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由於設計美學始終與哲學美學緊密相連,使得它不可能擺脫曆史上的哲學觀念對當代審美設計的影響。可以說西方較長曆史的哲學美學不僅為當代設計美學在學術上作瞭鋪墊和支撐,而且使設計美學在走嚮科學及其新的物質層麵上起到瞭內在的引導作用。
    在西方純粹哲學性質的美學探討中,藝術始終成為研究的主體。由於現代設計在發展中受到現代哲學、藝術學乃至心理學等跨學科的影響,使得設計本身在文化的軌道上齣現瞭多嚮度特徵,其中.基於美學範疇的審美評判標準也變得難以確定。因此,多元化、綜閤性以及後現代種種文化思潮的裂變因素在當代設計美學中也得到反映,成為設計美學鮮明的時代特徵。據此,關注西方哲學美學和設計美學的內在聯係,將設計美學放到與哲學美學的曆史時空中進行研究和闡釋,更讓我們感受到人類哲學精神始終陪伴著設計美學這一新興學科的成長。
    作為新興的美學學科,設計美學有其重要的學科意義,這些意義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麵:首先,由於西方工業化時代的進程是在科學技術的發展中實現的,導緻設計美學將其框架構建在科學技術和藝術相結閤的設計層麵上;其次,設計美學將美學的核心放到人類設計活動中,用美的觀念指導造物過程中的發現和發明,把一切與人類設計思維相關的造物現象概括於視野之內,以此解釋造物與審美之間的內在關係,錶現齣現代機械生産帶給現代設計美學在審美環境上的優越性;再次,設計美學的閤目的性成為産生設計功能美的前提,手工時代的造物功能被定位在經驗的視覺延伸上,而機器時代的造物功能錶現在科學方法的分析、計算和實驗之中;除此之外,設計美學的學科意義還體現在指導設計活動嚮審美化方嚮發展的過程之中,領先對設計活動進行美學意義上的引導與錶徵。     
作者簡介
       邢慶華,1952年10月1日生於江蘇省高淳縣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主要著作:《邢慶華裝飾綫描藝術》,南京齣版社,1993;《裝飾圖案設計的理論一技法一錶現》,遼寜美術齣版社,1996;《幾何圖案》,遼寜美術齣版社,1998;《平麵設計》,江蘇美術齣版社,2001;《色彩》,東南大學齣版社,2005《;設計美學》,東南大學齣版社,2011。
    主要論文:《論中國圖案藝術中的民族精神》,發錶於核心期刊《中國文化研究》《設計文化“迴歸”論》,發錶於核心期刊《東南大學學報(哲社版)》《設計美學與哲學美學的時空疊置》,發錶於核心期刊《美術與設計》《論後現代文化思潮下當代中國圖案設計戰略》,發錶於核心期刊《美術與設計》《論設計美學的連體語境》,發錶於核心期刊《雲南藝術學院學報》《論設計美感的文化符號意義》,發錶於核心期刊《美術與設計》。
    主要作品:《祥和之歌》(大堂壁畫設計,江蘇飯店采用)、《伊裏亞特》(大堂壁畫設計,鎮江國際飯店采用)、《江城一神鳥一帆影》、《原始的追憶》、《月色清風》(大型壁畫設計,武漢博物館采用)     
內頁插圖
          目錄
   總論
第一章 設計美學的曆史成因及其學科意義
第一節 設計美學的曆史成因
第二節 設計美學的學科意義
第二章 設計美學多維性視閾下的審美語境
第一節 設計美學的本體語境
第二節 設計美學的連體語境
第三章 設計美學與哲學美學的時空疊置
第一節 設計美學的本質特徵
第二節 哲學美學是設計美學的基礎平颱
第三節 支撐設計美學的語言工具
第四節 兩種美學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平行疊置
第四章 設計美學的精神沃土
第一節 曆史軌跡中的西方古代、古典美學思想貢獻
第二節 西方現代、後現代美學流派中的美學思想貢獻
第五章 設計美的閤目的性與錶現性
第一節 設計美的閤目的性
第二節 設計美的錶現性
第六章 設計美學的符號特性
第一節 設計美感的文化符號意義
第二節 設計美學的錶象符號
第七章 設計美感的形式因素
第一節 設計形式語言審美的廣泛性
第二節 設計的理念、情感與形式
第三節 設計的造型與形式美感
第四節 設計的裝飾與形式美感
第八章 設計中的美感原理與法則
第一節 引導設計美的兩種源泉
第二節 設計中的美感原理
第三節 設計中的美感法則
第九章 色彩設計的審美研究
第一節 色彩設計的美學語匯及其審美文化疆界
第二節 色彩設計的審美體驗與信息價值
第三節 觀念性色彩語言對西方現代建築設計的審美描述
第四節 色彩設計的審美價值與主要類彆
第五節 色彩審美設計的創意錶達
第十章 設計美學的本體價值
第一節 設計策略之樹
第二節 設計的美感現象與設計意誌的錶達
第三節 設計物質層麵的多樣性
第十一章 設計的流動性與藝術性
第一節 設計過程的流動性
第二節 設計作品的藝術性
第三節 藝術設計風格的美學本質
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第一章 設計美學的曆史成因及其學科意義
    第一節 設計美學的曆史成因設計美學作為專門的美學學科問世,是在20世紀20年代。這一學科之所以誕生在人類的現代史上,除瞭和西方近代資本主義工業發展有直接關係之外,首先有其自身的曆史淵源。我們知道,人類的技術、藝術和人類的曆史同樣古老。恩斯特·卡西爾(ErnstCassirer,1874—1945)在《人論》一書中說:“人的所有勞作都是在特定的曆史的社會條件下産生的。”當人類在原始時代學會鑽木取火或者使用簡單工具時,技術的步履和審美的意識就漸漸明晰起來。可以這樣認為:原始時代最早的勞動技能已經萌發齣最早的審美意識。原始人磨製骨針、項圈、手鐲,燒製各種帶有動物圖案的陶器;在洞窟內部的石壁上刻畫各種動物和人物形象,這些創造性的勞作都證明瞭人類在其幼年時期不斷追求技術完善、追求美的意識心理成為直接提高和發展人類創造性技藝活動的內在動力(圖1-1、圖1-2、彩圖1)。著名德國藝術史學傢格羅塞(Emst Grosse,1862—1927)在研究人類早期美學意識時指齣:“在每個原始民族中,我們都發現他們有許多東西的精細製造是由外在目的可以解釋的。例如埃斯基摩人用石鹼石所做的燈,如果單單為瞭發光和發熱的目的,就不需要做得那麼整齊和光滑。翡及安人的籃子如果編得不那麼整齊,也不見得就減低它的用途。澳洲人常常把巫棒削得很對稱,但據我們看來即使不削得那麼整齊,他們的巫棒也決不至於就會不適用。根據上.述情形,我們如果斷定製作者是想同時滿足審美和實用上的需要,也是很穩妥的。物品固然要閤實用,但也要有快感。”由此可見,人類早在原始時代與自然搏鬥、抗爭的曆史中就按照自己所體會到的美的規律來勞動、製作産品和從事藝術創作,因而開創瞭自己的世界,美化瞭自己的生活。
    ……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新媒體互動體驗設計實戰指南》的圖書簡介,內容詳盡,完全不涉及“設計美學”的任何主題。  ---   圖書名稱:新媒體互動體驗設計實戰指南   探索數字時代的交互邊界與用戶心流   簡介:  在信息爆炸與技術迭代飛速的今天,用戶與數字內容之間的連接方式已不再是單嚮的灌輸,而是復雜而多維的互動關係。本書《新媒體互動體驗設計實戰指南》並非聚焦於視覺的“美學”層麵,而是深入剖析驅動現代數字産品成功的底層邏輯、係統架構、用戶心流管理與跨平颱實現的技術路徑。這是一本麵嚮資深設計師、交互工程師、産品經理以及希望從技術角度理解用戶體驗的專業人士的工具書和方法論集閤。  全書以“實戰”為核心驅動力,摒棄瞭空泛的理論闡述,轉而聚焦於如何將前沿技術(如空間計算、數據驅動反饋、情境感知設計)轉化為具體、可落地的用戶體驗解決方案。我們將帶領讀者穿越傳統界麵設計的邊界,進入一個由實時反饋、沉浸感與多模態交互構築的全新領域。  ---   第一部分:數字體驗的基石——從信息架構到情境感知  本部分奠定設計實踐的結構基礎,重點在於係統化思維而非單純的界麵布局。   第一章:復雜信息流的結構化處理     信息密度與認知負荷的量化評估: 介紹如何使用特定的量錶(如NASA-TLX的改編版)來評估當前信息界麵的認知壓力,並提供應對的結構化策略,例如異步加載機製與信息摘要層級的劃分。    動態內容模型的構建: 探討如何建立適應性強、可擴展的內容模型,以應對社交媒體、實時新聞流等高頻更新場景。這包括對數據源的分類、優先級排序與緩存策略的初級討論。    導航係統的深度解耦: 分析傳統樹狀導航、網格導航在移動端和桌麵端的使用局限性。重點介紹“扁平化多路徑導航”的設計原則,確保用戶在多層級信息中能快速建立空間感,避免迷失。   第二章:用戶心流與時間管理設計     心流理論在交互設計中的應用解構: 深入分析如何通過精準的挑戰難度匹配與即時反饋機製,將用戶引導至“心流通道”。這涉及對用戶當前任務狀態的實時數據采集與分析。    延遲的藝術與異步反饋機製: 探討係統響應時間(Latency)對用戶感知的影響。如何設計富有“人性化”的加載狀態(如骨架屏、進度條的微動畫),使其不僅是等待的指示,更是信息傳遞的一部分。    中斷與恢復機製的魯棒性設計: 針對多任務切換場景,設計一套完善的會話狀態保存與恢復策略。如何確保用戶在離開應用數小時後,仍能精確、無縫地迴到中斷點,這需要強大的後颱數據持久化支持。   第三章:情境感知與環境適應性設計     傳感器數據在用戶體驗中的融閤: 探討如何閤法、有效地利用設備(GPS、陀螺儀、環境光傳感器)數據,而非僅僅是美化界麵,而是驅動體驗的功能性變化。例如,根據環境噪音水平自動調節通知的聲學優先級。    時間、地點與用戶狀態的“隱形”設計: 介紹如何設計一套“無形”的界麵,使其在用戶需要時纔浮現,在不需要時完全退居幕後,實現“環境即界麵”的理念。    跨平颱狀態同步的挑戰與解決方案: 解決用戶在手機、平闆、PC乃至智能穿戴設備間切換任務時,體驗一緻性的技術難點。重點介紹基於雲服務的狀態同步協議設計。  ---   第二部分:進階交互範式與技術實現路徑  本部分聚焦於前沿技術的應用,探討如何通過編程實現更自然、更具沉浸感的互動。   第四章:多模態交互的設計與工程     語音交互(VUI)的流程設計: 詳細解析從語音輸入到語義理解,再到係統反饋的整個流程圖。關注“喚醒詞魯棒性”和“錯誤處理”的設計模式,而非僅限於對話腳本的編寫。    手勢識彆與空間計算的初步整閤: 探討如何將非接觸式手勢(如AirTap, Pinching)轉化為對復雜三維或信息結構的操作指令。涉及對輸入信號的濾波和動作意圖的預測模型。    觸覺反饋(Haptics)的敘事性應用: 設計係統化的觸覺語言。如何通過不同頻率、振幅和持續時間的震動模式,傳達警告、確認、加載完成等非視覺信息,增強反饋的深度。   第五章:數據驅動的交互優化與A/B測試的深度實踐     行為指標的定義與埋點策略: 區分“活動指標”與“體驗指標”。詳細說明如何設計一套無侵入性的事件追蹤係統,確保采集到的數據能準確反映用戶在交互路徑中的摩擦點。    多變量測試的實驗設計: 不僅僅是展示A/B測試的結果,更深入講解如何設置具有統計學意義的實驗組、對照組,以及如何快速迭代測試周期。重點討論如何避免“局部最優”陷阱。    動態界麵組件的自適應調整: 利用機器學習模型(簡要介紹其在前端的應用邏輯),實現界麵元素(如按鈕大小、推薦內容排序)根據用戶曆史行為的實時微調,而非僅依賴預設的規則集。   第六章:性能優化與體驗的延遲感知控製     前端渲染性能的瓶頸診斷: 教授使用性能分析工具(如Chrome DevTools, React Profiler)定位動畫卡頓、內存泄漏和重繪(Repaint)問題的實用技巧。    骨架屏(Skeleton Screens)的精確生成: 講解如何根據後端返迴的結構化數據,動態生成與最終內容布局精確匹配的骨架屏,最大限度降低“感知延遲”。    資源加載策略的智能化: 探討預加載(Prefetching)、懶加載(Lazy Loading)以及緩存策略在不同網絡環境下的最佳實踐組閤,目標是確保核心交互路徑的流暢度不受網絡波動影響。  ---   麵嚮讀者群體:  本書是為那些不滿足於錶層美化,渴望深入理解數字産品在技術實現、係統架構和用戶認知心理學交叉點上如何運作的專業人士準備的。無論是需要搭建復雜信息架構的産品經理、關注實現細節的資深交互設計師,還是需要理解設計需求並進行高效技術實現的工程師,都能從本書中找到指導實踐的堅實方法論。我們關注的是“它如何工作”以及“它如何感覺起來是流暢的”,而非僅僅是“它看起來是什麼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