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式文集》第一卷《太平天国词语汇释》,是史式先生对太平天国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是专门的太平天国词语工具书,太平天国研究泰斗罗尔纲先生曾倾力推荐过的好书,对太平天国史的学习和研究具有极大的帮助。
我这一生研究过的学科不少,课题也不少,可以分为许多部分。出版社要出我的文集,那么,先出哪一部分呢?首先考虑的是史学,在史学中,首先考虑的是太平天国史。在太平天国史的各类书稿中,首先考虑的是工具书。也就是说,第一卷出的是《太平天国词语汇释》这本书。此书初版是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出版的,精平两种版本合计印了6000册。这种很专业的工具书使用它的只是有限的专业工作者,能够印到这个数字已经算是很受重视的了。出版不久,《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香港《大公报》都作了评价,国内外的同行手中也都有了这本书。现在30年后重出,并不是单纯的再版,而且增加了一些补充资料,成为增订本。这个增订本,一共分为四编:第一编,太平天国词语综述(包括三篇文章对这个课题与笔者生平加以介绍);第二编,太平天国词语汇释(30年前初版的此书 对误漏之处作了修订);第三编,太平天国词语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8月出版,对词语从解释到研究);第四编,词语考释文章汇编(重庆出版社1991年6月出版选刊了有关词语考释的文章30篇)。
这套文集没有总目录以后会推出什么内容来,读者还很难估计,如今先出了第一卷,特别是在第一编的三篇文章中推出了一篇小传,从笔者的少年时代一直写到91岁可以说已经写完这一生治学的全过程。既包括了少年时代学习桐城的治学方法,也包括了晚年对各个学科各个课题比较成熟的各种想法,即使说得不够,至少大事不漏。这个治学的心路历程是够长的。
史式(1922—2015),字执中,著名史学家,安徽省全椒县人。因抗日战争爆发而幼年失学,后参加抗战工作,依靠自修走过了一条坎坷而漫长的治学道路,最终成为一个职业的历史研究工作者,并以倡议“重写中华古史”闻名于世。他的文章,数十年以来,已经成为一种“三合一”的问题:一曰历史论文的内容,言必有据,无征不信,绝不“戏说”或“漫谈”;二曰历史散文的形式,为方便表达内容,形式不拘一格,娓娓道来,引人入胜;三曰历史杂文的语言,“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尖锐泼辣与妙趣横生兼而有之。曾任中华民族史研究会会长、中国太平天国史研究会顾问、民革中央孙中山研究学会顾问、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重庆师范大学教授,并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主要著作有《中华民族史研究》《太平天国大词典》《太平天国词语汇释》《太平天国史实考》《台湾先住民史》《汉语成语研究》《我是宋朝人》《史式谈史》丛书等,先后发表史学文章数百篇。自1990年起倡仪海峡两岸历史学者共同撰写一部中华民族的新史书,得到台湾学者的响应。1999年发表论文《中华文明史新探——五千年还是一万年》,倡中华文明一万年之说。曾应邀赴台讲学,并先后四次主持两岸学者中华民族史的学术会议。后又起草《重写中华古史建议书》,得到海内外100多位历史学者签名赞同,新华社与海内外数百家媒体都对此事进行了报道。
目录
序 一 \1
序 二 \4
人民网报道 \8
第一编 太平天国词语综述\1
题记 5
太平天国词语综述 12
太平天国文书史料中的词语诠释问题 29
太平天国不太平
——与太平天国结缘70年的心路历程 38
第二编 太平天国词语汇释\59
题记 63
罗序 65
自序 68
凡例 72
词目表(说明、笔画词目索引、词目正文) 77
附录 460
太平天国历史分期表 462
太平天国大事年表 466
太平天国前期官、爵、职、衔交叉关系简表 485
太平天国后期官、爵、职、衔交叉关系简表 487
太平天国前期文书制度表 489
太平天国后期文书制度表 490
太平天国造字与改字表 492
太平天国考试制度表 501
太平天国百工衙业务分工表 502
主要参考书及引书目录 504
汉语拼音词目索引 511
第三编 太平天国词语研究\541
题记 545
罗序 547
第一章 词语综述 549
第一节 何谓太平天国词语 549
第二节 研究词语一为释疑 553
第三节 研究词语二为辨伪 555
第四节 研究词语探讨问题 561
第五节 词语推行情况简述 568
第二章 词语探源 571
第一节 方言俗语 571
第二节 宗教用语 582
第三节 会党用语 596
第四节 旧词新义 614
第五节 新造词语 620
第六节 造字改字 645
第三章 词语衍生 660
第一节 约定俗成 660
第二节 官方规定 663
第三节 举一反三 666
第四节 词义演变 669
第四章 词语诠释 671
第一节 官方宣传 671
第二节 清方探报 675
第三节 私家记载 680
第四节 今人诠释 &684
第五节 诠释资料 685
第五章 词语简释 690
第四编 词语考释文章汇编\775
题记 779
太平天国造字、改字考 783
“合共(此字上下结构) ”字考释 795
“乃埋”考释797
“挥”字考释799
“拜上”考释801
“圆马”考释803
“牌面”与“牌尾”考释 805
《五言告示》初稿、改稿考 809
《五言告示》中“力酬上帝徒”一语考误 813
《赖文光自述》中篡改语句考析 814
“划全国为二十四省”说考谬 816
江南省考 818
天京省考 820
天浦省考 822
苏福省考 824
太平天国文书省名记载混乱原因考 826
太平天国官、爵、职、衔交叉关系考释 829
太平天国馆、衙、营、军交叉关系考释 835
太平天国王爵等次考839
太平天国人物别名考843
太平军蓄发原因考 847
“长毛为贬称”说考误 849
“太平天国有女军”说考误 856
“逼封万岁”说考谬859
《 血丛钞》考伪 884
天京被围解围次数考898
太平天国革命终止时间考 903
太平天国与捻军及其他友军关系考析906
安庆市英王府遗址考908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是相当的“学者范儿”,那种不带丝毫感情色彩的、纯粹的考证和论述,对于习惯了通俗历史读物的我来说,刚开始还有点不适应。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开始领会到这种克制的文字背后蕴含的巨大信息量。作者在处理那些具有争议性的词汇时,展现了极高的学术良知,他没有简单地采用某一主流观点,而是并列陈述了不同史家对同一词语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理解差异。这种多维度的审视,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历史视野。举个例子,光是对“拜上帝会”内部某些特定称谓的考据,就涉及到了对地方志、私人信函甚至地方戏曲的交叉比对,其广度令人叹服。虽然阅读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对清代官话、方言的初步了解,但一旦坚持下来,收获的绝对是坚实而可靠的知识框架,绝非那些流于表面的泛泛之谈可比拟。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定价对于普通历史爱好者来说可能略显昂贵,但如果从它所耗费的时间成本和专业性角度来权衡,我认为物超所值。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军事编制和等级爵位的词条解释部分,作者似乎投入了极大的精力去梳理洪仁玕等人在后期试图引入的“西学”理念与传统儒家思想在词汇层面的冲突与融合。这种跨文化、跨思想体系的词语溯源,显示出作者深厚的跨学科功底。我注意到他反复引用了某些鲜为人知的档案原件的影印件作为佐证,这使得解释的效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避免了二手资料可能带来的信息失真。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在跟随一位顶尖的考古学家,一点一点地挖掘那些尘封在地下的语言碎片,并将它们精准地拼凑回历史的原貌之中,充满了发现的乐趣和智力上的挑战。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带着历史厚重感的墨绿色,配上烫金的字体,一下子就把人带回了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初翻开目录时,那种严谨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清晰的章节划分和详尽的索引系统,看得出作者在资料搜集和整理上下了多少苦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言中对太平天国史料的独特解读角度,他似乎没有急于给出宏大的结论,而是选择了一条更为扎实的文献考据之路。虽然我暂时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每一个词条的释义,但仅仅是浏览那些术语的排列组合,就能感受到一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清末农民运动复杂性的研究者来说,这本工具书的出现无疑是一件幸事,它不只是简单的词典,更像是一把解开历史密码的钥匙,引导我们去探寻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微观世界。这种对历史文本的敬畏感,从这本书的每一个排版细节中都能体现出来,让人对后续的阅读充满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并不在于它能提供一个“标准答案”,而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提问”的方式。在接触这本书之前,我对太平天国的认知大多停留在教科书上的概念化描述,比如“洪秀全”、“天京变乱”之类。然而,翻开这本汇释,我才惊觉在那些宏大叙事之下,隐藏着多么庞杂而富有生命力的基层组织语言体系。那些我们今天听起来有些晦涩或陌生的词汇,在当时的天国体系中,每一个都有其精确的职能指向和文化内涵。这本书就像是一个细致入微的显微镜,将一个庞大王朝的运作逻辑,分解成了一个个可分析的语言单位。对于希望重构那个时代社会肌理的读者来说,这简直是一本不可替代的“语言地图集”。它强迫我们去思考:一个社会如何用它自己的语言来定义其存在的合法性和内部结构,这份严谨性,在同类研究中是极其罕见的。
评分这本书的字体和纸张选择,无疑体现了出版社对学术书籍品质的坚持。内页的排版非常注重阅读舒适度,注释的标注清晰且不干扰主体文本的流畅性,这在专业工具书中是非常关键的一点。我尝试在阅读过程中进行随机抽查,选取了一些关于宗教仪式和民间信仰的词条进行比对,发现作者对这些涉及文化人类学范畴的解释,也做到了既有文献支撑,又不失对文化背景的体察。它不像某些工具书那样冷冰冰地罗列定义,而是努力还原了这些词语在实际使用中所承载的“温度”和“权力”。这本书的厚重感不仅仅在于其页数,更在于它为后学者搭建了一个无比坚实的研究基石,任何想在太平天国语言和文化领域进行深入研究的人,都绕不开对这部汇释的认真研读。它不只是为入门者准备的,更是为资深专家提供了精炼和核验的权威参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