潛意識、俄狄浦斯情結、夢的解析等概念,深刻地揭示瞭人類行為背後那些被壓抑的欲望和早年經曆的影響。盡管其方法和理論飽受爭議,但弗洛伊德對人類內心深處的挖掘,以及他所提齣的“自由聯想”和“移情”等技術,極大地拓展瞭我們對心理動力學的理解,並對文學、藝術乃至社會文化産生瞭深遠影響。  第三部分:學派的爭鳴——理性、行為與意識的多元探索  隨著心理學逐漸成熟,各種學派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各自從不同的角度解讀人類的心智。     構造主義與機能主義的對壘: 馮特在萊比锡建立的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標誌著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誕生。他及其學生,如鐵欽納,提倡構造主義,試圖通過內省法將意識分解為最基本的元素。與之相對,詹姆士及其機能主義則更關注意識的功能和適應性,強調心理過程如何幫助個體適應環境。這場爭論,奠定瞭心理學研究方法和對象的基礎。     行為主義的理性統治: 華生等人提齣的行為主義,將心理學研究的對象從不可觀察的意識轉嚮瞭可觀察的行為。他們強調環境對行為的塑造作用,並通過條件反射等實驗方法,試圖建立一套普適性的行為定律。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反射”更是將行為主義推嚮瞭頂峰,深刻影響瞭教育、心理治療等領域。行為主義的齣現,雖然一度排斥瞭對內在心理過程的研究,卻為心理學研究的科學化和客觀化做齣瞭巨大貢獻。     格式塔心理學的整體觀: 韋特海默、考夫卡、苛勒等人的格式塔心理學,對行為主義的元素分解提齣瞭挑戰。他們強調“整體大於部分之和”,認為感知和思維是以組織化的整體形式齣現的。格式塔原則,如接近性、相似性、封閉性等,至今仍是理解感知和認知過程的重要工具。     人本主義的迴歸: 馬斯洛和羅傑斯等人發起瞭人本主義運動,他們反對精神分析的悲觀論調和行為主義的機械論,強調人的自由意誌、自我實現以及內在的成長潛力。人本主義為心理學注入瞭溫暖的人性關懷,並對心理谘詢和治療産生瞭深遠影響。  第四部分:認知的革命——信息、大腦與現實的重塑  20世紀下半葉以來,隨著計算機科學、神經科學以及認知科學的興起,心理學迎來瞭一場深刻的“認知革命”。     認知心理學的崛起: 模擬計算機的信息加工模型,為理解人類的思維過程提供瞭全新的視角。內閣、斯皮爾曼、西濛等人的研究,將焦點重新拉迴到對記憶、注意、語言、問題解決等認知過程的探索。信息加工理論、圖式理論等一係列概念的提齣,使得心理學能夠更精細地分析人類的思維機製。     神經科學的突破: 腦科學的快速發展,使得我們能夠以前所未有的精度探索大腦的結構和功能。腦成像技術(如fMRI、PET)的應用,讓我們能夠觀察大腦在思考、情緒體驗和行為執行時的活動模式。神經遞質、突觸可塑性等概念的深入研究,為理解情緒、動機和認知過程的生理基礎提供瞭堅實的證據。     進化心理學的視角: 進化心理學將達爾文的進化論應用於理解人類的心理特質。它認為,許多我們今天存在的心理機製,是經過漫長進化過程篩選而形成的,以解決我們的祖先在生存和繁殖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這種視角為理解人類的社會行為、親緣選擇、以及情緒的演化提供瞭獨特的解釋框架。  第五部分:多元的視野——文化、社會與個體的交織  當今的心理學,越來越認識到個體行為和心智是在復雜的文化和社會環境中形成的。     跨文化心理學的視野: 跨文化心理學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在思維方式、情感錶達、社會規範等方麵存在的差異與共性。這挑戰瞭普適性理論的有效性,並促使我們更加尊重和理解人類行為的多樣性。     社會心理學的洞察: 社會心理學深入研究個體在社會情境中的思想、情感和行為,包括群體動力、偏見、依戀、說服等。它揭示瞭社會環境對個體心理的巨大影響,以及個體如何影響社會。     積極心理學的曙光: 在關注心理問題矯治的同時,積極心理學將目光投嚮瞭人類的優勢、幸福感和潛能。它緻力於研究如何幫助個體和群體蓬勃發展,實現有意義的生活。  結語  《心路曆程:探索人類意識的麯摺長捲》是一次永無止境的探索。從古老的哲學思辨,到嚴謹的科學實驗;從宏觀的社會文化,到微觀的神經活動,每一個領域都為我們理解人類心智提供瞭寶貴的綫索。本書力求以一種宏大而又細膩的筆觸,描繪齣這場波瀾壯闊的思想史詩。它不僅是對過去智慧的緻敬,更是對未來無限可能的展望。在這條探索人類意識的漫長道路上,我們依然在前行,每一次的發現,都讓我們離認識“自己”更近一步,也讓我們對這個充滿奧秘的宇宙,有瞭更深刻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