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读本:张居正讲评《尚书》(修订本)(套装上下册)

皇家读本:张居正讲评《尚书》(修订本)(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生玺 等 译
图书标签:
  • 张居正
  • 尚书
  • 经学
  • 古代典籍
  • 历史
  • 文化
  • 国学
  • 明代
  • 套装
  • 修订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ISBN:9787532639984
版次:1
商品编码:1129471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皇家读本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34
套装数量: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张居正讲评<尚书>皇家读本》(修订本)(上下)是明代万历年间大学士(宰相)张居正为培养万历皇帝,给皇帝上课用的讲稿。此书虽为皇帝读书而编写,但编成后,流传宫外,成为当时通行的读本之一。到了清代,此书颇受康熙皇帝的称赞。此次整理根据南开大学馆藏清代前期刻本,很有文献价值。本书有原文、今译、张居正讲评、注释、今评等部分。重点是张居正讲评,采用明代白话文讲解,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注释部分对难懂的字、词和典故进行解释。今译部分因张居正直解的自己独到之处,所以我们也尽量采取和张居正一致的提法,以保持语言的原汁原味。

内容简介

  《皇家读本:张居正讲评<尚书>(修订本)(套装上下册)》是我国古代历史文献中的经典著作。《尚书》的内容包括我国先秦时代,从尧舜的禅让到夏、商、周三代,距今4000多年到2000多年以前期间,一些帝王的训、诫、诰、命,和君臣之间关于施政方面的讨论记录,以及祈神祭天的祷词之类的文件汇编。
  《皇家读本:张居正讲评<尚书>(修订本)(套装上下册)》是明代万历年间大学士(宰相)张居正协同翰林院的讲官给万历皇帝讲解”四书”的讲章,经修改后进呈给皇帝在宫内阅读的稿本。原书是以最通俗的明代白话文写成,加上编注者除了对全文进行新式标点外,另有注释、译文等,更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作者简介

  陈生玺,1932年生,陕西乾县人,南开大学历史学教授。著有《明清易代史独见》、《〈沧桑艳〉笺释》、《清史研究概说》(合著)、《帝国暮色——张居正与万历新政》,纂辑丛书《政书集成》(十卷本),主编《张居正讲评〈资治通鉴〉皇家读本》等,发表论文《清兵入关与吴三桂降清问题》、《陈圆圆事迹考》、《明清之际的历史选择》、《秦始皇缘何焚书坑儒》等数十篇。

目录

上册
虞书卷一
一、尧典
二、舜典
虞书卷二
三、大禹谟
四、皋陶谟
五、益稷
夏书卷三
六、禹贡
七、甘誓
八、五子之歌
九、胤征
商书卷四
十、汤誓
十一、仲虺之诰
十二、汤诰
十三、伊训
十四、太甲上
十五、太甲中
十六、太甲下
十七、咸有一德
商书卷五
十八、盘庚上
十九、盘庚中
二十、盘庚下
二十一、说命上
二十二、说命中
二十三、说命下
二十四、高宗肜日
二十五、西伯戡黎
二十六、微子
周书卷六
二十七、泰誓上
二十八、泰誓中
二十九、泰誓下
三十、牧誓
三十一、武成
三十二、洪范

下册
周书卷七
三十三、旅獒
三十四、金滕
三十五、大诰
三十六、微子之命
周书卷八
三十七、康诰
三十八、酒诰
三十九、梓材
四十、召诰
周书卷九
四十一、洛诰
四十二、多士
四十三、无逸
周书卷十
四十四、君夷
四十五、蔡仲之命
四十六、多方
周书卷十一
四十七、立政
四十八、周官
周书卷十二
四十九、君陈
五十、顾命
五十一、康王之诰
五十二、毕命
五十三、君牙
周书卷十三
五十四、同命
五十五、吕刑
五十六、文侯之命
五十七、费誓
五十八、秦誓

精彩书摘

  虞,是帝舜有天下之号。这书共有五篇,都是虞舜时史官所作,以记当时之事者,故总谓之虞书。尧,唐尧。典是典籍。这第一篇典籍,载唐尧的事,所以谓之《尧典》。原文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
  今译查考古代的传说,帝尧的名字叫放勋。他,明察事理,思虑深远,仪态温和,对自己的职责不敢懈怠,推贤尚善,他的光辉照耀四海,上至天下至地。
  张居正讲评曰若,是发语之辞。稽,是考。放,是至;勋,是功业。钦,是敬;明,是通明。文,是文章;思,是思虑;安安,是无所勉强。允,是实;克,是能。格,是至。史臣说: 稽考古时帝尧,他的功业极其广大,无一处不到,所以谓之放勋。然尧之有此大业者,以其有盛德为之本耳。论他的德性,钦敬而不轻忽,通明而不昏昧,文章著见,思虑深远。这四德又都出于自然,安而又安,不待勉强。其德性之美如此,所以行出来恭敬是着实恭敬,无一些虚伪;行出来谦让是真能谦让,无一些矫强。尧有这等盛德,所以光辉发见于外者,极其显著。凡东西南北四海之外,无不被及;上天下地之间,无不充塞。此正所谓放勋也。

  ……

前言/序言

亦名《书经》,是我国古代历史文献中的经典著作,六经之一。六经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因《乐经》失传,所以后来便称五经。《尚书》的内容包括我国先秦时代,从尧舜的禅让到夏、商、周三代,距今4000多年到2000多年以前期间,一些帝王的训、诫、诰、命,和君臣之间关于施政方面的讨论记录,以及祈神祭天的祷词之类的文件汇编。它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源和历史经验的总结,对于后代很有指导和启发意义。所以自秦汉以后,该书即成为官方学校的必读教科书,帝王将相安邦定国、从政修身的行为指南。所以《尚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政治和文化的真实记录,具有代表性和象征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


中国是一个很重视文化和教育的国家,在位的皇帝,要选用学问与道德上有造诣的大臣,定期为自己讲解古代的经典,叫做经筵,主要是讲《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尚书》、《诗经》、《易经》以及《贞观政要》、《资治通鉴》等书,阐发这些书中的微言大义。对于未来的皇位继承人——皇子、皇孙也是如此,到了8岁或10岁,就要委派一定的大臣,专门负责对他们进行教育。明代的大学士张居正就是负责对年仅10岁的万历皇帝朱翊钧进行教育的大臣,他率领翰林院诸讲官曾先后给朱翊钧讲过《帝鉴图说》、《四书》、《尚书》、《诗经》、《资治通鉴》等。这部《尚书》讲评就是张居正给万历皇帝讲解《尚书》的讲稿。因为当时万历皇帝还是一个10多岁的小孩子,所以这部讲稿用当时最通俗的白话文写成,其目的是要让小皇帝了解《尚书》原文的本意,没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所以既深入浅出,又通俗易懂,是一部可以雅俗共赏的《尚书》读本。本书原名《书经直解》,《明史·艺文志》曾有著录。为了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普及古典读物知识,我们将此书整理出版,亦或有一定的文献价值。


《尚书》在春秋时代已经编定成书,但经秦火之后,此书原文已经失传,所以到汉代流传的《尚书》,便有今古文之争。今古文的大部分篇章内容相同,少数被认为是秦汉之后的伪书,根据近些年来的考古发现和相关方面的研究,所谓的伪书,也大部分是后来的辑佚工作。我们这次整理选择的版本是《四库存目》中收录的清内府藏《书经直解》,共十三卷五十八篇。我们按照张居正的原书进行注释,不涉及今古文之争。


《尚书》在古代典籍中被称为佶屈聱牙,最艰深难读难懂之书,而且每篇体例不同,将其注释译成现代通俗易懂之书,实非易事。所以我们的整理方式是: 先对该书全文进行新式标点、校勘,然后进行注释和译文。对于张居正讲评部分已经解释清楚的,不再注释。但由于时代不同,人们观念的变化,为了给读者以现代意识,对于历史事件、制度、历史人物,都给以现代的解释,并按公元注明年代,原则上一人一事只注一次,屡出者不再复注。译文是将《尚书》原文译成现代的白话文,力求忠实原文本意,以期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读者能够阅读。张居正的讲评是明代的白话文,无需再译。我们的目的是着眼于普及,所以对《尚书》有关的学术探讨和争论,概不涉及。


本书付稿仓促,第一卷至第四卷由天津师范大学贾乃谦注译,第五卷至第八卷由天津师范大学刘凌注译,第九卷至第十三卷由南开大学陈生玺注译。由于我们水平有限,注释和译文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大方之家指正,以俟再版时进行修正。


《先贤警世:中国古代政治哲学选读》 《先贤警世》是一部精心编选的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经典著作选集,旨在引领读者穿越时空,深入探寻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对于治国之道、君臣关系、民本思想以及社会秩序构建的深刻思考与实践经验。本书汇集了从先秦诸子百家到明清时期,多位对中国政治思想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先哲的代表性论述,力求呈现中国古代政治智慧的丰富面向与独特魅力。 本书的编撰,并非是机械地罗列文献,而是经过审慎的梳理与甄选,力图选取那些在思想深度、历史价值和现实启示性等方面都具有代表性的篇章。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文字,让读者得以窥见中国古代士大夫群体在面对国家兴衰、社会动荡时的忧思与探索,感受他们对于理想政治秩序的孜孜以求,以及在实践中展现出的智慧与勇气。 卷一:诸子论道——理想的政治蓝图 卷一聚焦于先秦时期,那个思想勃发、百家争鸣的辉煌时代。我们将从这里出发,追溯中国政治哲学的源头活水。 《论语》精选:仁政与德治的基石。 本卷精选了《论语》中关于君王如何“为政以德”、如何“爱民如子”、如何“正己率物”等一系列核心论述。孔子提出的“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等思想,不仅构筑了儒家政治伦理的基石,也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政治实践。我们将重点解读“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章句,揭示其背后蕴含的等级秩序与道德约束的政治智慧。同时,也会探讨“德不孤,必有邻”的理念,强调君主道德修养对于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性。 《孟子》选读:民为贵,社稷次之。 孟子作为孔子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其“民本”思想在中国政治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本卷将重点呈现孟子关于“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论断,以及其“仁政”学说的具体内容,例如“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等关于民生保障的政策设想。我们还将深入分析孟子对于“不仁”之君的批判,以及其“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君主义务的阐释,展现其“大丈夫”的浩然正气与深切的民忧情怀。 《韩非子》节选:权谋与法治的辩证。 与儒家强调德治不同,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则着力于探讨如何运用权术和法度来巩固统治。本卷将选取韩非子关于“君人者, the king alone holds power”的集权思想、对臣下“弄权”的防范,以及“法、术、势”三位一体的君主驾驭臣僚的理论。我们将分析“明君无愚智,而治下无亲疏”的冷酷逻辑,以及“夫善驭者,不以所好扰乱其赏罚,不以所恶犯伤其法”的君主操控艺术。虽然其理论带有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但其中关于制度建设、权力制衡(尽管是君权内部的制衡)以及法治精神的探讨,对于理解古代集权政治的运行机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庄子》的政治寓言:逍遥游中的无为之治。 庄子的思想常被视为一种超脱世俗的哲学,然而其《庄子》中所蕴含的政治智慧同样值得深思。本卷将选取《庄子》中关于“无为而治”的论述,以及那些富有寓言色彩的故事,例如“尧治天下”、“齐物论”等。我们将探讨庄子如何从“道”的视角来审视政治,对世俗的权势、功名进行解构,并提出“朴素而天下可比”、“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理想境界。这些思想虽然并非直接的治国方略,但其对统治者心性的修炼、对社会秩序的超越性思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审视政治的独特视角。 卷二:治世方略——历史的回声与实践 卷二将目光转向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王朝,聚焦于那些为后世所称道的治国经验与政治智慧。这些论述并非是理论的空中楼阁,而是经过历史的检验,在实践中展现出其生命力。 《汉书·食货志》选读:经济民生的根本。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任何政治理想的实现都离不开稳固的经济民生。本卷将选取《汉书·食货志》中关于古代经济制度、农业政策、盐铁专营等内容的论述。我们将分析汉朝初年“休养生息”政策的成功经验,以及其在粮食生产、商业流通、财政税收等方面的制度设计。通过这些内容,读者可以了解古代统治者如何将经济发展视为治国安邦的重中之重,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经济挑战时所采取的应对策略。 《贞观政要》节选:唐太宗的君臣之道。 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盛世典范,而《贞观政要》则系统地记录了唐太宗李世民及其大臣们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用人等方面的论述与实践。本卷将重点呈现唐太宗如何虚心纳谏,如何任用贤能,如何对待反对意见,以及他对臣下的鞭策与奖赏。我们将深入解读“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君如舟,民如水”等经典论断,以及唐太宗与魏徵等大臣的君臣对话,从中体味其“仁德”、“戒慎”、“勤政”的执政理念,以及如何构建一种开放、包容、充满活力的政治生态。 《宋史·食货志》与《宋会要》摘录:宋代经济与社会的张力。 相较于唐代,宋代在经济、文化上取得了更为辉煌的成就,但也面临着诸多内忧外患。本卷将选取《宋史·食货志》和《宋会要》中关于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科技创新以及其背后所隐含的社会结构与政治挑战。我们将探讨宋代发达的商业如何反哺国家财政,但同时也关注其带来的贫富差距、社会流动性等问题。通过这些内容,读者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古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复杂性,以及政治决策如何在这种复杂性中寻求平衡。 《明史·食货志》与《万历十五年》节选:王朝兴衰的镜鉴。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争议的王朝,其经济文化高度繁荣,但政治体制却日益僵化。本卷将选取《明史·食货志》中关于明代经济制度的演变,并结合《万历十五年》等史料,展现明代后期君主怠政、官僚腐败、社会矛盾激化等问题。我们将通过对具体历史事件的解读,例如“海禁”、“一条鞭法”的推行与废止,来分析明代政治决策的失误与局限,以及这些因素如何最终导致了王朝的衰落,为后世提供深刻的警示。 本书特色与价值: 《先贤警世》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并非碎片化的知识堆砌,而是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思想流派的经典文本进行系统性梳理与解读,力求呈现中国古代政治哲学思想发展的脉络与演变。本书的语言风格力求古朴典雅,又不失现代读者的可读性,通过精炼的注释与导读,帮助读者理解古籍的深层含义。 本书的价值在于: 1. 思想启迪: 帮助读者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核心观念,例如民本思想、仁政理念、法治精神、权术运用等,从中汲取智慧,启迪当下。 2. 历史洞察: 通过对历史文献的解读,让读者了解古代政治实践的得失成败,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历史的走向。 3. 现实借鉴: 尽管时代变迁,但古代政治哲学中关于权力制衡、民生关怀、社会治理等方面的思考,依然能为我们应对当下的挑战提供有益的启示。 4. 文化传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更多读者认识到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先贤警世:中国古代政治哲学选读》是一部集学术性、思想性和可读性于一体的力作,无论对于历史研究者、政治学爱好者,还是对中华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本书都将是一次难得的精神之旅。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能够搭建一座连接古今的桥梁,让先贤的智慧之光,照亮当下的道路。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对中国古代历史和政治制度特别感兴趣的读者,尤其喜欢那些能够提供深度解读和历史洞察的作品。这套《皇家读本:张居正讲评《尚书》(修订本)》正好满足了我的需求。张居正作为明朝最杰出的政治家之一,他的治国理念和政治实践,一直是我研究的重点。而《尚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经典文献,其地位不言而喻。《尚书》的内容浩瀚,思想深邃,对于普通读者来说,理解和消化其中的精髓并非易事。这本书以张居正的视角进行讲评,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导览”。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不仅了解《尚书》本身的思想内涵,更能借张居正之眼,洞察其在实践层面的应用,以及他对古代圣贤政治智慧的理解和传承。

评分

这套《皇家读本:张居正讲评《尚书》(修订本)》的出版,对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我一直觉得,要理解一个时代的政治格局和思想脉络,必须从其核心的经典著作入手,并结合那些在时代洪流中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来解读。张居正无疑是明代中后期最关键的人物之一,《尚书》则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源头活水。这本书将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用张居正这位政治巨匠的视角来审视《尚书》,这本身就充满了看点。我尤其好奇,在张居正眼中,《尚书》中的哪些篇章对他的改革具有最重要的指导意义?他又如何去阐释那些关于民生、关于政治权力的论述?这本书会不会揭示出一些我们鲜为人知的张居正的治国理念,或者对《尚书》的解读提供全新的视角?我非常期待在这套书中找到答案。

评分

说实话,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更多的是想深入了解张居正其人。《尚书》本身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但对于没有经过系统研习的读者来说,可能会觉得有些门槛。《皇家读本:张居正讲评《尚书》(修订本)》恰恰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我一直认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必然是对经典有着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的。张居正能够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政治智慧和战略眼光,一定离不开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把握。而《尚书》恰恰是这种精髓的重要载体。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看到张居正是如何解读《尚书》,他从中汲取了哪些治国安邦的原则,又将这些原则如何融会贯通,最终运用到他的实际改革之中。这本书的“讲评”二字,让我充满了期待,我相信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解读,更是一种思想的碰撞和智慧的传承。

评分

拿到这套《皇家读本:张居正讲评《尚书》(修订本)(套装上下册)》,一股浓厚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有着持续关注的读者,我深知张居正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尚书》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开创性意义。将这两者结合,其价值不言而喻。我尤其看重的是“讲评”二字所蕴含的深度。一本好的读本,不应仅仅是文本的堆砌,更需要有智识的引导和思想的启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深入理解张居正是如何解读《尚书》的,他从中提炼出了哪些具有现实意义的政治智慧,以及这些智慧又是如何在他波澜壮阔的政治生涯中发挥作用的。这本书的出现,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去领略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如何与古代圣贤对话,并从中汲取治国安邦的力量。

评分

这本《皇家读本:张居正讲评《尚书》(修订本)(套装上下册)》真是让人惊喜连连。初次翻开,就被其精美的装帧设计所吸引,厚重而典雅的包装,透露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仿佛能触摸到那遥远的年代。翻阅其中,纸张的质感极佳,触手温润,字迹清晰,排版考究,阅读体验非常舒适。我一直对中国古代政治哲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明朝的张居正,他的改革措施和治国理念,即便在今天看来,依然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而《尚书》作为中国最早的史书,其所蕴含的智慧和思想,更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这本书将这两者结合,无疑为我打开了一个了解历史、学习思想的新视角。我尤其期待通过张居正的视角,去解读《尚书》中那些看似晦涩的篇章,看看他是如何将古老的智慧与现实政治相结合,又是如何运用这些思想来指导他的改革实践的。我相信,这本书不仅能满足我对历史的好奇心,更能启发我对治国理政的深入思考。

评分

非常好,纸张质量不错

评分

买来送给儿子的,儿子很喜欢!书的质量很好!

评分

非常好,纸张质量不错

评分

包装完好,物流快速,非常不错

评分

一字一字学习中....

评分

一次买了十本,评价也要许多次,好累

评分

很不错吧书,值得收入!!!

评分

好的好的好的

评分

床头书,活动期间购买还是比较实惠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