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的名字》是唐诺新散文结集,20个世间的名字,描述(塑造)20种世界上的身份,将它们打碎和泥重塑:编辑、球评、推理小说导读、业余古文字爱好者、专业读书人、博学杂食者、小说家的教练、大导演的诤友……作家的眼睛和笔触,带给读者新奇而深刻的感受。
《世间的名字》是著名爱书人唐诺的一部散文集,首次抛开书评、导读、阅读范畴,不谈书,还原为散文家唐诺自身,专注如刺猬,通达似狐狸,言志兼抒情,雄辩亦温柔,谈各种皮相——富翁、烟枪、骗子;谈各种职业——医生、网球手、编辑;谈各种身份——老人、哥哥、同学与家人,对唐诺而言:深度就在表面,名字即是实相。旁征博引却不枯燥乏味,冷眼嘲讽底下有着一副热心肠,时而深沉曲绕,不厌其烦再三辩证;时而直抒胸臆,用起大白话,字字句句凿进人心槛底,足见唐诺人情练达,功力深厚。
唐诺,本名谢材俊,一九五八年生于台湾宜兰,毕业于台湾大学历史系。曾与朱天文等共组著名文学团体“三三集刊”,后任职出版公司数年。近十余年专事写作,曾获多种文学奖项,朱天文誉之为“一个谦逊的博学者、聆听者和发想者”。2013年出版散文力作《尽头》,探索极限和人的现实处境,获评《亚洲周刊》年度十大好书与台湾金鼎奖。
富翁
拉面师傅
少尉
棋士
书家
医生
烟枪
骗子
老人
男高音
编辑
神
哥哥
聋子
英雄
主播
网球手与吟游诗人
术士
同学与家人
小说家
在台北·世间的名字
我离开编辑工作已超过三年时间了,据说这正正好是台湾出版界受创最重的几年,当然跟我的离去毫无关系,甚至我也不是(该不该承认呢?)预见如此风暴的到来先一步睿智的跳船走人——如果一定要修改记忆吹诸如此类的牛皮,那我会选择吹得更大也更科学、更统计数字。我应该这么宣称,你看我人不在出版界这段期间,人类每一年死亡上千万人,而且全球的气候愈来愈不稳定,没见过的大型天灾一个跟着一个,这难道不都是真的?名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曾啼笑皆非的告诉我们,现在很多所谓的科学报告,玩的便是这种拙劣的统计把戏,毕竟偌大纷杂地球上要找到所谓同向进展的独立现象太容易了,它们亦步亦趋,却彼此一点关系也没有,它们惟一的函数关系是巫术。
在出版界的哀鸿遍野声中,我比较忧虑的是仍英勇留在灾难现场朋友捎出来的一句话:“你的两千册大概消失了。”
这么简单、还带着奇怪数字、密码般没人听得懂的说法,还真像灾难的声音不是吗?我得负责的翻译一下——这原是我很多年前讲过的一句话,在被某报某读书版面问到何以选择从事出版这并非太有出息的行业时,我说出版有一点很吸引我,我称之为“两千册的奇迹”,我不晓得其他哪个行业能不能有这样的好事。
首先,两千是什么?两千,或应该用阿拉伯数字的2000(阿拉伯数字看起来比较科学、比较数学演算不是吗?),指的是单一的某一本书,从出生到死亡,总共只卖出两千册的意思。在台湾(也只限于台湾),如果你综合成本和收入这两端的所有数字作一次不留余地、不带情感的精密演算,来找寻不赚钱也不赔钱的所谓损益平衡的那一个点,大致上会落在两千册到三千册之间,略高于两千,也就是说,一本只卖两千册的书会让出版社赔一点点钱。由此,两千这个看似不祥的数字,便有着博尔赫斯所说的“魔幻般的精确性”了,它其实就是一本书能不能出版、够不够资格在资本主义大神暴虐统治的书市存在的关键数字,是每个书写者各种千奇百怪梦想的当下现实,也是过去这十多年我作为一个编辑像三个头的地狱怪犬看守的门户;简单说,两千,正正好就是编辑工作光与暗切开来的那个点,不是书写之梦而是编辑之梦的底线。
可是,两千册不是会赔钱吗?是的,会让出钱老板赔一点点钱。然而,最有意思的就在于这“一点点钱”,正正好是因为这暧昧的、不大不小的差额,才让编辑的专业技艺和心志有意义,也才让编辑像一个人而不像一枚螺丝钉的存在有意义。作为一名编辑,我们还是有些特殊小技巧小招数的,包括各种无害的乃至于善意的哄骗方法(有骗读者的,也有骗老板的,后者也许更实用),也许做不到让某一本纳博科夫或福克纳的伟大小说大卖十万册,但我们也不妄自菲薄,这几百本的差额还周旋得起,而且会让我们更精神抖擞起来。
乐观来说(编辑的最内心处很奇怪的总有一丝不讲理的乐观,在他长年沮丧的、怨言的、灰扑扑的、宛如现代社会职业输家的外表下),所谓的两千册藏着还算合理的一个如意算盘,比方讲你主编一套十本以两千册销量为底线的书,想当然耳不至于刚刚好就全卖两千册,总还会多个零头甚至有个一本两本冲出去上看四千五千册,依大树法则平均下来你不就平衡不赔钱了吗?万一万一上天垂怜居然还有其中一本疯掉了,莫名其妙卖到一万册以上,这下子可不连下一套十本都当场有着落了?就连那几本你处心积虑想出版、但怎么看都没一千五销量的书(比方亚历山大?赫尔岑的《往事与随想》)都有机会了不是吗?悲观点来说,攻击不成还能防御,我们可以用较差较省的方式工作,包括只用电话不约作家在咖啡馆谈话云云,好让成本得以下调,这部分,感谢台湾出版界多年来没真正好过的工作环境,恰恰好是台湾编辑最会的,训练好得不得了。
终极悲观来说,如果这一切全归于无效,你最后最后仍有战国时代弹剑而歌(“长铗归来兮——”)的冯谖故事可讲;你是赔了钱,但是你顺利无碍的为公司为老板买到了更珍贵的“义”。放眼过去,谁会不同意呢?台湾这些有钱当老板的人真正严重匮乏的总是这个义字不是吗?你也可以用现代语翻译过来,就是社会正义、道德关怀以及企业形象——可惜这么准确的好故事你只能讲给自己听,用来解消自己赔钱的那一点点道德负疚,无法真正靠它来说服老板取得加薪,那只会更激怒他。真正在这种时刻有效保护你的,其实正是这暧昧的、不会死人的小小红字差额,微罪很难举,只会被瞪两眼骂几句,通常它得一而再再而三累积多回才质变为你解职归去的死罪;也就是说,你如果不侥幸的、踏实的让自己心思保持澄明(比方说依最简单的报称关系,你怎么会奢望你那么讨厌他、天天传他坏话的老板会傻乎乎喜欢你?),作为一个编辑,你的空间、你的自主范围还是比资本主义应允你的大一点点。这个大一点点,可能是虚幻的无谓的,但有机会是很珍贵而且实质的,就像在医学救人的世界,你的全部技艺和资源可能只让一个人多活十分钟或两年便复归死亡,这抢过来的时间有可能只是徒然延长或增加痛苦,但也可能整个改变了这次死亡的意义和感受,包括亡者和生者,让这个死亡可承受可收藏。惟每一个编辑都相信或说应该相信,你让一本书印制出来但很快消亡,即使它卖不到两千册,仍然和它从没出版、从不见天日是不一样的,你永远不会知道它风媒花种子般会去到哪里?触到了谁?启示了什么?阻止了什么?我自己总试着从这样一处所在去想像它,那就是读达尔文、读博尔赫斯、读格林等了不起思维者书写者的回忆文字,总会看到一大堆在他们年少启蒙或生命关键时刻扮演重大一击的书,其中很大一部分今天只留着一个书名、作者名和一条没内容的脚注,再不会有人出版它们阅读它们了,但少了它们,《物种源始》会少掉一个动人的实例呢?还是会损折一角?或是让当年惴惴不安如闯祸的达尔文丧失勇气,从而把某一句某一段最重要的话给吞回去?我自己每多见到一本这样已化作春泥的书名,便多一分相信怀抱这样的希望是正当的。
我们在暧昧的出版世界,暧昧的其中一部分意谓着人的独立自由——
好,两千册知道了,而奇迹在哪里?奇迹在于——你随便走进去一家便利超商、一家大卖场、一家百货公司或Mall,放眼周遭这些争奇斗艳的如花商品,然后给自己一个假设,如果它们,从一包面、一瓶可乐或鲜奶、一部电脑到一辆贵死人的豪华双B轿车,从出生到死亡,只能卖出去两千个单位;或更进一步说,在最原初的生产时刻,生产者已经知道了,整个世界就仅仅只有两千个人需要它会购买它,想想还剩几种仍会留下来?还有哪些人们仍愿意费心去研发它制造它运送它并好好展售在你眼前?你很容易发觉自己正站在一个荒弃的、空无一物一人的、只有回声的大仓库里,就像那种人类忽然浩劫毁灭电影里的噩梦一幕。
书的最大奇迹是,就算全世界只有两千个人需要它,它居然还成立,还会被写出来印出来。
然而,如此贫穷的、寒伧的生产面奇迹和我们一般人何干?它如何进入到现实世界,转换成为我们一般人可参与可享用的华美奇迹呢?——这样说,今天你在台湾拍一部电影(别想那种有地球浩劫大场面的,要花一大笔特效后制成本的),成本很难低于四五千万台币,而一本书的正常成本,不花哨但也不寒酸仍可用四五十万元完成,没错,大约就是一百比一;因此,仍用购买者这一端来说,一部电影至少需要三十万人次观众的情热进场支撑,相对于书的只要两千多名傻读者(书价略高于电影票价,因而人数比还略低于百分之一)。华美与否的核心奥秘,便在于这个“四千万元/四十万元”、“三十万人/两千人”的一百比一黄金比例。
最终这个社会是否忠实的每生产一部电影便相应的出版一百本书,基本上可以是无关宏旨的,这取决于我们投注在这两件事的个别金额大小不同,一个社会(比方说印度宝莱坞)愿意花更多钱拍电影,便可以大大缩减这个产量比例;真正难以改变、几乎无法撼动它分毫的是,你得说服三十万人和只要说服两千人永远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这像站在两个完全不同的力学世界,从一开始就意味着不同的话题选择、不同的内容构成、不同的讲话方式、不同的道德考量,乃至于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的企图心、可能性和想像力。事实上,这里存在着一个常识性的社会铁律让人沮丧:说话对象的多寡和说话内容范畴的大小,基本上是一个急剧的、放大的反比关系,你设定的说话对象每扩大一分,你的内容便得相应的收缩三分五分,而且只能有一个走向,那就是朝着更简单、更保守、更安全无害处陷缩。
……
拿到《世间的名字》这本书,我第一反应是,这又是一本关于“自我救赎”或者“寻找人生意义”的读物吧?但当我阅读下去,才发现它远不止于此。它更像是一种静默的观察,一种对生命状态的写实描摹。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不急不躁,娓娓道来,却又能在不经意间触碰到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我喜欢它处理人物关系的方式,没有狗血的剧情,没有刻意的煽情,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而然,却又充满了力量。书中那些关于亲情、友情、爱情的描绘,都显得格外真挚,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失去”的描绘,那种淡淡的忧伤,那种难以言说的痛楚,被刻画得入木三分,却又带着一种超脱的力量。它让我明白,生命的成长,往往伴随着不断的失去,而如何与失去和解,如何从中汲取力量,才是真正的人生课题。这本书没有给我什么惊世骇俗的道理,但它却用一种温和而坚定的方式,引导我去思考生命中的那些真正重要的东西。它像一杯温水,没有烈酒的刺激,却能在寒冷的时候,给你带来最温暖的慰藉。
评分我一直认为,最能打动人心的文字,往往不是那些华丽的辞藻,而是那些饱含真情实感,能够触碰到我们内心深处共鸣的句子。《世间的名字》恰恰就是这样一本让我产生强烈共鸣的书。作者的文字朴实无华,却又蕴含着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它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复杂的 plot,而是将目光聚焦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聚焦于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细微之处。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描绘,那种细腻的情感变化,那种难以言说的忧伤,那种对生活的热爱,都被刻画得淋漓尽致。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和作者一起,漫步在人生的长河中,感受着岁月的痕迹,品味着人生的百味。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与周围人的关系,让我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它没有给我提供什么解决人生难题的答案,但它却让我开始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生活,如何才能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这本书就像一位智者,不急不躁,用它深邃的智慧,引导我去探索生命中最本质的意义。它给我带来的,不是一时的震撼,而是持久的思考和深刻的感悟,我真的非常喜欢。
评分说实话,我对于那种描写波澜壮阔、情节曲折的小说,总是有点提不起兴趣,总觉得少了些什么。而《世间的名字》,恰恰填补了我阅读上的这种空白。它更像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一种对生命本质的回归。作者没有试图去构建一个多么复杂的世界观,也没有刻意去设置什么戏剧性的转折,而是将目光聚焦于人与人之间最纯粹的情感连接,以及个体在时间长河中的成长与蜕变。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人物塑造的“留白”处理,作者不会把所有的东西都直接摆在你面前,而是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自己去感受、去揣摩、去拼凑。这种方式,反而更能激起读者的思考,也更能让你与书中的人物产生情感上的互动。我常常在读到某个角色的某个选择时,会陷入深深的思考,忍不住去想,如果是自己,会做出怎样的决定?这种代入感,是我在许多其他书中都很难获得的体验。而且,书中弥漫着一种淡淡的诗意,即使是在描写一些看似寻常的生活场景,也能从中感受到一种别样的韵味。它让我明白,生活本身就是一首无声的诗,而我们每个人,都是这首诗中不可或缺的音符。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是一股清流,一股在我已经习惯了快餐式阅读的文学界里,久违的、能够让我慢下来,沉浸进去的清流。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捕捉到生活细微之处,并且用文字将其放大、甚至升华的作品情有独钟,而《世间的名字》恰恰就是这样一本。它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惊心动魄的冲突,但它却以一种近乎虔诚的姿态,去描摹那些被我们日常忽略的瞬间。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和一个老朋友聊天,他坐在你对面,不疾不徐地讲述着自己的人生,那些关于成长、关于失去、关于爱与被爱的点滴,都像旧照片一样,在文字的翻动中徐徐展开。作者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可谓是入木三分,那种微妙的情绪波动,那种难以启齿的犹豫,那种在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温情,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常常会在某个章节停下来,回味着字里行间的情感,甚至会恍惚觉得,书中的人物,不就是我曾经认识的某个人,或者,就是我自己吗?它提醒我,在追逐宏大的叙事和遥远的梦想之余,我们更应该关注身边的人,关注那些构成我们生命基底的、朴实而又珍贵的情感。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深处那些被遗忘的角落,也照亮了我对生活新的理解和感悟,真的,非常触动。
评分我必须承认,一开始被《世间的名字》吸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书名,带着一种莫名的哲学意味,仿佛预示着一场关于存在与意义的探索。而当我真正翻开它,便立刻被一种沉静而又充满力量的文字风格所包裹。它不像某些文学作品那样,用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用一种近乎散文的笔触,缓缓铺陈开一个个故事,或是一个个片段。然而,正是这种看似平淡的叙述,却蕴含着巨大的情感张力。作者对于细节的捕捉能力极强,无论是某个角色的眼神,一段对话的停顿,还是一抹淡淡的忧伤,都能在寥寥几笔中跃然纸上,直击人心。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名字”这个概念,它不仅仅是一个符号,更是承载着一个人过往、现在以及未来无限可能性的载体。通过书中的人物,我看到了不同生命轨迹的交织,看到了命运的巧合与必然,也看到了那些在岁月中沉淀下来的,最真挚的情感。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绘人物内心挣扎时的细腻笔触,那种纠结、那种自我怀疑、那种对未来的迷茫,都写得极其真实,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读完之后,心中会涌起一种莫名的感动,一种对生命本身的敬畏,以及对那些在平凡生活中努力生活的每一个人的深深理解。
评分很喜欢,下次看看还有没有唐诺的其他书
评分唐诺的文字依旧是“学者之书”风格。值得收藏。
评分发货配送速度快
评分《世间的名字》是著名爱书人唐诺的一部散文集,首次抛开书评、导读、阅读范畴,不谈书,还原为散文家唐诺自身,专注如刺猬,通达似狐狸,言志兼抒情,雄辩亦温柔,谈各种皮相——富翁、烟枪、骗子;谈各种职业——医生、网球手、编辑;谈各种身份——老人、哥哥、同学与家人,对唐诺而言:深度就在表面,名字即是实相。旁征博引却不枯燥乏味,冷眼嘲讽底下有着一副热心肠,时而深沉曲绕,不厌其烦再三辩证;时而直抒胸臆,用起大白话,字字句句凿进人心槛底,足见唐诺人情练达,功力深厚。
评分非常不错,喜欢唐诺的书
评分唐诺的书第一次买,知道他很有名,也是第一看他的书,希望看到不一样的东西!
评分一直想读的书
评分唐诺先生的文笔非常有特点,有文采有激情,比较喜欢,虽然掉书袋。
评分唐诺的作品,值得一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