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检测技术及仪表控制系统(第3版)

自动检测技术及仪表控制系统(第3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毅 等 著
图书标签:
  • 自动检测技术
  • 仪表控制系统
  • 传感器
  • 自动化
  • 工业控制
  • 测量技术
  • 控制工程
  • 第3版
  • 仪器仪表
  • 过程控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145802
版次:3
商品编码:1105967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自动检测技术及仪表控制系统(第3版)》是有关过程参数检测和自动化仪表系统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的教材。
     全书分为五篇共20章。第一篇中第1、2章介绍检测和仪表的基本知识及误差分析方法,第3章介绍检测技术基本方法;第二篇中第4章~第9章分别介绍温度、压力、流量、物位、机械量、成分分析等参数的检测方法;第三篇中第10章介绍自动化仪表特性及发展,第11章~第14章分别介绍仪表系统中的变送、显示、调节和执行等单元;第四篇中第15章、第16章分析和讨论由仪表构成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和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相关技术及其发展趋势;第五篇中第17章~第20章介绍现代检测与仪表技术。
     《自动检测技术及仪表控制系统(第3版)》作为高校自动化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教材,亦可满足相关研究生和工程技术人员的需要。

目录

第一篇基础知识引论
1绪论
1.1检测仪表控制系统
1.1.1典型检测仪表控制系统
1.1.2检测仪表控制系统结构分析
1.2基本概念
1.2.1测量范围、上下限及量程
1.2.2零点迁移和量程迁移
1.2.3灵敏度和分辨率
1.2.4误差
1.2.5精确度
1.2.6滞环、死区和回差
1.2.7重复性和再现性
1.2.8可靠性
1.3检测仪表技术发展趋势
思考题与习题
2误差分析基础及测量不确定度
2.1检测精度
2.2误差分析的基本概念
2.2.1真值、测量值与误差的关系
2.2.2几种误差的定义
2.2.3测量的准确度与精密度
2.3误差原因分析
2.4误差分类
2.5误差的统计处理
2.5.1随机误差概率及概率密度函数的性质
2.5.2正态分布函数及其特征点
2.5.3置信区间与置信概率
2.6误差传递法则
2.6.1误差传递法则
2.6.2不等精度测量的加权及其误差
2.7误差估计
2.7.1平均值的误差表示方法
2.7.2平均值与标准偏差的无偏估计
2.7.3测量次数少的误差估计
2.8粗大误差检验
2.9测量不确定度
2.9.1测量不确定度的由来
2.9.2测量不确定度的分类
2.9.3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
2.10最小二乘法及其应用
2.10.1最小二乘法原理
2.10.2最小二乘法在多元间接检测中的应用
2.10.3最小二乘法在曲线拟合中的应用
思考题与习题
3检测技术及方法分析
3.1检测方法及其基本概念
3.1.1开环型检测与闭环型检测
3.1.2直接检测与间接检测
3.1.3绝对检测与比较检测
3.1.4偏差法与零位法
3.1.5强度变量检测与容量变量检测
3.1.6微差法
3.1.7替换法
3.1.8能量变换与能量控制型检测元件
3.1.9主动探索与信息反馈型检测
3.2检测系统模型与结构分析
3.2.1检测系统的基本功能
3.2.2信号转换模型与信号选择性
3.2.3检测系统的结构分析
3.3提高检测精度的方法
3.3.1时域信号选择方法
3.3.2频域信号选择方法
3.4多元化检测技术
3.4.1多元检测与检测方程式
3.4.2多元复合检测
3.4.3多元识别检测
3.4.4构造化检测
3.4.5多点时空检测
思考题与习题
第二篇过程参数检测技术
4温度检测
4.1测温方法及温标
4.1.1测温原理及方法
4.1.2温标
4.2接触式测温
4.2.1热电偶测温
4.2.2热电阻测温
4.2.3集成温度传感器
4.3非接触式测温
4.3.1辐射测温原理
4.3.2辐射测温仪表的基本组成及常用方法
4.3.3辐射测温仪表
4.3.4辐射测温仪表的表观温度
4.4光纤温度传感器
4.4.1液晶光纤温度传感器
4.4.2荧光光纤温度传感器
4.4.3半导体光纤温度传感器
4.4.4光纤辐射温度计
4.5测温实例
4.5.1管道内流体温度的测量
4.5.2烟道中烟气温度的测量
4.5.3非接触法测量物体表面温度
思考题与习题
5压力检测
5.1压力单位及压力检测方法
5.1.1压力的单位
5.1.2压力的几种表示方法
5.1.3压力检测的主要方法及分类
5.2常用压力检测仪表
5.2.1弹性压力计
5.2.2力平衡式压力计
5.2.3压力传感器
5.3测压仪表的使用及压力检测系统
5.3.1测压仪表的使用
5.3.2压力检测系统
思考题与习题
6流量检测
6.1流量检测基本概念
6.1.1流量的概念和单位
6.1.2流量测量涉及的流体力学基本概念
6.1.3流量检测方法及流量计分类
6.2体积流量检测方法
6.2.1容积式流量计
6.2.2差压式流量计
6.2.3速度式流量计
6.3质量流量检测方法
6.3.1间接式质量流量测量方法
6.3.2直接式质量流量计
6.4流量标准装置
6.4.1液体流量标准装置
6.4.2气体流量标准装置
思考题与习题
7物位检测
7.1物位的定义及物位检测仪表的分类
7.1.1物位的定义
7.1.2物位检测仪表的分类
7.2常用物位检测仪表
7.2.1静压式液位检测仪表
7.2.2浮力式物位检测仪表
7.2.3其他物位测量仪表
7.3影响物位测量的因素
7.3.1液位测量的特点
7.3.2料位测量的特点
7.3.3界位测量的特点
思考题与习题
8机械量检测
8.1模拟式位移检测
8.1.1电容式位移检测方法
8.1.2电感式位移检测方法
8.1.3差动变压器位移检测方法
8.1.4光纤位移检测方法
8.2光学数字式位移检测
8.2.1光栅标尺
8.2.2莫尔条纹标尺
8.2.3激光扫描测长与图像检测
8.3转速检测
8.3.1离心力检测法
8.3.2光电码盘转速检测法
8.3.3空间滤波器式检测法
8.4力的检测方法
8.4.1金属应变元件
8.4.2半导体应变元件
8.4.3压电效应
8.4.4压敏导电橡胶
8.5加速度与振动检测
8.5.1加速度检测原理
8.5.2动电型振动检测方法
8.5.3微机械加速度传感元件
思考题与习题
9成分分析仪表
9.1成分分析方法及分析系统的构成
9.1.1成分分析方法及分类
9.1.2自动分析系统的构成
9.2几种工业用成分分析仪表
9.2.1热导式气体分析器
9.2.2红外线气体分析器
9.2.3氧化锆氧分析器
9.2.4气相色谱仪
9.2.5半导体气敏传感器
9.2.6工业酸度计
9.3湿度的检测
9.3.1湿度的表示方法及湿度检测的特点
9.3.2干湿球湿度计
9.3.3电解质系湿敏传感器
9.3.4陶瓷湿敏传感器
9.3.5高分子聚合物湿敏传感器
思考题与习题
第三篇仪表系统分析
10仪表系统及其理论分析
10.1仪表发展概况
10.2常用仪表分类及特性
10.2.1常用仪表分类
10.2.2电动单元组合仪表及DDZ�并蛐秃虳DZ�并笮鸵潜肀冉�
10.3仪表输入输出静态特性分析
10.3.1输入输出特性分析
10.3.2仪表特性线性化处理分析
10.4仪表系统建模
10.4.1时域模型
10.4.2频域模型
10.4.3离散模型
10.5仪表系统时域分析
10.5.1时域分析指标
10.5.2阶跃扰动动态特性分析
10.5.3等速扰动动态特性分析
10.6仪表系统频域分析
10.6.1正弦扰动动态特性分析
10.6.2频率响应Bode图分析
10.6.3频带分析
10.7混合仪表系统浅析
10.7.1混合仪表系统建模
10.7.2时域分析
10.7.3频域分析
思考题与习题
11变送单元
11.1常用变送器工作原理
11.1.1常用变送器结构分析
11.1.2力矩平衡式原理
11.1.3桥式电路原理
11.1.4差动方式原理
11.2DDZ�并笮筒钛贡渌推�
11.3DDZ�并笮臀露缺渌推�
11.3.1直流毫伏输入电路
11.3.2热电偶输入电路
11.3.3热电阻输入电路
11.4新型变送器
11.4.1微电子式变送器
11.4.2数字式变送器
思考题与习题
12显示单元
12.1显示仪表工作原理
12.1.1显示仪表结构分析
12.1.2电位差计式自动平衡原理
12.1.3电桥式自动平衡原理
12.1.4差动变压器式自动平衡原理
12.2传统显示及记录仪表
12.2.1电位差计式自动平衡显示仪表
12.2.2电桥式自动平衡显示仪表
12.3数字式显示及记录仪表
12.3.1数字模拟混合记录仪
12.3.2全数字式记录仪
思考题与习题
13调节控制单元
13.1常规控制规律
13.1.1典型控制系统
13.1.2基本控制规律
13.1.3常规控制规律
13.1.4实用PID控制规律的构成
13.2调节器控制规律的实现
13.2.1DDZ�并笮偷鹘谄鱌ID控制规律的实现
13.2.2数字式调节器控制规律的实现
13.3常规调节器基本电路分析
13.3.1DDZ�并笮偷鹘谄骰�本电路分析
13.3.2数字式调节器基本电路分析
13.4可编程序调节器
13.4.1可编程序调节器的工作原理
13.4.2程序控制规律的构成和实现
13.5先进调节器
13.5.1增强型调节器
13.5.2改进型PID控制算法
思考题与习题
14执行单元
14.1执行器工作原理
14.1.1执行器分类与比较
14.1.2执行器基本构成及工作原理
14.2气动执行器
14.2.1气动执行器基本构成
14.2.2阀门定位器
14.3电动执行器
14.4调节阀
14.4.1调节阀工作原理
14.4.2调节阀结构及分类
14.4.3调节阀的流量特性
14.4.4调节阀的流量系数
思考题与习题
第四篇系统控制技术
15计算机仪表控制系统
15.1仪表控制系统
15.1.1闭环回路控制系统
15.1.2闭环回路连续特性分析
15.1.3闭环回路数字化离散分析
15.1.4闭环回路控制系统网络化分析
15.2计算机控制系统
15.2.1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发展和评价
15.2.2集中控制系统
15.2.3集散控制系统
15.2.4分布式控制系统
15.3计算机控制系统发展趋势
15.3.1控制系统的控制网络化
15.3.2控制系统的系统扁平化
思考题与习题
16现场总线控制系统
16.1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发展
16.1.1现场总线的产生
16.1.2现场总线系统的发展过程
16.1.3底层总线系统
16.1.4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特征
16.2主要现场总线系统
16.2.1CAN总线系统
16.2.2LonWorks总线系统
16.2.3ProfiBus总线系统
16.2.4FF总线系统
16.3现场总线控制系统
16.3.1现场总线单元设备
16.3.2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结构
16.3.3现场总线系统集成与扩展
16.4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发展趋势
16.4.1控制系统的组织重构化
16.4.2控制系统的工作协调化
思考题与习题
第五篇现代检测与仪表技术
17虚拟仪器
17.1虚拟仪器概念及发展
17.2虚拟仪器结构和硬件模块
17.3虚拟仪器的软件技术
思考题与习题
18软测量方法及技术
18.1软测量概述
18.2基于统计方法的软测量方法
18.3基于状态估计的软测量方法
18.4基于神经元网络技术的软测量方法
18.5软测量方法应用实例
思考题与习题
19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
19.1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概念
19.2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框架
19.2.1多传感器数据融合中的传感器工作方式
19.2.2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结构
19.3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算法
19.3.1基于Kalman滤波的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方法
19.3.2基于贝叶斯决策的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方法
19.3.3基于DS证据论的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方法
19.4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应用实例
思考题与习题
20传感器网络
20.1传感器网络的产生与发展
20.1.1传感器网络
20.1.2传感器网络的构成
20.1.3传感器网络的发展
20.2传感器网络功能与特点
20.2.1传感器网络主要功能
20.2.2传感器网络主要特点
20.3传感器网络关键技术
20.3.1自组织网络体系结构
20.3.2自组织路由算法
20.3.3信道接入技术
20.3.4电源管理技术
20.3.5微型化技术
20.3.6检测与数据融合技术
20.4传感器网络的延展和应用
20.4.1物联网
20.4.2车联网
20.4.3传感器网络应用案例分析
思考题与习题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3.1.2 直接检测与间接检测 与同类基准进行简单的比较,就能得到测量值的检测方法称作直接检测。利用电桥将阻抗值与已知标准阻抗相比较,用电压表测电压,用速度检测仪测速度等都属于直接检测,这些都只要分别与各自的刻度相比较就可以完成。间接检测就是测量与被检测量有一定关系的2个或2个以上物理量,然后再推算出被检测量。如由测量移动距离和所要时间求速度,测量电流和电阻值求电压等。间接检测需要进行2次以上的测量,一般要分析间接误差的传递。3.1.3 绝对检测与比较检测 绝对检测是指由基本物理量测量而决定被测量的方法。例如,用水银压力计测量压力时,从水银柱的高度、密度和重力加速度等基本量测量决定压力值。与同种类量值进行比较而决定测量值的方法称为比较检测方法,用弹簧管压力计测量压力时,要用已知压力校正压力计的刻度,被测压力使指针摆动而指示的压力是通过比较或校正得出的。3.1.4 偏差法与零位法 用弹簧秤检测重量是最有代表性的偏位检测方法,这种方法结构简单,测量结果直观,被检测量与测量值的关系容易理解。偏差法一般都是开环型结构,增益大。信号转换需要的能量要从被检测对象上获得,因此尽管能量是微小的,但应该注意到因此会使被测对象的状态发生变动,例如用接触式温度计测量温度,热量会被温度计吸收。另外,结构要素的特性变化以及各环节的噪声都将带来测量误差,而且噪声的灵敏度与信号增益一样大。排除这些噪声的方法是采取反馈型闭环检测结构。零位法就是反馈型闭环检测方法,采取与同种类的已知量取平衡的方法进行测量。例如用天平测量质量,等比天平的一个托盘上放被测物体,另一个托盘上放砝码,观察平衡指针的摆动,判断并调整砝码的轻重,达到平衡时的砝码质量则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零位法的平衡操作实际上绝大多数已经完全自动化。例如自动温度记录仪,就是一种零位自动伺服平衡方法。
《现代工业过程控制理论与实践》 本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现代工业过程中自动化检测与控制的核心理论、关键技术以及工程实践。旨在为从事工业自动化、过程控制、仪器仪表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研发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提供一本权威、实用的参考。 核心内容概览: 第一部分:过程控制基础理论 系统辨识与建模: 深入剖析了建立工业过程数学模型的方法,包括模型结构的选择、参数估计的算法(如最小二乘法、最大似然法)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考量。重点讲解了如何从时域和频域角度对动态系统进行辨识,以及如何构建线性、非线性、时变和分布参数系统的模型。 经典控制理论回顾与发展: 详细回顾了 PID 控制、超域控制器等经典控制算法的原理、设计方法与局限性,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针对复杂工业过程的先进控制策略,如模型预测控制 (MPC) 的基本思想、预测模型构建、优化问题求解及其在炼油、化工、电力等行业的成功应用案例。 鲁棒控制与自适应控制: 探讨了在模型不确定性或外部扰动存在的情况下,如何设计能够保证系统稳定性和性能的鲁棒控制器。同时,深入讲解了自适应控制的原理,包括参数自适应和模型自适应,以及其在系统特性随时间变化的工业过程中的应用。 状态空间方法与现代控制: 介绍和应用状态空间方程描述系统动态,探讨了可控性、可观测性等概念,并深入讲解了极点配置、线性二次型调节器 (LQR) 等基于状态反馈的现代控制方法,以及卡尔曼滤波在状态估计中的作用。 第二部分:工业仪表与传感器技术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 全面介绍了各类工业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技术特性、选择依据及应用范围。涵盖了温度传感器(热电偶、热电阻、红外)、压力传感器(应变片式、压阻式、电容式)、流量传感器(电磁、涡街、超声波、质量流量计)、液位传感器(浮球式、电容式、雷达式)、物位传感器、气体传感器、分析仪表(pH、电导率、气体分析仪)等。特别强调了在不同介质、工况下的传感器选型原则和安装注意事项。 信号调理与处理: 阐述了传感器输出信号的放大、滤波、线性化、隔离等信号调理技术,以及数字信号处理 (DSP) 在传感器数据预处理中的应用,如降噪、特征提取等。 执行机构与仪表: 详细介绍了自动调节阀(阀门类型、选型、流量特性、执行机构)、电机、变频器等执行机构的原理和控制方式。同时,对各类现场仪表(变送器、指示仪、记录仪)的功能、性能指标和选型进行了深入分析。 智能仪表与数字通信: 探讨了智能仪表的发展趋势,包括嵌入式技术、通信接口(如 HART、Fieldbus、Profibus)的应用,以及现场总线技术在提高系统集成度、降低布线成本方面的优势。 第三部分:自动化控制系统集成与应用 分布式控制系统 (DCS) 与可编程逻辑控制器 (PLC): 详细介绍了 DCS 和 PLC 的系统架构、硬件组成、软件功能、编程方法(梯形图、结构化文本、指令表等)以及在不同工业领域(如流程工业、离散制造业)的应用特点。重点分析了它们在实现复杂逻辑控制、顺序控制、运动控制以及数据采集方面的能力。 监控与数据采集系统 (SCADA): 阐述了 SCADA 系统的概念、组成部分(人机界面 HMI、通信网络、数据服务器、现场控制器)及其在远程监控、数据采集、过程可视化、报警管理等方面的功能。 工业网络与通信协议: 介绍了工业以太网、RS-485、Modbus 等主流工业通信协议,以及它们在实现设备互联、信息共享方面的作用。 安全仪表系统 (SIS) 与过程安全: 探讨了 SIS 的设计理念、功能安全标准(如 IEC 61508/61511)以及 SIL 等级,并介绍了在危险工艺流程中如何应用 SIS 来降低事故风险。 系统集成与工程实践: 结合大量工程实例,讲解了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流程、实施步骤、调试方法以及维护策略。涵盖了从需求分析、方案设计、设备选型、编程组态、现场安装、系统调试到售后服务的全过程。 本书特色: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既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控制理论的核心概念,又紧密结合工业生产的实际需求,提供了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和案例分析。 内容全面而深入: 涵盖了从基础理论到先进技术,从单一仪表到集成系统,满足不同层次读者对自动化过程控制知识的需求。 图文并茂,易于理解: 配以大量的原理图、系统框图、现场图片和数据表格,使抽象的概念更加直观易懂。 前沿技术与发展趋势: 关注了工业物联网 (IIoT)、人工智能在过程控制中的应用等前沿技术发展方向。 《现代工业过程控制理论与实践》将是您深入理解和掌握工业自动化技术,优化生产过程,提升管理水平的得力助手。

用户评价

评分

第十段 总而言之,《自动检测技术及仪表控制系统(第3版)》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经典之作。它在自动检测技术和仪表控制系统方面,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我尤其赞赏书中对于流量仪表和液位仪表的讲解,它们在过程控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作者详细介绍了各种流量计(如涡轮流量计、电磁流量计、质量流量计)和液位计(如浮球式、雷达式、超声波式)的工作原理、选型依据和安装注意事项,并结合了具体的工业应用场景,例如化工、水处理等行业,给出了非常详细的工程实践建议。这使得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不同仪表在实际应用中的适用性和局限性。不过,在关于“低代码/无代码”在自动化系统开发中的应用方面,本书似乎还没有涉及。目前,许多企业都在探索如何降低自动化开发的门槛,提高开发效率。我希望未来的版本中,能增加这方面的内容,以顺应技术发展的趋势。

评分

第六段 阅读《自动检测技术及仪表控制系统(第3版)》的整个过程,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大型的自动化工程现场,亲身感受着各种技术的碰撞与融合。书中关于安全仪表系统(SIS)的章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详细介绍了SIS的设计原则、SIL(安全完整性等级)评估方法以及常用的安全器件。特别是在讲解 SIL 评估时,作者引用了IEC 61508和IEC 61511等国际标准,并给出了详细的计算示例,这对于我们进行工业安全设计非常有参考价值。我之前对SIS的理解仅停留在概念层面,通过这本书,我才真正理解了其在保障生产安全方面的重要性以及实现的技术路径。然而,在人机界面(HMI)的设计和用户体验(UX)方面,本书的论述相对较少。在现代自动化系统中,HMI的设计直接影响着操作员的效率和系统的易用性。我希望作者能在未来版本中,增加关于HMI设计原则、可视化技术以及用户交互方面的探讨,甚至可以包含一些优秀的HMI设计案例。

评分

第四段 《自动检测技术及仪表控制系统(第3版)》这本书,就如同一本厚重的工具箱,里面装满了自动化领域的各种“零件”和“说明书”。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对于各种测量仪表的技术细节的深入剖析。例如,在介绍压力仪表时,它不仅讲了应变片式压力传感器,还详细阐述了电容式、压阻式等不同原理的压力变送器的特点、优劣势以及适用范围,并且还结合了实际的化工流程,分析了不同压力仪表在高温、高腐蚀等恶劣环境下的选型和维护要点。这种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讲解方式,让我受益匪浅。另外,书中关于数据采集系统(DAQ)的章节也写得非常出色,从硬件架构到软件接口,再到信号处理,都讲解得十分细致,并提供了不少设计和实现的建议。不过,就我个人而言,在数据安全和信息加密方面,本书的论述略显薄弱。在当前工业物联网(IIoT)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保证数据采集系统的安全性,防止数据被篡改或泄露,是工程师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我期待未来版本能增加这方面的内容。

评分

第九段 《自动检测技术及仪表控制系统(第3版)》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用最朴实而深刻的语言,为我们传授着自动化领域的“独门秘籍”。在关于温度仪表的部分,我发现作者不仅讲解了热电偶、热电阻等传感器的基本原理,还详细分析了它们在不同介质、不同温度范围下的性能表现,以及如何进行补偿和线性化处理。特别是对红外测温仪和辐射温度计的介绍,让我对非接触式温度测量技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此外,书中对仪表的防爆设计、防腐蚀设计等安全和可靠性方面的要求也做了详细的阐述,这对于在特殊工况下进行仪表选型非常有帮助。唯一让我觉得有些遗憾的是,书中在关于“工业4.0”和“智能制造”等前沿概念的结合上,还可以更加紧密。虽然书中涉及了很多自动化技术,但如何将这些技术有机地整合,以实现更高级别的智能化和柔性化生产,还没有进行更具前瞻性的讨论。

评分

第五段 坦白说,《自动检测技术及仪表控制系统(第3版)》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深度的“头脑风暴”。它不仅仅是在介绍技术,更是在引导读者去思考“为什么”和“如何做”。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模糊逻辑控制和神经网络控制的介绍。虽然这些高级控制理论在概念上可能显得有些抽象,但作者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图示,将这些复杂的算法变得易于理解。例如,在讲解模糊逻辑控制时,作者用了“开车”这样一个生活化的例子,将模糊规则和隶属度函数的概念融入其中,让我恍然大悟。在神经网络控制部分,虽然没有深入到具体的算法实现细节,但它清晰地阐述了神经网络在自适应控制和模型辨识方面的潜力,为我打开了新的思路。当然,这本书的内容确实非常丰富,在某些细分领域,比如故障诊断和预测性维护方面的介绍,还可以更加深入。目前看来,这部分更多的是介绍了一些基本的诊断方法,而对于如何利用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技术进行更高级的故障预测,涉及不多。

评分

第八段 拿到《自动检测技术及仪表控制系统(第3版)》这本书,我首先被它厚重的体量所震撼,但当我翻开第一页,便被其条理清晰的逻辑和详实的论述所吸引。书中在关于现场总线技术的介绍上,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它详细对比了多种主流现场总线(如Modbus、PROFIBUS、CANopen、Foundation Fieldbus等)的通信原理、性能特点以及适用场景,并且还分析了它们在不同工业自动化应用中的优劣势。这对于我们在选择合适的现场总线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决策依据。我之前对这些总线了解不多,通过这本书,我的认识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不过,在关于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在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方面,感觉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虽然书中提到了机器学习在优化控制中的作用,但更侧重于理论上的介绍,而对于如何构建有效的工业大数据平台,如何进行数据清洗、特征提取以及如何应用深度学习模型进行智能决策,还没有深入探讨。

评分

第七段 《自动检测技术及仪表控制系统(第3版)》这本书,让我体会到了自动化技术的“前世今生”以及“现在未来”。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部关于工业发展的史诗。在讲解仪表系统的校准和维护时,作者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指导,比如如何进行周期性校准、如何识别和处理常见的仪表故障,以及如何制定有效的维护计划。这些内容对于保证自动化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至关重要。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数字孪生”概念的引入,虽然篇幅不多,但它预示着未来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方向。然而,在分布式控制系统(DCS)的具体架构和实施细节方面,感觉还可以进一步深化。目前书中更多的是对DCS的整体功能和组成进行介绍,但对于如何在大型复杂项目中进行DCS的详细设计、如何进行站点的规划、网络的安全以及数据的一致性管理,缺乏更具操作性的指导。我希望能在以后的版本中,看到更多关于DCS工程实践的案例分析。

评分

第二段 《自动检测技术及仪表控制系统(第3版)》这本书,我只能说,真是让我体验了一把“温故而知新”的感觉。我之前接触过一些自动化相关的知识,但一直觉得零散,不成体系。这本书就像一座桥梁,把我之前零散的知识点一一串联了起来,并且还拓展了我很多新的视野。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技术名词,而是非常注重原理的讲解,比如在解释PID控制的时候,作者不仅仅给出了公式,还深入剖析了比例、积分、微分三个参数的物理含义,以及它们对系统响应的影响。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通过一个简单的机械臂控制的例子,将PID控制的原理讲得淋漓尽致,甚至连“积分饱和”这种容易被忽视的问题也做了详细的说明和解决方案。这让我对PID控制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当然,作为一本涵盖广泛的技术书籍,有些地方的深度可能无法满足所有读者的需求。例如,在数字信号处理的部分,对于一些复杂的滤波算法,比如卡尔曼滤波,虽然提到了,但讲解的篇幅略显有限,更侧重于原理性的介绍,而不是具体如何在嵌入式系统中实现和优化。不过,瑕不掩瑜,这本书在基础理论和核心概念的阐述上做得非常出色,绝对是自动化领域入门和进阶的必读之作。

评分

第三段 在阅读《自动检测技术及仪表控制系统(第3版)》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都下了很大的功夫。这本书系统地介绍了从传感器到执行器,再到控制器以及上位机监控的整个自动化系统架构。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执行器部分的讲解,例如各种电机(直流电机、交流电机、步进电机、伺服电机)的工作原理、选型原则以及驱动方式,都讲解得非常详细。对于伺服电机和步进电机的区别,以及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选择,书中给出了清晰的指导。此外,书中对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介绍也相当到位,不仅讲解了PLC的硬件结构和指令系统,还结合实际的工业控制案例,演示了如何进行程序编写和调试。这对于我这种需要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环境的工程师来说,非常有价值。然而,有一点让我觉得稍显不足的是,书中在网络通信部分,对于工业以太网协议(如EtherNet/IP、Profinet)的介绍篇幅相对较少,而这些协议在现代分布式控制系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希望在未来的版本中,能够看到更多关于这些先进通信技术的详细阐述和应用案例,这样将使这本书更加全面和前沿。

评分

第一段 最近读完《自动检测技术及仪表控制系统(第3版)》,感觉收获颇丰,也有些小小的遗憾。这本书涵盖了自动检测的方方面面,从基础的传感器原理,到复杂的控制算法,再到实际的系统集成,几乎无所不包。作者在开篇就详细讲解了各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例如电阻式、电容式、电感式、压电式、光电式等等,并且结合了大量的工程实例,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清晰地理解它们的物理基础和应用场景。特别是对霍尔效应传感器和激光传感器的介绍,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它们在现代工业自动化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书中的插图和图表也非常精美,大大降低了理解难度。然而,在某些高级章节,比如关于模型预测控制(MPC)的部分,感觉论述相对简略,对于实际工程中如何快速构建精确的模型、如何处理约束条件等关键问题,似乎没有给出足够深入的指导。我希望能有更多关于这些复杂控制策略的案例分析,例如在化工、电力等领域的实际应用,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工程解决方案。总体而言,这是一本非常扎实的技术书籍,适合有一定基础的工程师和研究生阅读,但对于想要快速掌握高级控制技巧的读者,可能还需要结合其他资料进行补充。

评分

到货也很快,喜欢。。。

评分

书书书书书书书书书书

评分

读自动检测技术及仪表控制系统(第3版) %D%A %D%A%D%A%D%A   《自动检测技术及仪表控制系统(第3版)》是有关过程参数检测和自动化仪表系统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的教材。%A  全书分为五篇共20章。第一篇中第1、2章介绍检测和仪表的基本知识及误差分析方法,第3章介绍检测技术基本方法;第二篇中第4章~第9章分别介绍温度、压力、流量、物位、机械量、成分分析等参数的检测方法;第三篇中第10章介绍自动化仪表特性及发展,第11章~第14章分别介绍仪表系统中的变送、显示、调节和执行等单元;第四篇中第15章、第16章分析和讨论由仪表构成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和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相关技术及其发展趋势;第五篇中第17章~第20章介绍现代检测与仪表技术。%A  《自动检测技术及仪表控制系统(第3版)》作为高校自动化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教材,亦可满足相关研究生和工程技术人员的需要。%D%A%D%A后感悟,我认为读书的意义在于吸收前人的智慧,在于悟。当然还有一些工具性意义,比如就业、比如提高自己的社会定位以及自我定位等。附带意义也很多,但不具不可替代性,比如在社会混不去读书的人也能明事理、赚大钱。(1)适于深入地思考和理解;(2)便于反复读和熟读;(3)可以作为“伴侣”随身携带,便于随时学及时请教;(4)历来有“图书馆是知识的宝库”之说,的确如此,读书能知天下事。读书的目的很多,主要是为了取乐、消造、提高教养水平、搞研究、加强修养。培根在《论求知》中有言道:“读书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我认为,他所阐述的读书的三种用途,恰到好处的概括了读书的三种意义。先来看作为消遣一说。这是人们读书开始与烦躁时所抱有的思想。初学者对知识并无渴求之感,读书之意义也就是消磨时光;而烦躁之人因无法静下心来读书,感到事物都无聊透顶,便也用读书来打发时光。殊不知,这样的读书意义便像学者们讲述“道,可道,非常道”一样,与读书的本质大相径庭,差距颇多。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终于买的书送到了。很满意。 \N\N《学记》曰:“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愚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因此,在教学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我教学中最大的乐趣。 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有方法才有成功的路径。教师今天的学习主要不是记忆大量的知识,而是掌握学习的方法——知道为何学习?从哪里学习?怎样学习?如果一个老师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即使他教的门门功课都很优异,他仍然是一个失败的学习者。因为这对于处在终身学习时代的人来说,不啻是一个致命的缺陷。学习型社会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了充裕的学习资源。学习化社会中的个体学习,犹如一个人走进了自助餐厅,你想吃什么,完全请便。个体完全可以针对自身的切实需求,选择和决定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学习的进度等等。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方向。在知识经济大潮中,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认准自己的人生坐标,找准自己的价值空间。教书的生活虽然清贫,但一本好书会使我爱不释手,一首好诗会使我如痴如醉,一篇美文会使我百读不厌。我深深地知道,只有乐学的教师,才能成为乐教的教师;只有教者乐学,才能变成为教者乐教,学者乐学,才能会让学生在欢乐中生活,在愉快中学习,这就是我终身从教的最大追求。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态度,比态度更重要的是毅力。“任尔东南西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天爱读书容易,一辈子爱读书不易。任何人都可以使梦想成为现实,但首先你必须拥有能够实现这一梦想的信念。有信念自有毅力,有毅力才能成功。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将停止教学。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做一辈子教师”必须“一辈子学做教师”。教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使广大教师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创造性地开展教书育人工作。常读书使我明白了许多新道理: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移植的过程,应当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人——环境”系统。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

评分

书书书书书书书书书书

评分

读自动检测技术及仪表控制系统(第3版) %D%A %D%A%D%A%D%A   《自动检测技术及仪表控制系统(第3版)》是有关过程参数检测和自动化仪表系统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的教材。%A  全书分为五篇共20章。第一篇中第1、2章介绍检测和仪表的基本知识及误差分析方法,第3章介绍检测技术基本方法;第二篇中第4章~第9章分别介绍温度、压力、流量、物位、机械量、成分分析等参数的检测方法;第三篇中第10章介绍自动化仪表特性及发展,第11章~第14章分别介绍仪表系统中的变送、显示、调节和执行等单元;第四篇中第15章、第16章分析和讨论由仪表构成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和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相关技术及其发展趋势;第五篇中第17章~第20章介绍现代检测与仪表技术。%A  《自动检测技术及仪表控制系统(第3版)》作为高校自动化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教材,亦可满足相关研究生和工程技术人员的需要。%D%A%D%A后感悟,我认为读书的意义在于吸收前人的智慧,在于悟。当然还有一些工具性意义,比如就业、比如提高自己的社会定位以及自我定位等。附带意义也很多,但不具不可替代性,比如在社会混不去读书的人也能明事理、赚大钱。(1)适于深入地思考和理解;(2)便于反复读和熟读;(3)可以作为“伴侣”随身携带,便于随时学及时请教;(4)历来有“图书馆是知识的宝库”之说,的确如此,读书能知天下事。读书的目的很多,主要是为了取乐、消造、提高教养水平、搞研究、加强修养。培根在《论求知》中有言道:“读书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我认为,他所阐述的读书的三种用途,恰到好处的概括了读书的三种意义。先来看作为消遣一说。这是人们读书开始与烦躁时所抱有的思想。初学者对知识并无渴求之感,读书之意义也就是消磨时光;而烦躁之人因无法静下心来读书,感到事物都无聊透顶,便也用读书来打发时光。殊不知,这样的读书意义便像学者们讲述“道,可道,非常道”一样,与读书的本质大相径庭,差距颇多。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终于买的书送到了。很满意。 \N\N《学记》曰:“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愚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因此,在教学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我教学中最大的乐趣。 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有方法才有成功的路径。教师今天的学习主要不是记忆大量的知识,而是掌握学习的方法——知道为何学习?从哪里学习?怎样学习?如果一个老师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即使他教的门门功课都很优异,他仍然是一个失败的学习者。因为这对于处在终身学习时代的人来说,不啻是一个致命的缺陷。学习型社会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了充裕的学习资源。学习化社会中的个体学习,犹如一个人走进了自助餐厅,你想吃什么,完全请便。个体完全可以针对自身的切实需求,选择和决定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学习的进度等等。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方向。在知识经济大潮中,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认准自己的人生坐标,找准自己的价值空间。教书的生活虽然清贫,但一本好书会使我爱不释手,一首好诗会使我如痴如醉,一篇美文会使我百读不厌。我深深地知道,只有乐学的教师,才能成为乐教的教师;只有教者乐学,才能变成为教者乐教,学者乐学,才能会让学生在欢乐中生活,在愉快中学习,这就是我终身从教的最大追求。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态度,比态度更重要的是毅力。“任尔东南西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天爱读书容易,一辈子爱读书不易。任何人都可以使梦想成为现实,但首先你必须拥有能够实现这一梦想的信念。有信念自有毅力,有毅力才能成功。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将停止教学。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做一辈子教师”必须“一辈子学做教师”。教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使广大教师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创造性地开展教书育人工作。常读书使我明白了许多新道理: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移植的过程,应当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人——环境”系统。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

评分

值得收藏 价廉物美 推荐

评分

读自动检测技术及仪表控制系统(第3版) %D%A %D%A%D%A%D%A   《自动检测技术及仪表控制系统(第3版)》是有关过程参数检测和自动化仪表系统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的教材。%A  全书分为五篇共20章。第一篇中第1、2章介绍检测和仪表的基本知识及误差分析方法,第3章介绍检测技术基本方法;第二篇中第4章~第9章分别介绍温度、压力、流量、物位、机械量、成分分析等参数的检测方法;第三篇中第10章介绍自动化仪表特性及发展,第11章~第14章分别介绍仪表系统中的变送、显示、调节和执行等单元;第四篇中第15章、第16章分析和讨论由仪表构成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和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相关技术及其发展趋势;第五篇中第17章~第20章介绍现代检测与仪表技术。%A  《自动检测技术及仪表控制系统(第3版)》作为高校自动化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教材,亦可满足相关研究生和工程技术人员的需要。%D%A%D%A后感悟,我认为读书的意义在于吸收前人的智慧,在于悟。当然还有一些工具性意义,比如就业、比如提高自己的社会定位以及自我定位等。附带意义也很多,但不具不可替代性,比如在社会混不去读书的人也能明事理、赚大钱。(1)适于深入地思考和理解;(2)便于反复读和熟读;(3)可以作为“伴侣”随身携带,便于随时学及时请教;(4)历来有“图书馆是知识的宝库”之说,的确如此,读书能知天下事。读书的目的很多,主要是为了取乐、消造、提高教养水平、搞研究、加强修养。培根在《论求知》中有言道:“读书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我认为,他所阐述的读书的三种用途,恰到好处的概括了读书的三种意义。先来看作为消遣一说。这是人们读书开始与烦躁时所抱有的思想。初学者对知识并无渴求之感,读书之意义也就是消磨时光;而烦躁之人因无法静下心来读书,感到事物都无聊透顶,便也用读书来打发时光。殊不知,这样的读书意义便像学者们讲述“道,可道,非常道”一样,与读书的本质大相径庭,差距颇多。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终于买的书送到了。很满意。 \N\N《学记》曰:“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愚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因此,在教学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我教学中最大的乐趣。 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有方法才有成功的路径。教师今天的学习主要不是记忆大量的知识,而是掌握学习的方法——知道为何学习?从哪里学习?怎样学习?如果一个老师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即使他教的门门功课都很优异,他仍然是一个失败的学习者。因为这对于处在终身学习时代的人来说,不啻是一个致命的缺陷。学习型社会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了充裕的学习资源。学习化社会中的个体学习,犹如一个人走进了自助餐厅,你想吃什么,完全请便。个体完全可以针对自身的切实需求,选择和决定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学习的进度等等。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方向。在知识经济大潮中,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认准自己的人生坐标,找准自己的价值空间。教书的生活虽然清贫,但一本好书会使我爱不释手,一首好诗会使我如痴如醉,一篇美文会使我百读不厌。我深深地知道,只有乐学的教师,才能成为乐教的教师;只有教者乐学,才能变成为教者乐教,学者乐学,才能会让学生在欢乐中生活,在愉快中学习,这就是我终身从教的最大追求。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态度,比态度更重要的是毅力。“任尔东南西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天爱读书容易,一辈子爱读书不易。任何人都可以使梦想成为现实,但首先你必须拥有能够实现这一梦想的信念。有信念自有毅力,有毅力才能成功。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将停止教学。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做一辈子教师”必须“一辈子学做教师”。教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使广大教师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创造性地开展教书育人工作。常读书使我明白了许多新道理: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移植的过程,应当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人——环境”系统。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

评分

送给朋友的,感觉还好

评分

送给朋友的,感觉还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