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大撤退全景实录

长江大撤退全景实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振亚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战争
  • 抗日战争
  • 国共内战
  • 长江
  • 撤退
  • 实录
  • 回忆录
  • 民国史
  • 军事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东省出版集团 ,
ISBN:9787218085920
版次:1
商品编码:1122774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新史学丛书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长江大撤退全景实录》的特点是:
  1. 深度解密新档案,翻开抗日战争极悲壮的一页,透视七七事变后南京政府的西撤内幕与卢作孚的经商智慧。
  2. 长江大撤退是我国航运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迁移运动,难度与场景远超二战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3.作者于八十多岁高龄,在各档案馆中补充了许多重要史料,并对第一版著作留下的民生公司的多个历史谜团,经过深入细致研究,逐个解开,还原历史真相。

内容简介

  《长江大撤退全景实录》抗日战争爆发后,长江航运肩负起战时运输的重大战略任务:兵工单位要撤退,上海及沿海民营工厂要撤退,机关、学校以及大批人员也需要撤退。广大海员和船工们在上有敌机、后有追兵的恶劣环境中,把一批批作战部队运赴前线,把一船船战略物资和人员撤向大后方:160多天抢运9万吨物资,7个月赶调127万大军,迁移数百家工厂;孔祥熙的马、宋美龄的奶牛、宴阳初的钢琴,也都不能掉以轻心;一批批伤兵和孤儿,在客轮上都必须安排有一席之地。
  这是如何做到的?这当中有多少惊心动魄的牺牲与权谋?书中通过对新档案的深度挖掘,实事求是地还原南京政府西撤内幕,并透析此过程中政商博弈的过程细节,填补了我国长江航运史研究的一个学术空白点。

作者简介

  黄振亚,1927年生,江苏海门人。副编审。1946年进入武昌海事学校,1949年毕业于中南交通学院航业系,1966年毕业于湖北函大汉语言文学系。1950年参加广东万山海战,之后长期在武汉长江航运局宣传文化部门工作。1959年成为中国作协武汉分会(现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1987年从长江航运史编写室离休,后参与编纂《民生公司资料汇编》工作。2000年出版纪实文学《万山海战日记》,2002年出版《王洸传》,2006年出版《长江大撤退》。主持编辑《风雨航程》散文集四部。

精彩书评

  

  长江大撤退令人心潮起伏,岂止于那江那时那事!
  远超敦刻尔克大撤退,大西洋那海滩只是军事大撤退,长江上流淌的却是民族危亡关头迸发的自强自信自胜的大决心,演绎的是来自大半个中国的壮烈行动;不仅军事还是工业、文化与经济的全面紧急再布局,变原来较闭塞与相对落后的三峡以西,成为坚持抗战到转入反攻获胜的民族复兴基地;是民族大觉醒、大奋起、大决战的人口大迁移;是以退为进!
  ——郑光复 民生公司高层郑璧成先生长子


  我想这部写实的历史著作必将以填补我国长江航运史研究的一个学术空白点而存世。对历史人物的研究应在求“真”的基础上求“善”求“美”,这部史著由于对档案资料的深度开掘,展现了一个真实而睿智的卢作孚。让读者对那段历史及其历史人物有一个完整而全面的认知发挥读史让人明智的功效,其处处散发出“真”的学术味道别具阅读的价值和存世的价值。
  ——陈国定 北京大学博士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上海航业的西撤与支前
一、江海轮船撤入长江
二、招商局推动构筑江阴阻塞线
三、百万大军开赴京沪

第二章 上海民营厂西撤
一、林继庸到达上海
二、工厂撤出上海的主力:木船
三、交通部动作迟缓,沪镇联运处形同虚设

第三章 卢作孚东进
一、常驻首都南京
二、关注苏、锡商运和工厂迁川,适时成立民生镇江办事处
三、各公司在镇江竞争激烈

第四章 南京失守前后的撤运
一、金陵兵工厂西撤
二、杭州、南昌飞机厂西撤
三、军政机关的撤离
四、范旭东痛失"永利"
五、木船云集,马当封锁线外之窘境

第五章 民生承运万吨兵工器材赴渝
一、汉渝线承运1万吨兵工器材
二、军方拉差,打乱了运输计划
三、宜昌转口设备不足,影响装卸进度
四、金陵厂自雇木船西撤
五、宜渝线分两段运输
六、驳复兵工署的指责
七、多方设法提高宜万转口能力
八、续运4000吨

第六章 卢作孚在水运处问题上成功与失误
一、提出改变军差办法未被采纳,策划成立军委水运处,卢作孚突显经商大智慧
二、民生利用水运处职权处理同业竞争关系
三、顾祝同状告卢作孚,卢作孚应变维持原约
四、把交通部职权揽过来,把顾祝同电报顶回去
五、主动做好军运工作,力争水运处的存在
六、何应钦等多名将领反对卢作孚
七、蒋介石批准卢作孚包运计划;军委会下令撤销水运处

第七章 王洸临危受命,执掌汉口航政局
一、张嘉璈的考核
二、重任在肩
三、建造水泥船封锁田家镇航道

第八章 上海航业全力以赴承担武汉撤退
一、招商局领衔在汉宜线承运8万吨兵工器材
二、民用企业的西撤
三、卢作孚设法解决宜昌转口能力不足的问题
四、围城时刻

第九章 宜昌转运与民生公司
一、8万吨兵工器材转运重庆
二、兵工器材运量大起大落
三、卢作孚赴宜解决万县转口费
四、张挽澜建议开辟短途航线未被采纳
五、卢作孚执行蒋介石电令,开辟宜巴客运航线
六、为贯彻蒋介石批示,狠抓缩短停港时间,加强木船输运
七、为搭运自用油物料,婉拒军方成立督运机关

第十章 揭开推迟宜昌抢运之谜
一、田家镇失守,卢作孚决定开辟短途航线
二、卢作孚推迟抢运
三、缘何推迟宜昌抢运
四、卢作孚决策之功过

第十一章 两个月的宜昌抢运
一、短途航线密集发运民生油料;宜万线上全部装运兵工器材
二、一条特殊客运航线的诞生
三、巴东,巫山,奉节接纳上运器材
四、渝频放驳船亦难满足要求;卢作孚飞渝征集木船
五、兵工器材恢复专轮运输,货运价格大幅提升
六、两个月抢运,尚存兵工器材两万吨

第十二章 招商局沟通川鄂湘,江海大轮撤入川江
一、开辟湘宜线,沟通湘鄂川
二、江海大轮胜利进川
三、王洸筹建机械绞滩站助轮木船进川

第十三章 兵工署力促民生疏运,8万吨器材全部到渝
一、恢复商货运输出现反复
二、抢运宜昌器材160余天完成后,续运三斗坪大件
三、沿江小港器材持续西运
四、民生答复兵署:抢运下游器材,殊难兼顾
五、万县器材11月下旬全部运完
六、8万吨兵工器材全部到渝

第十四章 民营厂矿器材在川江的疏运
一、民生尽力疏运民营厂矿器材进川
二、民生多种经营战略获胜,投资合作企业器材优先进川
三、豫丰、裕华通过多种渠道西撤
四、政府调动大批木船迁运民营厂矿器材

第十五章 矛盾重重的川江商货运输
一、招商、民生组织汉渝商货联运
二、民生争运汉渝商货
三、民生力图压制外轮运价上涨
四、招商局协庆轮营运受到民生压制
五、招商局的桐油储运,引发民生与贸委会矛盾
六、争运商货各出奇招

第十六章 宜昌失守前的紧急抢运
一、招商局湘宜线分段接驳,湘桂兵工厂再迁重庆
二、蒋介石部署枣宜会战,童少生组织抢运器材
三、陈诚奉命指挥宜昌战役,何应钦限期抢运宜昌器材

第十七章 高等院校和文化机关的西撤
一、日机疯狂轰炸高校等文化设施
二、高等院校西撤
三、文化机关的西撤
四、文艺、抗敌救亡组织汇聚武汉
五、西行途中
六、文化精英会师重庆

第十八章 大撤退结出丰硕战果
一、兵工企业全部撤入川湘,新制兵器源源送往前线
二、奠定了大后方经济基础,基本满足人民生活需求
后记







精彩书摘

  一、江海轮船撤入长江
  “七七”事变发生,沿海军用、民用工业的领导机关立即部署工厂西撤。
  兵工署长俞大维派出制造司司长杨继曾率团赴四川、贵州两省查勘可供兵器工业迁建的地点;接着发布了迁厂计划,要求受到敌人威胁的地区的工厂和机关,立即准备拆迁。限11月15日迁往西南地区。
  上海地区的工厂,西撤行动最快的是民营厂矿企业。7月28日,资源委员会派出专员林继庸等三人到达上海,动员民营企业迁到大后方。爱国资本家的反帝烈火被点燃了起来,并渐成燎原之势。世界战争史上从无出现过的工厂大迁徙,在长江上迈开了他豪迈而艰难的步伐。
  上海航运界的应变,主要任务是把江海大轮撤进长江.这是一项机密工作,只能悄悄地进行。
  7月13日,军委发出执字第870号密令,共8项,要求交通部长兼军委后勤部长俞飞鹏核办具报。其中有一项是如何在战争期间控制船舶……
  …………
  二、招商局推动构筑江阴阻塞线
  江阴是毗邻上海的军事要塞所在地,它的军事地位一直受到高度关注。7月11日下午9时,在军政部长何应钦官邸大客厅举行的“卢沟桥事件第一次汇报”会议上,决定把已经运到的新兵器高射炮装于江阴,“限星夜赶筑”。
  发动淞沪会战,必须首先阻塞下游航道,以阻止日舰上窜。
  对于长江阻塞线,海军方面迟至7月25日才提交“卢沟桥事件第15次汇报”会议,计划在南通附近江面阻塞。计划详细列了各类器材数量。
  南通江面太宽,不利于阻塞的进行。之后,选定在江阴城下游的长山港鹅鼻嘴下端的江面。该处江面最为狭窄。
  交通部长俞飞鹏接获命令协同海军构筑江阴阻塞线后,立即通知上海航政局,租用招商局和民营航业之旧海轮备用。同时,俞部长还把招商局副总经理沈仲毅请到南京,“密授机宜”,请他帮助完成征集旧海轮的任务。为什么邀请招商局沈仲毅出面?因为沈是上海轮船业公会的主席,他为人忠厚、随
  和,与上海同业有良好的关系。征集旧海轮沉江,是要动用资本家身家财产的
  大事。除依靠行政号召外,同业间说服、劝导必不可少。而沈仲毅在招商局的职务、身份正适合于配合行政推动这一项工作。沈仲毅回到上海,首先与蔡增基总经理研究选择本局塞江船舶,把破旧、不能远航的广利等轮安排必要的修理,使它能开航到江阴。同时,他召集轮船同业开秘密会议,商讨应变办法,动员同业以船身较次者租给政府用以阻塞江阴水道,其他行驶外海船舶按规定驶入长江或香港。
  上海航业界人士长期遭受日帝欺凌,处此国难当头,听到俞部长对上海航业界的厚望,听了沈经理坦诚的开导,激发了大家的责任心,大家均能深明大义,共抱同仇决心,按预定计划完成沉江船舶的集中。8月11日,军政部、海军部与交通部召开紧急会议,研究下沉具体时间等问题,沈仲毅奉俞飞鹏令,迅即由上海赶赴南京。不意所乘火车中途在无锡改为军用,乘客均下车。沈仲毅考虑到身负重任,乃重价雇得汽车赶往南京,列席了会议。沈在会上应俞部长的要求向大家报告了上海商轮集中江阴之情形,大家认为海轮数量已达到要求,时机已成熟。于是会议决定即刻下令,并由海军司令部具体实施沉船塞江计划。
  阻塞工程由第二舰队司令曾以鼎负责指挥。会议结束,曾以鼎立即返回镇江。
  当天下午4时,各轮接获海军颁发的命令。命令规定了准备、起锚、前进、停泊的代表旗号,并令于第二天上午六时准备好蒸汽,要求在半小时内可以动车,但没有说明开往的目的地。
  12日晨6时半,“沉船塞江”命令下达,船员们才恍然大悟。
  17时,军舰在前,海轮在后,一字长蛇阵由镇江向江阴前进。航行一个多小时,抵达江阴鹅鼻嘴下端江面最窄处,即号令停泊,廿艘海轮就前后错落抛了锚。军舰派员到海轮,指示船员注意两岸停泊标志,使船横沉于两岸标志的一直线上。下午6时平潮时,各轮开始放水,船体慢慢下沉。第一批沉下了招商局的嘉禾、新铭、同华、遇顺、广利、泰顺等6艘;民营船沉下了华新、醒狮、回安、通利、宁静、鲲兴、新平安、茂利二号、源长、母佑、华富、大赉、通和、瑞康等14艘;海军下沉通济、大同、自强、德胜、武胜、威胜、辰字、宿字等8艘舰艇。
  由于江流下冲,水力较大,各轮无法一一横沉,与预先计划的每艘相隔40米间距计算,漏洞甚大,深恐不能阻止日舰通过。于是,又沉下招商局的公平轮和民营公司海轮万宰、泳吉等三轮,并将镇江、芜湖、九江、汉口、长沙的各地日商遗留的趸船28艘,陆续凿沉,江上防线初步告成。前后两次沉船,招商局共下沉7艘,共13705吨,民营海轮沉江的共16艘,海军舰只8艘。民用船舶占了绝大部分,民用船舶成功征集与招商局的带头作用和沈仲毅的组织与推动有密切关系。这是招商局对国家的贡献。
  在海轮和军舰到达江阴沉船水域时,海军派有巡逻艇在江面巡视,引导尚未过封锁线的航轮驶过江阴。12日早晨,有12艘江轮穿过了封锁线。民生公司的民元轮就是其中之一。民元的二副施祖炜是刚从吴淞商船专科学校毕业分配来船工作的,他驾驶的民元轮由重庆到上海时,刚靠好码头就接到公司通知:卸客后不卸货。二副是负责理货的。施祖炜接到通知,立即将船移泊开平码头,装妥燃煤即开重庆。下午两点,民元轮离上海。到南通港,天已黑,江上航标已撤走,无法夜航,就在狼山锚地抛锚过夜。当天夜泊狼山的共12艘江轮。天明上驶,到江阴炮台附近,见满江都是海轮,一艘巡逻艇开到民元轮附近,用话筒高喊:“民元轮,现在还可通行,请尾随我艇前进”。民元等轮即随小艇穿过封锁线向镇江方向驶去。据原民元轮二副施祖炜回忆。封锁线筑成后,军方继续研究。为了牢固起见,海军又奉命调去海圻、海容、海筹、海琛四舰,在封锁线后增筑一条辅助阻塞线。将江苏、浙江、安徽、湖北各地征运来的石子3094立方呎、8856吨,以及民船、盐船185艘,填补空隙,
  共费时两个月,动员人工近两千,才将这条封锁线全部做成。
  原以为这道封锁线可以把日本在长江以内的军舰和商船全部俘获,不幸消息被行政院秘书黄秋岳知道,密告了日本人,日军马上通知各舰船撤离侨民,逃出长江口。后来黄秋岳父子虽以汉奸罪伏法,但我们仅仅截获到日清公司的岳阳丸(3298吨)、大贞丸(1369吨)两艘商船,算是“八一三”以后的首批战利品。那两艘日轮由海军押回南京后交给交通部。交通部派船舶科长王洸接收。王洸即与南京招商局研究,调集了两套船员班子,由王洸率领朱文秉船长等登轮接收。后分别将岳阳丸改名为江汉,大贞丸改名为江襄,由招商局组织营运,参加抗日支前与后撤运输。
  江阴阻塞线,以及长江南岸的黄山、北岸的八圩塘要塞炮台,构成了坚固的防守火网。后来,虽经日军疯狂轰炸,始终未被攻破。上海被攻陷后,日军沿京沪线西犯,武进失守,并攻下江阴,经过激烈战斗,攻陷要塞炮台,才迂回到封锁线后方,进行爆破,清除沉塞物。可是,日本大型军舰很长时间仍然未能通过。江阴阻塞线对延滞日军西犯、让抗日部队抓紧时机调整部署起了积极作用。
  江阴阻塞,下游航线中断,似乎影响了上海物资西撤,但实际上,江阴阻塞的第二天,“八一三”战争爆发,吴淞口的日本军舰根本不允许我轮自由进出黄浦江。
  沉船塞江任务完成后,沈仲毅于13日晨即乘车赶返上海。下午到达上海郊区的真如车站时,“八一三”战事已经爆发,他已能听到前方的枪炮声。“沿途逃难民众均云不可前进,本人以责任所在,仍冒险抵达闸北,斯时通租界之桥梁均已封闭,乃要求保安队代雇一船渡过苏州河,回局与蔡增基总经理密商应变办法。”
  ……
《大河的挽歌:黄河下游的千年变迁与治理史》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聚焦于中国母亲河——黄河下游地区,跨越数千年历史长河的宏大叙事,系统梳理了黄河下游河道、水文、生态以及与之息息相关的人类文明的复杂演进轨迹。它不着眼于单一的军事冲突或政治事件,而是深入剖析了自然力量与人类社会之间持续不断的、深刻的互动关系。 本书的叙事核心,是黄河下游地区那片“悬河”之上承载的厚重历史。从远古时期部落的渔猎与定居,到夏商周时期早期王朝对河道的初步认知和利用,再到秦汉大一统帝国对水患的系统性治理尝试,直至宋元明清时期,人口压力与堤防工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本书细致描绘了历代王朝如何应对黄河“三年一决口,百年一改道”的严酷自然规律,以及这些治理行动如何反作用于当时的社会结构、经济布局乃至政治哲学。 第一部分:地理的塑造与早期文明的萌芽(史前至春秋战国) 开篇追溯了黄河下游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过程。重点探讨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起源、泥沙的携带机制,以及在特定地质时期内,黄河三角洲的淤积与扩张速度。在人类活动介入初期,早期的河道形态与自然泛滥规律如何塑造了中原地区的早期聚落形态。我们审视了古代传说中大禹治水的真实面貌,并非神迹,而是早期水文知识和集体劳动的开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为争夺战略要地和灌溉水源,对河道的局部利用和防御性工程开始出现,这标志着人类开始主动干预河流的自然属性。 第二部分:帝国的压力与“天人合一”的困境(秦汉至隋唐) 秦汉帝国建立后,对稳定农业生产的需求空前高涨,黄河治理被提升至国家最高议程。本书详尽考察了汉代以来,历代王朝为疏浚故道、加固堤防所投入的人力物力,以及这些工程如何成为维系中央集权的重要工具。隋朝大运河的开凿,虽然缓解了南北物资运输的压力,却也间接改变了下游水系的平衡。唐代中后期,随着藩镇割据和北方气候的微小变化,黄河的洪水频率和破坏力开始显现出新的趋势。我们分析了当时儒家思想中“天人合一”的理念在面对巨大自然灾难时所表现出的理论困境与实际的工程应对。 第三部分:堤防的极限与社会的动荡(宋元时期) 宋代,由于北方经济重心的南移和人口压力的增加,对黄河下游的依赖达到了新的高峰。本书着重分析了宋代河工制度的演变——从依赖官府到逐渐引入地方豪强和民夫的复杂模式。这一时期,黄河的治理常常伴随着激烈的社会矛盾,每一次重大决口都可能成为王朝政治危机的催化剂。元朝统治者在继承前代经验的同时,试图用强力手段控制河流,但其对地方水利系统的破坏和制度上的不适应,使得黄河的治理效果时常适得其反。书中对比了宋、元两代在河防理念上的根本差异。 第四部分:悬河的世纪与黄河的意志(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是黄河下游河道“悬空化”达到极致的阶段。由于泥沙的持续淤积,河床不断抬高,形成了世界上最长的“悬河”景观。本书细致地呈现了明清两代河官阶层的兴衰,以及他们为维持堤防体系所付出的巨大努力。重点剖析了潘季驯的“束水攻沙”理论在实践中的得失,以及清代“黄河三年一清”的宏大规划如何因财政枯竭和官僚体系的惰性而屡遭失败。这一部分深入探讨了河流的每一次重大改道(如康熙年间的大改道)对周边府县的生态重构和人口迁移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揭示了在绝对的自然力量面前,人力所能及的极限。 第五部分:现代的挑战与河流的未来(晚清至今的沿革) 本书的结尾部分,转向晚清时期,外部冲击与内部危机共同作用下,黄河治理体系如何从传统的国家工程模式走向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我们考察了近代学者对水利工程的引进与本土化尝试,以及民国时期地方军阀对河道的争夺与破坏。最终,本书以一种审慎的目光,展望了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在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和生态修复的多重压力下,人类如何重新定位与黄河的关系,从“征服”走向“共存”的复杂过程。 本书特色: 《大河的挽歌》最大的特点在于其跨学科的整合性。它不仅是历史地理学著作,也是一部社会经济史、水利技术史的综合研究。作者摒弃了传统史书上对单一治河官员的歌颂或贬抑,而是着力于展现黄河作为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自然-社会复合系统的内在逻辑。全书史料翔实,引用了大量未曾公开或被忽视的河工档案、地方志、水文记录和私人奏折,力求还原一个不加美化、充满挣扎与智慧的下游历史图景。它告诉读者,理解黄河,就是理解中华民族在与自然抗争中对生存、秩序与命运的永恒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漫长而深刻的对话,对象不仅是作者,更是那段逝去的岁月本身。它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作者对“记忆的脆弱性”和“历史的不可逆性”的深刻体悟。他似乎在用尽全力,抢救那些即将消散的个体记忆,将它们用坚实的文字锚定在时间之上。书中对环境的描写也极其到位,那种特定气候、特定地域的地理特征,如何反作用于人们的心理和决策,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这使得整个事件的背景板无比真实,增强了故事的宿命感和史诗感。它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反而提出了更多深刻的问题,引导着读者跳出舒适区,去审视历史的复杂性与人性的多面性。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坚韧”这个词有了全新的理解,那不是盲目的乐观,而是带着清醒的认知,在无望中依然选择前行的勇气。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处理得非常巧妙,它没有采用简单的时间线性叙事,而是像一个多棱镜一样,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时间节点切入,立体地构建起一个完整的历史图景。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手法,反而更好地展现了事件本身的复杂性和多重因果关系。有时候,它会突然插入一段似乎无关紧要的民间轶事,但读到最后才发现,这些看似琐碎的片段恰恰是理解全局的关键线索。作者在资料的搜集和甄别上花费了巨大的心血,这一点从行文的严谨和引用的丰富性中就能清晰感受到。更难得的是,在如此厚重的历史背景下,作者依然保持了一种克制而冷静的叙事腔调,避免了过度煽情,让事实本身说话,而事实的力量远比任何修饰的语言都要震撼人心。它迫使读者去思考,在那样一个巨大的历史转折点上,‘选择’的意义究竟何在,以及我们今天所站立的这个基础,究竟是用多少这样的‘选择’与‘牺牲’铺就而成的。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力量感十足,仿佛每一句都掷地有声,带着那个时代特有的粗粝感和生命的重量。它成功的关键之一在于,作者没有将笔墨过多集中于高层决策,而是将聚光灯打在了那些被裹挟在历史洪流中的普通人身上——那些坚守岗位、那些被迫迁徙、那些在绝境中依然试图维持日常尊严的小人物。通过他们的视角,历史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切肤之痛。那些关于家园、关于亲情的描绘,细腻得让人心酸,却又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它不是在批判或赞美,它只是如实地呈现,让读者自己去感受那份厚重的历史责任。我特别欣赏它那种朴素的叙事美学,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但每一个用词都精准到位,如同雕塑家手中的刻刀,毫不留情地凿刻出历史的纹理,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得不为之屏息。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具挑战性的,但这种挑战恰恰是它价值所在。它不是那种可以轻松消遣的读物,它需要你投入全部的精力去跟随作者的逻辑,去理解那些被历史尘封的细节和人物的复杂动机。作者在文字中展现出的那种近乎偏执的求真精神,令人肃然起敬。他似乎不满足于记录‘发生了什么’,更深究‘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在发生时人们的内心活动是怎样的’。这种对深层动因的挖掘,使得全书充满了思想的张力。每一章的过渡都充满了学者的洞察力,它不是简单地堆砌史料,而是将史料熔铸成了有机的整体。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那个时代的理解,不再是教科书上模糊的一句描述,而是被赋予了具体的面孔、具体的对话、具体的恐惧和希望。这是一种知识的重塑,也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让人在对历史的敬畏中,重新审视当下的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叙述方式真是引人入胜,作者仿佛是一位亲历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下,无数普通人的命运是如何被时代洪流裹挟着向前奔涌的。我特别欣赏它那种近乎史诗般的宏大视角与对个体命运的精准捕捉之间的平衡。它不像那种枯燥的教科书,而是充满了人性真实的挣扎与光辉。读到那些关于物资短缺、关于家庭离散、关于对未来迷茫的描写时,我常常会感到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仿佛自己也身处其中,体验着那种刻骨铭心的不安与坚韧。全书的节奏把握得极好,高潮迭起,但又在关键时刻留出留白,让读者有时间去消化那些沉重的情感信息。它不仅仅是在记录一个事件,更是在探讨“人在困境中如何自处”这一永恒的命题。那种对细节的执着,对历史现场感的还原,都使得这部作品具有了超越一般纪实文学的力量,让人读罢掩卷良久,心中仍有万千思绪翻腾,久久不能平复。

评分

历史就是一件人类的艺术品,黄老的书很有版画艺术的美感,功力绵厚,力透纸背。看到密布书中的那些引用纸质档案资料出处的标注,就看到了黄老先生辛勤寻找历史史料,记录整理史料,思考追寻历史真实的脚步的智叟身影。

评分

质量物流包装都很不错喔

评分

在北京炎炎仲夏的日子里,喜得黄振亚老先生从广州寄来的《长江大撤退全景实录》书稿,便有了我人生中在未名湖畔,百年国槐下,古木长椅上,回望那些非常年月,徜徉人类历史长河的美学享受的时光。

评分

为了这本书买了200多块钱的书 收到后发现就它没带塑封不是全新的 ?

评分

这部写实的历史著作必将以填补我国长江航运史研究的一个学术空白点而存世。在浩瀚的书海里,因其几乎全部运用档案资料写成的“真”的学术,而熠熠生辉。虽然这个时代的人们依然沉醉于浮光掠影般的阅读的快感中。

评分

大概翻翻吧,正如封面上写的那样,远超欧洲战场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评分

好书值得拥有!就是因为太久了,书比较旧,比较脏!

评分

还好把,也没能找到想要的资料。有一些脚注没标清楚。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包装质量都可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