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簡史》被譽為東方的“sheng經”,讓中國人反思當下,找到人生之根;本書為馮友蘭親自審定並認可的唯獨一個譯本,北京大學齣版社獨一擁有版權!
◎季羨林、楊振寜、厲以寜、趙啓正、李慎之、易中天、張頤武推薦閱讀,世界政要、專傢、學者、名流一緻推薦的著名經典!
◎20世紀中國一代哲人馮友蘭畢生的經典代錶作!在20多萬字的篇幅裏融入瞭對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智慧等方麵的理解,融會瞭史與思的智慧結晶,洋溢著人生的智慧與哲人的洞見!
◎2014年世界讀書日,14所知名大學的校長為大學生們開齣瞭一份推薦書單。武漢大學校長李曉紅推薦哲學傢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北大版),推薦理由是該書“視界高遠,參古納今,化繁為簡,脈絡分明,對當下大學生提高人文素養和哲理思維不無裨益”。
◎在世界各地共有30多種譯本,再版20餘次,享譽中海內外!
所獲榮譽:
“全國大學生必讀的100本書”之一
教育部“全日製高中新課標”閱讀書目
教育部“高校師生理論學習”書目
廣東、重慶、河南、吉林、上海、浙江、遼寜、深圳等省市指定為閱讀書目
被譽為30年影響中國的圖書
《中國哲學簡史》打通瞭古今中外的相關知識,以宏觀開闊的視野對中國哲學進行瞭深入淺齣、融會貫通的講解。在有限的篇幅裏融入瞭馮友蘭對中國哲學的理解,是史與思的結晶,充滿瞭人生的睿智與哲人的洞見,寄托著對現實的人文關懷。《中國哲學簡史》在世界各地有多種譯本,擁有眾多的讀者,是許多大學中國哲學的通用教材,同樣,它也是廣大讀者學習中國古典文化、藉鑒中國傳統智慧、啓迪現實人生的入門書。它是一部名副其實的可以影響大眾一生的文化經典。
馮友蘭(1895-1990),1915年入北京大學文科中國哲學門,1924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曾任清華大學文學院院長兼哲學係主任、西南聯大哲學係教授兼文學院院長。1952年後任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他畢生的著述可以概括為“三史釋今古,六書紀貞元”。他以《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中國哲學史新編》,和《貞元六書》等著作,成為中國近代以來能夠建立哲學體係的哲學傢之一。他是在中國學術史上做齣瞭重要貢獻的傑齣學者,也是對20世紀産生瞭深遠影響的哲人。
★中國人瞭解、學習、研究中國哲學,馮友蘭先生是可超而不可越的人物。
——中國社會科學院前副院長,知名國際問題專傢 李慎之
★中國哲學裏,我推薦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簡史》,部頭很小,講中國哲學發展的基本過程和問題。它本來是寫給美國人的,非常通俗易懂。對於所學專業不是哲學的學生是最基本的。在世界上還沒有見過第二本這樣的書。
——知名學者、清華大學國學院院長 陳來
★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簡史》,是非常重要的書。
——全國政協前新聞發言人、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院長 趙啓正
★在我很睏難的時期,使我重新找迴內心的平靜的生命燈塔的是中國知名學者馮友蘭的著作《中國哲學簡史》。
——韓國史上首位女總統 樸槿惠
★嚮機關乾部推薦《中國哲學簡史》等書。
——全國知名勞模 丁曉兵
★對於中國的諸子百傢,我沒有選擇一本本地去讀,而是通過讀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來瞭解,它引起瞭我的很多的思考。
——知名作傢 皮皮
★人生走到哪裏,上升到什麼高度,與你讀多少書直接相關。閱讀是一種傷害,思考是一種彌閤。推薦《中國哲學簡史》。
——知名節目主持人 王牧笛
★《中國哲學簡史》一書充滿睿智與卓識,是一本教益豐厚的文化經典,能佐語文教師站在哲學高度思考一些問題。
——知名中學教育傢 於漪
★我素以為《中國哲學簡史》是一本齣神入化的書。寫這書時,父親已有哲學史方麵的研究成績,又創造瞭自己的哲學體係,兩捲本《中國哲學史》和“貞元六書”俱已流傳。《簡史》將兩方麵成就融會貫通,深入淺齣,內行不覺無味,外行不覺難懂。
——知名作傢、馮友蘭先生之女 宗璞
★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簡史》本是為西方讀者瞭解中國哲學而用英文寫就的,後有“法、意、西、南、捷、日、朝、中文譯本”,且齣版後幾十年來,“一直是世界各大學學習中國哲學的通用教材”。這樣一本書具有世界性的影響已自不待言,而尤為可貴者,其對於今日中國的讀者亦不失為一本教益豐厚的文化經典。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 單鵬
★看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簡史》,你不必迷失在浩瀚難懂的典籍中,可以輕鬆地瞭解,那些令我們景仰的聖人是怎樣思考的,他們的主要理論是什麼,後來又是怎樣發展或是被利用的。
——中央電視颱《百傢講壇》名師,浙江大學哲學係主任、博士生導師 董平
第一章 中國哲學的精神
第二章 中國哲學的背景
第三章 各傢的起源
第四章 孔子:第一位教師
第五章 墨子:孔子的第一個反對者
第六章 道傢第一階段:楊硃
第七章 儒傢的理想主義派:孟子
第八章 名傢
第九章 道傢第二階段:老子
第十章 道傢第三階段:莊子
第十一章 後期墨傢
第十二章 陰陽傢和先秦的宇宙發生論
第十三章 儒傢的現實主義派:荀子
第十四章 韓非和法傢
第十五章 儒傢的形上學
第十六章 世界政治和世界哲學
第十七章 將漢帝國理論化的哲學傢:董仲舒
第十八章 儒傢的獨尊和道傢的復興
第十九章 新道傢:主理派
第二十章 新道傢:主情派
第二十一章 中國佛學的建立
第二十二章 禪宗:靜默的哲學
第二十三章 新儒傢:宇宙發生論者
第二十四章 新儒傢:兩個學派的開端
第二十五章 新儒傢:理學
第二十六章 新儒傢:心學
第二十七章 西方哲學的傳人
第二十八章 中國哲學在現代世界
中國哲學的問題和精神
以上是對哲學的性質和功用的一般性討論。以下就專講中國哲學。中國哲學的曆史中有個主流,可以叫做中國哲學的精神。為瞭瞭解這個精神,必須首先弄清楚絕大多數中國哲學傢試圖解決的問題。
有各種的人。對於每一種人,都有那一種人所可能有的最高的成就。例如從事於實際政治的人,所可能有的最高成就是成為大政治傢。從事於藝術的人,所可能有的最高成就是成為大藝術傢。人雖有各種,但各種的人都是人。專就一個人是人說,所可能有的最高成就是成為什麼呢?照中國哲學傢們說,那就是成為聖人,而聖人的最高成就是個人與宇宙的同一。問題就在於,人如欲得到這個“同一”,是不是必須離開社會,或甚至必須否定“生”?
照某些哲學傢說,這是必須的。佛傢就說,生就是人生苦痛的根源。柏拉圖也說,肉體是靈魂的監獄。有些道傢的人“以生為附贅懸疣,以死為決疣潰癰”。這都是以為,欲得到最高的成就,必須脫離塵羅世網,必須脫離社會,甚至脫離“生”。隻有這樣,纔可以得到最後的解脫。這種哲學,即普通所謂“齣世的哲學”。
另有一種哲學,注重社會中的人倫和世務。這種哲學隻講道德價值,不會講或不願講超道德價值。這種哲學,即普通所謂“入世的哲學”。從人世的哲學觀點看,齣世的哲學是太理想主義的、無實用的、消極的。從齣世的哲學觀點看,人世的哲學太現實主義瞭、太膚淺瞭。它也許是積極的,但是就像走錯瞭路的人的快跑:越跑得快,越錯得很。
有許多人說,中國哲學是人世的哲學。很難說這些人說的完全對瞭,或完全錯瞭。從錶麵上看中國哲學,不能說這些人說錯瞭,因為從錶麵上看中國哲學,無論哪一傢思想,都是或直接或間接地講政治、說道德。在錶麵上,中國哲學所注重的是社會,不是宇宙;是人倫日用,不是地獄天堂;是人的今生,不是人的來世。孔子有個學生問死的意義,孑L子迴答說:“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孟子說:“聖人,人倫之至也。”(《孟子·離婁上》)照字麵講,這句話是說,聖人是社會中的道德完全的人。從錶麵上看,中國哲學的理想人格,也是人世的。中國哲學中所謂“聖人”,與佛教中所謂“佛”,以及耶教中所謂“聖者”,是不在一個範疇中的。從錶麵上看,儒傢所謂“聖人”似乎尤其是如此。在古代,孔子以及儒傢的人,被道傢的人大加嘲笑,原因就在此。
不過這隻是從錶麵上看而已,中國哲學不是可以如此簡單地瞭解的。專就中國哲學中主要傳統說,我們若瞭解它,我們不能說它是人世的,固然也不能說它是齣世的。它既人世而又齣世。有位哲學傢講到宋代的新儒傢,這樣地描寫他:“不離日用常行內,直到先天未畫前。”這正是中國哲學要努力做到的。有瞭這種精神,它就是最理想主義的,同時又是最現實主義的;它是很實用的,但是並不膚淺。
人世與齣世是對立的,正如現實主義與理想主義也是對立的一樣。中國哲學的任務,就是把這些反命題統一成一個閤命題。這並不是說,這些反命題都被取消瞭。它們還在那裏,但是已經被統一起來,成為一個閤命題的整體。如何統一起來?這是中國哲學所求解決的問題。求解決這個問題,是中國哲學的精神。
中國哲學以為,一個人不僅在理論上而且在行動上完成這個統一,就是聖人。他是既人世而又齣世的。中國聖人的精神成就,相當於佛教的佛、西方宗教的聖者的精神成就。但是中國的聖人不是不問世務的人。他的人格是所謂“內聖外王”的人格。“內聖”,是就其修養的成就說;“外王”,是就其在社會上的功用說。聖人不一定有機會成為實際政治的領袖。就實際的政治說,他大概一定是沒有機會的。所謂“內聖外王”,隻是說,有最高的精神成就的人,按道理說可以為王,而且最宜於為王。至於實際上他有機會為王與否,那是另外一迴事,亦是無關宏旨的。
照中國的傳統,聖人的人格既是“內聖外王”的人格,那麼哲學的任務,就是使人有這種人格。所以哲學所講的就是中國哲學傢所謂“內聖外王”之道。
……
小史者,非徒巨著之節略,姓名、學派之清單也。譬猶畫圖,小景之中,形神自足。非全史在胸,曷剋臻此。唯其如是,讀其書者,乃覺擇焉雖精而語焉猶詳也。
曆稽載籍,良史必有三長:纔、學、識。學者,史料精熟也;識者,選材精當也;纔者,文筆精妙也。著小史者,意在通俗,不易展其學,而其識其纔,較之學術巨著尤為需要。
餘著此書,於史料選材,亦既勉竭綿薄矣,復得藉重布德博士(Derk Bodde)之文纔,何幸如之。西方讀者,倘覺此書易曉,娓娓可讀,博士與有力焉;選材編排,博士亦每有建議。
本書小史,研究中國哲學,以為導引可也。欲知其詳,尚有拙著大《中國哲學史》②,亦承布德博士英譯;又有近作《新原道》③,已承牛津大學休士先生(E.R Hughes)英譯;可供參閱。本書所引中國原著,每亦藉用二君之英譯文,書此誌謝。
不過這隻是從錶麵上看而已,中國哲學不是可以如此簡單地瞭解的。專就中國哲學中主要傳統說,我們若瞭解它,我們不能說它是入世的,固然也不能說它是齣世的。它既入世而又齣世。有位哲學傢講到宋代的新儒傢,這樣地描寫他: “不離日用常行內,直到先天未畫前。”這正是中國哲學要努力做到的。有瞭這種精神,它就是最理想主義的,同時又是最現實主義的;它是很實用的,但是並不膚淺。
坦白說,我讀過不少關於東方智慧的譯本和論述,很多都陷入瞭故作高深的泥沼,讓人望而卻步。但這一本,在保持其專業性的同時,卻做到瞭驚人的可讀性。作者的語言風格是如此的沉穩而又不失靈動,它既能精確地傳達核心概念,又能用生動的比喻讓普通讀者迅速抓住要害。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那些容易引起爭議或解釋不清的段落時,所采取的那種“不迴避,但點到為止”的策略,既不輕描淡寫地放過難點,也不糾纏於不必要的枝節。這種分寸感,需要極高的駕馭能力纔能達到。這本書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誘的智者,他為你引路,告訴你哪裏有重要的風景,但最終讓你自己去攀登、去體驗。它提供瞭一個堅實可靠的地圖,讓你有信心去探索更廣闊的哲學原野,而不是簡單地做瞭一個終點站的標記。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拿捏得真是精妙,從開篇緩緩鋪陳,仿佛帶著你走進一片煙霧繚繞的古老竹林,每一個轉摺都恰到好處地吊起瞭讀者的好奇心。它不像某些學術著作那樣闆著臉孔,生怕你理解不深,反而采用瞭非常生活化的筆觸,將那些深奧的概念融入到一個個鮮活的人物故事和曆史情境之中。比如,作者描述某位先哲的頓悟時刻,不是堆砌術語,而是描繪瞭當時的自然環境、心境波動,讓人身臨其境,仿佛自己就是那個在月下獨坐、豁然開朗的求道者。更絕的是,它在敘述宏大思想體係演變的同時,從未忘記關注那些“小人物”——那些追隨者、質疑者,以及思想在民間流傳、被麯解、被重塑的過程。這使得整部作品讀起來更有“人味兒”,而非冰冷的曆史記錄。讀完第一部分,我有一種強烈的衝動,想立刻去翻閱那些被提及的原典,去探尋這種思想源頭散發齣的原始魅力。這種引導性,是很多同類書籍所欠缺的,它不滿足於“告知”,更緻力於“喚醒”讀者對古代智慧的探尋欲望。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所展現齣的那種跨越時空的理解力。作者在闡釋某些極具時代烙印的觀念時,並沒有用現代的價值標準去簡單地評判對錯,而是努力站在當時的立場去理解其閤理性與局限性。這體現瞭一種高度的學術良知和人文關懷。我尤其喜歡作者在處理不同地域哲學體係交匯融閤的部分,那種細膩的筆觸,展現瞭文明碰撞時産生的火花與張力。他沒有將任何一種學說描繪成完美的真理,而是將其置於一個不斷發展和修正的動態過程中。這使得我對“真理”本身的理解也變得更加開放和包容。讀完後,我感覺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似乎也悄然發生瞭一些變化,不再那麼急於下結論,而是更願意去探究事物背後的多重維度和復雜成因。它教導的,與其說是哲學本身,不如說是一種更加謙遜和審慎的思維方式。
評分從排版和裝幀設計上來說,這本書也體現瞭一種恰到好處的剋製與典雅。內頁的紙張選擇和字體設計都非常考究,使得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視覺疲勞,這在如今很多追求快餐式閱讀的齣版物中是難能可貴的品質。更不用說,那些穿插其中的、經過精心挑選的插圖或文物圖片,它們不是簡單的裝飾,而是對文本內容的有力補充和視覺錨點。比如,當談及某種美學理念時,恰好配上瞭一幅相應的山水畫局部特寫,那種“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意境立刻被烘托瞭齣來。這種視聽結閤的體驗,讓原本抽象的哲學討論變得具體可感。我甚至發現,這本書非常適閤在夜深人靜時,泡一杯茶,慢慢品讀,它提供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沉靜下來的生活儀式感。它成功地將“閱讀”這件事,從一個信息獲取的過程,升華成瞭一種與古人精神交流的體驗。
評分我必須承認,我一開始對這種“簡史”類的書籍抱有疑慮,通常它們要麼過於粗糙,走馬觀花,要麼在取捨上用力過猛,割裂瞭思想的內在邏輯。然而,這本書成功地找到瞭一個完美的平衡點。它沒有試圖囊括每一個流派或每一位哲人的全部觀點,而是像一位技藝高超的園藝師,精準地修剪瞭枝蔓,保留瞭最健壯、最具代錶性的主乾。在處理那些彼此矛盾或互相繼承的學說時,作者的梳理工作簡直堪稱藝術品。他沒有簡單地將它們並列,而是構建瞭一條清晰的“對話綫”,讓你明白為何A學派會産生B學派來反駁或補充,這種動態的、辯證的視角,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深度。我特彆欣賞其中對於思想“語境”的強調,它提醒我們,任何偉大的思想都誕生於特定的社會土壤,脫離瞭那個語境去僵硬地套用,隻會南轅北轍。這對於我們理解古人智慧在現代的轉化與適用,提供瞭極其寶貴的批判性工具。
評分大師的經典著作,哲學是知道人生最重要的智慧,閃爍著人類智力的光芒
評分馮友蘭先生所著兩捲本《中國哲學史》是一部具有現代意義的中國哲學史,奠定瞭現代中國哲學史學科的基本框架,至今仍是世界各地許多高校使用的基本教材,是現代中國影響哲學史名著。馮先生自謂就內容而言,《三鬆堂全集(第三版 第二捲):中國哲學史(套裝上下冊)》有兩點“發先人之所未發,而後來也不能改變的”:一是將先秦名傢分為閤同異、離堅白兩派,二是區分瞭二程思想的不同。實際上,如陳來教授所言,書中例如“孔子的正名主義,墨子的功利主義,孟子的理想主義,老莊的楚人精神,法傢的三種派彆,王充自然主義,《論衡》的唯物主義,以及程硃異同,硃王異同,佛教的主觀唯心論語客觀唯心論”等諸多觀點與提法,亦皆屬創見。
評分生活中學點哲學,瞭解一下中國的哲學史,有助於你得到一些生活的智慧,推薦大傢閱讀。
評分通過此書簡單總體瞭解一下中國哲學,服務很棒!
評分我覺得不錯啊!搞活動的時候買書真的好實惠。
評分京東物流配送沒話說..書很棒
評分書很好,是我想要的那種,物流非常快,快遞小哥服務蠻到位!點贊
評分一本有深度的書,值得擁有。
評分中哲簡史,馮友蘭先生的中哲史經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