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景迁作品·改变中国:在中国的西方顾问

史景迁作品·改变中国:在中国的西方顾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史景迁 著,马希哲 编
图书标签:
  • 史景迁
  • 西方顾问
  • 中国近代史
  • 历史
  • 传记
  • 文化
  • 社会
  • 改革
  • 人物
  • 近代中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51552
版次:1
商品编码:11435491
品牌:理想国(imaginist)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史景迁作品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西文化三百年交往的缩影。史景迁以时间为经,以人物为纬,用十六位有代表性的西方顾问,探讨中西文化在科学技术、宗教、军事、文化方面的交流、融合、冲突与调适。
  从外国顾问的事迹里,看到中国。中国的变革过程中,一直有外国顾问的积极参与,试图用西方人的思维,去改变古老而庞大的中华帝国。他们身处两种行为规范、两种思维方式针锋相对的关键地带,从他们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中,读者或许能看出两种文化的特质。

内容简介

  《史景迁作品·改变中国:在中国的西方顾问》写的是在中国的西方顾问。在1620年代到1950年代这三百多年来,这些人贡献优异技能,供中国人驱策。初则引入天体运行理论,终则让中国人见识到空战战术与原子科学的神乎其技。
  史景迁从上百位在华工作的洋顾问中挑了十六位代表人物。这十六人各有所长——有天文学家、军人、医生、行政管理专才、翻译家、工程师,还有一位职业革命家。他们的生涯虽横跨三个世纪,但是所积淀的生命历程却有着惊人的延续。他们经历了类似的亢奋和危险,怀抱类似的情怀,承受类似的挫折,在行为中映射出他们的时代,也突显了中国固有的基本价值观。
  史景迁书中描写的这十六位西方顾问,他们不只是贪图金钱上的报酬,而与中国有很深的情感纠葛,并带有自己的价值观,但他们没能认清中国人是以契约的观点来看待彼此之间的关系,并以雇主的身份保持终止双方协议的权利。这些西方顾问都把一生的精华贡献给了中国,但他们个性中的负面特质,也惹得中国人在不同阶段抗拒西方人。今天的中国似乎已经足够强大,如果中西双方都对自己有了新的了解,至少还有机会不让由来已久的误认再度发生。

作者简介

  史景迁,世界著名汉学家。1936年生于英国,曾受教于温切斯特大学和剑桥大学。1965年获美国耶鲁大学博士学位,现为耶鲁大学教授。史氏以研究中国历史见长。他以独特的视角观察悠久的中国历史,并以不同一般的“讲故事”的模式向读者介绍了他的观察和研究结果,他的作品敏锐、深邃、独特而又“好看”,他在成为蜚声国际的汉学家的同时,也为成学术畅销书的写作高手

目录

总 序 妙笔生花史景迁

致谢

绪言

第一章 挟西方历法,入明清宫廷

第二章 治形体之病,救异教之魂

第三章 脱缰之野马,立功于神州

第四章 掌关税大权,振将倾王朝

第五章 以译事小技,撼千年科举

第六章 耶鲁传教团,造雅礼中国

第七章 青天白日下,遍染满地红

第八章 治水急先锋,救人活菩萨

第九章 助国府抗日,缺憾还天地

第十章 弃美而投苏,迂回而自立

结 论 平起平坐兮,期一世太平

精彩书摘

  结论 平起平坐兮,期一世太平
  审诸历史可见,中国以往虽然孤芳自赏,但并未抹灭其吸收力。西方人带给中国的每一项技术,最终都能为中国消化:日心说和历法科学、细腻的外科医学、经济计划、工程学、科际整合的大学、长程通讯、机械化战争、核子物理学。西方人以专业技术粉饰意识形态,企图强迫中国全盘接受,这正是中国人断难容忍的,即使在中国最孱弱的时候,也意识到依外国条件接受外来的意识形态乃是屈从。
  回顾1620年到1960年这段历史,可看到西方人以唯我独尊之姿来到中国。这种优越心态起于两大因素:西方人拥有先进科技,自认师出有名。西方人自认目标崇高,他们的建议是中国迫切需要的,因而一副君临中国的姿态;若是中国质疑其目标的妥适,不接受其建言,他们便不知如何是好,抑或恼羞成怒。西方人受其愿景驱使,多与中国有很深的情感纠葛,他们要的不只是中国的报酬,但他们没能认清中国人是以契约的观点来看待彼此之间的关系,并以雇主的身份保持终止双方协议的权利。这点误解会滋生严重的后果。以美国为例,他们曾在晚清和民国积极扮演顾问的角色,却又出现背叛与“失去”中国的论调。不过,美国并未遭到背叛,美国人只不过重蹈昔日的覆辙,他们所失去的是前人曾失去的——金钱、前途、希望。中国不是美国的禁脔,也不是罗马天主教欧洲、大英帝国或苏联的附庸。傅兰雅、戈登、赫德之辈只不过是胡美、史迪威、托德的前车之鉴。
  西方人仍对自己的文明感到自豪,深信自己师出有名,急欲“开发”被他们视为落后的民族,这些西方顾问的境遇实可作为借镜,以昭炯戒。傅兰雅和丁韪良坚忍不拔,汤若望、李泰国及托德精力充沛,胡美和鲍罗廷洞察敏锐,戈登和史迪威精明干练,赫德和魏德迈善于组织,南怀仁和伯驾匠心独运,华尔和陈纳德勇气卓绝,白求恩无私奉献。他们每个人都把一生的精华贡献给中国。
  持平而论,这些人士的故事是警世教训,而非鼓舞人心的宣传。抵消积极面的不纯然是他们个性中的负面特质——如傲慢、急躁、偏执、笨拙、愚蠢,惹得中国人在不同阶段抗拒西方人。对此,还有更深刻的问题有待探索,其中症结不仅涉及在中国工作的西方顾问,还与仍在其他国度试图从事相同工作的人士相关。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人对西方方法论及目标的绝对信心已摇摇欲坠,历经越战的美国人对此亦产生动摇,但若就此说西方人的优越感已全然不再,也太过荒谬。1970年代末,西方人了解到石油资源的有限,以及核子反应炉潜藏的威胁,断伤了对科技的自信。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今天的中国似乎已强大到足以让他们确信,若西方人以顾问的身份前来中国,就必须按中国人的规矩行事,绝不坐视西方顾问夹带别的价值观。然而,若是就此以为中国人会轻易吸纳他们看似乎欢迎的力量,那也同样荒谬。如果中西双方都对自己有了新的了解,至少还有机会不让由来已久的误认再度发生。
  ……

前言/序言


《历史的罗盘:探寻大变局下的中国转型》 本书聚焦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上半叶,在内忧外患的剧烈冲击下,中国传统社会如何艰难地寻求现代化道路,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不同思想流派、社会阶层和文化力量如何相互碰撞、塑造了近现代中国的基本格局。 我们将深入剖析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中国社会内在的矛盾、外部环境的压力,以及知识分子群体在“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下所进行的深刻反思与实践探索。 本书的叙事线索并非围绕某一个单一的西方顾问的视角展开,而是力图构建一个多维度的观察框架,用以审视中国自身在面对全球化冲击时的反应机制。我们将细致描绘中国精英阶层——从晚清的洋务派士大夫到民国初年的改良主义者、再到新文化运动的激进思想家们——在传统儒家思想体系面临全面挑战时,他们如何搜寻、筛选和吸收异域思想资源,以图重建一个现代化的国家认同和政治制度。 第一部:旧制度的崩塌与西风东渐的初期冲击(约1840s - 1890s) 本部分将从鸦片战争的深远影响入手,重点探讨清政府在“天朝上国”观念瓦解后,所采取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早期自救尝试。我们将详尽考察洋务运动的兴起背景、其实质、其在军事和工业领域的具体成就与内在的结构性缺陷。 重点分析: 1. 技术引进与文化保守的张力: 详述洋务派在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如船坚炮利)的过程中,如何小心翼翼地将这些技术隔离于更深层次的制度变革之外。分析李鸿章、曾国藩等实干家在维护满清统治基础与推动国家现代化之间的艰难平衡。 2. 早期知识圈层的观念觉醒: 关注徐继畬、傅兰雅(John Fryer)等早期接触西学的知识分子,他们的译介活动如何首次系统地将西方地理、科学、政治学概念引入中国,尽管这些努力在当时的影响力有限,但为后来的思想变革埋下了伏笔。 3. 甲午战败的观念性颠覆: 详细分析甲午战争对中国精英阶层在认识论上造成的巨大冲击。这场失败不仅是军事的挫折,更是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指导思想的彻底否定。它迫使中国知识界意识到,仅仅依靠技术层面的模仿是无法实现真正的富强。 第二部:从体制内改革到彻底的革命前夜(约1890s - 1911) 在甲午战败的刺激下,中国社会对变革的渴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本部分将聚焦于戊戌变法的前因后果,以及随后的清末新政,展示了中国在政治体制转型过程中的挣扎。 重点分析: 1. 维新思潮的多元性与局限性: 深入探讨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士人对西方政治理论的吸收与改造。重点分析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对“新民”思想的阐述,以及他们试图在君主立宪框架内实现国家转型的理论构架。分析其改革方案为何最终被保守势力所扼杀,以及这场政治斗争如何促使更多人转向激进的革命道路。 2. 晚清的“预备立宪”实践: 考察清政府在预备立宪过程中的诸多矛盾:一方面试图模仿日本和西方建立责任内阁制,另一方面却通过“皇族内阁”等举措暴露了其维护皇权至上的本质。分析这种表面的开放如何激化了地方士绅、新兴资产阶级与中央集权的矛盾。 3. 革命思潮的兴起与组织化: 探讨孙中山及其同盟会在海外的宣传与组织工作,以及他们如何将排满种族革命与建立共和政体的主张结合起来。分析革命党人如何通过海外华侨资源和国内会党的秘密网络,动员起社会各阶层对旧体制的不满。 第三部:民国初年的政治碎裂与文化重塑(约1912 - 1940s)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帝制,但并未带来预期的稳定与统一。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集中讨论民国初期,中国在政治失序状态下,思想文化领域所爆发出的深刻变革。 重点分析: 1. 共和体制的艰难运行: 分析袁世凯称帝的尝试、军阀割据的形成,以及围绕中央权力分配的持续斗争。探讨在缺乏强大中央权威的情况下,地方精英(包括新式军人、士绅和实业家)如何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构建新的治理模式。 2. 新文化运动的文化决裂: 细致描绘“五四”前后的知识界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伦理)的猛烈批判。重点探讨白话文运动的意义,以及对德先生(民主)与赛先生(科学)的狂热追求如何成为知识青年重塑民族精神的核心诉求。分析当时知识分子对西方多种思潮(如自由主义、实用主义、初期马克思主义)的兼收并蓄与内在的冲突。 3. 中国道路的初步探索: 考察在民族主义高涨的背景下,知识界和政治力量对“何种现代化”模式的选择。国民党在“联俄联共”时期的转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本土化尝试,以及国共两党在建构新的国家意识形态上的竞争与分野。本书将避免对任何单一意识形态的偏袒,而是客观呈现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在探索“中国如何才能真正独立和强大”这一终极命题时的复杂心路历程。 结论: 本书旨在向读者展示一个复杂而非线性的中国转型故事。它不是关于西方顾问如何“指导”中国,而是关于中国如何在巨大的外部压力下,主动地、有时是痛苦地,对自身传统进行解构、吸收和重塑的过程。这一时期积累的经验、教训和思想遗产,构成了理解当代中国形态的关键基石。全书强调中国自身的主体性、选择性与适应性,凸显了中国在近代化进程中,知识精英与社会结构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内部博弈。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成功地将焦点从我们熟知的中国政治精英身上,转移到了那些边缘但关键的“他者”身上。这种转换带来了巨大的认知冲击力。我感觉自己像是站在一个上帝视角,观察着一出大型的历史剧目。剧中的西方人,他们的傲慢、他们的无知,与他们的真诚、他们的能力交织在一起,共同塑造了中国近代史的某些走向。全书的论证逻辑严密,层层递进,尤其是对不同时期顾问群体身份的变迁分析,极其精妙。它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提出了更复杂、更有价值的问题,引导读者自己去探索历史的复杂性。读完后,对“中国近代的探索历程”有了更全面、更立体的理解,绝对值得反复咀嚼。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启发在于,它让我重新审视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自我定位。过去总觉得,我们是主动学习西方的经验,但这本书揭示了许多时候,我们是被动的接受者,甚至是被“设计”的对象。那些充当桥梁的西方顾问,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图纸和法律条文,更是他们对中国“应该如何”的预设和期待。这种“被塑造”的感觉,对于理解此后几十年中国在政治体制和思想文化上经历的反复拉扯,提供了全新的解释框架。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批判性分析的同时,保持了一种必要的客观和距离感,没有陷入简单的“妖魔化”或“神化”的泥潭,使得论述更具说服力和历史深度。

评分

这本关于近代中国历史的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它没有落入传统史学那种宏大叙事的窠臼,而是聚焦于那些活跃在清末民初,为中国现代化进程出谋划策的西方人。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这些顾问们复杂的身份:他们既是“导师”,又是“观察者”,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设计者”。读着读着,你会发现,所谓的“西方影响”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充满了观念的碰撞、利益的纠葛和文化的误读。比如,书中对某些关键改革的阐述,就非常精彩地展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差异如何导致了政策上的微妙偏差。这种微观视角下的历史剖析,比泛泛而谈的“中西交流”要深刻得多,让人不禁思考,在那个剧变的时代,究竟是谁在引导历史的航向?历史的吊诡性也由此可见一斑。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功底深厚,但阅读起来却出奇地流畅,这实属难得。它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成功地将“宏大叙事”与“个体经验”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张密不透风的史学之网。我注意到作者似乎对“现代化”这个概念本身进行了反思,它不再是一个线性的、必然达成的目标,而更像是一场充满不确定性的、多方拉锯的实验。书中引用的史料丰富,但绝不堆砌,每一份电报、每一封信件的引用都恰到好处地服务于论点的展开。这使得我对晚清政治精英们的决策环境有了更深切的理解——他们并非是愚昧的,而是在信息不全和外部压力下,努力寻找出路的一群人。这种历史的同理心,是此类研究的最高境界。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有一种被拉入历史现场的错觉。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佳,仿佛带着我们穿梭于上海的租界、北京的官署以及南方的革命根据地。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个体命运的刻画极其到位。那些被我们视为历史符号的西方人物,在这里被还原成了有血有肉的个体,他们有着自己的抱负、焦虑和局限性。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知识传递”过程的细致描摹,比如,一个看似简单的技术引进或制度设计,背后往往隐藏着巨大的沟通成本和理解鸿沟。这种对过程的强调,让原本干巴巴的近代化史变得鲜活起来,每一个决策的背后都充满了博弈与妥协。这种深入骨髓的细节描写,远非教科书上几句总结可以概括。

评分

423图书日大优惠,头天下单,第二天送货极快,此书关注很久

评分

作品笔势凌厉,大气磅礴,犹如群山万壑,直奔荆门。读来令人时而血沸气促,义愤填膺;时而潸然泪下,慨叹不已。

评分

就是喜欢理想国的书,买了收。

评分

群里对这本书讨论很多,所以买来看了,很经典的书,自然是好书,不必再多言。

评分

基本把史景迁作品系列收齐了,赞?!

评分

史景迁的作品,慢慢收,还差几本缺货。下次活动收齐!喜欢用外国人的眼来看中国。

评分

乐趣在于找寻字里行间的西方视角…对于洋人的功绩怕是过誉了,背后的逐利动机都没有深入谈。对苏联人的贬和对其他西方人的褒对比明显,提到日本人的内容不多。没有太多自省,终了还是指向中国人的问题,愚昧不化、利用洋人、皇权顽固…历史终究是主观的历史。

评分

从苏州发货,两天就到了广州,很快啊。京东物流就是给力啊。书也很好。什么时候活动的力度能大点。

评分

闲暇之余翻书汗,紧要关头摇羽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