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培養赤子之心,則眼光高遠,誌氣博大,能洗刷心的塵翳,使顯齣片刻的明淨,讓人看清楚世界的真相;人生的正路,而不緻沉淪,摸索於下麵的暗中瞭。
內容簡介
《藝術與生活名傢通識書係:嚮善的藝術》主要內容包括:近世西洋樂壇之盛況、音樂的內容、為十大音樂傢畫像、殿的藝術:希臘黃金時代、繪畫的特長、繪事後素、中國畫的特色、讀畫漫感、移情說:創作的感興、畫聖米勒的人格與藝術等。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豐子愷確實是20世紀動亂的中國最堅毅篤定的文藝大師。他在兒童的世界裏尋找哲學和美,在藝術的鼓吹裏肯定人心的光明,提升精神的力量,為中國現代社會描繪祥和和智慧的遠景。”
——文學傢 楊牧
“我覺得,著者豐子愷,是現代中國最像藝術傢的藝術傢。我所喜歡的,乃是他的像,藝術傢的真率,對於萬物的豐富的愛:和他的氣品、氣骨。如果在現代要想找尋陶淵明、王維那樣的人物,那麼,就是他瞭吧!”
——日本藝術評論傢 吉川幸次郎
目錄
壹
代序 藝術的生活
換一種態度——怎樣學藝術
美與同情
具象美
從梅花說到藝術
文學的寫生
繪畫有什麼用——兼談鑒賞
鄉愁與藝術——對一個南洋華僑學生的談話
貳
近世西洋樂壇之盛況
音樂的內容
為十大音樂傢畫像
叁
殿的藝術:希臘黃金時代
繪畫的特長
繪事後素
中國畫的特色
讀畫漫感
移情說:創作的感興
畫聖米勒的人格與藝術
肆
視覺的糧食
我的學畫
我的畫具
我畫漫畫
桂林藝術講話之二
為青年說弘一法師
赤子之心
送阿寶齣黃金時代
精彩書摘
米勒製作的道德特質
米勒的贊仰者和誹謗者,對於真的米勒都是誤解的。他的贊仰者,以為他是新民主主義的大膽而忠厚的注釋者而贊仰他;他的誹謗者,以為他是將苦惱的勞動者的演劇繪畫給支配的中等階級人們看的,煽動社會主義者而誹謗他。批評傢在他的一切作品中看齣政治的暗示,以為《播種者》是威嚇人民的暗示,《拾穗者》是三個敗殘者的命運。在他的作品中處處找覓政治的或社會的題目,否則即找尋演劇的效果。這樣的見解,實在和米勒的精神相去太遠瞭。米勒嫌惡演劇性的繪畫,不關心於政治,摒斥社會主義。米勒決不可能瞭解他的批評者所指說他的宣言的意義。他曾經說:
“我想,我的批評者們,原是富於趣味的教養深厚的人們。但我不能被隱覆在他們的外衣中。在我的生涯中,除原野以外,什麼都不看見。所以我隻願把我所見的事物單純地,又盡己力所能地告訴齣來。”
又他對於當時藝術的演劇的傾嚮,和對於演劇,也是十分嫌惡的。他曾說:“盧森堡美術館使我産生瞭對於演劇的反感。我對於男女俳優的誇張、虛僞等,抱有強烈的憎惡心。”又說:“如果要製作真的自然的藝術,非避去演劇不可。”他對於他的友人和敵手等把他看做社會主義的徒黨,曾激烈反抗。他和1848年革命時代的許多法蘭西藝術傢同樣,對於人民有親善的同情,但要曉得他們大多數是不適應當時人民的一般要求的。他不但是風景畫傢,他是用瞭這不滅的寫實主義來錶現的農民畫傢。所以評傢加之以社會主義者的名目,是他所要竭全力來抗議的。他曾說自己是“農民中的農民”。他的意見是:
“藝術的使命是愛,不是憎。即使錶現貧者苦惱時,也不是以刺激對於富的階級的羨望為目的的。”
……
前言/序言
原來我們初生入世的時候,最初並不提防到這世界是如此狹隘而使人窒息的。隻要看嬰孩,就可明白。他們有種種不可能的要求,例如要月亮齣來,要花開,要鳥來,這都是我們這世界中所不能自由辦到的事,然而他認真地要求,要求不得,認真地哭。可知人的心靈,嚮來是很廣大自由的。孩子漸漸大起來,碰的釘子也漸漸多起來,心知這世間是不能應付人的自由奔放的感情的要求的,於是漸漸變成馴服的大人,可憐終於變成
-;“現實的奴隸”。這是我們都經曆過的,不可否定的事情。
我們雖然由兒童變成大人,然而我們這心靈是始終一貫的心靈,即依然是兒時的心靈,隻不過經過許久的壓抑,所有怒放的、熾熱的感情的萌芽,屢被摺磨,不敢再發生罷瞭。這種感情的根,依舊深深地伏在做大人後的我們的心靈中。這就是“人生的苦悶”的根源。我們誰都懷著這苦悶,我們總想發泄這苦悶,以求一次人生的暢快。藝術的境地,就是我們所開闢的、來發泄這生的苦悶的樂園。
我們的身體被束縛於現實,匍匐在地上,而且不久就要朽爛。然而我們在藝術的生活中,可以瞥見“無限”的姿態,可以體驗人生的崇高、不朽,而發現生的意義與價值瞭。藝術教育,就是教人以這藝術的生活的。
……
藝術的邊界:從具象到抽象的探索之旅 一、 空間、形式與意義的對話:現代主義藝術的迴響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種特定的藝術流派,而是力圖勾勒齣二十世紀以來,西方藝術在探索“何為藝術”這一命題時所經曆的深刻轉嚮與內在張力。我們將從塞尚晚期對物象解構的嘗試談起,考察立體主義如何徹底顛覆瞭文藝復興以來的焦點透視法,將三維實體壓縮進二維平麵,實現多視角的共存。 隨後的章節將深入分析抽象錶現主義的興起。這不是一個單純的技法革命,而是一種精神上的迴歸——藝術傢們不再滿足於對外部世界的模仿或闡釋,而是將畫布視為一個行動的場域,一種直覺和潛意識的投射。從傑剋遜·波洛剋的“行動繪畫”中,我們能看到個體經驗如何轉化為充滿張力的綫條和色彩結構;而馬剋·羅斯科的色域繪畫,則通過大麵積、模糊的色塊,試圖構建一種近乎宗教體驗的、沉浸式的精神空間。 我們不會將這些流派視為孤立的事件,而是探究它們之間復雜的關聯性。例如,荷蘭的風格派運動(De Stijl)如何通過最純粹的幾何形式(直綫、直角、三原色)來追求一種普遍的、理性的和諧秩序,這與後來的極簡主義在美學追求上的內在聯係是什麼?我們還將審視觀念藝術的齣現,它如何將藝術的焦點從“物”(Object)徹底轉移到“意念”(Idea)本身,挑戰瞭藝術品的物質性與市場價值。 二、 媒介的消解與重構:攝影、電影與新媒體的介入 在傳統藝術材料逐漸被解放之後,藝術的邊界開始嚮新的媒介擴張。本捲的第二部分將探討攝影術如何從記錄工具升華為藝術本體。我們將迴顧阿爾弗雷德·史蒂格利茨(Alfred Stieglitz)如何為攝影爭取到“純粹攝影”的地位,以及杜安·邁剋爾斯(Duane Michals)如何利用多張照片的序列組閤,重新引入敘事和時間性,賦予靜止的圖像以流動的生命。 電影藝術的探討將著重於其作為一種綜閤性藝術形式的潛力。我們不會贅述好萊塢的敘事技巧,而是聚焦於實驗電影和前衛電影對時間、剪輯、聲音的顛覆性運用。例如,如何通過非綫性的敘事結構和對濛太奇的極端運用,來錶達內心世界的破碎感和對既有現實秩序的反叛。 更進一步,我們將進入到後現代語境下的新媒體藝術。當計算機技術和電子媒介成為創作工具時,藝術品的“在場性”和“原創性”受到瞭前所未有的挑戰。從早期的電子影像裝置,到如今基於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的互動體驗,藝術傢們是如何利用這些技術來重新定義觀眾與作品之間的關係,並探討數字時代的身份認同與記憶構建的復雜性? 三、 身體的迴歸與社會性的介入:錶演與裝置的勃興 進入二十世紀下半葉,藝術的重心明顯地從對純粹形式的探索,轉嚮瞭對身體經驗和社會結構的直接介入。錶演藝術(Performance Art)的興起標誌著藝術傢不再僅僅是創作者,而成為瞭作品本身。我們將分析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ć)早期的“耐力測試”行為,探討這些行為如何通過對身體極限的挑戰,來揭示人際關係中的權力動態和脆弱性。 裝置藝術(Installation Art)則徹底打破瞭畫廊和博物館的傳統展示模式。它不再是孤立的畫作或雕塑,而是對特定空間進行整體性的、沉浸式的重塑。我們關注那些利用日常物品、現成品或光影聲音元素構建的復雜環境,它們是如何迫使觀眾走齣被動的觀看位置,成為意義生産過程中的一個主動參與者?這背後隱藏著對消費主義文化、曆史記憶和身份政治的深刻批判。 例如,某些藝術傢如何利用廢棄的工業材料來構建紀念碑式的作品,探討工業化進程中被遺忘的勞工群體和環境創傷?另一些藝術傢則如何通過對傢庭影像、私人信件的並置,來解構“宏大曆史”敘事,轉而關注邊緣群體和去中心化的個人記憶? 四、 理論的棱鏡:後結構主義與藝術批評的交鋒 任何對當代藝術的梳理都離不開其背後的理論支撐。本捲的最後部分將聚焦於關鍵的藝術理論思潮,它們如何為藝術實踐提供瞭新的解讀框架。我們將審視羅蘭·巴特的“作者之死”概念對傳統藝術史權威性的顛覆,以及福柯對知識、權力和話語結構的剖析如何影響瞭那些關注博物館製度和權力運作的藝術傢。 更重要的是,我們將探討藝術評論與藝術實踐之間的動態張力。理論傢們如何利用符號學、精神分析學等工具,去解碼那些看似晦澀難懂的當代作品?同時,藝術傢們又是如何反過來,通過其作品來挑戰和修正既有的理論預設?這種理論與實踐之間的相互滲透,正是當代藝術持續保持其活力與復雜性的關鍵所在。 通過這次跨越媒介、形式與理論視角的探索,我們旨在呈現一幅復雜而多維的藝術全景圖,它揭示瞭藝術傢們如何以不懈的實驗精神,不斷質疑我們對“美”、“真實”以及“藝術自身”的既有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