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突發事件輿情應對理論手冊和實戰指南:突發事件輿情應對指南》係統地闡述瞭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和其他織織機構應對突發事件所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則。應對突發事件,如何做到迅速及時、公開透明、規範有序、科學適度?為此,書中詳細介紹瞭輿情收集、輿情研判、輿情報送、信息發布、媒體服務、輿情引導、輿情處置機製等具體操作方法,並提供很多近段社會重大事件作為案例。《中國突發事件輿情應對理論手冊和實戰指南:突發事件輿情應對指南》融理論闡釋、案例分析、技巧傳授於一體,思想性、針對性和實用性兼具,大大提高相關組織機構的對網絡、媒體、廣電傳媒等公眾輿情的預警力、判斷力和處置力。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本書對突發事件輿情應對的各個環節作瞭較為深入係統的闡述,既有宏觀層麵的理論知識,又有微觀層麵的實戰技巧,輔之以生動細緻的典型案例,對政商人士提高預防和處置突發事件輿情危機的能力大有裨益。
——中共廣東省委辦公廳副主任、省委新聞發言人郭躍文
社會轉型期,在微博等新的傳播力量推動下,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結閤形成的傳播模式為社會發展提供瞭強有力的輿論支持,當然也帶來一係列新情況、新問題麵對突如其來的社會事件,識時務積極應對者有之,由於媒介素養的不足被輿論推嚮風口浪尖者也有之,新聞發言人不善於“發言”,也是一個突齣的問題因此,提高各類機構人員的媒介素養成為當務之急本書內容豐富,有新的理念、有活鮮的案例、有強說服力的透析,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兼備。掌握瞭“應對”的理念和基本技巧,有助於從容應對輿論事件,及時化解危機。
——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範以錦
目前,在國內如此全麵係統、生動翔實地論述突發事件輿情應對原則與方法的書籍並不多見。主編曾勝泉曾是我的同事,因在社會問題報道特彆是輿論監督方麵頗有建樹,被著名新聞評論傢、羊城晚報原總編輯微音先生稱為“批評專傢”由於曾勝泉有新聞采編、媒體管理、學術研究的經驗,讀者可以感受到他的論述融記者眼光、官員角度、學者視野於一體,確實有助於讀者提高輿情引導的思想認識、決策水平和實操能力。
——羊城晚報報業集團總編輯劉海陵
目錄
序言 輿情青應對,黨政乾部必修課
第一章 輿情應對原則
第一節 迅速及時
第二節 公開透明
第三節 規範有序
第四節 科學適度
第二章 輿情收集指南
第一節 輿情收集機構
第二節 輿情收集渠道
第三節 輿情收集手段
第四節 輿情收集環節
第三章 輿情研判指南
第一節 甄彆輿情信息
第二節 研判輿情信息
第三節 預測輿情走勢
第四節 提齣對策建議
第四章 輿情報送指南
第一節 通知相關單位報送輿情信息
第二節 遵循報送要求講究報送技巧
第三節 調查事件真相統一對外口徑
第五章 信息發布指南
第一節 信息發布的主體
第二節 信息發布的時間和地點
第三節 信息發布的形式
第四節 信息發布的要求
第六章 媒體服務指南
第一節 善待媒體
第二節 現場管理
第三節 應對采訪
第四節 處好關係
第七章 輿情引導指南
第一節 明確輿情引導主體
第二節 把握輿情引導時機
第三節 端正輿情引導態度
第四節 重視輿情引導方法
第八章 輿情處置機製
第一節 工作機製
第二節 保障機製
精彩書摘
突發事件的信息發布務必真實準確,否則不僅無法起到澄清真相、堵塞謠言、平息輿論的目的,反而會使信息發布主體的權威性和政府的公信力受到損害,進一步加劇輿論危機。
三、簡潔明瞭
信息發布屬於新聞發布,應當使用新聞語言。新聞語言的特點是具體、簡練、通俗。具體並非事無巨細,一一詳述,而是強調用事實、細節說話,而不是用概念、判斷和推理說話;簡練是指簡明扼要,開門見山,直截瞭當,化長為短,化繁為簡;通俗是指多用口語,少用專業術語,盡量生動、直白,使公眾一聽就懂,一看就明。
美國有一個“369”傳播原則,即“30個字、90秒、六年級水平”。“30個字”,就是指新聞發布的內容要盡量直截瞭當,用30個字來概括,這樣媒體可以直接用作標題、導語,能將發布內容全部準確傳達齣去;“90秒”,是指因為電視和廣播媒體需要同期聲,想讓廣電媒體齣現你的聲音,一定要在90秒時間內錶達完整,讓媒體不用再剪輯;“六年級水平”,就是指使用通俗易懂的生動語言,讓小學六年級的學生都能聽得懂,能充分理解。
新聞發布不等於政府宣傳,也不同於工作總結。要少說甚至不說諸如“我們的立場是一貫的”、“眾所周知的”等空話、廢話和套話;要少介紹取得瞭多少成就,乾瞭多少工作;要少傳達領導指示、重要講話等。
然而,現實中依然有一些政府官員把新聞發布當作政府宣傳,官話廢話連篇,讓人不勝其煩。2010年6月21日,江西26條河流超過警戒綫,撫河、信江等河流發生超曆史紀錄的特大洪水。18時30分左右,撫河乾流右岸唱凱堤發生決口,嚴重威脅下遊5個鄉鎮14.5萬人口、京福高速公路、316國道以及12萬畝耕地的安全。當晚,央視《24小時》報道撫河汛情,主持人邱啓明連綫江西防總辦公室副主任平其俊,詢問汛情。
……
前言/序言
《中國突發事件輿情應對理論手冊與實戰指南:全麵解析風險,精準掌控話語權》 在中國社會轉型與信息爆炸的時代背景下,突發事件的發生及其引發的輿情演變,已成為影響社會穩定、政府公信力和企業聲譽的關鍵因素。本手冊與指南,旨在為廣大讀者,特彆是各級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媒體從業者、社會組織以及對突發事件輿情管理感興趣的學者與研究者,提供一套係統、深入、具有前瞻性的理論框架與實操方法。我們深刻理解,一次成功的輿情應對,絕非偶然,而是科學理論指導下的精準策略與高效執行的必然結果。因此,本書聚焦於中國特有的社會文化語境與信息傳播特點,構建瞭一套本土化、高效率的突發事件輿情應對體係,助力讀者在復雜多變的輿情環境中,化解危機,贏得信任,實現長遠發展。 一、 洞悉根源:突發事件輿情的生成機理與傳播規律 本書的第一個核心章節,將帶領讀者深入剖析突發事件輿情的生成機理。我們不迴避問題的復雜性,而是將其置於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宏觀背景下進行審視。 社會層麵: 傳統社會結構變遷、利益群體分化、社會矛盾積聚,如何在特定事件中集中爆發,成為輿情引爆點。本書將詳細解讀社會焦慮、民眾訴求、集體情緒等要素在突發事件輿情中的催化作用。 經濟層麵: 經濟發展中的不平衡、資源分配的失衡、市場風險的纍積,如何與突發事件相互作用,製造輿情漣漪。我們將分析經濟利益糾葛、消費者權益受損等因素對輿情走嚮的影響。 政治層麵: 政策調整、改革措施、行政決策等,在信息傳播不對稱或公眾理解存在偏差時,可能成為突發事件的誘因,並迅速發酵為政治性輿情。本書將探討政策溝通的藝術與風險。 文化層麵: 傳統價值觀與現代思潮的碰撞、群體認同的變化、媒介文化的影響,如何塑造公眾的認知模式與情感反應。我們將解析文化符號、集體記憶在輿情事件中的潛移默化力量。 在理解瞭輿情生成的土壤之後,本書將聚焦於現代信息傳播環境下的輿情傳播規律。 全媒體時代的挑戰與機遇: 傳統媒體、新興社交媒體、即時通訊工具、短視頻平颱等多元化傳播渠道,如何交織成一張龐大的輿情網絡。我們將分析不同平颱的信息傳播速度、擴散模式、影響範圍差異。 “破窗效應”與“信息繭房”: 負麵信息和極端觀點如何通過網絡迅速擴散,打破社會信任的“破窗效應”,以及算法推薦如何加劇信息孤立,形成“信息繭房”,加劇社會對立。 意見領袖與情緒共振: 網絡意見領袖(KOLs)、社會名人、甚至是普通網民,如何在輿情事件中扮演關鍵角色,並通過情緒的感染與放大,快速形成群體共識或對立。 謠言與真相的博弈: 在信息海量爆炸的時代,謠言的製造者、傳播者、辨彆者之間復雜的互動關係,以及如何有效識彆和遏製謠言。 二、 理論基石:構建科學的輿情監測與預警體係 成功的輿情應對,始於前瞻性的監測與靈敏的預警。本書將為讀者構建一套科學、係統、可落地的輿情監測與預警體係。 監測的維度與廣度: 宏觀層麵: 關注國傢政策導嚮、社會熱點話題、公眾普遍關切的領域,把握社會情緒的整體走嚮。 中觀層麵: 針對特定行業、區域、群體,監測其可能存在的潛在風險與關注焦點。 微觀層麵: 聚焦於企業、組織自身,以及與其相關的産品、服務、事件,進行細緻入微的監測。 監測的技術手段: 大數據分析: 運用自然語言處理(NLP)、情感分析、畫像技術等,從海量文本、圖片、視頻信息中提取關鍵輿情指標。 輿情監測平颱: 介紹主流輿情監測工具的功能特點、選型原則,以及如何根據自身需求進行配置與優化。 人工監測與分析: 強調在技術輔助之外,資深輿情分析師的專業判斷、信息核實與深度解讀的不可替代性。 預警的等級與機製: 風險評估模型: 建立基於事件性質、影響範圍、傳播速度、公眾敏感度等因素的風險評估模型,劃分不同的預警等級(如藍、黃、橙、紅)。 預警觸發條件: 明確各預警等級的觸發閾值與關鍵指標,確保預警的及時性與準確性。 應急聯動機製: 建立跨部門、跨層級的預警信息傳遞與響應機製,確保一旦啓動預警,相關部門能夠迅速聯動,啓動應急預案。 三、 實戰攻略:突發事件輿情應對的五大關鍵步驟 本書的實戰部分,將以嚴謹的邏輯和鮮活的案例,為您呈現一套完整的突發事件輿情應對流程。 第一步:快速響應與初步研判——“第一時間,定性定量” 信息獲取與核實: 建立高效的信息收集渠道,快速獲取事件第一手資料,並進行多方驗證,確保信息的準確性。 事件定性: 準確判斷事件的性質,是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安全生産事故、群體性事件、網絡謠言,還是其他類型。 輿情初步評估: 快速判斷輿情態勢,包括關注度、負麵程度、潛在影響等,為後續決策提供依據。 成立應急小組: 迅速組建由關鍵部門和人員組成的輿情應急小組,明確職責分工。 第二步:信息發布與溝通策略——“透明公開,贏得信任” 信息發布的時機與頻率: 把握信息發布的黃金時間,根據事件發展階段,科學調整發布頻率。 內容發布策略: 權威發布: 確保信息來源的權威性,由官方或受權機構發布。 事實為王: 以客觀事實為基礎,避免猜測和主觀臆斷。 人文關懷: 在發布事實的同時,展現對受害者、受影響人群的關懷與同情。 解釋說明: 對事件原因、影響、應對措施進行清晰、易懂的解釋。 迴應關切: 針對公眾普遍關心的問題,主動進行解答。 多渠道發布與傳播: 充分利用官方網站、新聞發布會、社交媒體、新聞稿等多種形式,將信息推送給目標受眾。 建立與媒體的良好關係: 將媒體視為閤作夥伴,提供及時、準確的信息,引導輿論導嚮。 第三步:輿情引導與情緒管理——“疏導堵塞,凝聚共識” 識彆與分析關鍵意見領袖(KOLs): 識彆對輿論有重要影響力的KOLs,通過與其溝通,爭取其理解與支持。 正麵宣傳與議題設置: 積極主動地傳播正麵信息,設置有利於事件解決和穩定社會情緒的議題。 迴應質疑與澄清誤解: 及時、準確地迴應公眾質疑,澄清不實信息,避免謠言的進一步傳播。 情緒疏導與心理支持: 針對受事件影響人群,提供必要的心理疏導和支持,緩解社會焦慮。 區分“沉默的大多數”與“活躍的少數”: 關注群體整體情緒,避免被網絡上活躍的少數聲音所綁架。 第四步:事件處置與善後工作——“解決問題,修復根源” 聚焦事件本身: 輿情應對的根本在於有效解決突發事件本身,這是穩定輿情的前提。 信息公開透明: 在事件處置過程中,及時公開進展,讓公眾瞭解處理過程,增強信任。 關注民生訴求: 積極迴應受事件影響群體的閤理訴求,依法依規解決問題。 總結經驗教訓: 在事件結束後,對事件處置過程和輿情應對情況進行全麵總結,為未來提供寶貴經驗。 第五步:輿情復盤與長效機製建設——“經驗固化,防患未然” 全麵復盤分析: 深入分析整個輿情事件的發生、發展、應對過程,總結成功經驗與不足之處。 評估輿情應對效果: 從信息傳播、公眾認知、情緒變化、信任度等方麵,對輿情應對效果進行客觀評估。 建立長效監測與預警機製: 將此次事件的經驗教訓融入日常輿情監測與預警體係,不斷優化。 完善應急預案: 根據事件復盤結果,修訂和完善相關突發事件的應急預案。 提升公眾媒介素養: 長期而言,通過教育和宣傳,提升公眾對信息的辨彆能力和理性參與能力。 四、 特殊場景下的輿情應對:挑戰與策略 除瞭通用的應對流程,本書還將深入探討在一些特殊場景下,突發事件輿情應對的獨特挑戰與應對策略: 涉及敏感群體或敏感話題的事件: 如何在尊重人權、保護隱私的前提下,進行信息發布和輿論引導。 跨區域、跨國界的突發事件: 如何協調不同地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信息傳播和溝通。 負麵負麵信息持續發酵的“輿情泥潭”: 如何打破僵局,扭轉負麵輿論。 利用網絡水軍、惡意抹黑的應對: 如何識彆、反擊惡意攻擊,維護自身閤法權益。 企業危機公關中的輿情應對: 聚焦品牌聲譽、消費者信任的重建。 五、 案例分析與反思:藉鑒與啓示 本書將精選近年來在中國發生的典型突發事件輿情案例,進行深入剖析。我們將從事件的起因、輿情的演變、應對的策略、最終的效果等方麵,進行多角度、多維度的解讀。通過對成功案例的學習,提煉可復製的經驗;通過對失敗案例的警示,吸取深刻的教訓。案例分析將力求貼近現實,具有高度的參考價值,幫助讀者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操作能力。 結語: 《中國突發事件輿情應對理論手冊與實戰指南》是一本集理論高度、實踐深度與前瞻性於一體的權威著作。我們堅信,通過掌握本書所提供的理論框架和實戰技巧,讀者將能夠更從容、更有效地應對各類突發事件帶來的輿情挑戰,在復雜多變的輿論環境中,守護好您的公共形象、企業聲譽和社會信任,最終實現風險最小化與價值最大化。本書不僅是一本工具書,更是一次深刻的媒介素養與危機管理能力的提升之旅,期待與您一同探索中國突發事件輿情應對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