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看出,牛顿是完全不能认同自然神论的。如果上帝在创造出原始粒子之后即不再干预世事,听任它们按机械原理运动下去,那么,这个世界必将崩溃并趋于死亡。而且,若没有上帝的引导,原始粒子根本不能运动,不能逐步凝结成物体乃至整个世界,更不能使这个世界上出现芸芸众生,且每一种生物的个体均各有其个体特征。所以,仅仅靠机械原理,绝不可能对世界的生成取得完整的理解。在牛顿深邃的思考中,他预见到纯机械的宇宙终将热寂,因此,他认为世界的总运动是不守恒的,上帝在源源不断为之补充动力,使之运动、生长、繁衍,使之生生不息。
评分本书是《自然哲学数学原理》一书的继续,应该两本一起看。
评分本书是牛顿划时代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简称《原理》,1687年版)第三卷的原稿,写于约1685年。牛顿为了让更多的读者能理解他的宇宙系统,他在这部书用了很少的数学,把前两卷(特别是第一卷)所建立的原理用于太阳系和彗星,通俗地阐述了万有引力定律的普遍性,并由此研究地球的形状,解释岁差和海洋的潮汐,探究月球的运动,确定彗星的轨道。《论宇宙的体系》是科学史上的一部重要文献,它保留了牛顿对宇宙系统的原始想法,既相对独立,又是研读《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时重要的补充和参考资料。
评分好书,快递给力,值得收藏
评分本书是牛顿划时代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简称《原理》,1687年版)第三卷的原稿,写于约1685年。牛顿为了让更多的读者能理解他的宇宙系统,他在这部书用了很少的数学,把前两卷(特别是第一卷)所建立的原理用于太阳系和彗星,通俗地阐述了万有引力定律的普遍性,并由此研究地球的形状,解释岁差和海洋的潮汐,探究月球的运动,确定彗星的轨道。《论宇宙的体系》是科学史上的一部重要文献,它保留了牛顿对宇宙系统的原始想法,既相对独立,又是研读《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时重要的补充和参考资料。
评分本书是牛顿划时代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简称《原理》,1687年版)第三卷的原稿,写于约1685年。牛顿为了让更多的读者能理解他的宇宙系统,他在这部书用了很少的数学,把前两卷(特别是第一卷)所建立的原理用于太阳系和彗星,通俗地阐述了万有引力定律的普遍性,并由此研究地球的形状,解释岁差和海洋的潮汐,探究月球的运动,确定彗星的轨道。《论宇宙的体系》是科学史上的一部重要文献,它保留了牛顿对宇宙系统的原始想法,既相对独立,又是研读《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时重要的补充和参考资料。
评分 评分很不错的书赞一个!!!!!
评分在进行宇宙论思考时,牛顿始终恪守自己的上帝信念并引为最高原理。牛顿一生以摧毁笛卡儿宇宙体系为自己的使命。像波义耳等人一样,他最初感到不能认同笛卡儿的哲学原理,即是出于神学上的考虑。笛卡儿从心、物二元论角度解说世界的双重本质,认为物质即广延;牛顿从青年时代起就深感无法接受笛卡儿学说,在他看来,物质是受造的,空间是非创造的,而广延是空间的特性,说物质即广延就等于说物质即空间,就等于说上帝需要创造空间,这样,就连上帝自身的存在也存在着问题:在他创造空间以前,他如何存在?容身于何处?牛顿在一份写于1668年的手稿(现存于剑桥大学图书馆,标号为U.L.C.MS.add.4003。这份手稿开头写有“论流体以及流体中固体的重力与平衡”的字样并因此得名,但这份手稿的绝大部分内容是对笛卡儿关于物质、空间以及上帝的学说的批判)里指出:“空间有着永存性与不易性,它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是发诸于某一永恒的、不易的存在物的某种效应。设若空间并非一直如此,那就是说,上帝曾无处存身。这样,么要说他后来才在他原本并不在的地方创造了空间,要么说他创造了他自身的无所不在,而这两种说法都是荒谬的。尽管我们能够想象空间里空无一物,但我们不能想象空间不存在;这正如尽管我们可以想象没有任何物体延续着,但我们不能想象没有延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