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档案文献的形式真实再现了云南在抗日战争中作为“大后方”、“接合部”、“大通道”的重要作用.
书稿主要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云南省政府当局和全省民众在出兵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同时,为支援前线抗战而开展的交通道路、军事、民用工业、农业、商业、金融业及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建设,歌颂了云南人民为抗战胜利作出的巨大贡献。
黄凤平,男,汉族,1964年8月生,硕士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1985年7月参加工作。历任省政府办公厅秘书六处助理调研员、秘书四处副处长、办公厅机要文书处处长等职。现任云南省档案局(馆)局(馆)长。
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一开始接触这种“档案汇编”可能会觉得有些门槛,毕竟它不像畅销书那样具有强烈的叙事驱动力。然而,一旦你被书中那些真实的历史片段所吸引,那种震撼是难以言喻的。它强迫你慢下来,去咀嚼每一个词句背后的历史信息量。我发现,它对“时间感”的重塑作用非常明显,让你清晰地感知到,一个决定或一份文件是如何在特定历史节点上产生深远影响的。与其说是在“阅读”,不如说是在“考古”,挖掘出被时间尘封的真相。这套书是那种需要静下心来,伴随着一杯清茶慢慢品味的“老酒”,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领悟,其学术价值和史学意义是毋庸置疑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比起市面上许多粗制滥造的史料集要用心得多。要知道,汇编类的书籍,最怕的就是编校不精,让人在查阅时感到头疼。然而,这套书在细节处理上看得出是下了大功夫的。字体清晰易读,页码标注清晰,且重要的文书都有清晰的来源说明,这对于严谨的历史研究来说至关重要。我特别欣赏它对档案原貌的尊重,虽然有些手写体确实考验眼力,但正是这种原汁原味,才体现了史料的珍贵性。它不是简单地摘抄或转述,而是尽可能地保留了历史文件的原始面貌,让研究者能够直接面对历史的“第一现场”。这种对学术规范的坚持,使得这部汇编在严肃性和可靠性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准,是案头必备的参考资料。
评分不得不提的是,这套汇编对于理解云南在国际战略格局中的地位,提供了无可替代的视角。云南地处西南边陲,是连接东南亚的重要枢纽,在抗战后期,其战略地位愈发凸显。这套书中收录的涉及外交、军事联络以及国际援助物资流转的档案,揭示了许多过去鲜为人知的幕后运作。例如,关于驼峰航线物资转运的某些内部文件,其详尽程度令人咋舌。它不仅仅是记录了“发生了什么”,更深入地展现了“是如何做成的”,以及其中涉及的复杂博弈和艰难抉择。这套书的价值,远超出单纯的地方史范畴,它清晰地展现了云南如何作为中国抗战的战略支点,与全球局势紧密联系在一起。
评分这部关于抗战时期云南的档案汇编,简直是历史爱好者和研究者的福音。光是翻开厚厚的两册书脊,就能感受到其中沉甸甸的分量,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气息,让人不禁联想到烽火岁月里,那片西南边陲究竟经历了怎样波澜壮阔的图景。我一直对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心存敬意,尤其是云南作为抗战的大后方和国际通道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却苦于散落的资料难以系统梳理。这套书的出现,无疑填补了这一空白。它不仅仅是一堆冰冷的数据和文书的堆砌,更是无数个鲜活生命的见证。通过这些原始档案,我们得以窥见国民政府的战略部署、后勤保障的艰辛,以及社会各界为抗战做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那种身临其境的代入感,是通过阅读一般的通史著作难以获得的,它要求读者具备更强的解读能力和耐心,但回报绝对是丰厚的,让人对历史的认知更加立体和深刻。
评分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这套书的,最初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结果一发不可收拾,我简直是被那些鲜活的细节所吸引住了。比如,关于滇缅公路的修建细节,书中收录的电报和会议纪要,清晰地勾勒出了工程的复杂性和参与人员的决心与汗水。那不仅仅是工程数据,更是民族意志的体现。不同于宏大的叙事,这些档案材料将宏大叙事拆解成了一个个微观的、可触摸的片段。通过这些文字,仿佛能听到那个时代人们的焦虑、希望与坚持。对于文学创作者或者想要进行深度社会史研究的人来说,这里面的细节密度和情感张力,远超任何二手资料的描述。它让我们得以从一个更接近“人”的角度去理解那段历史的重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