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渴望成功,渴望幸福,花了很多时间学习各种技巧,积累经验和财富。不过,如果忽视心灵的作用,那么,技巧和财富都不会变成正面的能量,反而是负累。通向幸福的道路,最终只是在心灵的深处。我们应该学习的幸福课程也许是:如何转化我们的念头?如何把生活中一个又一个混乱的念头转化成一个又一个澄澈的念头?
费勇老师在《转念的力量》里,讲述了十个念头:欢喜、平和、悲悯、从容、合一、因果、落实、不动、无碍、此刻。十个念头的每一个,都能够通向最终的境地,改变我们自身的命运。我们可以单独修行某一个念头,也可以次第修行这十个念头,用这些念头观照现实,看看我们会发生何种神奇的变化。
序一·有心江上住,不怕浪淘沙
有人问白鹿显端禅师:如何是无相佛?回答:滩头石狮子。又问:是什么意思呢?禅师进一步解释:有心江上住,不怕浪淘沙。
有心江上住,不怕浪淘沙。无论尘世有多少风浪,有多少泥沙,如果你有心,就能够飞越而过,就像莲花从污泥里盛开。但是,也许你会问:我怎么会没有心呢?我的心不是在跳动吗?我不是能够感觉到愤怒或快乐吗?是的,你的心在跳动,但那不是心,那是心脏这个器官在跳动;你确实感觉到了愤怒或快乐,但那不是“有心”的心在运作,而是欲望的心在动荡不安。
那么,“有心”的心在哪里呢?唐代诗人寒山有一首诗:“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大意是我有一颗心,皎洁得像秋天的明月,世上任何东西都无法和它比拟,但你要我说说它怎么样,我却说不出来。
说不出来并不等于不存在,恰恰相反,说不出来的,恰恰是最深刻的存在、最有力量的源泉。尘世繁华,但又处处荒凉,因为很多人那颗秋月似的心灵荒芜了,或者说,丢失了自己的心。因为丢失了自己的心,就不明白自己内心真正想要什么,也不明白自己真正能够做什么,整天出于虚荣心在追求人云亦云的成功,追求人云亦云的幸福,却在追求的过程中越来越失败,越来越不幸。
一个人不断地受到挫败,于是,就以为一切都是命,以为现实很强大,以为理想必定与现实相矛盾,于是,就说着要向现实妥协。然而,一旦你向现实妥协,最终你将一无所有。当你想着要去妥协的时候,不妨先安静下来,慢慢回到自己的内心,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去弄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自己到底想去往哪里,然后再做是否妥协的决定。做任何决定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这个决定不是别人或社会习惯要求你的,而是出自你自己的内心。
日本有一首和歌说:是非,年年岁岁;初心,不可忘。好好想一想,我们的烦恼,我们的郁闷,不是因为忘了我们最初的心愿吗?不是因为我们成了自己所不喜欢的人吗?所以,在这本书里,我想告诉你的是:你认为很难实现的梦想,可能是最真实的,也最容易触摸;而你认为必须妥协的现实,可能是最虚幻的,也最难以拥有。
梦想,才是你真正拥有的东西,是别人以及时间无法夺走的东西。至于现实,那是你自己之外的东西,是你无法控制的东西。为什么要去迁就它呢?为什么不回到自己的梦想那里呢?只有回到梦想那里,你才会发现心灵的力量:当梦想照进现实,现实就会改变。所以,在这本书里,我想告诉你的是:如果你想改变世界,那么,先改变自己;如果你想改变自己,那么,先改变自己的心灵;如果你想改变自己的心灵,那么,先转化自己的念头。
有位禅师曾说:“佛者,心清净是;法者,心光明是;道者,处处无碍净光是……如真正学道人,念念心不间断。”所谓成佛,不过是修心的旅程,当心清净了,也就抵达了彼岸。而心如何才能清净呢?要从一个一个刹那的念头上下工夫。所谓思想,所谓清净心,都是从一个一个的念头而来。俗话说,一念之间,天堂地狱。所以,所谓修心,其实只是要看住自己的念头。我们无法决定台风的方向,也无法决定生命何时死亡,但是,透过修行,我们完全可以决定自己每个念头的方向。
序二·次第圆满心
大部分人渴望成功,渴望幸福,花了很多时间学习各种技巧,积累经验和财富。不过,如果忽视心灵的作用,那么,技巧和财富都不会变成正面的能量,反而是负累。通向幸福的道路,最终只是在心灵的深处。我们最应该学习的幸福课程也许是:如何转化我们的念头?如何把生活中一个又一个混乱的念头转化成一个又一个澄澈的念头?
如果我们的念头是澄澈的,那么,我们的心就会就像寒山的诗所说,“寒山顶上月轮孤,照见晴空一物无”,月轮那样澄澈的心,照见一切存在的究竟。而这个能照见一切究竟的心,在哪里呢?“可贵天然无价宝,埋在五阴溺身躯。”就在我们自己身上,只不过层层的欲望把它掩埋了。所以,修心的过程,不过是一种净化的过程,让心回到本来洁净的状态。
回到本来洁净的状态,就终极层面而言,最高的境界是回到了最深的本源,修成了菩提心。所以,人能够获得的终极幸福是发菩提心,而终极的成功是实践菩提心。就世俗层面而言,人能够获得的最大幸福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而最大的成功是做了自己内心想做而又能力所及的事。
幸福也罢,成功也罢,归根结底,是心灵的问题。或者说,对于心灵澄澈的人而言,成功或幸福,都不是问题:无论做什么,都会成功;无论怎么样,都会感到幸福。所以,人生的根本问题,乃是心灵的问题。修好了这颗心,就会拥有美好的生活。那么,如何修这颗心呢?佛教的方法首先强调发心,因为你有什么样的心,就会有什么样的行;有什么样的行,就有什么样的果。比如你想做菩萨,就要发菩提心,生发救度一切众生的心,具体有四种:广大心、至极心、最胜心、无颠倒心。然后去实践菩提行,按照你的发心去生活。最终,你会得到解脱。
佛陀觉悟成佛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改变心理状态的过程;或者说,是借心理状态的改变来改变现实的过程。在佛陀看来,通向觉悟的路途上充满各种障碍,这些障碍统称为“摩罗”。在《精进经》里,佛陀自述如何降伏摩罗,并指出摩罗有这么几支军队:第一是爱欲,第二是忧恼,第三是饥渴,第四是贪欲,第五是昏沉,第六是怯懦,第七是疑惑,第八是虚伪自私,第九是追求名利,第十是自赞毁他。这十支军队,基本上是人类心理上的各种障碍。佛陀所谓的成佛或觉悟,其实是对于各种心理障碍的克服。
《萨遮迦大经》里,佛陀自述成佛的过程,详细地讲述了从初禅到第四禅的心理变化。四种状态都用这句话开头:“这样,我的心已定,清净、纯洁、无污、无垢、柔韧、堪忍、稳固、不动。”
佛法的修炼,其实就是心理的自我调节,就是用“正念”去转化各种混乱的念头。在《华严经·十地品》里,佛陀开示了菩萨依次修行的十种境界: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一步一步地,用洁净的念头去清除混乱的念头,最后安住于空性或真如实相之中,修成一颗圆满的心。所谓十种境界,就是十种心态;而十种心态,在我看来,又可以变成十个念头。
在这本书里,我尝试着把这十个念头运用在日常生活里,看看十个念头的每一个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转变。当我们尝试着透过念头的转化来提升我们的生命质素,也许,我们最终会发现,人生真正重要的乃是:任何时刻我们的心都清楚我们要去向何处,而无论遇到什么我们的心都能觉知当下的喜乐。
要说明的是,这本书并非《华严经·十地品》的解读,不过是一种借用。《十地品》讲的是菩萨如何透过渐次的修行,让自己的心一步一步走向彻底解脱的境界,讲的是成佛之道。而在这本书里,我想从菩萨的修行中得到启示,讨论普通人如何透过念头的转化,化困厄为幸福,获得平静安宁的生活;针对的是普通人如何处理日常的烦恼,而非成佛。
这本书我读完之后,脑子里一直回响着一个词:觉察。不是那种漫不经心的“哦,我知道了”,而是真正深入骨髓的,对自己的思维模式、情绪反应,甚至那些习以为常的内在对话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清晰认知。就像是在黑暗中突然打开了一盏灯,之前那些模糊不清、甚至有些吓人的影子,在光亮下都显露出了它们本来的样子。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那些“自动反应”时,那种细致入微的笔触。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不要生气”,而是带你一步步剖析,为什么你会生气,生气的情绪是如何在你体内滋生的,那些引发你情绪的“导火索”又是什么。读到这里,我忍不住停下来,回顾自己最近几次的情绪爆发,竟然惊奇地发现,很多时候,我只是被一个过去的模式给套牢了,我以为那是“我”,但其实,那只是我大脑里一个固化的程序在运行。这本书的好处在于,它没有给你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秘籍”,而是提供了一种“工具”,一种让你能够开始“看见”自己内在世界的能力。我开始尝试在一些小事上运用这种觉察,比如在感到沮丧时,不再任由自己沉沦,而是尝试去问问自己:“我现在真正感受到的,是什么?这种感觉从何而来?” 这种简单的提问,竟然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平静,让我能够从情绪的漩涡中稍微抽离出来,重新获得一丝主动权。这是一种非常微妙但又极其强大的改变,感觉自己不再是情绪的奴隶,而是一个能够观察和引导自己内心世界的“观察者”。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深入内心的“对话”,而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作者用一种非常亲切、没有距离感的语言,邀请我一同踏上探索自我内在世界的旅程。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容易陷入负面情绪的人,尤其是当事情不按我期望的方向发展时,那种挫败感和自我怀疑会瞬间将我淹没。这本书中关于“情绪惯性”的描述,让我感同身受。作者细致地描绘了我们是如何在不知不觉中,一遍又一遍地重播那些负面的情绪循环,又如何被这些循环所消耗。然而,最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并没有仅仅停留于对问题的描述,而是提供了一种走出困境的“路径”。它并非提供一个立竿见影的解决方案,而是一种“赋能”的方式,让我能够逐渐学会如何“解耦”自己与那些负面情绪。我开始尝试书中的一些练习,比如在感到愤怒时,不去立刻做出反应,而是尝试去“观察”愤怒,去感受它在我身体里的存在,去探究它背后的原因。这种“观察”的练习,一开始有些生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自己能够越来越自如地运用它。我不再像以前那样,被情绪完全裹挟,而是能够保持一份清醒,从中抽离出来,以一种更客观、更理性的视角去处理问题。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成长,让我感觉自己拥有了掌控自己内在世界的能力,而不再是被动地受制于情绪的潮汐。
评分说实话,刚开始翻开这本书,我对“力量”这个词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生活中的“力量”常常意味着对抗、征服,或者某种外在的强大。然而,这本书所传递的“力量”,却是一种截然不同的存在。它不是那种劈风斩浪的澎湃,而更像是溪水潺潺,润物无声,却能穿透岩石,汇聚成川。作者用一种极其平缓但又充满智慧的语言,引导我去审视那些潜藏在我思维深处的“固件”,那些我们常常不以为意,但却默默塑造着我们行为和感受的“程序”。我记得其中有一个章节,讲述了我们是如何被过去的经验所“定义”的,而这些定义,又如何限制了我们对未来的可能性。这句话仿佛一道闪电,击中了我的某个神经。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容易焦虑”的人,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所谓的“容易焦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过往的许多经历,都在不断地强化着“不确定性是危险的”这种信念。这本书并没有给我一个简单的“消除焦虑”的方案,而是让我开始理解,焦虑本身,以及我与焦虑的关系,是可以被重新审视和调整的。它鼓励我去拥抱那些我一直试图回避的“不确定”,不是去对抗,而是去理解,去接纳,然后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一种新的、更具弹性的应对方式。这是一种非常温和却又极其深刻的解放,让我感觉自己可以卸下许多不必要的心理包袱,以一种更轻盈、更开放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的起伏。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封面和书名,一开始并没有立刻抓住我的眼球,我甚至犹豫了一下是否要继续读下去。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其中后,我才发现,这是一个隐藏着巨大宝藏的“平凡”外壳。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惊世骇俗的理论,但它所传递的智慧,却如同涓涓细流,一点点渗透到我生活的各个角落。书中的叙述方式非常巧妙,它不是那种一味地说教,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引导,让你自己去发现、去体会。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转变”的过程时,那种细腻而又现实的笔触。它承认改变并非易事,需要耐心和持续的练习,但同时,它又充满了希望和力量,让你相信,每一次微小的觉察和调整,都在为更深层次的积极变化铺设道路。读到关于“信念系统”的部分,我深受启发。我过去常常被一些根深蒂固的信念所困扰,比如“我不够好”、“我注定会失败”之类的想法,它们像无形的枷锁,限制了我去尝试新的事物,去追求我真正想要的生活。这本书就像一位温和的导师,它没有强迫我立刻放弃这些信念,而是让我去审视它们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们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着我的现实。通过这种审视,我发现,很多所谓的“现实”,其实是被我自身的信念所“创造”出来的。这本书带给我的,不是一个简单的“心灵鸡汤”,而是一种更具操作性的方法,让我能够主动地去“重塑”那些限制我的思维模式,从而为自己创造一个更广阔、更有可能性的未来。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感到“被理解”的书,仿佛作者洞悉了我内心深处那些难以言说的困惑和挣扎。我常常觉得自己像是在原地打转,明明想要改变,想要做得更好,但总会被一些无形的力量拉扯回来,又回到熟悉的老样子。这本书并没有给我一套“魔法咒语”,让你瞬间脱胎换骨,而是提供了一种“解剖学”的视角,帮助我去剖析那些阻碍我前进的内在机制。我最受触动的是关于“自动化思维”的部分。作者描述了那些在我们脑海中一遍又一遍播放的、不带任何思考的念头,那些常常带有评判、担忧或消极色彩的内心独白。我读的时候,常常会会心一笑,因为我简直能在书里找到我自己的思维片段。原来,我以为那些“我”的真实想法,很多时候只是大脑的惯性反应,是一种无需费力就自动生成的“标准配置”。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让你意识到,你并非无法控制这些思维,而是需要先去“看见”它们,去了解它们的运作模式。这就像是一个侦探,去追踪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嫌疑犯”,一旦你知道了它们的“作案手法”,也就有了制服它们的机会。我开始尝试在日常生活中“暂停”一下,观察自己的念头,试着去区分哪些是真正来自内心的声音,哪些只是习惯性的、甚至是带有误导性的信息。这种“暂停”的练习,虽然简单,却让我渐渐摆脱了被内心噪音所裹挟的状态,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内在宁静和清晰感。
评分书籍装帧精美,将司空见惯的文字融入耳目一新的情感和理性化的秩序驾驭,从外表到内文,从天头到地脚,三百六十度的全方位渗透,从视觉效果到触觉感受……始终追求“秩序之美”的设计理念把握,并能赋予读者一种文字和形色之外的享受和满足,开本大小很合适,充满活力的字体不仅根据书籍的体 裁、风格、特点而定.字体的排列,而且还让读者感受受第一瞬间刺激,而更可以长时间地品味个中意韵。从秩序有臻的理性结构中引伸出更深层更广瀚的知识源,创游一番想像空间,排列也很准确,图像选择有规矩,构成格式、版面排列、准确的图像选择、有规矩的构成格式、到位的色彩配置、个性化的纸张运用,毫厘不差的制作工艺……近似在演出一部静态的戏剧。插图也十分好,书画让我觉得十分细腻具有收藏价值,书的图形.包括插图和图案.有写实的、有抽象的、还有写意的。具备了科学性、准确性和感人的说明力,使读者能够意会到其中的含义.得到精神感受。封面色设计虽然只是书刊装帧中的一部分但这个书设计彩鲜艳夺目、协调统一,设计出来的画面,显得比较丰富不会给人看一眼就产生没有看头的感觉,只留下不可缺少的书名。 说明文(出版意图、丛书的目录、作者简 介)责任编辑、装帧设计者名、书号定价等.有机地融入画面结构中.参与各种排 列组合和分割.产生趣味新颖的形式.让人感 到言有尽而意无穷。设计以及纸张很干净都是自己的美术设计,体旋律,铺垫节奏起伏,用知性去设置表达全书内涵的各类要素有人说,读者层次与素质不同.“阳春白雪,和者盖寡”,影响发行量。那么请看,甘肃的《读者》发行至今,从未设计过这类低俗封面,何以1991年发行150万,1994年上升至390万,雄居全国16开杂志之首;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杨东平的《城市季风》都不是依靠封面的广告诱惑而令“洛阳纸贵”的。尽管它们的装帧设计并不十分前卫和十分理想,但它们在流俗面前的洁身自好是值得倡导的。还有一本被尘封20多年的学术著作《顾准文集》,封而极其朴素,出版不久即在北京脱销。由此可见,封面的广告作用不是左右发行量的唯一因素,内容的精萃才是一本书的最出色的广告!作为一个从“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读者买书是看内容不是看你的封面!”等等歪曲书装设计功能的压力下挣扎过来的装帧工作者,无论从专业上、理论上、感情上都无意贬低书装设计的作用,而唯有更强烈的呼唤—本好书必须有一个好的装帧设计!要尊重那些好书,善待那些好书,为它们创造出独特的有意味的书的艺术形象是我们的责任。 曲高未必和寡。沉沦污浊争相媚俗的封面今天或许还有市场,明天就会被不断提高审美情趣的人们所厌弃。正像近年来一些园林景区原有的熊猫垃圾桶被那些与环境和谐的树根垃圾箱取代一样。“听音乐的耳朵是音乐创造的”,书籍艺术工作者的使命在于创造懂得欣赏美的大众,使广大读者时时接触情趣高超、形式优美的文化环境,使图书市场逐步过渡成一个美育的课堂。
评分[ZZ]写的的书都写得很好,[sm]还是朋友推荐我看的,后来就非非常喜欢,他的书了。除了他的书,我和我家小孩还喜欢看郑渊洁、杨红樱、黄晓阳、小桥老树、王永杰、杨其铎、晓玲叮当、方洲,他们的书我觉得都写得很好。[SM],很值得看,价格也非常便宜,比实体店买便宜好多还省车费。 书的内容直得一读[BJTJ],阅读了一下,写得很好,[NRJJ],内容也很丰富。[QY],一本书多读几次,[SZ]。 快递送货也很快。还送货上楼。非常好。 [SM],超值。买书就来来京东商城。价格还比别家便宜,还免邮费不错,速度还真是快而且都是正版书。[BJTJ],买回来觉得还是非常值的。我喜欢看书,喜欢看各种各样的书,看的很杂,文学名著,流行小说都看,只要作者的文笔不是太差,总能让我从头到脚看完整本书。只不过很多时候是当成故事来看,看完了感叹一番也就丢下了。所在来这里买书是非常明智的。然而,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人被一些价值不大的东西所束缚,却自得其乐,还觉得很满足。经过几百年的探索和发展,人们对物质需求已不再迫切,但对于精神自由的需求却无端被抹杀了。总之,我认为现代人最缺乏的就是一种开阔进取,寻找最大自由的精神。 中国人讲“虚实相生,天人合一”的思想,“于空寂处见流行,于流行处见空寂”,从而获得对于“道”的体悟,“唯道集虚”。这在传统的艺术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此中国古代的绘画,提倡“留白”、“布白”,用空白来表现丰富多彩的想象空间和广博深广的人生意味,体现了包纳万物、吞吐一切的胸襟和情怀。让我得到了一种生活情趣和审美方式,伴着笔墨的清香,细细体味,那自由孤寂的灵魂,高尚清真的人格魅力,在寻求美的道路上指引着我,让我抛弃浮躁的世俗,向美学丛林的深处迈进。合上书,闭上眼,书的余香犹存,而我脑海里浮现的,是一个“皎皎明月,仙仙白云,鸿雁高翔,缀叶如雨”的冲淡清幽境界。愿我们身边多一些主教般光明的使者,有更多人能加入到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队伍中来。社会需要这样的人,世界需要这样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我们的生活,[NRJJ]希望下次还呢继续购买这里的书籍,这里的书籍很好,非常的不错,。给我带来了不错的现实享受。希望下次还呢继续购买这里的书籍,这里的书籍很好,非常的不错,。给我带来了不错的现实享受。
评分书,不用评
评分书籍装帧精美,将司空见惯的文字融入耳目一新的情感和理性化的秩序驾驭,从外表到内文,从天头到地脚,三百六十度的全方位渗透,从视觉效果到触觉感受……始终追求“秩序之美”的设计理念把握,并能赋予读者一种文字和形色之外的享受和满足,开本大小很合适,充满活力的字体不仅根据书籍的体 裁、风格、特点而定.字体的排列,而且还让读者感受受第一瞬间刺激,而更可以长时间地品味个中意韵。从秩序有臻的理性结构中引伸出更深层更广瀚的知识源,创游一番想像空间,排列也很准确,图像选择有规矩,构成格式、版面排列、准确的图像选择、有规矩的构成格式、到位的色彩配置、个性化的纸张运用,毫厘不差的制作工艺……近似在演出一部静态的戏剧。插图也十分好,书画让我觉得十分细腻具有收藏价值,书的图形.包括插图和图案.有写实的、有抽象的、还有写意的。具备了科学性、准确性和感人的说明力,使读者能够意会到其中的含义.得到精神感受。封面色设计虽然只是书刊装帧中的一部分但这个书设计彩鲜艳夺目、协调统一,设计出来的画面,显得比较丰富不会给人看一眼就产生没有看头的感觉,只留下不可缺少的书名。 说明文(出版意图、丛书的目录、作者简 介)责任编辑、装帧设计者名、书号定价等.有机地融入画面结构中.参与各种排 列组合和分割.产生趣味新颖的形式.让人感 到言有尽而意无穷。设计以及纸张很干净都是自己的美术设计,体旋律,铺垫节奏起伏,用知性去设置表达全书内涵的各类要素有人说,读者层次与素质不同.“阳春白雪,和者盖寡”,影响发行量。那么请看,甘肃的《读者》发行至今,从未设计过这类低俗封面,何以1991年发行150万,1994年上升至390万,雄居全国16开杂志之首;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杨东平的《城市季风》都不是依靠封面的广告诱惑而令“洛阳纸贵”的。尽管它们的装帧设计并不十分前卫和十分理想,但它们在流俗面前的洁身自好是值得倡导的。还有一本被尘封20多年的学术著作《顾准文集》,封而极其朴素,出版不久即在北京脱销。由此可见,封面的广告作用不是左右发行量的唯一因素,内容的精萃才是一本书的最出色的广告!作为一个从“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读者买书是看内容不是看你的封面!”等等歪曲书装设计功能的压力下挣扎过来的装帧工作者,无论从专业上、理论上、感情上都无意贬低书装设计的作用,而唯有更强烈的呼唤—本好书必须有一个好的装帧设计!要尊重那些好书,善待那些好书,为它们创造出独特的有意味的书的艺术形象是我们的责任。 曲高未必和寡。沉沦污浊争相媚俗的封面今天或许还有市场,明天就会被不断提高审美情趣的人们所厌弃。正像近年来一些园林景区原有的熊猫垃圾桶被那些与环境和谐的树根垃圾箱取代一样。“听音乐的耳朵是音乐创造的”,书籍艺术工作者的使命在于创造懂得欣赏美的大众,使广大读者时时接触情趣高超、形式优美的文化环境,使图书市场逐步过渡成一个美育的课堂。
评分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
评分第二章
评分转念的力量读书的好处有很多.给你介绍以下几点:1.可以使我们增长见识,不出门,便可知天下事.2.可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3.可以使我们变的有修养.4.可以使我们找到好工作.5.可以使我们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立于不败之地.......其实读书有很多好处,就等有心人去慢慢发现.最大的好处是可以让你有属于自己的本领靠自己生存。让你的生活过得更充实,学习到不同的东西。感受世界的不同。不需要有生存的压力,必竞都是有父母的负担。虽然现在读书的压力很大,但请务必相信你是幸福的。在我们国家还有很多孩子连最基本的教育都没办法享受的。所以,你现在不需要总结,随着年龄的成长,你会明白的,还是有时间多学习一下。新年快乐!新学年成绩更上一层楼。古代的那些文人墨客,都有一个相同的爱好-------读书.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每个人都做过的事情,有许多人爱书如宝,手不释卷,因为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那么,读书有哪些好处呢?1读书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量.多读一些好书,能让我们了解许多科学知识.2读书可以让我们拥有千里眼.俗话说的好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多读一些书,能通古今,通四方,很多事都可以未卜先知.3读书可以让我们励志.读一些有关历史的书籍,可以激起我们的爱国热情.4读书能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读一些有关写作方面的书籍,能使我们改正作文中的一些不足,从而提高了我们的习作水平.读书的好处还有一点,就是为我们以后的生活做准备.那么,读哪些书比较好呢?读什么书是根据自己的年龄段和自己的文化水平来做选择的.幼儿应该读一些启蒙类的书.如幼儿经典枕边故事,唐诗三百首等.34年级的小学生应该读一些漫画类,知识类,文学类的书.如儿童文学,中华上下五千年等。56年级的小学生应该读一些知识类,文学类,传记类的书。如女生日记,调皮的日子,百科全书等。在书的海洋里,我们领略到了匹诺曹的诙谐有趣走进了小兵张嘎的那个抗日年代,激起了无限的爱国热情你听,这是什么声音,啊,原来是巴黎圣母院里的那个敲钟人在敲钟呢啊,凤凰人,在我们的论坛里,我闻到了一股清新读书的好处有很多.给你介绍以下几点:1.可以使我们增长见识,不出门,便可知天下事.2.可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3.可以使我们变的有修养.4.可以使我们找到好工作.5.可以使我们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立于不败之地.......其实读书有很多好处,就等有心人去慢慢发现.最大的好处是可以让你有属于自己的本领靠自己生存。让你的生活过得更充实,学习到不同的东西。感受世界的不同。不需要有生存的压力,必竞都是有父母的负担。虽然现在读书的压力很大,但请
评分这本书不错,让我的很多观念得到改变,心灵得到净化
评分的确一本好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