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原版】台版 中國顏色 黃仁達 聯經 中国东方傳統美學 色彩图案色卡纹样

【中商原版】台版 中國顏色 黃仁達 聯經 中国东方傳統美學 色彩图案色卡纹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国传统美学
  • 色彩
  • 图案
  • 纹样
  • 设计
  • 文化
  • 艺术
  • 联经出版
  • 黄仁达
  • 中商原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华商务进口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9570839272
商品编码:1115375902

具体描述

《中國顏色》

作者:  黃仁達

出版社: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2011/12

ISBN:  9789570839272

語言:中文繁體   

頁數: 280頁(彩圖)(软精)

裝訂:平裝 

 


內容簡介:


本中國經典百色的寫真書。

9大色系,100種顏色,200多張圖片。

推薦給喜好文化、歷史、旅遊、攝影、設計的生活美學家。

原來在生活中,我們早就不知不覺見證了中國精采顏色。

人類的文化和生活繽紛多彩。本書搜羅了九大類、一百種中國顏色,配上精采的照片和顏色故事,

與你一起發現不同的光景和意義。

」,貫穿整部華夏歷史的深厚底色,象徵吉祥、喜慶、婚嫁與熱鬧。

玄黃」,華夏先民*早認定為盤古初開時混沌天地的原始色彩,也代表了嚴肅、隆重、正面的涵

義。

」,是中國庶民階級的色彩。

」,大自然裡充滿了恣意比例調和的綠,在漢民族色彩史中,卻曾經屬於賤色。

」,曾經為龍袍所,也是道教尊崇的顏色。

中國顏色盡在生活中。



作者簡介:


黃仁達(YAN T. WONG),畢業於加拿大多倫多安大略藝術學院(Ontario College of Art)。

曾任職多倫多廣告公司美術指導/香港電影策劃/臺灣有線電視台美術部經理。

現從事廣告設計,旅遊及寫作。

已出版書品:《小二,再來一杯啡》/《酗巴黎》/《巴黎逛街地圖》/《北京逛街地圖》/《上海逛

街地圖》/《東京逛街地圖》等共13本。




序:

色彩源於大自然,華夏先民從觀察天地運行間,日出日落和時序更迭的自然景色中,得出赤、青、

黃、白、黑為滋生宇宙大地色彩的五種基本色調的觀念,從而建構出「五色觀」色彩理論。有關

「五色」概念的記載,*早見於上古文獻、專事記錄舜和禹、皋陶對話的《尚書?益稷》中。古人

另外又根據土、木、火、水、金(五種構成宇宙萬物的基本要素)的五行法則而定出東、南、西、

北、中五個方位,並與顏色建立關係;又把權勢地位、哲學倫理、禮儀宗教等多種觀念融入色彩

中,漸漸整合出一套獨樹一格的色彩文化系統,*後成為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的傳統色彩文化是歷代政治、經濟、社會風情、文學藝術、民俗節慶,以及思想觀念與審美標

準的反映,內涵多彩豐富,同時應用範圍又十分廣泛。千百年以降,漢民族從服飾、建築、繪畫、

書法、玉器、瓷器、工藝、家居擺設,以至生活飲食及漢醫藥理等傳統文化的各方面,均與色彩沾

上了關係,亦顯示出前人對色彩的重視。

中國自西元前約十一世紀時的周朝開始,賦予色彩特殊的含義,把色彩分為「正色」和「間色」兩

類;其中「正色」即前述的五色,而「間色」則由 不同的「正色」以不同的比例調和而成,歸屬

為次要的顏色,故又稱為「閒色」。戰國時期《孫子兵法?勢篇》曾指出:「色不過五,五色之

變,不可勝觀也。」意即色彩可千變萬化、多不勝數,但始終離不開「五色」。可見這「正色」和

「間色」的說法,與現代光學中的紅、綠、藍「三原色」理論(註1)和印刷術中的青藍、洋紅、

黃、黑四色彩印原理(註2)很類似;即古人很早就意會到色彩的結構模式,只是在當時缺乏科學

實驗的基礎。

中國傳統顏色繽紛七彩,色澤涵蓋領域與層面寬廣細膩,且各色又分別傳遞不同的思想和意義。本

書在爛漫的色彩世界中,挑選出一百種自古流行至今,依舊發揮強大影響力,以及仍活用於現代華

人社會生活中的重要顏色;並對每種色彩的源頭出處、沿用歷史、應用特色,以及在政治、社會、

文化上的含義進行系統式解讀。

為了介紹及闡述的方便,本書引用了現代色彩學理論中的四個基本專有名詞,即:色相、明度、彩

度及色階(註3)來加以輔助說明。另外每種顏色又附上提供示範及參考用的彩印色票,並分別標

示各色彩的四色混合調色比例(範例說明見右圖),以方便讀者辨色鑑賞,同時瞭解中華色彩知

識,感受傳統東方色彩之美。




目  錄:

前言

〔赤〕
1. 赤色
2. 紅色
3. 赭色
4. 朱色
5. 朱砂/辰砂
6. 丹色
7. 銀朱色
8. 絳色
9. 茜色
10. 胭脂
11. 蘇枋色/木紅色
12. 石榴紅
13. 牡丹色
14. 朱槿色
15. 暮色
16. 玫瑰紅
17. 曙色
18. 紅梅色
19. 桃色

〔黃〕
20. 黃色
21. 土黃色
22. 梔子色
23. 檗黃色
24. 柘黃
25. 明黃
26. 雌黃
27. 鉛黃/密陀僧
28. 琉璃黃
29. 藤黃
30. 鵝黃
31. 緗色
32. 萱草色
33. 琥珀色
34. 金黃色

〔藍〕
35. 藍色
36. 靛藍
37. 吳須色
38. 青花藍/蘇麻離青
39. 湛藍
40. 群青色
41. 石青色
42. 景泰藍
43. 紺色
44. 孔雀藍
45. 琉璃藍
46. 陰丹士林
47. 霽色
48. 天青
49. 縹色
50. 秘色

〔綠〕
51. 綠色
52. 草綠色
53. 蒼色
54. 銅綠
55. 祖母綠
56. 石綠
57. 翡翠色
58. 青翠色
59. 碧色
60. 鸚鵡綠
61. 柳色
62. 蔥綠
63. 竹青色
64. 豆綠
65. 艾綠

〔紫〕
66. 紫色
67. 葡萄色
68. 茄子色
69. 紫砂色
70. 紫藤色
71. 青蓮色
72. 藕合色

〔褐〕
73. 褐色
74. 醬色
75. 茶色
76. 玳瑁色
77. 棕色
78. 香色
79. 黃櫨色

〔白〕
80. 白色
81. 練色/素色
82. 粉色
83. 瓷白色
84. 鉛白/胡粉
85. 月白色
86. 玉白色
87. 雲母白

〔灰色〕
88. 灰色
89. 灰白色
90. 青灰色
91. 銀灰色
92. 銀鼠灰
93. 銀色

〔黑色〕
94. 黑色
95. 玄色
96. 墨色
97. 漆黑
98. 皂色
99. 烏黑
100. 黛色

重要參考資料/推薦閱讀
色名索引

 









 


典籍中的光影流转:中国传统纹饰与色彩的深度探析 本书并非专注于特定某本图书的复述,而是致力于打开一扇通往中国传统美学殿堂的宏大窗口,聚焦于其核心构成要素——色彩、纹饰与图案——的演变、内涵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应用与嬗变。 我们将穿梭于数千年文明的脉络之中,以一种近乎考古的严谨与对艺术的热忱,细致描摹那些沉默却有力的视觉符号。 第一章:色彩的哲学与宇宙观——从五行到宫廷的色谱 色彩在中国文化中,从来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愉悦,它承载着深厚的哲学思想与宇宙秩序的认知。本章将系统梳理中国传统色彩体系的基石。 1.1 五色观的构建与宇宙秩序: 追溯至先秦,色彩与五行学说(金、木、水、火、土)紧密结合,形成了“青、赤、黄、白、黑”的基础色谱。我们将深入探讨每种颜色在古代哲学中所代表的方位、季节、德行乃至五脏的对应关系。例如,“黄”如何从大地之色升华为帝王之色,其间蕴含的政治哲学意涵。探讨“黑”如何从朴素的深沉色调演变为礼制中的庄重象征。 1.2 染料的奥秘与技术传承: 色彩的生命力在于其物质基础。本章将剖析古代染料的采集、提炼与固定技术。从矿物颜料(如朱砂、石青、石绿)的开采难度与价值,到植物染料(如靛蓝、茜草、苏木)的季节性采集与复杂的复染工艺。特别将关注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丝绸与陶瓷上釉技术对色彩表现力的极大提升,以及这些技术如何影响了当时的审美风尚。 1.3 礼制、等级与色彩的禁锢与解放: 色彩是社会等级最直观的标识。我们将细致考察不同历史时期对特定色彩使用权的严格规定。从汉代服饰的颜色限制,到明清官服补子的等级色彩划分,色彩成为一种无声的“权力语言”。然而,在艺术领域,如文人画的水墨晕染、道教壁画的神秘色彩运用,又展现了对官方规范的某种突破与创新。 第二章:纹样的叙事——从自然意象到图腾的密码 纹样是中国艺术的“语法”,它们是跨越地域与时代的视觉叙事。本章聚焦于这些重复、组合的几何与生物形态所蕴含的文化密码。 2.1 远古的印记:几何纹样与早期图腾: 回溯至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的几何蟠螭纹、玉琮纹,以及仰韶文化的几何刻画,探讨这些抽象符号如何从实用器物的装饰,逐步演变为部落身份与精神信仰的载体。重点分析“S”形、涡纹、菱形等基本元素的起源及其在后世的继承。 2.2 动物世界的象征:瑞兽、神话与世俗: 中国传统纹样中,动物的地位无可替代。我们将分类探讨几类核心动物纹样: 龙凤体系: 龙的九似形态演变、凤的羽化与“百鸟之王”的地位,及其在皇家器物、建筑装饰中的权力象征意义。 四灵与神话: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布局与意义,以及麒麟、貔貅等祥瑞动物在不同朝代审美中的造型变化。 世俗生活中的动物: 蝙蝠(福)、鹿(禄)、鱼(余)等谐音吉祥纹饰,它们如何从宫廷走向民间,成为普通百姓器物上的祝福符号。 2.3 植物的生命力:花卉、竹木与吉祥寓意: 植物纹样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生命力的赞颂与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我们将研究“花卉四君子”(梅、兰、竹、菊)的独立审美价值,以及它们在不同艺术门类(如瓷器、刺绣、园林)中的表现手法。同时,探讨缠枝莲、宝相花等佛教传入后融合的复合型植物纹样,及其在宋元明时期的繁盛。 2.4 几何秩序的严谨:回纹、卷草与连续性: 几何纹样是构建整体和谐感的骨架。重点剖析“回纹”(也称“如意纹”)的无限循环性,它如何象征着绵延不绝的美好愿望,并被广泛应用于边框设计。卷草纹的流动性与动态美,以及它与西方装饰艺术在接触与融合过程中的异同。 第三章:器物中的纹样与色彩——跨媒介的审美实践 纹样和色彩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只有在具体的物质载体上才能完全展现其魅力。本章将聚焦于不同艺术门类如何“诠释”这些视觉语言。 3.1 陶瓷的华章:釉色、青花与彩绘的对话: 从唐三彩的浓烈绚丽,到宋代单色釉的极致内敛(如汝窑的天青、哥窑的“金丝铁线”),再到元明清景德镇的成熟体系。我们将分析青花料的钴料来源与烧制温度对色彩的影响,以及釉上彩(五彩、粉彩)对传统色彩谱系的拓展与细腻化处理。 3.2 丝绸的流动:刺绣、织锦与色彩的经纬: 丝织品是色彩和纹样结合最直接的媒介。探讨宋锦、云锦等不同织造工艺如何通过经线和纬线的交错,形成独特的立体光影效果。刺绣中的“平绣”、“盘金绣”等针法如何处理细节,使得动物、人物的描绘达到近乎绘画的细腻程度。 3.3 建筑与园林:空间中的色彩与图案语汇: 建筑和园林是宏大的三维纹样。分析宫殿的朱红与琉璃黄的规制,以及民间建筑中砖雕、木雕的精细图案布局。在园林中,色彩的运用更为含蓄,通过水、石、植物的自然色调,与建筑构件的色彩形成对比与和谐,体现“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 第四章:流变与重构——传统美学在当代的语境 本章将超越历史考证,探讨中国传统色彩与纹样是如何在近现代与当代设计领域中被重新理解、提炼和应用的。这不仅是简单的“复古”,而是如何提炼出其核心精神,以适应现代生活的审美需求。讨论当代设计师如何从传统色卡中汲取灵感,创造出既有历史深度又符合现代审美的视觉语言。 本书旨在通过对这些构成要素的系统梳理与深入剖析,为读者构建一个全面、立体、富有生命力的中国传统视觉美学认知体系。它是一部关于“看得见的文化史”,引导读者在欣赏古老器物与艺术品时,能够读懂其背后所隐藏的时代精神与哲学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入手了一本关于中国色彩和纹样的书籍,名字听起来就非常吸引人。一直以来,我都对我们国家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充满了好奇,尤其是在视觉艺术方面。我们常说“中国红”、“中国蓝”,但这些词语背后究竟蕴含着怎样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意义?这本书似乎能够带我一探究竟。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细地讲解不同朝代、不同地域的色彩偏好,以及这些色彩背后所代表的象征意义和社会阶层。例如,皇室专用的颜色,普通百姓能够使用的颜色,这些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面貌。另外,书中提到的“图案”和“纹样”,更是我感兴趣的重点。从祥云、龙凤到花鸟、山水,中国传统纹样是中国古代匠人智慧的结晶,它们不仅仅是装饰,更承载着吉祥、祝福、品德等丰富的寓意。我希望这本书能将这些纹样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解读,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它们的含义,甚至在自己的创作中运用它们。我脑海中已经构思了一些将传统纹样与现代设计结合的方案,这本书无疑会为我提供宝贵的素材和灵感。

评分

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和设计元素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被这本书的题目深深吸引。 “中国颜色”、“东方传统美学”、“色彩图案色卡纹样”这些关键词,瞬间点燃了我对探寻中华文化深层之美的热情。我一直认为,颜色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感知,它更是一种情感的载体,一种文化的符号。中国传统色彩体系,从五行五色的哲学思想,到宫廷建筑、服饰、绘画中精妙绝伦的色彩运用,都蕴藏着独特的东方智慧。我渴望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对这些传统色彩的系统梳理,了解它们如何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语境中演变,以及它们所承载的象征意义和审美价值。此外,书中提到的“图案”和“纹样”,更是我期待已久的。无论是古代的青铜器、玉器上的几何纹样,还是丝织品、陶瓷上的龙凤、花鸟纹样,都凝聚了古代工匠的巧思和审美情趣。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丰富的图例,详细解析这些纹样的构成、演变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寓意,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并欣赏中国传统视觉语言的魅力。

评分

我最近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地介绍中国传统色彩与图案的书籍,而这本书的名字,【中商原版】台版 中國顏色 黃仁達 聯經 中国东方傳統美學 色彩图案色卡纹样,就正好击中了我的需求点。我一直觉得,中国传统的美学,尤其是色彩和纹样方面,有着非常独特且深厚的底蕴,但很多时候只是零散地了解一些皮毛。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能够系统地学习到中国传统色彩的理论和实际运用,了解不同颜色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象征意义,以及如何通过色彩来表达情感和营造氛围。同时,我也对书中提到的“图案”和“纹样”非常感兴趣。中国传统纹样种类繁多,寓意丰富,例如祥云、回纹、龙纹、凤纹等等,它们不仅是装饰,更承载着中国人的吉祥祈愿和文化认同。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清晰的图例和详细的介绍,了解这些纹样的起源、发展以及在不同器物上的应用,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评分

这本书,我早就耳闻其名,却一直未能得见。听说它在东方美学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在色彩的运用和图案的设计上,更是独树一帜。我一直对东方传统文化中的色彩意象有着浓厚的兴趣,从古籍中零星的记载,到历代宫廷服饰、器皿上的色彩搭配,总觉得其中蕴含着一种深邃而隽永的智慧。而这本书,恰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认知空白。我尤其好奇书中对“中国颜色”的解读,究竟是怎样的一种色彩体系,能够承载千年文明的厚重,又如何在现代设计中焕发新的生命力?书中提及的“东方传统美学”,更是让我遐想联翩。我总觉得,东方美学不仅仅是线条的勾勒、意境的营造,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天地万物的敬畏与和谐。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这种深层次的美学理念,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色彩和图案。同时,我也希望能从中学习到如何将这些传统元素巧妙地融入现代设计之中,创造出既有文化底蕴又不失时代感的作品。总而言之,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扇通往东方美学宝库的钥匙,我渴望从中汲取灵感,丰富我的视觉语言,提升我的审美认知。

评分

这本书的光是名字就让我感到一股浓郁的东方韵味扑面而来。我一直对中国传统色彩和纹样有着莫名的情愫,总觉得它们背后蕴含着一种深沉的哲学和历史的厚重感。我渴望能够在这本书中,找到对“中国颜色”的深度解读,不只是简单的罗列,而是能探寻它们在不同朝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演变与流转,以及它们所承载的象征意义和审美哲学。例如,我很好奇为何某些颜色在古代被视为尊贵,而另一些则与民间生活息息相关。同样,书中提及的“东方传统美学”也让我充满期待。我希望能借此机会,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艺术是如何将自然、哲学与生活融为一体,形成一种独特的审美体系。而“色彩图案色卡纹样”这些具体的元素,更是我想要学习和掌握的。我期待书中能提供丰富且精美的图例,让我能够直观地感受这些色彩的魅力,学习各种纹样的构成原理和文化内涵,甚至希望能从中获得启发,将这些传统元素运用到我自己的创作或设计中,让古老的东方美学在现代焕发新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