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由于设计美学始终与哲学美学紧密相连,使得它不可能摆脱历史上的哲学观念对当代审美设计的影响。可以说西方较长历史的哲学美学不仅为当代设计美学在学术上作了铺垫和支撑,而且使设计美学在走向科学及其新的物质层面上起到了内在的引导作用。
    在西方纯粹哲学性质的美学探讨中,艺术始终成为研究的主体。由于现代设计在发展中受到现代哲学、艺术学乃至心理学等跨学科的影响,使得设计本身在文化的轨道上出现了多向度特征,其中.基于美学范畴的审美评判标准也变得难以确定。因此,多元化、综合性以及后现代种种文化思潮的裂变因素在当代设计美学中也得到反映,成为设计美学鲜明的时代特征。据此,关注西方哲学美学和设计美学的内在联系,将设计美学放到与哲学美学的历史时空中进行研究和阐释,更让我们感受到人类哲学精神始终陪伴着设计美学这一新兴学科的成长。
    作为新兴的美学学科,设计美学有其重要的学科意义,这些意义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由于西方工业化时代的进程是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实现的,导致设计美学将其框架构建在科学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设计层面上;其次,设计美学将美学的核心放到人类设计活动中,用美的观念指导造物过程中的发现和发明,把一切与人类设计思维相关的造物现象概括于视野之内,以此解释造物与审美之间的内在关系,表现出现代机械生产带给现代设计美学在审美环境上的优越性;再次,设计美学的合目的性成为产生设计功能美的前提,手工时代的造物功能被定位在经验的视觉延伸上,而机器时代的造物功能表现在科学方法的分析、计算和实验之中;除此之外,设计美学的学科意义还体现在指导设计活动向审美化方向发展的过程之中,领先对设计活动进行美学意义上的引导与表征。     
作者简介
       邢庆华,1952年10月1日生于江苏省高淳县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著作:《邢庆华装饰线描艺术》,南京出版社,1993;《装饰图案设计的理论一技法一表现》,辽宁美术出版社,1996;《几何图案》,辽宁美术出版社,1998;《平面设计》,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色彩》,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设计美学》,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主要论文:《论中国图案艺术中的民族精神》,发表于核心期刊《中国文化研究》《设计文化“回归”论》,发表于核心期刊《东南大学学报(哲社版)》《设计美学与哲学美学的时空叠置》,发表于核心期刊《美术与设计》《论后现代文化思潮下当代中国图案设计战略》,发表于核心期刊《美术与设计》《论设计美学的连体语境》,发表于核心期刊《云南艺术学院学报》《论设计美感的文化符号意义》,发表于核心期刊《美术与设计》。
    主要作品:《祥和之歌》(大堂壁画设计,江苏饭店采用)、《伊里亚特》(大堂壁画设计,镇江国际饭店采用)、《江城一神鸟一帆影》、《原始的追忆》、《月色清风》(大型壁画设计,武汉博物馆采用)     
内页插图
          目录
   总论
第一章 设计美学的历史成因及其学科意义
第一节 设计美学的历史成因
第二节 设计美学的学科意义
第二章 设计美学多维性视阈下的审美语境
第一节 设计美学的本体语境
第二节 设计美学的连体语境
第三章 设计美学与哲学美学的时空叠置
第一节 设计美学的本质特征
第二节 哲学美学是设计美学的基础平台
第三节 支撑设计美学的语言工具
第四节 两种美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平行叠置
第四章 设计美学的精神沃土
第一节 历史轨迹中的西方古代、古典美学思想贡献
第二节 西方现代、后现代美学流派中的美学思想贡献
第五章 设计美的合目的性与表现性
第一节 设计美的合目的性
第二节 设计美的表现性
第六章 设计美学的符号特性
第一节 设计美感的文化符号意义
第二节 设计美学的表象符号
第七章 设计美感的形式因素
第一节 设计形式语言审美的广泛性
第二节 设计的理念、情感与形式
第三节 设计的造型与形式美感
第四节 设计的装饰与形式美感
第八章 设计中的美感原理与法则
第一节 引导设计美的两种源泉
第二节 设计中的美感原理
第三节 设计中的美感法则
第九章 色彩设计的审美研究
第一节 色彩设计的美学语汇及其审美文化疆界
第二节 色彩设计的审美体验与信息价值
第三节 观念性色彩语言对西方现代建筑设计的审美描述
第四节 色彩设计的审美价值与主要类别
第五节 色彩审美设计的创意表达
第十章 设计美学的本体价值
第一节 设计策略之树
第二节 设计的美感现象与设计意志的表达
第三节 设计物质层面的多样性
第十一章 设计的流动性与艺术性
第一节 设计过程的流动性
第二节 设计作品的艺术性
第三节 艺术设计风格的美学本质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第一章 设计美学的历史成因及其学科意义
    第一节 设计美学的历史成因设计美学作为专门的美学学科问世,是在20世纪20年代。这一学科之所以诞生在人类的现代史上,除了和西方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有直接关系之外,首先有其自身的历史渊源。我们知道,人类的技术、艺术和人类的历史同样古老。恩斯特·卡西尔(ErnstCassirer,1874—1945)在《人论》一书中说:“人的所有劳作都是在特定的历史的社会条件下产生的。”当人类在原始时代学会钻木取火或者使用简单工具时,技术的步履和审美的意识就渐渐明晰起来。可以这样认为:原始时代最早的劳动技能已经萌发出最早的审美意识。原始人磨制骨针、项圈、手镯,烧制各种带有动物图案的陶器;在洞窟内部的石壁上刻画各种动物和人物形象,这些创造性的劳作都证明了人类在其幼年时期不断追求技术完善、追求美的意识心理成为直接提高和发展人类创造性技艺活动的内在动力(图1-1、图1-2、彩图1)。著名德国艺术史学家格罗塞(Emst Grosse,1862—1927)在研究人类早期美学意识时指出:“在每个原始民族中,我们都发现他们有许多东西的精细制造是由外在目的可以解释的。例如埃斯基摩人用石硷石所做的灯,如果单单为了发光和发热的目的,就不需要做得那么整齐和光滑。翡及安人的篮子如果编得不那么整齐,也不见得就减低它的用途。澳洲人常常把巫棒削得很对称,但据我们看来即使不削得那么整齐,他们的巫棒也决不至于就会不适用。根据上.述情形,我们如果断定制作者是想同时满足审美和实用上的需要,也是很稳妥的。物品固然要合实用,但也要有快感。”由此可见,人类早在原始时代与自然搏斗、抗争的历史中就按照自己所体会到的美的规律来劳动、制作产品和从事艺术创作,因而开创了自己的世界,美化了自己的生活。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新媒体互动体验设计实战指南》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尽,完全不涉及“设计美学”的任何主题。  ---   图书名称:新媒体互动体验设计实战指南   探索数字时代的交互边界与用户心流   简介:  在信息爆炸与技术迭代飞速的今天,用户与数字内容之间的连接方式已不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复杂而多维的互动关系。本书《新媒体互动体验设计实战指南》并非聚焦于视觉的“美学”层面,而是深入剖析驱动现代数字产品成功的底层逻辑、系统架构、用户心流管理与跨平台实现的技术路径。这是一本面向资深设计师、交互工程师、产品经理以及希望从技术角度理解用户体验的专业人士的工具书和方法论集合。  全书以“实战”为核心驱动力,摒弃了空泛的理论阐述,转而聚焦于如何将前沿技术(如空间计算、数据驱动反馈、情境感知设计)转化为具体、可落地的用户体验解决方案。我们将带领读者穿越传统界面设计的边界,进入一个由实时反馈、沉浸感与多模态交互构筑的全新领域。  ---   第一部分:数字体验的基石——从信息架构到情境感知  本部分奠定设计实践的结构基础,重点在于系统化思维而非单纯的界面布局。   第一章:复杂信息流的结构化处理     信息密度与认知负荷的量化评估: 介绍如何使用特定的量表(如NASA-TLX的改编版)来评估当前信息界面的认知压力,并提供应对的结构化策略,例如异步加载机制与信息摘要层级的划分。    动态内容模型的构建: 探讨如何建立适应性强、可扩展的内容模型,以应对社交媒体、实时新闻流等高频更新场景。这包括对数据源的分类、优先级排序与缓存策略的初级讨论。    导航系统的深度解耦: 分析传统树状导航、网格导航在移动端和桌面端的使用局限性。重点介绍“扁平化多路径导航”的设计原则,确保用户在多层级信息中能快速建立空间感,避免迷失。   第二章:用户心流与时间管理设计     心流理论在交互设计中的应用解构: 深入分析如何通过精准的挑战难度匹配与即时反馈机制,将用户引导至“心流通道”。这涉及对用户当前任务状态的实时数据采集与分析。    延迟的艺术与异步反馈机制: 探讨系统响应时间(Latency)对用户感知的影响。如何设计富有“人性化”的加载状态(如骨架屏、进度条的微动画),使其不仅是等待的指示,更是信息传递的一部分。    中断与恢复机制的鲁棒性设计: 针对多任务切换场景,设计一套完善的会话状态保存与恢复策略。如何确保用户在离开应用数小时后,仍能精确、无缝地回到中断点,这需要强大的后台数据持久化支持。   第三章:情境感知与环境适应性设计     传感器数据在用户体验中的融合: 探讨如何合法、有效地利用设备(GPS、陀螺仪、环境光传感器)数据,而非仅仅是美化界面,而是驱动体验的功能性变化。例如,根据环境噪音水平自动调节通知的声学优先级。    时间、地点与用户状态的“隐形”设计: 介绍如何设计一套“无形”的界面,使其在用户需要时才浮现,在不需要时完全退居幕后,实现“环境即界面”的理念。    跨平台状态同步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解决用户在手机、平板、PC乃至智能穿戴设备间切换任务时,体验一致性的技术难点。重点介绍基于云服务的状态同步协议设计。  ---   第二部分:进阶交互范式与技术实现路径  本部分聚焦于前沿技术的应用,探讨如何通过编程实现更自然、更具沉浸感的互动。   第四章:多模态交互的设计与工程     语音交互(VUI)的流程设计: 详细解析从语音输入到语义理解,再到系统反馈的整个流程图。关注“唤醒词鲁棒性”和“错误处理”的设计模式,而非仅限于对话脚本的编写。    手势识别与空间计算的初步整合: 探讨如何将非接触式手势(如AirTap, Pinching)转化为对复杂三维或信息结构的操作指令。涉及对输入信号的滤波和动作意图的预测模型。    触觉反馈(Haptics)的叙事性应用: 设计系统化的触觉语言。如何通过不同频率、振幅和持续时间的震动模式,传达警告、确认、加载完成等非视觉信息,增强反馈的深度。   第五章:数据驱动的交互优化与A/B测试的深度实践     行为指标的定义与埋点策略: 区分“活动指标”与“体验指标”。详细说明如何设计一套无侵入性的事件追踪系统,确保采集到的数据能准确反映用户在交互路径中的摩擦点。    多变量测试的实验设计: 不仅仅是展示A/B测试的结果,更深入讲解如何设置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实验组、对照组,以及如何快速迭代测试周期。重点讨论如何避免“局部最优”陷阱。    动态界面组件的自适应调整: 利用机器学习模型(简要介绍其在前端的应用逻辑),实现界面元素(如按钮大小、推荐内容排序)根据用户历史行为的实时微调,而非仅依赖预设的规则集。   第六章:性能优化与体验的延迟感知控制     前端渲染性能的瓶颈诊断: 教授使用性能分析工具(如Chrome DevTools, React Profiler)定位动画卡顿、内存泄漏和重绘(Repaint)问题的实用技巧。    骨架屏(Skeleton Screens)的精确生成: 讲解如何根据后端返回的结构化数据,动态生成与最终内容布局精确匹配的骨架屏,最大限度降低“感知延迟”。    资源加载策略的智能化: 探讨预加载(Prefetching)、懒加载(Lazy Loading)以及缓存策略在不同网络环境下的最佳实践组合,目标是确保核心交互路径的流畅度不受网络波动影响。  ---   面向读者群体:  本书是为那些不满足于表层美化,渴望深入理解数字产品在技术实现、系统架构和用户认知心理学交叉点上如何运作的专业人士准备的。无论是需要搭建复杂信息架构的产品经理、关注实现细节的资深交互设计师,还是需要理解设计需求并进行高效技术实现的工程师,都能从本书中找到指导实践的坚实方法论。我们关注的是“它如何工作”以及“它如何感觉起来是流畅的”,而非仅仅是“它看起来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