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中国北方常见树木快速识别 农业/林业 书籍 |
| 作者: | 张志张钢民赵良成孙学刚 |
| 定价: | 98.0 |
| 出版社: | 中国林业 |
| 出版日期: | 2014-09-01 |
| ISBN: | 9787503874390 |
| 印次: | |
| 版次: | 1 |
| 装帧: | |
| 开本: | 16开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主要涉及我国北方树木,适当兼顾南方重要的森林组成树种、生态建设用树种、工业原料树种和中国特有珍稀濒危物种,共涉及78科203属449种,其中裸子植物8科17属41种,被子植物70科186属408种。本书编写汇聚从事树木学研究和教学工作者对树种识别的知识和经验,对重要树种? |
这本书在讲解树木的生态习性方面也做得非常深入,这让我对这些植物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看图识物”。比如,它详细阐述了不同树种对土壤酸碱度和水分含量的偏好,以及它们在群落演替中的作用。我记得有一章节专门讨论了次生林中杨树和柳树的先锋作用,以及它们如何为后来的阔叶树种提供庇护,这种生态学视角极大地丰富了对北方森林结构的认知。此外,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历史和人文的片段,比如某个树种在当地传统文化或传统建筑中的应用,这使得原本枯燥的植物学介绍变得生动有趣起来,让读者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历史脉络。这种跨学科的融合处理,是很多专业识别手册所欠缺的。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一些地方性特有或不常见的北方树种也进行了收录和详尽的描述。通常这类“快速识别”手册为了追求覆盖面广和易于流传,往往只关注那些分布极广的“明星物种”,而对于那些只在特定山脉或特定气候带才能见到的“小众”树种则一带而过,甚至直接省略。然而,这本书明显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去考察和描绘这些更具地域特色的物种,比如某些特定石灰岩山区才有的特有种,其识别特征和生境介绍都非常细致。这不仅极大地拓宽了我的知识边界,也让我对北方森林的生物多样性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对于真正热爱深入探索、不满足于表面知识的读者而言,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远超出了“快速识别”这个标签所暗示的浅尝辄止的范畴,它更像是一本进阶的区域植物学参考书。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直观,那种扎实的绿色调立刻让人联想到茂密的森林和广袤的北方大地。我一直对我们北方地区那些坚韧不拔的树木心存敬意,它们能在寒冷的冬季傲然挺立,春天又迅速焕发生机。拿到书后,首先被它详尽的插图和高清的彩版印刷所吸引。很多野外识别手册要么插图过于简略,要么色彩失真,导致实际对比时常常摸不着头脑。但这本书不同,它对树叶的脉络、树皮的纹理、果实的形态都捕捉得极为精准,即便是初学者也能从中找到可靠的参照点。特别是它在不同季节的同一种树木的描绘,体现了编者对植物生命周期的深刻理解,这对于进行季节性考察的爱好者或专业人士来说,简直是福音。书中对树木形态的描述,不仅仅停留在“高大”或“矮小”,而是用了很多专业的术语来界定,比如“塔形冠幅”、“垂枝状分枝”等等,这让识别过程多了一层科学的严谨性。
评分从装帧和便携性来看,这本书的设计也考虑到了户外使用的需求。虽然内容详实,但纸张的选择相对轻薄且耐撕折,这对于经常需要带进林子里对比查阅的读者来说非常友好。不像那些精装大部头,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不小心可能弄湿或弄脏就得心疼半天。这本书的尺寸设计得恰到好处,可以轻松地放进双肩包的侧袋里,即便是需要单手翻阅时也不会感到笨拙。而且,内页的排版非常干净利落,没有过多花哨的装饰性文字或背景,确保了在光线不佳的林下环境中,文字和图片依然能保持很高的可读性。对于我这种业余爱好者来说,能够轻松携带且方便查阅,是衡量一本工具书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之一,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
评分我最欣赏的是这本书在描述过程中展现出的那种“实用主义”精神。它不像某些学术专著那样堆砌晦涩难懂的拉丁文学名和复杂的遗传学理论,而是完全从一个实际操作者的角度出发。比如在介绍如何区分白桦和黑桦时,作者并没有过多纠缠于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的细节,而是着重讲解了如何通过观察树皮的剥落方式、颜色变化以及芽鳞的形状来进行快速区分,这些都是在林间行走时最容易获取的视觉信息。书中还附带了一个非常贴心的“常见混淆树种对比表”,把形态相似但特征迥异的物种并列展示,并用加粗的字体标明了关键的差异点,这种对比式的学习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避免了在野外识别时产生那种“好像是A又好像是B”的纠结状态。这种注重效率和精准度的编排,对于想快速掌握识别技能的人来说,无疑是最佳的选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