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汉译经典丛书收入汉语世界流传广,影响大的人类文明翻译经典文献。
内容涵盖哲学、政治、历史、经济、法律、自然科学等学科。
聘请刘再复、周国平、白烨、陈晓明、李银河、戴锦华、陈众议、陈嘉映、西川等多位国内一流专家为编委。
《人民日报》、《中华读书报》、《文汇读书周刊》及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等众多媒体强力推荐,引发学术界和读者有关“我们为什么需要经典”的大讨论。
内容简介
《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是尼采三十岁时发表的一部充满激情的著作,以叔本华为范例,阐述了他对哲学家的品格、哲学的使命、哲学与人生及时代的关系等重大问题的看法。他指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且都只有一次人生,因此都应该承担起“成为你自己”的责任,获得一个“更高的自我”。青年人之所以需要教育家即人生导师,原因在此。哲学的使命是站在生命之画面前,解释其完整的意义。为此哲学家必须是真实的人,拥有独立的人格,在自己身上战胜时代的弊病。尼采认为,用这个标准衡量,学院哲学家是冒牌哲学家,他主张取消国家对哲学的庇护,把哲学从学院里驱逐出去,以此来捍卫哲学的纯洁性。
作者简介
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1844——1900),德国哲学家。出生于德国东部吕采恩镇勒肯村的一个牧师家庭。1864年人波恩大学学习神学和古典语文学,次年放弃神学,转入莱比锡大学专攻古典语文学,深受导师里奇尔赏识。在此期间,喜欢上叔本华哲学,结识瓦格纳,二者对其思想皆产生巨大影响,日后又成为他主要的批判对象。1869年,大学刚毕业,即受聘担任瑞士巴塞尔大学古典语文学教授,但其志向在哲学。1872年初,出版《悲剧的诞生》,奠定了一生的主要哲学思想。巴塞尔时期还出版了《不合时宜的考察》、《人性的,太人性的》。1879年,因健康恶化提前退休,此后辗转于意大利、法国、瑞士、德国南部,在飘泊中写了大部分著作,包括《朝霞》、《快乐的科学》、《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善恶的彼岸》、《论道德的谱系》、《偶像的黄昏》、《反基督徒》、《看哪这人》等。1889年初,精神失常,直至去世。
精彩书评
★本文被收进了尼采《不合时宜的沉思》,感觉这个单行版本的译文很好,平实而不乏诗意。尼采在本书中表达了对于当时的教育制度、哲学研究、哲学家的看法。尼采首先认为受教育不过是个人自我发现的途径,而不是机械的接受知识的灌输。通过教育唤醒了个人沉睡的灵魂,为无意义的世界赋予了人的意义。其次,尼采肯定了叔本华为代表的探寻“真哲学”的哲学家,他们面对理性的有效性,悲观中仍不放弃对于人生意义的探索。另一方面,尼采贬斥了学院学者宣扬的“伪哲学”,他们的学科建立完全从个人利益出发,为名利而投靠强权,为专制网罗理论依据。尼采认为这样的“哲学教育”只会摧残青年追求人生哲学的兴趣,应该被清除出学校教育的大门。如果在一个充满人性光辉的时代,尼采不会发出这样的感言,因此也不会显得过于偏激和矫枉过正,但是在一个病态的时代,尼采的言论无疑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巨大力量。
——某网友
目录
译者导言:哲学·人生·时代
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
一、成为你自己
二、回归简单和诚实
三、叔本华的范例
四、负着人的形象上升
五、自然为何要产生哲学家
六、现代文化与自然的目标背道而驰
七、我们对哲学家承担什么责任
八、把哲学从学院里驱逐出去
精彩书摘
粗俗而要装得优雅,空虚而要装得心满意足,在语言表达上就会虚伪和夸张。“现在人们已经变得如此复杂,以至于只要他们想说话、发表意见和据之行动时,他们便必然会不诚实。”“现代人在表达时显示了一种野蛮的任性和夸张。”时代的疾病必然会反映在语言上,而我们通过语言的品质也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一个时代的品质。在健康的时代,人们往往朴实地说话,相反,社会上流行的无论是意识形态式的套话,还是广告式的大话,我们都可以有把握地断定这是一个病态的时代。
最使尼采愤恨的是学者的堕落,学者不但没有承担起批评时代的责任,盛行的反而是“对时代的谄媚”。他评论说:“这真是莫大的耻辱——它表明人们已经不再懂得,哲学的严肃距一份报纸的严肃有多么遥远。”这样的学者把哲学和宗教的观念都丧失殆尽了,取而代之的是“新闻主义”,是“日常生活和日报的精神和精神之缺乏”。“学者阶层不再是这整个动荡不宁世俗化潮流中的灯塔或避难所;他们自己也一天天变得不安,越来越没有思想和爱心……有教养人士已经蜕化为教育的头号敌人,因为他们讳疾忌医。这些软弱可怜的无赖,一旦有人议论他们的弱点,反对他们那有害的自欺欺人,他们就暴跳如雷。”
……
前言/序言
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 卷首语: 在一个知识的洪流中,总有那么一些思想的巨匠,他们的哲学不仅是抽象的思辨,更是滋养灵魂、塑造人格的沃土。亚瑟·叔本华,这位被尼采誉为“我的教育者”的德国哲学家,其思想之于教育,正如古老的智慧之于年轻的心灵,充满了警醒、启迪与深远的指引。本书并非是对叔本华哲学体系的详尽梳理,也不是对其人生经历的流水账式描摹。它是一次深入的探访,一次对叔本华那些对教育具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观点、洞见和态度的提炼与解读。我们将聚焦于其思想中那些能够点亮教育之路的光芒,那些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学生、理解教育本质、乃至理解我们自身作为教育者角色的智慧。 第一章:形而上学的回响——意志与表象对教育的启示 叔本华最核心的哲学概念,便是“世界是我的表象”与“世界是我的意志”。这两个看似玄奥的命题,实则蕴含着对教育的深刻洞察。 “世界是我的表象”: 这句话并非仅仅是认识论的断言,它揭示了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是主观的、建构的。对于教育而言,这意味着每一个学生都是以其独特的方式来“表象”世界,来理解和接收信息。优秀的教育者,不应强求学生接受单一的、被规定好的“表象”,而是要理解和尊重学生个体的主观性。教育的过程,是帮助学生拓展和丰富其“表象”世界,而非将其禁锢在狭隘的视野之中。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观察、如何思考、如何构建属于自己的理解,从而形成更为丰富和深刻的“表象”。这要求教育者具备高度的同理心,能够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学生眼中的世界,去洞察他们认知上的盲点和误区。 “世界是我的意志”: 叔本华认为,生命最根本的驱动力是盲目的、无休止的“意志”。这种意志充斥着欲望、痛苦与挣扎。理解这一点,能帮助教育者更现实地看待学生的行为和动机。学生并非纯粹理性的存在,他们同样受到内在冲动、情感波动、以及各种“意志”的驱动。教育不能回避这一点,而是要学会如何引导和驯服这种“意志”。这意味着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品格的塑造,是对学生内在欲望的正确引导,是帮助他们认识到盲目意志带来的局限和痛苦,并学习超越它的可能。这种超越,可能体现在对艺术的追求、对智慧的渴求、甚至是对生命意义的探索。教师需要扮演的角色,是能够理解学生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内在冲突,并提供智慧的指引,帮助他们找到通往更高层次存在之路。 第二章:痛苦的必然性与教育的应然——如何在困境中成长 叔本华对生命中痛苦的直白揭示,虽然令人沮丧,但其深层含义却对教育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 痛苦是生命的一部分: 叔本华认为,欲望是痛苦的根源,而生命本身就是一种永恒的欲望循环,因此痛苦是不可避免的。这种认识,可以帮助教育者摆脱一种理想化的教育模式,认识到学生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挫折、困难和失落。教育的意义,并非是消除所有的痛苦,而是教会学生如何应对和承受痛苦,如何在痛苦中寻找意义,并从中获得成长。将挫折视为学习过程的必然组成部分,教育者可以更从容地面对学生的失败,并将其转化为宝贵的学习机会。 超越痛苦的途径: 尽管痛苦难以避免,叔本华也指出了超越痛苦的途径,例如艺术的沉思、道德的实践以及对哲学智慧的追求。这些同样是教育者可以积极引入教育过程中的元素。引导学生接触艺术,让他们在美的享受中获得短暂的宁静和升华;鼓励学生进行道德实践,在助人中体验价值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问题,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自身的处境。教育的更高目标,是帮助学生在认识到生命中痛苦的现实后,依然能够积极地生活,并且找到超越个人局限、实现精神超越的可能。 第三章:认识的局限与智慧的培育——如何引导学生看清真相 叔本华对理性认识能力的局限性以及表象世界的虚幻性的揭示,对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判断能力至关重要。 摆脱“俗见”: 叔本华批判了“俗见”(common sense),认为大众往往被表象所迷惑,人云亦云,缺乏独立的思考。在教育中,这提醒我们要警惕将“俗见”强加给学生。教育者应该鼓励学生质疑,鼓励他们独立思考,不盲从权威,不迷信流行观点。培养学生辨别信息真伪、分析问题本质的能力,是教育者的重要职责。这需要教师自身具备清醒的头脑和独立的思想,不被表象所蒙蔽,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 洞察“物自体”的可能: 尽管叔本华认为我们无法完全认识“物自体”(the thing-in-itself),但他也暗示了通过深刻的直观和内省,我们可以获得更接近真相的洞察。对于教育而言,这意味着要培养学生深入探究事物本质的能力。这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是学习如何“看透”现象,理解事物背后的逻辑和驱动力。教育者应鼓励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反思,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问题,从而逐渐接近对事物更本质的理解。 第四章:独处的价值与自律的养成——如何在喧嚣中塑造自我 叔本华对独处的推崇,以及对个体独立精神的强调,为现代教育提供了一种有益的补充。 独处是思想的温床: 叔本华认为,只有在独处中,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深刻的思考。在信息爆炸、社交媒体充斥的时代,这一点尤为重要。教育者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独处的价值,鼓励他们拥有自己的思考时间,学会与自己相处。过度的社交和娱乐,往往会分散人的注意力,阻碍深度的思考。教育应为学生留出“留白”的空间,让他们有机会进行内省和自我对话,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形成独立的见解。 自律与自我掌控: 叔本华对意志的理解,也暗示了自律的重要性。虽然意志是盲目的,但个体可以通过理性的努力,对意志进行一定程度的约束和引导。在教育中,这意味着要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这种自律并非压抑,而是一种有意识的选择,是对自身行为的掌控,是对学习目标的坚持。教育者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自律的长期益处,培养他们管理时间、管理情绪、坚持学习的习惯。一个能够自我掌控的学生,才能在未来的生活中更有效地应对挑战,实现自我价值。 第五章:艺术与生命的超越——教育的审美维度 叔本华将艺术视为一种重要的解脱之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让人摆脱意志的束缚。 艺术的沉思与启迪: 叔本华认为,在审美活动中,我们能够暂时忘却个人的欲望和痛苦,进入一种纯粹的、无功利的观照状态。这对于教育具有极高的价值。教育者应积极引入艺术教育,引导学生欣赏音乐、绘画、文学等艺术作品。通过艺术,学生可以获得情感的共鸣,体验美的力量,开阔视野,丰富心灵。艺术的熏陶,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其人文素养,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他们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慰藉和升华,让他们在面对生活的艰难时,拥有一种超脱的力量。 审美能力的培养: 艺术教育不仅仅是欣赏,更是对学生创造力、想象力和感知力的培养。通过参与艺术创作,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艺术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这种创造性的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对“意志”的积极引导,能够帮助学生将内在的冲动转化为有意义的表达。 结语: 叔本华的思想,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教育过程中那些不容忽视的现实,同时也指明了通往更深邃智慧的路径。他并非一位温和的导师,其哲学带有深刻的悲观主义色彩,但他对人性、对生命、对认识的深刻洞察,却能给予教育者一种清醒的觉悟和坚实的支撑。本书旨在邀请您一同走近叔本华的思想,不是为了全盘接受,而是为了从中汲取那些能够武装我们教育理念、升华我们教育实践的养分。作为教育者,我们肩负着塑造未来的重任,而理解像叔本华这样的思想家,正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引领下一代,在充满挑战的世界中,寻找到属于他们的智慧与价值。这趟旅程,或许并非轻松,但其带来的启发与力量,将是深远而持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