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学史序说(套装上下册)

日本文学史序说(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加藤周一 著,叶渭渠,唐月梅 译
图书标签:
  • 日本文学史
  • 文学史
  • 日本文学
  • 文化史
  • 历史
  • 文学研究
  • 经典
  • 套装
  • 上下册
  • 名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ISBN:9787513512701
版次:1
商品编码:10873649
品牌:外研社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65
套装数量: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日本文学史序说(套装上下册)》是日本文学史,同时也是日本思想史,也可以说是以日本人的思考方式来表现的文学的历史,它强烈地意识到,日本文化与文学是东北亚文化与文学的一部分。《日本文学史序说(套装上下册)》尽可能文化的差异,运用国际性、知识性的社会所能理解的概念,来分析并叙述日本各个文学时代的作品及作家。

作者简介

加藤周一,(1919-2008)日本著名作家、评论家、文学史家。1943年东京帝国大学医学系毕业,1950年获东京大学医学博士。曾任东京都立中央图书馆馆长、上智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柏林自由大学教授,以及立命馆大学、耶鲁大学、日内瓦大学、布朗大学、剑桥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客座教授等职。
在东京大学学医期间,经常到文学系听讲文学课,尤其是法国文学课。以1946年与中村真一郎、福永武彦合著《文学的考察——1946》为契机,登上日本文坛。他创作的诗歌、小说,自成一家。他以“杂种文化”为轴心,开展多彩的文化、文学艺术评论活动,在广阔的视野上,以透彻的理论,明晰地分析了日本社会和文化的基本特征,确立了其在思想界和文化界的权威地位。
代表作《日本文学史序说》获大佛次郎奖,并获法国政府颁发的文化勋章。
著有《日本文化的杂种性》、《日本文化的时间与空间》、《近代日本文明史的位置》、《艺术论集》、《艺术精神史的考察》以及自传体小说《羊之歌》、杂文《夕阳妄语》(全4卷)等。平凡社出版《加藤周一著作集》(全24卷)。岩波书店出版《加藤周一自选集》(全10卷)。
叶渭渠,(1992-2010)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曾任早稻田大学、学习院大学、京都立命馆大学客座研究及横滨市立大学客座教授等职。著有《日本文化通史》、《日本文化史》《图文本》、《日本文学思潮史》、《日本小说电》、《冷艳文士川端康成传》《谷崎润一郎传》、《周游织梦》、《扶桑掇琐》。与唐月梅合著《日本文学史》全卷、《日本文学简史》、《世纪日本文学史》、《日本人的美意识》等。译有川端康成《雪国》等小说、散文。
唐月梅,(1391-)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曾任早稻田大学乐都立命馆大学客座研究员及横滨市立大学客座教授等职。著有《怪异鬼才三岛由纪夫传》、《日本戏剧史》、《日本戏剧》、《日本文学》和《三岛由纪夫与殉教图》等。译有《三岛由纪夫&春雪》、《太阳与铁》等小说、散文。与叶渭渠合译山崎丰子《浮华世家》全;卷一等。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万叶集》的时代
从《十七条宪法》到《怀风藻》
《古事记》与《日本书纪》
民间故事与民谣
《万叶集》

第二章 第一个转折期
大陆文化的“日本化
《十住心论》与《日本灵异记》
知识分子的文学
《古今和歌集》的美学

第三章 《源氏物语》与《今昔物语》的时代
最早的锁国时代
文学的制度化
小说世界的成立
女性日记
《源氏物语》
《源氏物语》以后
《今昔物语》的世界

第四章 第二个转折期
双重政府与文化
佛教的“宗教改革
关于禅
贵族的反应
《平家物语》与《沙石集》

第五章 能乐与狂言的时代
封建制的时代
禅宗的世俗化
伙伴圈外的文学
艺术家的独立
能乐与狂言

第六章 第三个转折期
接触西方
初期的德川政权和知识分子
本阿弥光悦及其周边
大众的眼泪与欢笑

第七章 元禄文化
关于“元禄文化”
宋学的日本化
徂徕的方法
白石的世界
《叶隐》与《情死曾根崎》
俳谐
町人的理想与现实

第八章 町人时代
教育·暴动·遥远的西方
关于文人
富永仲基与安藤昌益
心学
忠臣藏与通俗小说
平贺源内与兰学者们
梅园与蟠挑
本居宣长
上田秋成与国学者们

第九章 第四个转换期(上)
第十章 第四个转换期(下)
第十一章 工业化的时代
终章 战后的状况
日本文学的悠久画卷:从神话传说到现代思潮的深度探索 本书旨在为读者呈现一幅宏大而精细的日本文学发展史图景,从其最古老的起源追溯至当代蓬勃的创作现场,力求勾勒出这条蜿蜒曲折、充满变革与创新的艺术长河。我们不仅关注文学作品本身,更深入挖掘其产生的时代背景、社会文化土壤以及作者的心灵轨迹,力求展现文学与历史、哲学、艺术乃至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对各个时期代表性作家、作品及其艺术特质的细致剖析,本书希望能带领读者领略日本文学独特的审美情趣、深刻的思想内涵以及在世界文学宝库中独树一帜的地位。 卷一:奠基与萌芽——古今之交织 本书的开篇,我们将目光投向日本文学的黎明。从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歌谣出发,探索其如何孕育出最早的文字记录。神话中诸神的故事、英雄的传说,不仅是早期日本民族精神的体现,也为后世文学留下了丰富的母题和想象空间。接着,我们将进入奈良时代,见证《古事记》与《日本书纪》的编纂,这两部巨著以神话、历史、传说相结合的方式,奠定了日本民族文化叙事的基石。而《万叶集》的出现,则标志着日本诗歌的辉煌开端。这本规模宏大的诗集,汇集了从天皇贵族到平民百姓的各种歌谣,内容包罗万象,情感真挚朴素,展现了早期日本人对自然、爱情、人生百态的细腻体察。其形式的多样性和情感的丰富性,为后来的和歌创作树立了典范。 进入平安时代,日本文学迎来了第一个黄金时期。宫廷文化日益繁荣,文学创作也随之进入精致化、贵族化的阶段。《源氏物语》无疑是这一时期的璀璨明珠。紫式部以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光源氏波澜壮阔的一生,以及与之相关的贵族男女的爱情、命运与社会生活。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伟大的爱情小说,更是描绘平安时代贵族社会风貌的百科全书,其对人物心理的深刻洞察,对美学意境的极致追求,至今仍被奉为圭臬。与《源氏物语》并称的还有清少纳言的《枕草子》。这部随笔作品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幽默的笔调和精妙的语言,描绘了平安时代贵族女性的生活情趣、审美趣味以及对世事的独到见解,展现了日本文学中独特的“物哀”美学。此外,我们还将探讨《竹取物语》等早期物语文学的特色,以及假名文字的出现对日本文学发展的深远影响。 随着武士阶级的兴起,日本文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镰仓、室町时代的文学,开始展现出更为强劲的现实主义色彩,也更加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军记物语,如《平家物语》,以悲壮雄浑的笔触,叙述了平氏家族由盛转衰的悲剧,其中蕴含的“无常”观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时,随着禅宗的传播,禅诗、禅文等也开始在文学中占据一席之地,注重意境的营造和精神的升华。这一时期,能乐的发展也与文学创作紧密相连,其剧本往往取材于古典传说和历史故事,并融入了深刻的哲学思考和艺术美感。 卷二:变革与创新——现代的脉动 江户时代,随着市民阶层的壮大和文化传播的普及,文学创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和大众化。滑稽本、人情本、读本等各种小说形式层出不穷,井原西鹤以其生动活泼的笔调,描绘了町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作品被称为“浮世草子”,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市民的价值观念。松尾芭蕉将俳句艺术推向了顶峰,他以简洁凝练的语言,捕捉自然景物中的瞬间灵感,创造出意境深远、富有禅意的俳句,成为日本古典诗歌的典范。十返舍一九的《东海道中膝栗毛》等滑稽小说,则以幽默的语言和夸张的情节,反映了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和诙谐幽默的精神。 明治维新,日本迎来了翻天覆地的社会变革,文学也随之进入了深刻的转型期。西方文学思潮的涌入,带来了新的文学观念、创作手法和体裁。坪内逍遥的《小说神髓》标志着日本近代小说理论的诞生,他提倡“写实主义”,主张小说应反映现实生活。森鸥外作为近代日本文学的奠基者之一,其作品既有对西方文学的借鉴,也带有浓厚的东方古典情怀,他的历史小说和心理小说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夏目漱石是明治文学的另一位巨匠,他的作品如《我是猫》、《少爷》、《心》等,以其深刻的社会批判、对人性的洞察以及独特的幽默感,赢得了广泛赞誉。他笔下的人物,往往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经历着内心的挣扎与迷茫。 进入大正、昭和时代,日本文学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不断探索新的艺术形式和思想内容。自然主义、新浪漫主义、唯美主义等思潮交织碰撞,涌现出了一批风格各异的作家。芥川龙之介以其精炼的笔法和深刻的洞察力,创作了大量以日本古典传说和历史为题材的短篇小说,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阴暗。谷崎润一郎的作品则以其对日本传统美学和感官世界的独特描绘而著称,例如《细雪》和《痴人之爱》,展现了日本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与人性欲望。 二战后,日本文学经历了战后重建和反思的复杂时期。太宰治的作品,如《人间失格》,以其颓废、绝望的情感和对社会虚伪的批判,深刻反映了战后一代的迷茫与痛苦。三岛由纪夫以其绚丽的文笔和对古典美、死亡主题的执着,成为战后日本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充满了对日本传统价值的追寻与对现代文明的反叛。川端康成则以其细腻的笔触和对日本古典美的感悟,描绘了人物微妙的情感世界和孤独的内心,他的作品《雪国》、《千只鹤》、《古都》为他赢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当代日本文学更是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村上春树以其独特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对孤独、疏离和都市生活的描绘,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影响。他的作品如《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1Q84》等,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哲学思考,吸引了无数读者。此外,我们还将介绍吉本芭娜娜、宫部美雪、东野圭吾等一批活跃在当代的优秀作家,他们或关注女性的内心世界,或擅长推理悬疑,或深入探讨社会问题,共同构成了当代日本文学丰富多彩的图景。 本书旨在通过梳理日本文学的发展脉络,展现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呈现出的独特魅力与深刻思想。从古老的歌谣到现代的小说,从贵族宫廷到市井街头,从传统美学到西方思潮的融合,日本文学以其多样的形式、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审美,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认识日本民族文化和社会历史的窗口。本书期待能为读者提供一次全面而深入的日本文学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文学史的撰写,最怕的就是流于表面,只讲故事而忽略了思想。幸运的是,这套《日本文学史序说》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尤其是对那些承上启下的重要文学思潮和理论的阐释,作者的把握非常到位。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物哀”之美、“幽玄”之境等概念的解读,这些难以用西方理论简单概括的日本美学,在作者的笔下得到了清晰而富有洞察力的阐释,让我对日本文学的独特魅力有了更深的体会。书中也涉及了对文学形式演变和创作技法的分析,比如从和歌到俳句的转变,以及不同时期散文、诗歌、戏剧等体裁的特点,这些细节的呈现,对于我这样想要深入了解日本文学的读者来说,非常有价值。作者在比较不同时代、不同流派文学作品时,也常常能够点出其核心的差异与联系,这种分析的深度,远超我对于一本“序说”的预期。

评分

拿到这套书的时候,我最期待的就是下册的内容,毕竟我对于近现代日本文学的兴趣更为浓厚。从明治维新后的西学东渐,到大正、昭和时期的文学变革,再到战后文学的多元化发展,这本书的覆盖面之广,让我感到惊喜。我一直很好奇,是什么样的土壤能够孕育出夏目漱石、太宰治、川端康成这样的文学巨匠,又是怎样的时代背景促成了芥川奖、直木赏等重要文学奖项的诞生。作者在这部分的内容中,对不同时期代表性作家及其作品的分析,既有宏观的文学思潮梳理,也有对个体作家创作风格和思想倾向的深入剖析。比如,在讨论“私小说”的兴起时,作者不仅解释了其产生的社会原因,还分析了这种文学形式如何通过真挚的情感表达,触及了日本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疏离感。读到关于战后文学的部分,我更是深有感触,那些在战争创伤中挣扎的作家,他们的作品中所展现的对人性、对和平的深刻反思,至今读来仍然振聋发聩。下册的内容让我对现代日本社会和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文学与历史的交织,真是如此紧密。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一部文学史的介绍,更像是一次与日本文化进行深度对话的契机。尤其是在阅读过程中,作者时不时会穿插一些有趣的文学典故、作家逸闻,让原本严肃的学术讨论变得轻松有趣。我记得在上册读到关于《枕草子》的部分,作者生动地描绘了清少纳言的“春光明媚,像一个漂亮的女孩”的独特视角,让我忍俊不禁,也对这位才女的智慧和生活态度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在下册,关于太宰治的《人间失格》的解读,作者并没有止步于故事的表面,而是深入分析了作品中所折射出的日本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个体精神的迷失和挣扎,这让我在感动之余,也引发了我对当下社会现象的思考。这种将文学作品的情感力量与时代背景相结合的叙述方式,让阅读体验变得非常丰富和立体,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感受着那些文字的力量。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拿到这套《日本文学史序说》的时候,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毕竟“序说”两个字听起来总是有点浅尝辄止的感觉。但翻开后,我才发现自己错得离谱。这本书的“序说”并非敷衍,而是以一种非常系统且宏观的视角,将日本文学的发展脉络梳理得清晰明了,仿佛一张巨大的地图,让我能够快速地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区域。作者在叙述时,非常注重文学与政治、经济、社会、宗教等各个方面的联动,让我理解文学作品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深深植根于其所处的时代土壤之中。例如,在谈论江户时代的町人文学时,作者详细介绍了商业经济的发展如何催生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以及这些需求是如何被歌舞伎、浮世绘等艺术形式所满足的,这其中文学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也得到了生动的展现。这种多维度的解读方式,让原本枯燥的历史叙述变得鲜活起来,也让我能够从更深层次去理解日本文化的形成和演变。

评分

这套《日本文学史序说》着实让我大开眼界,特别是上册,从远古的神话传说一直铺陈到平安时代的华美文学,感觉像是穿越回了那个时代。我一直对日本的古典文化情有独钟,尤其是《万叶集》和《源氏物语》这类作品,总觉得其中蕴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东方美学。这本书的作者在梳理这些早期文学作品时,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它们产生的社会背景、文化思潮,甚至是如何影响了后世的文学走向。我尤其欣赏他对早期汉文学在日本本土化的过程的阐述,那些远渡重洋而来的文字,如何在日本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最终孕育出独具日本特色的文学形式,这一过程的描绘细致入微,让我对日本文学的起源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还有关于佛教对日本早期文学影响的部分,从经文的翻译到对因果报应、轮回等观念的融入,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这对于理解日本人的生死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启示。总而言之,上册的内容非常扎实,也充满了学术的严谨性,读起来虽然需要一定的专注度,但每一次的投入都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评分

简单好用

评分

重新思考日本文学史

评分

从官的角度,官司其职,规范掌印官职责,不许假佐贰代理。举“收放仓谷”为例,吕坤规定出放之法是:各约先递手本,将各户按贫富登记分类,以定借、放、籴、赊。而后照此发给小票,标注借、放、籴、赊的谷数和到仓的日期。到时张榜公示,凭签照票领谷,得谷后销票交签。

评分

なんだらまんだら(1991年)

评分

——郑克晟

评分

她被美国《纽约时报》、《时代》周刊、《新闻周刊》赞誉为日本最伟大的女性。

评分

她写了日本有史以来销量最大的一本书,33种文字全球发行,拥有读者数千万;

评分

“Love Forever”(Love Forever / 1983年8月4日公开、东宝)※友情出演

评分

从民的角度,取便人情,是吕坤作安排时考虑的重要内容。“赈济饥荒”十九款,包括了对煮粥地点、负责人选、煮粥器具、鉴别受赈对象及对舍粥之家的奖赏等详尽的安排。其巾吕坤为减少饥民奔走就粥之累,提出煮粥之地须多设,这就是能体现吕坤细心考虑民众困难的例子。他还特别提到老病幼小及羞怯妇女,说他们很可能因施粥之地远、取粥不便而饿死家中,故提出在村落附近没厂施粥,“庶于人情为便”。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