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校五四以来的政治史观;
●重述五千年中国政治史;
●中华传统政治治理再思索;
●揭开华夏秩序的面纱;
●理解真正的中国治理之术。
姚中秋先生学史出身,入世弘道,则于经济政治无不博览,厚积而发,乃出大作,以弘扬中华文化、诚可贵也。
——秦晖(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我与姚中秋先生素不相识,只打过两回笔墨官司。他的观点,我三分认同,七分反对。但我赞成重写中国史,也认为需要他这样的一家之言。学术研究的意义,本在争鸣和启智,并无关乎对错。因此,我愿向读者诸君推荐此书。
——易中天(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姚中秋先生的大作借鉴西方社会科学之精神,依据中国古典经史文献,探求传统中国社会的秩序结构,必将对中国学者以新的视角思考中国的历史与制度产生重要影响。
——李强(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序论封建制
第一章 契约性君臣关系
一、君臣关系的性质
二、策名委质
三、策命礼
四、周王继嗣之礼
第二章 契约或血缘
一、继承或者封建
二、宗者,尊也
三、合族之道
四、夫妇之道
第三章 君臣以义而合
一、臣对君的义务
二、君臣权利-义务之相互性
三、忠信伦理
四、弑君正义论
第四章 君臣网络
一、井田制
二、封建等级
三、受限的君权
四、分权结构
第五章 共同体主义
一、基层共同体
二、君臣伙伴关系
三、共同之体
四、君位继嗣之共决
五、横向纽带
第六章 共和
一、谋与共和
二、朝会
三、公侯与大夫之朝
四、国人共和
五、国人共和:大蒐
六、共和与演讲
第七章 天、神、人之间
一、周王之祭与天下
二、社、庙与国
三、吉礼
四、神灵与德行
第八章 礼
一、礼的习惯法性质
二、礼,身之幹也,国之幹也
三、礼、名、器
四、六经皆礼
第九章 礼法之官
一、师、祝与礼法
二、史官与礼法
三、史官与司寇
四、史官与礼法之演进
第十章 礼治
一、礼尚往来
二、第三方强制:刑
三、议事以制
四、权在礼中
五、礼之用,和为贵
第十一章 以兵为刑
一、周代军制
二、以兵为刑
三、战争的仪式化
四、止戈为武
第十二章 天下秩序
一、王政
二、从王政到伯政
三、尊王即尊礼
四、攘夷
五、蛮夷之华夏化
第十三章 君子
一、君子之德
二、君子之艺
三、诗教与言
四、君子威仪
五、智者、贤人与明君
参考文献
终于拿到这套《华夏治理秩序史(第2卷):封建(上下册)》了!光是看书名,我就觉得内容一定非常扎实。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社会“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规律性背后,有哪些深层的制度和文化原因感到着迷。尤其是“封建”这个概念,在我看来,是理解中国古代政治运作机制的一个绕不开的起点。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细梳理从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开始,到秦朝一统天下之前,这一漫长历史时期内,统治者是如何通过一系列制度设计来维系和管理庞大的疆域和复杂的人口。这其中包括了对诸侯国之间权力关系的分析,以及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演变。我好奇作者会如何描绘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结构,例如宗法制的根基有多牢固,士阶层是如何在封建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发挥影响的。这本书的出现,感觉就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内心世界”的大门,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在那些历史事件的背后,是怎样一套运转的秩序在支撑着整个社会的结构。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填补了我一直以来在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的一个重要空白。我总觉得,要真正理解中国政治的深层逻辑,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某一个朝代的了解,而是要看到那些贯穿始终的、具有连续性的秩序原则。而“封建”这个概念,在我看来,恰恰是理解这种秩序演变的关键环节。它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分封制度,更是一种复杂的权力分配、社会组织和价值体系的集合。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定义和界定这个“封建”时期的,它是从夏商开始就埋下伏笔,还是主要集中在西周春秋战国?书中是如何解析这种看似松散却又层层相扣的治理网络的?我期待能够从中看到关于地方权力如何被中央(或者说核心宗室)约束,如何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政治生态的论述。同时,我也希望能了解到,在这样一种权力结构下,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他们的权利和义务又体现在哪里。毕竟,任何治理秩序的最终目的,都是要服务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而这种发展,最终体现在人身上。这本书的上下册,暗示着内容的丰富和详尽,这让我对它的学术价值充满了期待。
评分读史使人明智,而这本书的题目《华夏治理秩序史(第2卷):封建》就带着一种深邃的学术探究意味。我一直认为,理解中国历史,尤其是政治史,必须要有清晰的脉络感和系统性的认识。《华夏治理秩序史》这个总称,本身就奠定了一个宏大的视角,而第二卷聚焦于“封建”,无疑是抓住了中国古代社会权力结构演变中的一个关键“节点”。封建时期,尤其是从周朝开始,那种基于血缘、地缘和身份的复杂社会关系,如何与政治权力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治理模式,这是我非常感兴趣的。我迫切想知道,书中是如何分析周朝分封制下的权力边界、责任划分,以及这种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如春秋、战国)的不同表现和演变。它是否能揭示出,为何在长期的分封体系下,中国能够最终走向大一统?是否存在着一种内在的逻辑,使得分散的权力最终能够被整合?我对书中关于礼乐制度、宗法制度在维持封建秩序中的作用的论述,也充满了好奇。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给我一个全新的、更具深度的理解中国封建政治的视角,帮助我看到那些隐藏在事件背后的制度性力量。
评分天哪,刚收到《华夏治理秩序史(第2卷):封建(上下册)》,迫不及待地翻开,虽然还没来得及深入细读,光是这厚重的两卷本就足以让人心潮澎湃。封建,一个既熟悉又充满想象的词汇,在历史的长河中究竟承载了怎样的治理逻辑和秩序建构?我一直对古代中国社会结构的演变深感兴趣,尤其是那种层层递进、血脉与权力交织的独特模式。这本书的书名就精准地抓住了我的好奇点,它不是泛泛而谈的“古代史”,而是聚焦于“治理秩序”这一核心,并且明确指向了“封建”这一重要的历史时期。从目录上看,似乎涵盖了从周公制礼作乐到秦朝统一前的漫长岁月,这中间经历了多少王朝更迭,多少制度变迁,多少思想碰撞?我特别期待书中对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宗法制度的运作、以及士大夫阶层的崛起等具体议题的深入分析。希望作者能够拨开历史的迷雾,为我们展现一幅清晰、立体、具有说服力的封建时代治理图景。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就像捧着一个历史的宝箱,迫不及待地想进去一探究竟,看看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那些影响深远的制度,是如何一步步塑造了我们今日中华文明的根基。
评分收到《华夏治理秩序史(第2卷):封建(上下册)》的那一刻,就有一种如获至宝的感觉。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史,尤其是政治制度史充满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觉得,对于“封建”这一概念的理解,是把握中国古代政治演进脉络的关键。这本书的题目就精准地定位了这一核心,并且将之置于“治理秩序”这一宏观框架之下。我非常期待能够从书中读到关于封建时期权力结构是如何层层分解、又如何维持一种相对平衡的论述。例如,书中会如何阐释周朝的封建制度如何与宗法制度相互配合,共同构建起一个庞大的统治体系?在春秋战国时期,这种封建秩序又是如何面临挑战,并经历怎样的演变的?我渴望了解作者是如何分析不同诸侯国之间的权力博弈,以及这种博弈对整个华夏文明秩序形成的深远影响。它是否能帮助我理解,为何在经历了如此漫长而复杂的封建时期后,中国能够最终走向中央集权的大一统?这本书的上下册,无疑预示着内容的翔实与深刻,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一头扎进其中,去探索那个充满智慧与斗争的古代中国治理世界。
评分质量很好 帮人买的还没看 但很好的内容
评分秋风从自由主义钻入儒学,有意思。
评分中韩两国作为互信互助的同伴,两国间友好协助关系的强化不仅可以促进各自的发展,还可以对全世界的和平与繁荣做出一份贡献。国家的未来有赖于青少年,中韩两国友好关系的维持与发展也有赖于新时代的青少年。真心祝愿两国间的青少年能够互相理解、互相帮助,为打造美好的未来而共同努力。同时,也希望这本自传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与启示。带着这个初衷以及不变的约定,我终于完成本书。这本书是我的过去也是现在,更是我对未来不变的承诺。
评分书内容一般,写的比较实在,但对现今的教育意义有限,只是对封建特点进行了总结
评分作为全球最成功的女性之一,谢丽尔?桑德伯格在本书中深刻地剖析了男女不平等现象的根本原因,解开了女性成功的密码!她认为,女性之所以没有勇气跻身领导层,不敢放开脚步追求自己的梦想,更多是出于内在的恐惧与不自信。她在书中鼓励所有女性,要大胆地“往桌前坐”,主动参与对话与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同时,她还为女性提出了如下成功密码,激励女性勇于接受挑战,满怀热情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
评分很有意思的话题,现在就缺乏这样严肃的思考
评分从政以来,我一刻也没忘记过要将这份恩情回报给国民。现在,作为大韩民国的总统,我的最终目标就是努力让全国人民实现自己的梦想,步入一个人人幸福和谐的全新时代。
评分以前一直以为秋风是经济学的,现在才知道是历史学!
评分好书,内容很不错,写的很透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