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上易传

汉上易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震 著
图书标签:
  • 易经
  • 汉上
  • 传注
  • 古籍
  • 经典
  • 文化
  • 哲学
  • 预测
  • 卜筮
  • 中华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12101
版次:1
商品编码:1090823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1-01
页数:40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圣人观阴阳之变而立卦,效天下之动而生爻。变动之别,其传有五:日动爻,日卦变,日互体,日五行,日纳甲。而卦变之中,又有变焉。一、三、五阳也,二、四、六阴也。天地相函,坎离相交,谓之位。七、八者,阴阳之稚;六、九者,阴阳之究。稚不变也,究则变焉,谓之策。七、八、九、六,或得或失,杂而成文,谓之爻。昔周人掌三《易》之法,一日《连山》,二日《归藏》,三日《周易》。七、八者,《连山》、《归藏》也;六、九者,《周易》也。经实备之。策三变而成爻,爻六变而成位。变者以不变为体,不变者以变者为用。四象并行,八卦交错,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其在《系辞》曰“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又日“道有变动,故日爻”,此见于动爻者也。
乾生三男,坤生三女。乾交乎坤,自姤至剥,坤交乎乾,自复至夬,十有二卦,谓之辟卦。坎、离、震、兑,谓之四正。四正之卦,分主四时,十有二卦,各主其月。乾贞于子而左行,坤贞于未而右行。左右交错,六十卦周天而复,阴阳之升降,四时之消息,天地之盈虚,万物之盛衰,咸系焉。其在《易》之《复》日“七日来复”,《象》曰“至日”,在《革》日“先王以治历明时”,在《说卦》曰:“震,东方也。巽,东南也。离,南方之卦也。兑,正秋也。乾,西北之卦也。坎,正北方之卦也。艮,东北之卦也。”此见于卦变者也。乾生者四卦,坤生者四卦。八卦变,复生六十四。坎、离肖乾、坤者也。大过、小过、颐、中孚肖坎、离者也。故乾、坤不动,而坎、离四卦亦莫之动,其略陈于《杂卦》,其详具于六十四卦之《彖》,所谓“辨是与非”者也。此卦变之中,又有变焉者也。

内页插图

目录

原序
汉上易传表
汉上易传卷一
上经








小畜

汉上易传卷二
上经


同人
大有






汉上易传卷三
上经
噬嗑



无妄
大畜

大过

汉上易传卷四
下经



大壮

明夷
家人





汉上易传卷五
下经











归妹
汉上易传卷六
下经






中孚
小过
既济
未济

汉上易传卷七
汉上易传卷八
汉上易传卷九
汉上易传卷十
汉上易传卷十一
汉上易传卦图
汉上易传丛说

精彩书摘

天泽相际,目力之所极,则视之一也。而上下实异体,不可不辩。礼者,人所履,表微者也。坤为民,巽为不果疑也。故君子以礼辩上下,定民志。古之治天下者,思去民之疑,志以定之尔。
初九:素履,往无咎。《象》日:“素履”之往,独行愿也。
初在履之下而正,安于下不援乎上者也。四动而求之,斯可往矣。往以正,不失其素履。往成巽,巽为白,亦素也,故往无咎。履九五中正,君位也。四爻不正,初九独正,往之四者,将以正。夫众不正,独行愿也,非厌贫贱也,非利富贵也,是以往无咎。《易传》日:“夫人不能自安于贫贱之素,则其进也,乃贪躁而动,求去乎贫贱尔,非欲有为也。既得其进,骄佚必矣,故往则有咎。”
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贞吉。《象》日:“幽人贞吉”,中不自乱也。
二动成震,震为大途,坤为平衍,履道坦坦也,道中正也。初动二成坎,坎为隐伏,初未往二,伏于坎中,幽人也。幽人言静而无求。及初复位,动而不失其正,幽人之贞也,正则吉。初之应四,动而往,静而来,上下无常也。而在幽人守正,所履坦坦者,自若其中,不自乱也。坤为乱,二正得中,不自乱也。久幽而不改其操者,其唯九二乎?《易传》日:“九二阳志上进,故有幽人之戒。”
……
《汉上易传》简介 一、 缘起与传承:探寻中国古代思想的脉络 在浩瀚的中国古代思想文化长河中,《易经》以其博大精深的智慧,成为中华文明的基石之一。历经数千年,无数先哲圣贤对其进行阐释、注解,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易学体系。《汉上易传》便是其中一部颇具代表性的著作,它不仅是对《易经》原旨的深入挖掘,更是对易学思想在特定历史时期——汉代——发展演变的生动呈现。 本书的编纂,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根植于深厚的学术传统。其缘起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易经》的初步成形,以及汉代儒学成为显学后,士人对《易经》的重视与研究。当时,易学已不再仅仅是占卜之术,更被视为体悟天地之道、涵养君子品德、乃至治国安邦的根本。正是这种对《易经》的普遍尊崇,以及对更深层次哲学、政治、社会意义的探求,促使一代又一代的学者投入其中,试图拨开历史的迷雾,重塑《易经》的时代光辉。《汉上易传》的出现,正是对这种历史潮流的回应,它集合了前人的智慧,并在此基础上,融入了汉代独特的思想视角与文化印记,力图呈现一个更为完整、更为立体、也更为鲜活的《易经》世界。 这部著作的传承,也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从早期口耳相传的初步解读,到文字记录的零散注解,再到系统性的学术著作的涌现,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尤其是在汉代,官方对儒学的推崇,使得《易经》的研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支持,也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易学大家。他们的研究成果,被后人不断整理、汇编、发扬。《汉上易传》正是承载了其中一部分重要的学术遗产,将它们凝聚成册,得以流传至今。可以说,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本身的内容,更在于它所承载的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生命力,以及它作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重要桥梁。 二、 结构与精要:体系化的解读与多维度的阐释 《汉上易传》的精妙之处,首先体现在其严谨的结构与体系化的解读。全书并非简单地将《易经》的经文与注解罗列,而是力图建立一种内在的逻辑联系,将易学理论的各个方面融会贯通。 本书的核心,无疑是对《易经》六十四卦及其卦爻辞的深入剖析。每一卦,每一个爻,都被赋予了详尽的解释。这种解释,不仅仅是字面上的义理疏通,更包含了对卦象、爻位、阴阳变化等深层含义的挖掘。作者们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时而侧重于象数之学,探讨卦象所蕴含的自然规律与宇宙运行的奥秘;时而侧重于义理之学,阐述卦爻辞所揭示的人生哲理、道德规范以及社会伦理。这种多维度的阐释,使得《易经》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文本,变得清晰易懂,也让读者能够从多个层面去理解其博大精深的内涵。 除了对卦爻辞的逐字逐句解读,《汉上易传》还对《易经》的整体思想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它会探讨《易经》的核心概念,如“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深入分析阴阳、五行、刚柔等基本原理,以及它们在宇宙生成、万物演化中的作用。同时,本书也会关注《易经》的哲学思想,如“天人合一”、“中和之美”、“道法自然”等,揭示其蕴含的深刻的人生智慧与宇宙观。 此外,《汉上易传》的结构也往往体现出一种由表及里、由微观到宏观的推进方式。它可能从单个卦象的具体应用入手,逐渐延展到整个易学体系的宏观构建,再上升到对宇宙人生根本问题的哲学思考。这种层层递进的结构,有助于读者逐步建立起对《易经》的全面认识,避免了碎片化的理解。 本书的精要之处还在于其对“象”与“数”的巧妙运用。作者们不仅仅停留于文字的解释,更善于从卦象的图形、爻位的变化中体悟其理。通过对卦爻的象形化解读,以及对数字含义的分析,来揭示《易经》中所蕴含的更深层的规律与联系。这种以象说理、以数证道的独特方式,是《易经》理解的关键,也是《汉上易传》所力图传达的核心价值之一。 三、 时代印记:汉代思想的熔炉与文化的回响 《汉上易传》之所以在易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还在于它深深地打上了汉代的时代烙印。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它奠定了后世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基本格局,也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思想文化。 在汉代,儒学成为官方推崇的正统思想,而《易经》作为儒家“五经”之首,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汉上易传》的编纂,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当时儒学思想的影响。书中对《易经》的解读,常常与儒家的伦理道德、政治理念相结合。例如,在阐释某些卦爻时,会强调君子应有的品德,如仁、义、礼、智、信,以及如何通过修身养性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同时,也会关注《易经》在治理国家、安邦定国方面的指导意义,探讨如何运用易学原理来应对政治风云、把握历史走向。 除了儒家的影响,《汉上易传》也可能融入了当时其他思想流派的元素。例如,汉代道家思想的复兴,对自然观、宇宙观有着深刻的探讨,这在《汉上易传》中或许会以对《易经》中“道法自然”、“柔弱胜刚强”等思想的强调来体现。同时,汉代神秘主义思想的盛行,也可能影响到书中对易学象数之学的侧重,对天象、地象、人事之间的神秘联系进行探索。 《汉上易传》也反映了汉代社会生活与文化风貌。书中对卦象的解读,有时会联系到当时的社会制度、风俗习惯、乃至具体的人物事件。这种与现实的紧密联系,使得《汉上易传》不仅仅是一部纯粹的哲学著作,更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文献,能够帮助我们窥探汉代的社会图景,感受当时的文化氛围。 本书的编纂者,往往也是当时学界的中坚力量。他们一方面继承了前代的学术传统,另一方面也敢于结合自身的时代感受与学术见解,对《易经》进行新的阐释。这种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使得《汉上易传》既有古典的韵味,又不失时代的活力,成为研究汉代思想史、易学史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 四、 思想价值与现实意义:古老智慧的当代启迪 尽管《汉上易传》诞生于遥远的汉代,其所蕴含的思想价值与现实意义,却历久弥新,至今仍能给予我们深刻的启迪。 首先,《汉上易传》所展现的《易经》智慧,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理解人生的大智慧。在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人们常常感到迷茫与焦虑。《易经》所倡导的“变易”思想,告诉我们世界是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内在的规律。通过学习《汉上易传》,我们可以学习如何理解这种变化,如何在变化中找到方向,如何顺应天时地利,把握机遇,规避风险。 其次,本书对君子品德、个人修养的强调,对于现代人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具有重要意义。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精神层面的追求显得尤为重要。《汉上易传》中所倡导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刚健有为、柔韧处事等品德,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能够帮助我们在纷繁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坚韧,成为一个有德行、有追求的人。 再者,《汉上易传》中所蕴含的辩证思维,对于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维方法。易经中的阴阳平衡、变化对立统一等思想,是朴素的辩证法。《汉上易传》通过对这些思想的阐释,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到事物的两面性,理解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从而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和处理各种问题。 此外,从更宏观的层面来看,《汉上易传》也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中华民族独特文化精神的窗口。易经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符号之一,而《汉上易传》则是这种核心符号在汉代发展演变的集中体现。通过阅读此书,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民族的哲学观、价值观、思维方式,以及它们是如何塑造了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 总而言之,《汉上易传》是一部集学术性、思想性、历史性于一体的经典著作。它不仅是对《易经》原旨的忠实传承与创新阐释,更是汉代思想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当下,重读《汉上易传》,不仅是对古代智慧的致敬,更是对自身精神成长的一次宝贵探索。它将带领我们穿越历史的长河,在古老的智慧中汲取力量,照亮前行的道路。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比较注重阅读体验的人,除了内容,书籍的排版和细节处理也常常影响我的整体观感。拿到这本《书名》后,我首先注意到的是它内页的字体选择,那种略带宋体风格的字体,在保证清晰度的同时,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古雅氛围。页边距的留白恰到好处,使得眼睛在长时间阅读后也不会感到疲惫。至于内容本身,它展现出一种极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大量的引用和注释都标注得井井有条,显示出作者在资料搜集和考证上的巨大投入。我尤其欣赏其中几处对于历史事件的重新解读,颠覆了我过去固有的认知,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一些既定的历史框架。虽然书中有不少专业术语,但作者似乎深谙“慢工出细活”的道理,每当引入新概念时,都会进行充分的铺垫和解释,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该领域的读者,也能循着他的思路深入其中。这本书更像是一部精心打磨的艺术品,知识的密度很高,但阅读起来却出奇地顺畅。

评分

这本新近购得的《书名》,光是捧在手里,那厚重感和古朴的纸张纹理就让人心头一动。我特地选了一个周末的清晨,沏上一壶新茶,打算沉浸其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它那精美的装帧设计,仿佛能透过封面窥见作者深厚的学识与匠心。内容上,它似乎围绕着一个宏大的主题展开,逻辑脉络清晰,章节编排也颇具巧思。初读之下,我发现作者的叙事节奏掌控得极好,时而如涓涓细流般娓娓道来,引人入胜;时而又如高山流水般一泻千里,气势磅礴。尤其是一些对古代思想的阐释,角度新颖,发人深省,完全跳脱出了以往的窠臼。我花了好些工夫去消化其中关于哲学思辨的部分,文字中透露出的那种对世界本源的探究精神,着实让人佩服。它不仅仅是在讲述知识,更像是在进行一场与古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思考和反刍。这本书无疑能成为我案头常备的参考读物,每一次翻阅,都能带来新的感悟和启发。

评分

说实话,我对这类题材的书籍向来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因为很多作品往往在理论的构建上显得空泛,或者在文笔上过于晦涩难懂。然而,这本《书名》却给我带来了极大的惊喜。它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兼具古典的韵味和现代的流畅性,使得那些原本可能高深莫测的理论,也变得触手可及。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举例论证时所展现出的耐心和细致,他似乎总能找到最恰当的典故或生活化的场景,来印证他复杂的观点。记得有一次,我被一个概念卡住了,正想放下书去查阅资料,结果下一段文字就巧妙地通过一个寓言故事将其彻底点明,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简直妙不可言。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信息量本身,更在于它教会了读者如何去‘看’待问题。它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观察和分析世界的‘工具’,这对于一个渴求独立思考的人来说,是无价的财富。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深度思考感兴趣的朋友们,但前提是,你得准备好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品味。

评分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给我的感受,那便是“沉稳的厚度”。它绝对不是那种快餐式的读物,需要你静下心来,慢慢品味,如同老酒一般,越往后读越醇香。我注意到,作者在构建其核心论点时,所采用的方法论非常扎实,不像有些学者那样热衷于制造惊世骇俗的观点,而是脚踏实地地从最基础的原理出发,层层递进,最终构建起一个坚不可摧的思想堡垒。书中对于某些传统观念的批判,处理得也极为高明,它不是全盘否定,而是指出其局限性,并提供了更具适应性的替代方案。我尤其喜欢书中那股对“中正平和”境界的追求,即便在讨论最尖锐的矛盾时,文字中也流淌着一种克制与平衡的美感。这本书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它为我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风险与机遇的成熟视角,这对于我未来的规划和决策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评分

最近工作压力挺大的,急需一些能让我暂时抽离现实、沉浸于另一个世界的读物,这本《书名》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我不是一个容易被情节带动情绪的人,但这本书的叙事力量却有着一种奇特的魔力。它构建了一个完整、自洽的知识体系,让我仿佛走入了一个由作者思想搭建起来的迷宫,每转一个弯都有新的发现。我最喜欢它那种内敛而深沉的语气,不卖弄、不哗众取宠,只是平静地陈述着那些经过时间检验的道理。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不自觉地开始模仿作者的思考模式,尝试用更宏观、更辩证的角度去看待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琐事。这本书对“变化”与“不变”的探讨尤其深刻,它不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结合了许多现实的案例来佐证,使得抽象的哲学思考接地气了。读完后,我并没有感到如释重负,反而是觉得内心被充实和沉淀了许多,像经历了一场精神上的洗礼。

评分

书非常喜欢,物流也及时

评分

读书斋丛书 清嘉庆顾修辑刊本(新编采用)

评分

许学丛书 清光绪张炳翔辑刊本(新编采用)

评分

天都阁藏书 明天启程好之校刊本(新编采用)

评分

质量很好,用着也不错,感觉物有所值,购买也十分方便!

评分

阴阳它但是相对的,它不但会变动,而且它也是不可分割的。这点是非常难理解的,经常会忘记,但是你都在用。因为我们受了太多的现代的教育,都说一切要分得清清楚楚。

评分

贷园丛书 清乾隆周永年辑、李文藻刊本(新编采用)

评分

朱震学识渊博,对经学很有研究,尤其精通《周易》,体会透彻。他以程颐《易传》为宗,采纳各家之说,融会贯通。曾自陈道:“今以《易传》为宗和会邵雍、张载之论,上采汉魏吴晋,下逮有唐及今,包括异同,庶几道离而复合”。朱震比较各家异同,分析众说优劣,以王弼尽去旧说,杂以老庄,专尚文辞为非。他对象数之学,特别重视,着重探研。《周易》中凡言天日山泽之类为象,言初上九六之类为数。朱震一生,著述颇丰,著有《周易(卦图)》三卷、《周易丛说》一卷、《汉上易解》、《汉上易集传》八卷、《春秋左氏讲义》三卷。

评分

前解易,后图证,专象数之学的好书,仅就内容言。相形之下装帧字体纸张就寒酸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