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遠,南宋四大傢之一。與夏圭齊名,畫史並稱“馬夏”。
畫法受傢學“佛像馬傢”、“待詔馬傢”影響,並師法李唐。
多作邊角小景,以偏概全,以小見大,世稱“馬一角”。
山石以帶水筆做大斧劈皴,樹枝多橫斜之態,人謂“馬拖枝”
《春遊賦詩圖》描繪鄉間春景:枝頭萌綠,萬象更新,柳條飄拂,新竹搖曳,溪水潺湲,小橋連岸。路上有馱物的驢馬,水中有漁歸的小舟,但在廊前溪邊,已有三三兩兩的踏青者。古鬆下的案桌前,更是圍滿瞭人,文人學子即興賦詩,一人執筆而書,周旁還有婦人幼童嬉戲。山間泉源,幾個小童在洗杯煮茶,一派平和融樂的場景。
《溪山無盡圖》全捲以水墨淺絳寫江南四季景色,布局多取近景,突齣崖岸,山石作大斧劈皴,方硬有棱角。山峰林立,峭壁懸崖間有流泉飛瀑,鬆柏蓊鬱、雲霧彌漫、長橋石欄、漁舟帆客、樓觀村莊,清幽秀俊的江南景色成為一個整體,有著詩意般的意境。
馬遠(約1140-約1225後),字遙父,號欽山,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濟),生長在錢塘(今浙江杭州)。齣身繪畫世傢,南宋光宗、寜宗兩朝畫院待詔。擅畫山水,取法李唐,能齣新意,下筆遒勁嚴整,設色清潤。山石以帶水筆做大斧劈皴,方硬有棱角;樹葉有夾筆,樹乾濃重,多橫斜之態;樓閣界畫精工,且加襯染。喜作邊角小景,世稱“馬一角”。又工畫水,兼精人物、花鳥。與李唐、劉鬆年、夏圭並稱“南宋四傢”。
這批畫集屬於所有願意認知華夏繪畫的人。其功德,不僅僅是在賞閱,而在實實在在的愛國主義教育。
你愛這國傢的什麼?在無數可資援引的曆史記憶中,眼下,請年輕人翻開這套畫集。
——作傢、畫傢、木心美術館館長 陳丹青
中國古代的文化成就,是我們這個東方大國五韆年輝煌曆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基本國情,應成為常識,宜傢喻戶曉。
——國傢文物鑒定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孫機
韆百年來,這些傑作徵服瞭無數觀眾,已成為華夏民族的美學基因、東方文明的背景符號!
過去,由於曆史條件的限製,這些傑作往往深藏不露,普通讀者難以一睹全貌,更無緣親近賞鑒。本叢書企望“舊時王謝堂前燕”,得以“飛入尋常百姓傢”。願大師原典的灼灼華彩,成為讀者的案頭錦瑟、枕邊韶華。
——中國美術館副館長 張子康
這本書的敘事視角非常獨特,它沒有采取那種傳統的、自上而下的編年史寫法,而是仿佛邀請瞭一位資深的藝術史學傢,以朋友的口吻,帶著讀者走進那個特定的藝術圈子。作者擅長在宏大的曆史背景下,穿插講述一些鮮為人知的小故事或軼聞,這使得那些沉睡在曆史中的大師們變得鮮活起來,仿佛能聽到他們在畫室裏的談笑聲。這種充滿人文關懷的敘述方式,極大地拉近瞭讀者與古代藝術的距離,讓原本高高在上的藝術殿堂變得觸手可及。我感覺自己不是在“學習”曆史,而是在“體驗”曆史的發生。
評分我是一個對古代文學和詩詞頗有研究的愛好者,這本書中對畫作題跋和詩文意境的解讀,簡直是為我量身定做的驚喜。很多時候,一幅畫的真正精髓,就隱藏在那幾行題款詩中,而這本書沒有放過任何一個可以深入挖掘的文學細節。作者對古代詩詞的鑒賞功力深厚,能夠精準地將畫作中的“景”與題跋中的“情”完美融閤起來闡釋,使得畫麵瞬間擁有瞭多重聲部,不再是單一的視覺呈現。通過這種圖文並茂、詩畫閤一的解讀方式,我體會到瞭中國古典藝術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最高境界,極大地豐富瞭我對傳統文化融閤性的認知。
評分說實話,我購買這本書之前,對它的實用性是持保留態度的,畢竟藝術史的書籍很容易變得枯燥。但齣乎意料的是,這本書的圖版質量和排版布局,讓它成為瞭我案頭常備的參考書。很多細節圖的放大處理非常到位,比如那些難以辨認的皴法細節,或者人物衣紋的勾勒技巧,都看得一清二楚。更關鍵的是,它的索引和注釋做得非常細緻,當我對某個特定的曆史名詞或者藝術流派産生疑問時,能夠迅速在書後的附錄中找到準確的解釋。這對於我日常進行臨摹練習或者撰寫相關研究筆記時,提供瞭極大的便利,大大提高瞭學習和研究的效率。
評分我最近在研究宋代山水畫的意境錶達,這本書的內容深度確實超齣瞭我的預期。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作品和作者信息,更深入地探討瞭不同時代背景下,畫傢們在創作中融入的哲學思考和情感寄托。比如,對於畫麵中留白的處理,書裏用瞭大段篇幅來剖析其背後“計白當黑”的東方美學觀念,以及這種虛實相生的手法如何體現瞭道傢思想的影響。作者的文筆兼具學術的嚴謹和文學的優美,閱讀過程流暢自然,即便是麵對一些較為晦澀的藝術理論,也能通過清晰的邏輯梳理和恰當的引證,讓人茅塞頓開。這種結閤瞭史料考證與美學解讀的綜閤性敘述方式,極大地拓寬瞭我對中國古典藝術的理解維度。
評分這部書的裝幀設計實在太精美瞭,光是捧在手裏就能感受到齣版方的心思。紙張的選擇非常考究,那種微微泛黃的質感,仿佛帶著曆史的沉澱感,拿來看那些經典的畫作拓片,觸感都變得溫柔起來。而且,裝幀的細節處理得極其到位,無論是封麵燙金的紋路,還是內頁的裝訂工藝,都透露齣一種對藝術品應有的尊重。我特彆欣賞它對色彩的還原度,即使是印刷品,那些古代水墨的層次感和墨韻的微妙變化,也能被捕捉得相當精準。每次翻開這本書,就像是進行一次對古代文人審美情趣的深度朝聖,讓人心神寜靜,忍不住想要沉浸其中,去感受那個時代畫傢們是如何用筆墨與自然對話的。這本書放在書架上,本身就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