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远,南宋四大家之一。与夏圭齐名,画史并称“马夏”。
画法受家学“佛像马家”、“待诏马家”影响,并师法李唐。
多作边角小景,以偏概全,以小见大,世称“马一角”。
山石以带水笔做大斧劈皴,树枝多横斜之态,人谓“马拖枝”
《春游赋诗图》描绘乡间春景:枝头萌绿,万象更新,柳条飘拂,新竹摇曳,溪水潺湲,小桥连岸。路上有驮物的驴马,水中有渔归的小舟,但在廊前溪边,已有三三两两的踏青者。古松下的案桌前,更是围满了人,文人学子即兴赋诗,一人执笔而书,周旁还有妇人幼童嬉戏。山间泉源,几个小童在洗杯煮茶,一派平和融乐的场景。
《溪山无尽图》全卷以水墨浅绛写江南四季景色,布局多取近景,突出崖岸,山石作大斧劈皴,方硬有棱角。山峰林立,峭壁悬崖间有流泉飞瀑,松柏蓊郁、云雾弥漫、长桥石栏、渔舟帆客、楼观村庄,清幽秀俊的江南景色成为一个整体,有着诗意般的意境。
马远(约1140-约1225后),字遥父,号钦山,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济),生长在钱塘(今浙江杭州)。出身绘画世家,南宋光宗、宁宗两朝画院待诏。擅画山水,取法李唐,能出新意,下笔遒劲严整,设色清润。山石以带水笔做大斧劈皴,方硬有棱角;树叶有夹笔,树干浓重,多横斜之态;楼阁界画精工,且加衬染。喜作边角小景,世称“马一角”。又工画水,兼精人物、花鸟。与李唐、刘松年、夏圭并称“南宋四家”。
这批画集属于所有愿意认知华夏绘画的人。其功德,不仅仅是在赏阅,而在实实在在的爱国主义教育。
你爱这国家的什么?在无数可资援引的历史记忆中,眼下,请年轻人翻开这套画集。
——作家、画家、木心美术馆馆长 陈丹青
中国古代的文化成就,是我们这个东方大国五千年辉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本国情,应成为常识,宜家喻户晓。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孙机
千百年来,这些杰作征服了无数观众,已成为华夏民族的美学基因、东方文明的背景符号!
过去,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杰作往往深藏不露,普通读者难以一睹全貌,更无缘亲近赏鉴。本丛书企望“旧时王谢堂前燕”,得以“飞入寻常百姓家”。愿大师原典的灼灼华彩,成为读者的案头锦瑟、枕边韶华。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 张子康
这本书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采取那种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编年史写法,而是仿佛邀请了一位资深的艺术史学家,以朋友的口吻,带着读者走进那个特定的艺术圈子。作者擅长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穿插讲述一些鲜为人知的小故事或轶闻,这使得那些沉睡在历史中的大师们变得鲜活起来,仿佛能听到他们在画室里的谈笑声。这种充满人文关怀的叙述方式,极大地拉近了读者与古代艺术的距离,让原本高高在上的艺术殿堂变得触手可及。我感觉自己不是在“学习”历史,而是在“体验”历史的发生。
评分说实话,我购买这本书之前,对它的实用性是持保留态度的,毕竟艺术史的书籍很容易变得枯燥。但出乎意料的是,这本书的图版质量和排版布局,让它成为了我案头常备的参考书。很多细节图的放大处理非常到位,比如那些难以辨认的皴法细节,或者人物衣纹的勾勒技巧,都看得一清二楚。更关键的是,它的索引和注释做得非常细致,当我对某个特定的历史名词或者艺术流派产生疑问时,能够迅速在书后的附录中找到准确的解释。这对于我日常进行临摹练习或者撰写相关研究笔记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大大提高了学习和研究的效率。
评分这部书的装帧设计实在太精美了,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出版方的心思。纸张的选择非常考究,那种微微泛黄的质感,仿佛带着历史的沉淀感,拿来看那些经典的画作拓片,触感都变得温柔起来。而且,装帧的细节处理得极其到位,无论是封面烫金的纹路,还是内页的装订工艺,都透露出一种对艺术品应有的尊重。我特别欣赏它对色彩的还原度,即使是印刷品,那些古代水墨的层次感和墨韵的微妙变化,也能被捕捉得相当精准。每次翻开这本书,就像是进行一次对古代文人审美情趣的深度朝圣,让人心神宁静,忍不住想要沉浸其中,去感受那个时代画家们是如何用笔墨与自然对话的。这本书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
评分我最近在研究宋代山水画的意境表达,这本书的内容深度确实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作品和作者信息,更深入地探讨了不同时代背景下,画家们在创作中融入的哲学思考和情感寄托。比如,对于画面中留白的处理,书里用了大段篇幅来剖析其背后“计白当黑”的东方美学观念,以及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如何体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作者的文笔兼具学术的严谨和文学的优美,阅读过程流畅自然,即便是面对一些较为晦涩的艺术理论,也能通过清晰的逻辑梳理和恰当的引证,让人茅塞顿开。这种结合了史料考证与美学解读的综合性叙述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中国古典艺术的理解维度。
评分我是一个对古代文学和诗词颇有研究的爱好者,这本书中对画作题跋和诗文意境的解读,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惊喜。很多时候,一幅画的真正精髓,就隐藏在那几行题款诗中,而这本书没有放过任何一个可以深入挖掘的文学细节。作者对古代诗词的鉴赏功力深厚,能够精准地将画作中的“景”与题跋中的“情”完美融合起来阐释,使得画面瞬间拥有了多重声部,不再是单一的视觉呈现。通过这种图文并茂、诗画合一的解读方式,我体会到了中国古典艺术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最高境界,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传统文化融合性的认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