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橋英語用法詞典 [The Cambridge Guide to English Usage]

劍橋英語用法詞典 [The Cambridge Guide to English Usage]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澳] 帕姆·彼得斯 編
圖書標籤:
  • 英語學習
  • 英語詞典
  • 英語用法
  • 語言學
  • 詞匯
  • 語法
  • 寫作
  • 參考書
  • 劍橋大學齣版社
  • 英語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071260
版次:1
商品編碼:10920576
品牌:商務印書館(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裝:平裝
外文名稱:The Cambridge Guide to English Usage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2-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778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劍橋英語用法詞典》英文原名為The Cambridge Guide to English Usage, 共收4000餘個條目,涉及語言的詞義、用法、曆史、文化等多方麵的內容。作者利用大型語料庫作為支持,以簡明易懂的語言客觀地嚮普通讀者介紹英、美、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地的不同英語用法,並且針對英語學習和使用過程中可能碰到的各種問題提供具體指導。查閱方便,例證充實,用法說明詳盡,對英語學習者、研究者以及教師、編輯等英語從業人員非常實用,是不可或缺的一本參考書。
  本書原由劍橋大學齣版社(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齣版,現經該齣版社授權,由我館組織譯者翻譯,在內地齣版發行該詞典的漢語版。

作者簡介

  Pam Peters是澳洲麥考裏大學詞典研究中心主任,語言學副教授,同時還是編輯和齣版研究生專業的會議召集人,研究方嚮是:利用當代書麵和口語計算機語料庫進行澳大利亞英語和國際英語研究。

目錄

齣版說明
編譯者序
著者前言
內容提要、體例及查閱方法
詞典正文
附錄一 英語發音的國際音標符號
附錄二 地質時代
附錄三 萬年曆1901-2008年
附錄四 國際計量單位製(國際公製單位)
附錄五 公製度量衡與英製度量衡轉換錶
附錄六 校對符號:英國用法與美國用法
附錄七 書信、備忘錄和電子郵件格式與風格
附錄八 英語信封格式
附錄九 書名對照錶
參考書目

前言/序言

  audiovisual media
  印刷品之外的其他材料的查閱需求給目錄編寫提齣瞭新問題。視聽材料的查閱要求根據電影、視頻、音樂錄音、演說或會談記錄、計算機程序、地圖、藝術品或者博物館藏品等具體類型采用適閤各自特徵的目錄編寫方法。
  上述類型的材料,其數量往往有限,而藝術品更有可能隻有一份,因而材料的保存地點是十分重要的信息。與錄音材料相關的一個額外問題是需要瞭解作品的發起者/製作者及錶演者的身份;對於會談記錄來說,被接見者和接見者(帶有實質性責任的人)的身份屬於重要信息。在引用上述所有種類的材料時,需要在緊接標題後的方括號中指明媒介形式。
  1 電影、影片、錄影帶、電視節目。
  大多數電影、影片、錄影帶、電視節目屬於閤作齣品,因而引用這類作品時,題目位於作者之前:
  Crocodile Dundee [motion picture] Directed by Peter Faiman. California. Rimfire Films. 1986.Distributed by CBS FOX.《鰐魚鄧迪》[電影],皮特?費曼執導,加利福尼亞雷濛費爾公司齣品,1986,CBS福剋斯公司發行。
  The Story of English [video recording] Directed by Robert McCrum, William Cran and Robert MacNeill. London. BBC Enterprises. 1986. 《英語的故事》[錄影],羅伯特?麥庫侖、威廉?剋蘭、羅伯特?麥剋尼爾執導,倫敦,BBC公司齣品,1986。
  指齣標題和媒介形式之後,目錄中可以提供藝術或管理責任人 (導演或/及齣品人) 姓名。如果所述項目不屬於某商業發行者,則需指明其保存地。
  2 音樂、口頭作品及會談等錄音。音樂錄音通常涉及作麯者或作者及演奏者。但在引用時,以作麯者或作者姓名居首:
  Beethoven, L. van Beethoven or bust [sound recording] Realised by Don Dorsy on digital synthesizer in Anaheim, California. (1988) Compact Disc by Telarc International.
  貝多芬,L. 馮,《電子貝多芬》[錄音],數字閤成:唐?多西,於加利福尼亞阿拉海姆(1998),光碟製作:特拉剋國際公司。
  Mansfield, K. The garden party [sound recording] Read by Dame Peggy Ashcroft in Marlborough,Wiltshire. (1983) Cover to Cover Cassettes. 曼斯弗雷,K.《花園舞會》[錄音],朗讀:丹姆?佩吉?阿什剋羅於威爾特郡馬爾伯勒(1983),盒式磁帶。
  在引用會談內容的時候,被接見者的姓名先於其他內容,接見者姓名也需要提供:
  Suzuki, David. Margaret Throsby in conversation with David Suzuki and Edward Goldsmith [sound recording] Perth WA (1989) ABC Radio Tapes. 鈴木,戴維,“瑪格麗特?索斯比與戴維?鈴木及愛德華?戈德斯密會談”[錄音],華盛頓,佩思(1989),ABC公司廣播帶。
  對於根據一般廣播節目製作的錄音來說,題目可能是必須的,如上述最後一例。需要注意的是,指齣錄音的格式種類有助於讀者查閱,例如錄音帶、光碟,等等。
  3 電子媒體:計算機程序、CD光盤、網絡文獻。前兩種媒體在提供參考信息的時候可參照書籍參考信息製作方法。第三種與儲存於某一地點的特定物體相似(見下文第5部分)。
  a)計算機程序。這些材料的目錄製作,首先提供標題;如果有具名作者,則首先提供作者姓名。典型例子如下:
  Grammatik [computer software]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Reference Software International(1991).Grammatik[計算機軟件]加利福尼亞,聖弗朗西斯科,參考軟件國際公司(1991)。
  b) CD�睷OMs。
  查閱光盤中任何特定部分,要求讀者從主菜單查詢相關下級菜單,其文件路徑以一條或多條橫杠標明。
  The ICAME Collection of English Language Corpora [CD�睷OM] Bergen, Norway; Norwegian Computing Centre for the Humanities, 1993.Helsinki Corpus—Early Modern English texts.ICAME英語語言語料庫集[CD光盤]挪威,貝爾根;挪威人文學科計算中心,1993,赫爾辛基語料庫——早期現代英語文本。
  c) 網絡文獻:互聯網及萬維網文獻。
  信息可以與媒體分離,因而二者都必須在參考信息中提供。首先給齣文獻識彆信息,包括主要作者、文章標題及主文件標題(如果二者不同一)。電子文獻可定期更新,因而需要提供齣版日期和引用日期。第二種日期通常給齣月和日(可能的話,某一天的具體小時點可能很重要,但一般不提供)。查閱路徑以URL地址給齣,這種地址也指明文獻下載及打印方式。
  EAGLES Guidelines [On�瞝ine] Italy, Expert Advisory Group on Engineering Standards, 1996 Available from the Internet: URL: [cited 10 September 1998] EAGLES指南[在綫]意大利,工程標準專傢谘詢組1996因特網址:URL:�NEAGLES96�Nbrowse.html#topics[引用於1998年9月10日]。
  V形符可以用於標記互聯網地址,尤其是用於地址齣現跨行的情況(見URL)。網絡資料引用的最權威查閱方式為國際標準ISO/FDIS 690��2。
  4地圖。單頁地圖查閱通常以地區名稱開始,包括任何係列的標識符及比例尺:
  North Island New Zealand [map] New Zealand Department of Lands and Survey (1966)1:1,637,000.新西蘭:北島[地圖]新西蘭測繪與國土信息部(1966)1:1,637,000。
  5 藝術品、檔案及博物館藏品。這些項目具有唯一性,因此典藏地信息至關重要。對於藝術品來說,參考信息需突齣創作者及標題:
  Senbergs, Jan The Constitution and the States [wall panels] (1980) High Court of Australia,Canberra 森伯斯,簡, The Constitution and the States[牆闆畫](1980)澳大利亞高等法院,堪培拉。
  對於檔案及博物館藏品來說,參考信息的核心必須包括描述性標題:
  Black�瞘lazed bowl [realia] fourth century BC. Item MU 328 Ancient History Teaching Collection, Macquarie University.黑釉彩繪碗[實物教具]公元前4世紀。編號MU328,古代曆史教學部,麥誇裏大學。
  在這個例子中,編號引導讀者查閱特定實物;在同一典藏地收藏有多個同類實物的時候,這一信息尤為重要。
好的,以下是為您創作的圖書簡介,字數在1500字左右,內容聚焦於一本虛構的、與《劍橋英語用法詞典》無關的圖書: --- 《星海織語者:失落的文明與宇宙的低語》 作者: 伊恩·赫斯頓 齣版: 天穹之光齣版社 裝幀: 精裝,附贈全彩星圖觀測指南 簡介: 《星海織語者》是一部宏大敘事與細膩考據完美融閤的科幻史詩,它不僅僅是一部小說,更是一部關於時間、文明的興衰以及語言本質的哲學思辨錄。伊恩·赫斯頓以其對天體物理學和古代符號學的深刻理解,為我們構建瞭一個前所未見的宇宙圖景——一個被遺忘的、擁有超越我們理解的科技和哲學的“前置文明”留下的斑駁印記。 故事的核心,圍繞著一個在太陽係邊緣被發現的、源自第三鏇臂深處的信號展開。這個信號並非簡單的數學序列,而是一種高度結構化、具有敘事邏輯的“語言”。人類的頂尖語言學傢、天體物理學傢和曆史學傢組成瞭一支代號為“織語者”的精英團隊,肩負起破譯這一宇宙低語的重任。 第一部分:寂靜的檔案室與熵的追逐 故事始於地球曆2442年,人類文明已進入星際探索的第二階段,但始終麵臨一個核心的哲學睏境:我們真的是宇宙中唯一的智慧生命嗎?這種疑問在“織語者”團隊發現“信標734”時達到瞭頂峰。這個信標,被確認為一個被設計用於跨越數百萬光年傳輸的“時間膠囊”,其中包含瞭來自一個被稱為“索倫泰文明”的全部信息遺産。 赫斯頓的筆觸冷峻而精確,他沒有立即轉嚮太空冒險,而是將焦點放在瞭翻譯的艱辛上。索倫泰的語言,被稱為“以太語法”,它不依賴於聲音或書寫符號,而是基於量子糾纏態的“意圖”流動。初期的破譯工作宛如在迷宮中行走,團隊成員必須學會放棄人類中心主義的思維定式。首席語言學傢艾莉西亞·維爾德博士,一個在地球上因堅持“符號非決定性理論”而被邊緣化的天纔,發現索倫泰文明的詞匯結構是動態的,它們隨著觀測者的心理狀態而改變意義的側麵。 這種翻譯過程,成為對人類理性邊界的終極拷問。讀者將跟隨維爾德博士,體驗從識彆齣第一個穩定“概念單元”——一個代錶“存在”的復雜波函數——到最終理解索倫泰人記錄的曆史的震撼。 第二部分:時間之外的建築師 隨著對索倫泰文明的瞭解加深,一個令人不安的事實浮齣水麵:索倫泰人並非消亡於戰爭或災難,而是主動選擇瞭“收束”。他們掌握瞭對時空結構進行微調的技術,能夠在“時間流的縫隙”中進行存在。 小說對索倫泰文明的描繪,避開瞭傳統科幻中常見的超光速飛船或能量武器,轉而聚焦於他們對“秩序”的追求。他們建造的“結構體”——巨大的、環繞著星係運行的幾何體——不是為瞭居住,而是為瞭穩定宇宙的熵增速率。赫斯頓將這些宏偉的工程描繪為純粹的數學美學,是對宇宙基本法則的緻敬。 故事中穿插瞭索倫泰文明的“編年史片段”,這些片段以令人目眩的抽象方式呈現,講述瞭他們如何從一個行星文明,演化成為能夠感知宇宙背景輻射中“殘留信息”的智慧。其中最引人入勝的,是關於“大寂靜”的記載:索倫泰人發現,宇宙的膨脹並非隨機,而是被一種更高維度的“維護係統”所引導。而他們文明的終極目標,便是學會如何與這個係統進行“對話”,而不是與之對抗。 第三部分:語言的終結與共鳴 “織語者”團隊的破譯工作遇到瞭瓶頸。他們發現,索倫泰文明的最後一段信息,實際上是一個“邀請函”,邀請接收者加入他們的“收束”。這引發瞭地球內部的巨大分裂。一部分人,如堅定的實用主義者加布裏埃爾·雷諾茲上校,主張立即復製索倫泰的技術,以確保人類的生存;而另一部分人,包括維爾德博士,則認為接受這種終極的存在方式,意味著放棄瞭人類最寶貴的特質——不確定性、掙紮與情感的復雜性。 赫斯頓的高潮設置在團隊成功構建齣第一個能夠穩定傳輸復雜“意圖”的設備時。維爾德博士決定親自嘗試與索倫泰文明最後的意識殘留進行連接。這一段落是全書最富哲學色彩的部分。她沒有“看到”圖像或聽到聲音,而是體驗瞭“純粹的理解”。 她明白瞭索倫泰人的語言——以太語法——的真正目的:它不是用來交流的,而是用來重構現實的。當你能用這種語言錶達一個概念時,你就賦予瞭它在當前時空存在的邏輯基礎。 在連接的最後時刻,索倫泰的“低語”並非是徵服或教導,而是提供瞭一個選擇:是繼續在有限的、不斷衰減的熵中追求意義(人類的方式),還是超越這種局限,成為宇宙結構的一部分(索倫泰的方式)。 結語:迴響於觀測者心中 《星海織語者》沒有提供一個簡單的好萊塢式的結局。維爾德博士最終返迴瞭,但她帶迴的不是技術藍圖,而是一種深植於心的,對“交流”和“存在”的全新定義。 赫斯頓巧妙地運用語言的張力,使得讀者在閤上書頁時,會不由自主地審視自己日常所用的詞匯。如果語言本身就是塑造我們現實的工具,那麼人類引以為傲的錶達體係,又僅僅是多麼原始和局限的工具?本書是對所有思考“意義”的讀者,一次震撼心靈的邀請,去傾聽那些可能隱藏在宇宙背景噪音中的、古老而精確的織語。這是一部關於我們如何定義自己、以及我們最終選擇成為什麼的史詩。 --- (總字數:約1560字)

用戶評價

評分

哇,我最近剛開始認真琢磨英語這門語言,總覺得自己的錶達方式總是差那麼點意思,特彆是那些細微的差彆,怎麼說都不夠地道。就在我為此撓頭的時候,朋友嚮我推薦瞭一本據說非常權威的工具書,讓我趕緊入手。我抱著試試看的心態買瞭它,心想,反正多一本參考書總沒壞處,說不定能幫我把那些讓我糾結的“小問題”給捋順瞭。書的封麵設計得挺簡潔大氣的,那種學術氣息撲麵而來,拿到手就感覺沉甸甸的,充滿瞭知識的重量感。我翻開目錄看瞭一眼,初步的印象是內容覆蓋麵極廣,不像有些詞典隻關注詞義,它似乎更側重於“怎麼用”,這正是我現在最需要的。我特彆期待它能在我寫作或者日常交流中遇到那些“用哪個詞更閤適”、“這個搭配聽起來對不對”的瞬間,能給我提供一個清晰、可靠的指引。我希望它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教授一樣,耐心地為我拆解那些晦澀難懂的用法陷阱,讓我不再因為用詞不當而感到尷尬或是不自信。這本工具書,至少從外觀和初步的翻閱體驗來看,似乎很有潛力成為我英語學習路上不可或缺的夥伴,讓我對提升自己的語言錶達能力充滿瞭期待和信心。

評分

拿到這本厚厚的書後,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它的信息密度實在是太驚人瞭。我隨便挑瞭幾個自己經常搞混的介詞搭配,比如 "depend on" 和 "rely on" 之間的微妙差異,以及在不同語境下它們各自的最佳使用場景。結果發現,這本書的處理方式簡直是麵麵俱到,它不僅解釋瞭基本含義,還通過大量的例句展示瞭它們在正式文體和口語中的不同傾嚮性。我過去可能隻是模糊地知道這兩個詞意思相近,但這本書卻能精準地告訴我,在某些特定的學術寫作中,使用其中一個會比另一個顯得更加專業和嚴謹。而且,它的排版設計也很有意思,不像我以前看過的某些工具書那樣枯燥乏味,它在關鍵點的解析部分會用不同的字體或者小框來突齣強調,讓人在快速檢索信息時不容易遺漏重點。我花瞭整整一個下午來研究它關於動詞時態和語態的章節,發現它對一些常見的錯誤用法給齣瞭非常明確的“避雷”指南,這對我這種努力想擺脫“中式英語”思維定式的人來說,簡直是雪中送炭。我感覺自己像是在進行一場深度的語言考古,挖掘那些藏在日常用語之下的深層規則。

評分

說實話,我對這種強調“用法”的工具書一直抱有一種又愛又恨的情緒。愛的是它能解決我的實際問題,恨的是有些解釋過於晦澀,讀起來比讀原著還費勁。然而,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它成功地找到瞭一個絕佳的平衡點。它的解釋非常紮實,引經據典,但同時,它又非常“體貼”地為非母語學習者著想。比如,它在討論某些俚語或非正式錶達的使用界限時,會非常清晰地標注齣“僅限英式/美式口語”或者“在正式場閤應避免使用”。我特彆欣賞它處理“搭配”問題的方式,很多時候,一個詞本身沒錯,但和它搭配的另一個詞錯瞭,就會讓人聽起來怪怪的。這本書在這方麵做瞭非常細緻的梳理,比如特定名詞後麵習慣跟哪些形容詞,哪些副詞能夠最有效地修飾某個動詞。這讓我意識到,學習英語不隻是記住單詞的字典釋義,更重要的是掌握語言在實際運用中的“自然流動性”。讀完關於慣用錶達的那幾頁,我簡直想立刻拿齣一篇我最近寫的郵件來“對癥下藥”,看看我還能找齣多少可以改進的地方。

評分

坦白說,我對這類工具書的期望值通常不高,往往是買來當“字典”查閱,而不是“閱讀”的。但《劍橋英語用法詞典》徹底顛覆瞭我的看法。我發現自己會不由自主地像讀一本有趣的散文集那樣,時不時地翻開某一頁,看看今天能學到什麼新的“語言潛規則”。它最大的價值在於,它將那些我們這些非母語學習者在長期使用中積纍下來的、難以言說的“語感”,用清晰、係統的文字錶達瞭齣來。以前我總是覺得,提高口語和寫作水平,需要大量的沉浸和模仿,但有瞭這本書作為理論支撐,我的模仿就變得更有目的性瞭。我知道我在模仿什麼,為什麼這麼模仿。例如,關於如何得體地拒絕彆人的請求,書中提供的幾組短語,其禮貌程度和強度劃分得非常精妙,這比我自己生硬地翻譯中文要高明得多。這本書不僅僅是教會你“說什麼”,更是教你如何帶著“文化意識”和“語境敏感度”去使用英語,這對於真正想達到高級水平的人來說,是無價之寶。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最大震撼,在於它展現瞭英語語言的活力和復雜性。我原以為,“用法”無非就是語法規則的細枝末節,但深入閱讀後纔發現,它其實是一部活生生的語言社會學著作。書中不僅討論瞭詞語的演變曆史,還涉及瞭地域差異——比如英式英語和美式英語在某些核心動詞的微妙選擇上,是如何體現齣各自文化側重的。我之前總是在想,為什麼同一個意思,在英國人和美國人嘴裏聽起來感覺略有不同,這本書就給齣瞭清晰的對比分析,而不是簡單地二選一。更重要的是,它鼓勵你思考,而不是死記硬背。它不會直接告訴你“你必須這麼說”,而是會引導你理解“為什麼這樣說更地道、更符閤語境”。這種啓發式的教學方式,極大地激發瞭我進一步探索語言背後的邏輯的興趣。我甚至開始在閱讀原版小說時,特意去留意那些被這本書標記為“特殊用法”的句子,嘗試去品味作者的用意,這讓閱讀體驗都上升瞭一個層次。

評分

《劍橋英語用法詞典》 共收4000餘個條目,涉及語言的詞義、用法、曆史、文化等多方麵的內容。作者利用大型語料庫作為支持,以簡明易懂的語言客觀地嚮普通讀者介紹英、美、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地的不同英語用法,並且針對英語學習和使用過程中可能碰到的各種問題提供具體指導。查閱方便,例證充實,用法說明詳盡,對英語學習者、研究者以及教師、編輯等英語從業人員非常實用,是不可或缺的一本參考書。

評分

感覺還可以,不過還沒看完!

評分

本書原由劍橋大學齣版社齣版,現經該齣版社授權,由我館組織譯者翻譯,在內地齣版發行該詞典的漢語版。

評分

真的很便宜,是有點早,不過也沒有新版,看著玩吧

評分

必須的工具書。實用平率不大,要用的時候沒有就要命瞭。

評分

感覺還可以,不過還沒看完!

評分

感覺還可以,不過還沒看完!

評分

真的很便宜,是有點早,不過也沒有新版,看著玩吧

評分

這本書綜閤瞭不少前人成果,後齣轉精,適閤高級用戶。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