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當代重量級社會思想傢
中央公論新社新書大奬
社會會改變嗎?又如何去改變?
想改變社會的人可能很多,但叉並不認為真能改變社會。即便選舉時去投票,即便自己當選政治傢,但如此就能改變社會嗎?這樣想的人應該不在少數。
從中,可以窺見這樣一種心情:有改變當前社會之心。卻並不認為交給政治傢就可以。既然自己參與也不會改變,於是就不參與政治。另一方麵,當看到示威遊行爆發時又會想,或許……也不是不可能……
社會,會因遊行示威而改變嗎?經常有報社記者問我:“遊行示威,又能改變什麼?”“相較於遊行示威,投票不是更好嗎?”。不組建政黨將手無縛雞之力不是嗎?”
似乎很多人認為,去投票,選齣議員、政黨,通過法律,這就是改變社會瞭。但就如《改變社會/大學譯叢》中提到的,這不過是誕生於18世紀至19世紀的代議製民主主義思維,若死抱不放。思路未免狹隘。
那麼成立非營利組織呢?創業呢?革命呢?是不是就能改變社會瞭?但這些也依然稍嫌狹隘,都不過是近200年來齣現的老套路。
那到底該怎麼辦呢?在迴答之前,我們有必要搞清楚,今天的日本到底在發生什麼?所謂的改變社會到底是指什麼?而這本書,就是要從曆史的、社會結構的,或思想的層麵,對上述問題進行思考。
小熊英二,1962年齣生於東京,東京大學國際社會科學專業博士。現任慶應大學綜閤政策學係教授。著述頗豐,有《1968》《民主與愛國》《日本人的境界》《單一民族神話的起源》《所謂日本》《我們現在在哪裏?——小熊英二時評集》《東北重建》《從邊境開始——東京/東北論》等。
第一章 當今日本身居何處
已成往事的“工業社會”
何謂工業社會
後工業社會
自由多樣的社會
年輕人的幸福指數之高齣人意料
日式工業社會
日式工業社會運轉失靈
問題因天災而暴露
核電事故與工業社會
因核電站事故而改變的蘇聯
補貼支撐下的核電
始於戰爭的電力市場管製
無人負責的體製
大限將至的核電産業
核電成本
核電,日本社會問題的象徵
日本已步入激變期
第二章 社會運動的變遷
工業社會初期的社會運動伽
道德主義與先鋒黨
新社會運動
“年輕人”和“女性”
後工業社會的社會運動
風險社會
“68年”與後工業社會
第三章 戰後日本的社會運動
日本社會運動的特點
戰後日本的“民主主義”
特點催生的弱點
日本社會運動中的道德主義
1960年反安保鬥爭與“共同體”
2000萬人大簽名
沒有“無黨派人士”的社會
戰爭體驗與戰爭記憶
“保護民主主義”
收入倍增計劃推齣,抗議浪潮消退
共同體的瓦解
學生會的變化
大學學生會與新左翼
何謂“宗派”
大學教育普及化引發不滿
新現實與舊意識的鴻溝
對高速經濟增長的睏惑
工業汙染與市民運動
越南戰爭
“戰後民主主義的欺瞞”
“全學聯”與全學共鬥會
“自由式運動”的局限
全學共鬥會運動的特點
新左翼與全學共鬥會
道德主義的弊端與危害
聯閤赤軍事件
由1970年代邁嚮1980年代
“昭和日本”的確立
對“經濟大國日本”的批判
反核電運動的曆史
1980年代的“脫核電新潮流”
日本的戰後“第三代”
“福島”之後
50年不遇的嚴重事態
“自由”階層的擴大
今後的社會運動
第四章 何謂民主主義
第五章 近代自由民主主義及其局限
第六章 探索不同以往的新形態
第七章 如何改變我們的社會
後記
《改變社會/大學譯叢》:
第五章 近代自由民主主義及其局限
這一章,讓我們的討論由古代的民主主義、王,過渡到我們今天正在思考的近代自由民主主義。介紹一下成為近代思想基礎的理性、科學、政治學、經濟學等的思維方式,分析一下它們如何結齣瞭代議製自由民主主義之果,又為何會在現代步入死鬍同。火藥與指南針
我們先由文藝復興說起。文藝復興,被視為人類進入自由時代的序幕,即建立於等級身份製度之上的中世紀秩序由此崩塌。當然,其最終被摧毀要一直等到法國大革命的爆發,但其開篇,卻是因“人的覺醒”而被賦予偉大地位的文藝復興。
等級身份製度的崩塌自然與各等級“代錶”根基的動搖密切相關,比如,基於教士、騎士、農民等級身份的“我們”消失瞭,國王、教會等已無力代錶所有人的聲音。人們不再認同這一製度之後,就開始摸索其他代錶模式,而最終抵達的,便是自由民主主義。
可這一切究竟為什麼會發生呢?其原因可謂眾說紛紜。有人說,是十字軍東徵及鼠疫的橫行削弱瞭中世紀秩序,也有人認為是源於經濟結構的變化。但歐洲各國自己的看法卻是,能代錶這一變化的起因的,是火藥、指南針與印刷術。
火藥催生瞭火槍及大炮,正是這兩件武器,為摧毀等級製度發揮瞭重大作用。此前人們認為,農民根本不可能戰勝騎士,這就是神的安排。但有瞭火槍之後,不擅劍術也不懂馬術的農民,也能將身經百戰的騎士打落於馬下瞭。其所帶來的衝擊是可怕的,世界觀開始動搖,“以下剋上”勢不可擋,齣身社會下層的軍官輩齣。
它就像今天的網絡一樣,是一項改變瞭整個世界的技術。當時的國王雖時不時禁止官方認可之外的火藥製造,卻並未奏效。日本的江戶幕府成功瞭,與閉關鎖國的體製一起,重新鞏固瞭被戰國時代動搖的等級秩序。但在地球另一端的歐洲,情形卻全然不同。
再就是指南針,它給中世紀經濟帶來瞭巨大變化,大航海的新時代就此開啓,商貿範圍大幅度擴大,積纍起巨大財富的商人地位得以提升。
最有名的,是買賣由亞洲運往歐洲的鬍椒的貿易。在沒有冰箱的中世紀歐洲,人們食用的是以鹽保存的醃肉,但超過一定期限之後,醃肉也會因發臭而無法食用,但撒上鬍椒之後臭味就會大減,而吃過撒瞭鬍椒的醃肉之後,不撒鬍椒就再難下咽瞭。如此一來,鬍椒可謂身價倍增,竟誇張到可以鬍椒換取同等重量黃金的地步。
指南針“指引”下的全球化貿易帶來瞭財富分配的重大變化。在中世紀歐洲,年年可得朝貢的耕地纔是各國的財富之源,而擁有這一財富的,則是身為領主的騎士階層與羅馬教廷,這一原有秩序被指南針摧毀瞭。在城市功能因全球貿易而轉化的水上之都威尼斯、金融之都佛羅倫薩,新興勢力抬頭,其以金錢募集的雇傭兵們,用重炮將騎士部隊逐一摧垮。正是從這裏開始,質疑舊有秩序及倫理的文藝復興運動興起,對中世紀秩序及權威的挑戰開始瞭。
……
想改變社會的人可能很多,但又並不認為真能改變。或者到底該怎麼做也並不清楚。即便選舉時去投票,即便自己當選為政治傢,但對此舉能改變社會持懷疑態度的人應該也不在少數。
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及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相繼發生後,爆發瞭多次脫核電遊行。《朝日新聞》的輿論調查(2011年12月30日晨刊)顯示:“大地震後想為社會盡一己之力的心情比以前強烈”的人約占71%,而麵對“遊行能否推動政治”的提問,44%的人迴答說“能”,特彆是20-30歲這一年齡層,占到50%。
但是,迴答“對參加遊行有抵觸感”的,整體占比為63%,在20-30歲年齡層中,為68%。‘有政治參與意願”的人則占37%。
在不想參與的原因中,占比最高的是“即便參與社會也並不會輕易改變”,為67%。可另一方麵,認為“交給現在的政治傢就可以”的卻僅有3%。
從中,可以隱約窺見這樣的一種心情:有改變當前社會之心,可就算自己參與也不會改變,於是就不參與政治。但另一方麵,當看到遊行爆發時又會覺得“或許也不是不可能……”
這種情況,我們又該如何解讀呢?社會會改變嗎?又如何去改變?
經常有報社記者問我:“遊行又能改變什麼?”“投票不是更好嗎?”“不組建政黨將手無縛雞之力吧?”“不過是滿足自我而已吧?”等。但說到底,所謂改變社會,到底指什麼呢?
似乎很多人認為,前去投票,選舉齣議員、政黨,通過法律,這就是改變社會瞭。但就如將在第四章中闡述的,這不過是誕生於18世紀至19世紀的近代代議製民主主義思維,若抱住不放,思路就未免狹窄瞭。那成立NPO(非營利組織)呢,創業呢?是不是就能改變社會瞭?但這也依然稍嫌狹窄,都是近20年,最多不過是約200年前齣現的陳舊套路。
那該怎麼辦呢?在迴答之前,我們有必要搞清楚的是,今天的日本到底在發生什麼?而本書整體而言,就是要從曆史的,社會結構的或思想的層麵,對上述問題進行思考。
全書共分七章。
第一章是對日本社會現狀的考察。其中將對作為社會運動主題於2011年浮齣水麵的核電問題在日本社會中的定位加以思考。
第二章要闡述的是隨著社會的變化,社會運動又是如何變化的。第三章是在此基礎上對戰後日本的社會運動史加以描述,並思考其現代①定位。
第四章至第六章,則要思考民主主義到底是指什麼,代錶選舉是怎麼迴事,發展到今天,這一製度又是如何寸步難行的。
這三章分彆選取瞭不同領域的部分內容,第四章是古希臘思想,第五章是近代政治哲學,第六章則是現代思想。看上去像在繞遠,但要探討僅靠“投票選舉議員”能否改變社會,就有必要通過這樣的迴顧和思考來拓寬思路。並且,這部分內容本身也是意想不到的有趣。
在前六章的基礎上,我們將在第七章再次迴到現代日本,並對投身社會運動時可能具有參考價值的若乾理論進行簡要的解說。
第四章至第六章均獨立成篇,對到底什麼是民主主義感興趣的讀者,可從這部分讀起。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吸引人,那種帶著歲月沉澱感的紙張紋理,配閤著冷靜而有力的字體排版,初次上手就給人一種嚴肅而又不失親和力的感覺。我注意到封麵的設計語言非常剋製,沒有使用那種嘩眾取寵的色彩堆砌,而是選擇瞭沉穩的大地色係,這似乎在暗示著書中所探討的主題並非輕浮的流行觀點,而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重量級議題。雖然我還沒有完全沉浸於正文的論述之中,但僅憑這種“未讀先知”的視覺暗示,就已經成功地勾起瞭我對內容的好奇心。它不像那些常見的暢銷書那樣,試圖用誇張的標題和封麵來瞬間抓住眼球,而是采取瞭一種更接近學術前沿齣版物的姿態,散發著一種“內功深厚”的氣場。尤其是扉頁上那幾句簡短的引言,文字的密度和精確性,讓我立刻意識到,這絕非泛泛而談的雞湯讀物,而是需要我拿齣筆記本,仔細梳理邏輯脈絡的深度文本。這種對細節的把控,讓閱讀的期待值一下子被拉高瞭不少,真想快點翻開第一頁,看看作者如何用文字的磚瓦,構築起他想要革新的思想殿堂。
評分最近讀瞭幾本關於社會轉型和結構性變革的著作,大多停留在宏觀的理論構建上,讀完後總覺得缺少瞭一股“落地”的力量,仿佛一切都漂浮在雲端。這本書的引人入勝之處在於,它似乎在用一種非常寫實甚至略帶粗糲的筆觸,描繪瞭諸多現實的切麵。我從目錄中初步窺見瞭一些具體案例的影子,那些議題的選取非常精準,直擊當代社會治理中那些最令人頭疼的“硬骨頭”。我尤其對其中提到的一些微觀實驗和社區行動的描述産生瞭濃厚的興趣,這錶明作者的視野並非僅僅停留在頂層設計,而是深入到瞭基層運作的脈絡之中。這種從細微處觀察,再由點及麵的分析方法,是真正有價值的社會學研究的標誌。它不像某些作品那樣熱衷於提齣一個宏大的、包羅萬象的解決方案,反而更傾嚮於展示“如何一步一步地推動改變”,這種腳踏實地的態度,讓人倍感信服和鼓舞。期待書中能有更多詳實的田野調查數據支撐這些論斷,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哲學思辨的層麵。
評分在翻閱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和參考資料方麵的處理非常審慎和紮實。這不僅僅是羅列瞭一堆名字和文獻,而是能看齣他是在構建一個多學科交叉的知識網絡。從曆史學的縱深分析,到經濟學的模型解讀,再到心理學對群體行為的洞察,所有的引用似乎都服務於一個核心的目的:為“改變社會”提供一個多維度、無死角的認知框架。這種跨學科的視野,讓整本書的論證立體感十足,避免瞭單一學科視角帶來的局限性和片麵性。對我而言,閱讀一本好書,不僅是吸收新觀點,更是學習一種思考世界的方式。這本書似乎正是在教我如何用更廣闊的鏡頭去審視我們所處的這個復雜係統,如何識彆那些隱藏在日常錶象之下的驅動力。這種方法論上的啓迪,其價值甚至超越瞭書中所提齣的具體觀點本身。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一種強烈的“被賦權”的感覺,它並非隻是在分析問題有多麼棘手,或者社會弊端有多麼根深蒂固,而是更著重於探索“可能性”的空間。我欣賞作者在行文中流露齣的那種堅定的樂觀主義精神——不是盲目的天真,而是基於對現實深刻理解後所提煉齣的、具有建設性的希望。它似乎在不斷地提醒讀者,即便是最龐大、最僵化的結構,也必然存在著可以被觸動和調整的張力點。讀完它,我感覺自己不再是一個被動接受社會現狀的旁觀者,而是一個有能力去識彆變革契機、並可能參與到微小推動中的行動者。這種將閱讀體驗轉化為內在驅動力的作品,纔是真正具有時代價值的。它讓人期待,在閤上書本之後,自己看待日常互動和公共事件的目光,會變得更加銳利和富有遠見。
評分不得不說,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有一種令人耳目一新的張力。它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又避免瞭那種令人昏昏欲睡的術語堆砌。我試讀瞭開篇的幾個段落,作者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好,時而迅捷如電,直擊要害;時而又放緩語速,如同老者在燈下娓娓道來一個復雜的故事。這種敘事上的高低起伏,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沉浸感。它沒有采用那種高高在上的說教口吻,反而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引導者,邀請讀者一同進入一個充滿挑戰性的思想迷宮。我個人非常欣賞這種將復雜的社會理論以清晰、甚至帶有某種文學性的筆觸呈現齣來的能力。這對於非專業讀者來說無疑是福音,意味著晦澀的議題不再是知識壁壘,而是可以被輕鬆跨越的門檻。這種“可讀性”與“深刻性”的完美平衡,是很多試圖影響公共討論的著作難以企及的成就。
評分發個關乎嘿嘿不不不就斤斤計較
評分《歪小子斯科特》係列的作者,給我們來帶來瞭今年最令人享受的圖像小說,我敢打賭,你會一口氣從頭讀到尾
評分快遞小哥兒,送貨很及時,態度也非常好!
評分活動購入,價格實惠。。。。。。
評分非常通俗的書,很受啓發,好評,京東就是快!
評分好書推薦給大傢
評分《歪小子斯科特》係列的作者,給我們來帶來瞭今年最令人享受的圖像小說,我敢打賭,你會一口氣從頭讀到尾
評分論述清晰,裝幀精美
評分好書,最近天氣好正好看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