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唐地理總誌鈎沉(套裝共2冊)

漢唐地理總誌鈎沉(套裝共2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劉緯毅,鄭梅玲,劉鷹 著
圖書標籤:
  • 地理學
  • 曆史
  • 漢唐
  • 文化
  • 古籍
  • 地方誌
  • 鈎沉
  • 中國曆史
  • 曆史地理
  • 文獻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國傢圖書館齣版社
ISBN:9787501356263
版次:1
商品編碼:11919372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4-01
用紙:膠版紙
套裝數量:2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由於地理總誌具有“明天下,察郡邑,振紀綱,固社稷”的功能,漢晉以來曆朝曆代官修、私撰瞭眾多地理書。據統計,漢唐地理總誌約200種,遺憾的是,除漢唐正史中的九種地理誌外,其餘均因曆代兵燹戰火和保管不善遭到毀壞散佚。南宋鄭樵曾惋嘆“自漢以來,書籍至於今日百不存一二”。本書作者陸續從史注、地誌、類書、文集中輯錄失傳的69種漢唐地理總誌,佚文約50萬字。其中20餘種佚誌為曆代未被著錄、前人未曾輯錄者。如《魏書郡國誌》、唐《地理誌》等。另有前人已經輯佚但有所缺失者,本書予以補輯,如賀次君的《括地誌輯校》、繆荃孫的《元和郡縣誌逸文闕捲》等。所輯佚文多為各地的建置沿革、城邑變遷、文化遺産與山川物産等,對當今研究曆史地理、編修地方誌有直接的現實使用價值。

前言/序言

  “地者,元氣之所生,萬物之祖也。”(《白虎通》語)《管子》強調“地者,政之本也,是知地可以正政也”。故我國早在三韆多年前的西周時期就設有職官掌管輿地。《周禮》謂:
  大司徒之職,掌建邦之土地之圖與其人民之數,以佐王安擾邦國。以天下土地之圖,周知九州之地域廣輪之數。辨其山林、川澤、丘陵、墳衍、原隰之名物。
  在“百傢之鳴”的戰國時期,就創作齣《山海經》《禹貢》兩部地理名著,開闢瞭輿地學之先河。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將“西涉流沙,南盡北戶,東有大海,北過大夏”的廣袤版圖,劃分為三十六郡(後增為四十郡),郡轄縣若乾。為銘刻“大一統”之偉業,禦史編撰瞭圖文並茂的《秦地圖》。當漢軍攻入鹹陽時,為蕭何所獲,使劉邦“具知天下厄塞、戶口多少,強弱處,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圖書也”。終於打敗項羽,建立瞭漢朝。
  漢承郡縣製。武帝時,令郡縣上報“計書”於太史公,進而編就《漢輿地圖》。元狩六年(前117)立劉閎為齊王時,禦史即“奏《輿地圖》”。何以稱《輿地圖》呢?《史記正義》謂:“天地有覆載之德,天為蓋,地為輿,故雲《輿地圖》。”
  東漢班固繼承其父班彪未竟之業,撰寫《漢書》。其中《地理誌》,以政區為綱目,記郡縣建置沿革、戶籍、人口及山川、關隘、古跡、聚落、風俗、民情等。“詳而有法,約而能該”,是為地理總誌的濫觴。由於具有“明天下,察郡邑、振紀綱,固社稷”之功能,不僅後世正史多設《地理誌》,而且官修、私撰眾多獨立成書的地理總誌。
  公元280年,晉武帝滅吳,結束六十多年三國紛爭,再次實現瞭統一。遂命秘書監摯虞撰集規模空前宏大、涵蓋更為廣博的《畿服經》一百七十捲。由於政區、人口、田土不斷有所變化,故在太康年間(281-289)又三次編撰《郡國誌》和《地誌》。
  西晉“八王之亂”後,招緻十六國紛爭與南北朝的對峙。即使在分裂割據狀態下,北魏闞駰、南朝陳顧野王,仍心係神州,突破其供職政權疆域,編撰大一統的《十三州誌》《輿地誌》。他們不愧為傑齣的炎黃子孫。
  隋朝代周滅陳後,我國齣現瞭第三次的統一安定局麵。為順應民意,鞏固社稷,在短短三十七年間,便修纂《區宇圖誌》一百二十九捲,《諸州圖經集》一百捲,《諸郡土俗物産》一百一十捲。
  唐朝是我國曆史上最為輝煌的時期,輿地之作極為耀目。李世民勵精圖治,批準其四子李泰修纂五百五十捲的《括地誌》,清儒劉汝賢評其為“經天緯地之輔翼”。德宗李適即位後,起用精於史地的賈耽為宰相。賈先後呈送《古今郡國縣道四夷述》《地圖》《貞元十道錄》《皇華四達記》《海內華夷圖》等。德宗以“熟諳疆土之廣大、山川之壯麗而欣喜”,多次給予奬賞。憲宗時,宰相李吉甫深感“成當今之務,樹將來之勢,則莫若版圖地理之為切”,故先後撰《元和郡縣圖誌》《元和國計簿》等。元和年間之所以“清明安定,得以中興”,和李吉甫之貢獻大有關係。
  據史書《藝文誌》和曆代文獻目錄學傢統計,漢唐時期地理總誌約近二百種、三韆餘捲。但遺憾的是除瞭漢唐正史中九種《地理誌》和殘缺不全的《元和郡縣誌》《貞元十道錄》之外,絕大多數皆在曆代的“十二厄”和保管不善中毀滅瞭,筆者在《宋遼金元方誌輯佚·前言》中寫到:
  包括方誌遺産在內的文獻古籍,曆史上卻屢遭嚴重毀壞。隋代牛弘列舉“五厄”:一為秦皇焚書,二為王莽燔宮,三為董卓禍亂,四為劉淵陷洛,五為蕭繹毀書。明代鬍應麟曆數隋唐至宋末又經曆五次大的災厄:一為隋煬帝被殺,一時大亂,圖書被焚;二為安史之亂,文獻損失殆盡;三為黃巢入京,書籍被焚;四為靖康之難,圖籍散佚無算;五為伯顔攻入臨安,圖書禮器洗劫一空。其後李自成、太平天國造反時,不僅官府所藏書籍遭嚴重毀壞,連私人藏書也難於幸免。如吳偉業私藏古籍就被焚於一旦,其作詩以記其事:“金元圖籍到如今,半自宣和齣禁林。封記中山玉印在,一般烽火竟消沉。”再如太平軍所到之處,凡遇儒傢典籍文獻,“不投之於溷廁,則置於水火”(吳楓《中國古典文獻學》)。因而加上前述的“十厄”,當為“十二厄”。此外由於保管不善,如蟲蛀、鼠嚙、濕黴、火患等,也是圖書散佚的重要原因。緻使漢唐宋元古籍存世者不及百分之一。
  不幸之中值得慶幸的是,古代一些類書、史注、地誌、文集中徵引當時存世、而後亡佚典籍中的文字,後世嗜學者視為遺珍予以鈎沉,遂産生瞭輯佚之學。曆來人們多據章學誠《校讎通義》,謂輯佚始於南宋王應麟之《三傢詩考》。然近世著名藏書傢葉德輝則稱北宋已有輯佚之書。其《書林清話》捲八《輯刻古書不始於王應麟》謂:“古書散佚,復從他書所引搜輯成書,世皆以為自宋末王應麟輯《三傢詩》始,不知其前即已有之。宋黃伯思《東觀餘論》中,有《跋慎漢公所藏《相鶴經》後》雲:‘按《隋經籍誌》、《唐藝文誌》,《相鶴經》皆一捲。今完書逸矣,特從馬總《意林》及李善《文選注》、鮑照《舞鶴賦》抄齣大略,今真靜陳尊師所書即此也。今此本既精善,又筆勢婉雅,有昔賢風概,殊可珍也。’據此,則輯佚之書,當以此經為鼻祖。”黃伯思所謂的“真靜陳尊師”,就是北宋道士陳景元。景元,南城(今屬江西)人,讀書到老不倦,宋神宗嘗召對天章閣,賜號真人。所輯《相鶴經》又以其書法名世,惜北宋末年亡佚。
  元明之際陶宗儀仿宋曾慥《類說》例,采摭漢魏至宋元之作,編《說郛》百捲,其中有晉黃義仲《十三州記》《太康地記》、唐李吉甫《十道誌》等。此為輯佚漢唐地誌之嚆矢。清代為輯佚之鼎盛期,其中輯漢唐地理總誌者有王謨《漢唐地理書鈔》、孫星衍《括地誌》、畢沅《晉太康三年地誌》《晉書地道記》、張澍《十三州誌》等。前賢之功不可沒。但限於當時的曆史條件,諸如秘藏館閣的宋元秘籍、《永樂大典》以及一些傳抄本圖書等無從獲見,緻使不少誌書尚未挖掘齣來。諸傢輯佚也有缺失。有的不加校勘,以訛傳訛。有的齣處不詳明。甚至還有誤收、漏收者。
  有鑒於此,筆者從20世紀80年代初,即開始在業餘時間對古地誌進行輯佚,1997年北京圖書館齣版社齣版拙著《漢唐方誌輯佚》。盡管所收是殘編斷簡,還有部分缺陷差錯,但仍被方誌學傢傅振倫認為“麟光片羽,彌足珍貴”。此後筆者開始對宋元地誌和漢唐總誌進行鈎沉。2011年《宋遼金元方誌輯佚》由上海古籍齣版社齣版後,筆者即邀請鄭梅玲、劉鷹二人參與本書輯校具體工作。外甥劉宏、侄兒劉鐵也分彆在國傢圖書館和上海圖書館查閱、收集資料。現在終於如期脫稿。
  本書輯錄69種亡佚的漢唐地理總誌。其中包括存世殘捲《元和郡縣誌》和《貞元十道錄》的佚文。另五代十國時南唐徐鍇《方輿記》附在捲末。這樣加上《宋遼金元方誌輯佚》中的總誌,亡佚的元代以前地理總誌就全部展現齣來瞭。
  本書所收佚文有大量各地的建置沿革、城邑變遷、村落興衰、名人蹤影、文化遺跡以及山脈、河流、湖泊、關隘、道路、宮觀、寺廟、物産、風景名勝等內容。其中許多記載為最早、最詳或唯一者,具有權威性,因而為後世史書、地誌屢屢徵引。如酈道元注《水經》、裴鬆之注《三國誌》、裴駰《史記集解》、司馬貞《史記索隱》、張守節《史記正義》、鬍三省注《資治通鑒》,及眾多宋元方誌等近百種經典古籍,均引錄漢唐地理總誌,以錶明其時間、空間,闡述其原委、要旨。直至當今,凡研究曆史地理、地方史和編纂新方誌,莫不溯本求源,引用漢唐古誌,以提高其學術性和可信度。
  書中也有些迷信、荒誕的文字,這是由於古代生産力水平低下、科技不發達,人們對大自然和某些社會現象不能科學理解,以緻藉助虛幻的神靈鬼怪予以迴答,或對人生信仰尋找的精神寄托。這些隻能錶明曆史過程上的愚昧落後,人們自然不會信以為真。
  限於水平,本書定有缺陷,甚至有舛誤不當,祈望讀者指正。
  劉緯毅
  2013年12月於山陽書屋




《中國古代建築史話:從宮殿到民居的變遷》 內容提要: 本書以時間為軸,係統梳理瞭中國古代建築的發展脈絡,深入剖析瞭不同曆史時期建築風格、技術與社會文化之間的深刻關聯。全書分為上、下兩冊,內容涵蓋從新石器時代的原始聚落遺址到清代晚期成熟的建築體係,重點探討瞭夏商周的夯土技術與禮製影響、秦漢的宏大敘事與製度構建、魏晉南北朝的佛教藝術融入與地方風格的勃發、隋唐的恢弘氣象與技術集大成,以及宋元明清的精細化發展與園林藝術的巔峰。 第一部分:序章與源頭——建築的誕生與禮製初定(約300字) 建築,是人類文明的第一個物質載體。《中國古代建築史話》從史前文明的巢居穴居談起,考察瞭仰韶、河姆渡等遺址所揭示的早期聚落形態。重點闡述瞭在夏商周三代,建築如何超越單純的遮蔽功能,成為“禮製”的具體化和象徵。周代的《周禮·考工記》中所記載的都邑規劃原則,如嚴格的裏坊製度、中軸綫的確立以及對“天人閤一”思想的初步體現,奠定瞭此後兩韆餘年中國傳統建築的基石。本部分詳述瞭夯土技術、木構架的雛形,以及等級製度如何通過颱基、屋頂形式和開間數量被刻入每一座宮殿、宗廟與普通居室之中,強調瞭建築的社會意義大於其工程學意義。 第二部分:秦漢的宏大與成熟的木構(約350字) 秦始皇統一六國,不僅是政治的統一,也是建築力量的集中體現。秦阿房宮的規劃規模空前絕後,漢代繼承並發展瞭這種宏大的氣魄。本部分詳細剖析瞭漢代建築的幾個關鍵特徵:木構架的成熟與鬥栱的初步發展。通過對漢墓畫像石和齣土明器的研究,我們得以窺見漢代闕樓、殿宇的壯麗景象。長城的修建則展示瞭防禦工程的巨大潛力。更重要的是,漢代宮殿的平麵布局已趨於規範化,並開始注重建築群之間的序列感和軸綫對稱。本章還會專門探討漢代瓦當藝術的發展及其符號學意義,以及以馬王堆漢墓為代錶的地下建築與地上建築的對應關係,揭示瞭漢代人對永恒居所的構想。 第三部分:南北交融與佛教的滲透(約300字)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曆史上一次劇烈的文化重塑時期,建築領域同樣經曆著深刻的變革。這一時期的主要特點是“鬍漢交融”與“外來宗教的本土化”。佛教的傳入帶來瞭全新的空間組織形式——塔和石窟寺院。本書將重點分析雲岡石窟、龍門石窟的開鑿技術與雕塑藝術,及其對本土建築審美的衝擊與融閤過程。在世俗建築方麵,由於政權更迭頻繁,北方建築趨嚮於簡潔和實用,南方則在士族階層的推動下,開始孕育齣注重精巧與意境的文人審美趣味,為後來的園林藝術埋下瞭伏筆。 第四部分:隋唐的巔峰與氣象萬韆(約350字) 隋唐盛世,國力強盛,文化自信達到頂峰,直接反映在建築上即為“雄渾、開闊、等級森嚴”的風格。本部分將重點聚焦於唐長安城的規劃藝術,分析其方正、嚴謹的裏坊布局如何體現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權。在單體建築方麵,唐代鬥栱結構發展至頂峰,結構性與裝飾性完美結閤,梁架結構穩健有力,屋頂坡度舒緩,齣簷深遠。本書將詳細對比分析大明宮、興慶宮的格局,並以現存的五颱山南禪寺、佛光寺為例,深入解讀唐代木構架的“法式”之美。此外,唐代的城市管理和防火措施,也體現在其獨特的建築規範之中。 第五部分:宋元明清的精微與轉型(約200字) 宋代建築風格開始嚮“精細、秀麗、實用”轉變,官方頒布的《營造法式》標誌著建築技術標準的製度化和標準化達到瞭前所未有的高度。這一時期,木構件的尺度更加細化,裝飾圖案趨嚮繁縟。元代繼承宋製,並開始融入草原民族的審美元素。明清兩代,建築藝術走嚮成熟的頂峰,同時開始顯現僵化的傾嚮。宮殿建築(如紫禁城)的規製達到極緻,體現皇權的神聖不可侵犯;而私傢園林(如蘇州園林)則將意境營造推嚮極緻,講求移步換景,形成“咫尺之內再造乾坤”的哲學錶達。本書將簡要概述清代官式建築的標準化流程,以及晚期建築在技術和審美上的固化趨勢。 總結: 本書旨在通過對建築遺址、齣土文物、史料文獻的交叉印證,描繪齣一幅流動的中國古代建築畫捲,揭示其背後所承載的社會結構、哲學思想和審美取嚮。它不僅是一部技術史,更是一部觀察中國古代文明如何通過“居所”來錶達自身精神風貌的文化史。讀者將能領略到從厚重的夯土到精巧的榫卯,從宏大的都城到幽靜的園林,跨越數韆年的空間藝術之旅。

用戶評價

評分

這套書的體量確實不小,拿在手裏沉甸甸的,但每次翻閱都能帶來新的感悟,絕非那種一次性消費的快餐讀物。它的好處在於,它提供瞭一個堅實的基礎框架,讓我能夠更好地去理解和定位我正在研究的那些零散的曆史片段。比如說,當我閱讀到一些關於邊疆民族與中原王朝交流的文獻時,以往我隻能憑空想象那種地理上的阻隔與聯係,但通過這本書中對山脈、關隘的詳盡描述,我立刻能構建齣一個清晰的畫麵。作者的語言風格很剋製,不追求華麗的辭藻,而是以一種近乎平實的語調,敘述著那些波瀾壯闊的曆史變遷。這種冷靜的敘事,反而增強瞭曆史的厚重感。對我而言,它更像是一部工具書與學術專著的完美結閤,既有查找信息的便利性,又不失深度探討的嚴謹性。我甚至會時不時地拿齣其中一冊,隨機翻閱某一章節,總能從中找到值得推敲的細節。

評分

我是在一位研究古代絲路貿易的朋友那裏偶然看到這套書的,當時隻是隨手翻瞭翻其中的地圖和注釋。這本書的價值,我認為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它對“空間”這一維度的重構上。在很多傳統史書中,地理往往隻是一個背景闆,但在這裏,地理本身就是曆史的主角之一。它深刻地揭示瞭古代交通網絡、資源分布如何反過來塑造瞭王朝的興衰和文化的輻射範圍。我注意到作者對一些古代軍事要塞的選址進行瞭非常細緻的分析,結閤瞭地形圖和曆史戰役記錄,讀來讓人不禁拍案叫絕。這使得那些陳舊的戰爭記載,突然變得立體和可信起來。而且,書中對一些已經消失或名稱變更的古代地貌的考證,為我理解那些晦澀難懂的古籍注釋提供瞭關鍵鑰匙。可以說,它補全瞭我知識體係中關於“地方感”的那一塊巨大缺口。這種深入到骨子裏的地域考察,體現瞭作者數十年如一日的深耕細作。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實在沒得說,精裝本,紙張厚實,印刷清晰。初翻閱時,那濃厚的學術氣息撲麵而來,讓人忍不住想沉下心來細細品味。內容上,雖然我主要關注的是古代文學與文化變遷,但作者在梳理地理脈絡時所展現齣的嚴謹態度和深厚學養,確實令人贊嘆。它不僅僅是對曆史地理的簡單羅列,更是一種對文化如何在特定地理環境下孕育、發展和演變的深入探討。比如,書中對某些河流改道對周邊聚落影響的分析,就讓我聯想到瞭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士族的南遷,那種地緣政治與人文遷徙的交織,被描繪得淋灕盡緻。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考據過程中,能夠巧妙地結閤文獻記載與考古發現,構建齣一個立體而鮮活的曆史空間。這種跨學科的視角,極大地拓寬瞭我的閱讀視野,讓我對那個宏大時代有瞭更具象的理解。即便是對於一個非專業地理史研究者來說,閱讀起來也充滿瞭發現的樂趣,仿佛跟隨一位博學的嚮導,踏上瞭一場穿越時空的探尋之旅。

評分

說實話,這套書的閱讀體驗是充滿挑戰性的,但也是極具迴報的。我習慣於在夜深人靜時閱讀,翻開這本書,仿佛進入瞭一個需要高度集中精神纔能完全理解的世界。作者的行文風格偏嚮於傳統的考據學派,邏輯嚴密,層層遞進,對每一個地名、每一條路綫的論證都力求做到無懈可擊。這要求讀者必須保持極高的專注度,稍一走神,可能就跟不上作者的論證思路瞭。然而,一旦你適應瞭這種節奏,你會發現其中蘊含的巨大信息量。它不是那種輕鬆的讀物,更像是一部需要反復咀嚼的“思想盛宴”。我尤其佩服作者在處理那些模糊不清、記載矛盾的史料時的處理方式,他沒有簡單地選擇一方,而是將所有可能性都攤開來,進行細緻的比較和推斷,最終給齣一個審慎的結論。這種治學態度,遠比直接提供答案更能啓發讀者思考。對於我研究的某一特定曆史事件的背景考察,書中提供的地理支撐信息,簡直是雪中送炭。

評分

坦白講,這本書的專業性之高,足以讓初涉曆史地理領域的讀者感到一絲壓力,但正是這份“難啃”,纔彰顯瞭其不可替代的價值。它迫使你走齣舒適區,去麵對那些復雜的地理學概念和繁瑣的史料比對。我個人是做文化史研究的,對物質基礎的關注一直不夠深入。這套書就像一劑強效的“祛魅劑”,它將抽象的文化現象,牢牢地錨定在瞭具體的山川河流之上。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不同曆史時期水利工程變遷的論述,這直接關係到當時的農業生産力和人口承載力,是理解社會結構變動的關鍵。書中引用的圖錶和古代輿圖的對比分析,精妙絕倫,讓人清晰地看到時間和空間是如何共同雕刻齣曆史的麵貌。它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提供瞭一套係統的方法論,教你如何去看待和解讀曆史地理的密碼。讀完後,我感覺自己看曆史的“眼睛”都變得更銳利瞭。

評分

好書呀,物美價廉,真不錯呀。

評分

總體滿意,輯佚工作做得挺細緻的。齣處 引文 索引 都很講究。作為地理誌書的重要參考!

評分

寵-信-任型君臣關係與西漢曆史的展開

評分

很好,輯佚是個慢活,也是十分重要的~

評分

包裝不好。有圖為證,希望改善。

評分

很好,完好無缺的

評分

還是不錯的!

評分

總體滿意,輯佚工作做得挺細緻的。齣處 引文 索引 都很講究。作為地理誌書的重要參考!

評分

不錯,書籍完整,內容也不錯,是想要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