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對話是一種基本的交流形式,以對話的形式來錶達哲學思想的寫作,也由於具備瞭對話的形式而獲得瞭某種內容上的不同:它可能更為豐富、復雜和深入地錶達瞭作者的哲學思考。《哲學對話:柏拉圖、休謨和維特根斯坦》集結瞭哲學史上三位重要的哲學傢以對話形式錶達的作品,而讀者也能從中體會到以對話形式來寫作的哲學著作,其奧妙所在。
內容簡介
很多偉大的哲學傢都曾用對話形式闡述他們的論證,但是,對話形式本身卻一直沒有得到充分的研究。《哲學對話:柏拉圖、休謨和維特根斯坦》中的三篇論文分彆考察瞭柏拉圖、休謨和維特根斯坦采用對話形式寫作的理由,並探討瞭哲學內容與其文學形式之間的相互作用。
作者簡介
戴維·塞德利(David Sedley),劍橋基督學院研究員,劍橋大學哲學教授。他發錶的論著包括與朗(A.A. Long)閤著的《希臘化時期的哲學傢》(The Hellenistic Philosophers,1987),以及很多有關古代哲學的論文。他與G.Bastianini一起編輯瞭長達335頁的有關柏拉圖《泰阿泰德篇》的佚名評論。另有《柏拉圖的〈剋拉底魯篇〉》(Plato's Cratylus,2003,Cambridge)和《創世說的古代批評傢》(Creationism and its Criticsin Antiquity,Berkeley,2007)等著述。他曾在普林斯頓、伯剋利和耶魯做古典學與哲學的客座教授。1986—1992年曾擔任《古典學季刊》(Classical Quarterly)的編輯,並於1994年當選為英國國傢學術院院士。
喬納森·丹西(Jonathan Dancy),基爾大學(University of Keele)哲學教授,1988—1989年在匹茲堡大學做客座教授;1993—1994年在牛津萬靈學院做訪問學者。其主要著作有:《當代認識論導論》(An Introduction to Contemporary Epistemology,Blackwell,1985),《貝剋萊:一種導論》(Berkeley:an Introduction,Blackwell,1987),《道德的理由》(Moral Reasons,Blackwell,1993),《實踐的現實》(Practical Reality,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和《無原理的倫理學》(Ethics Without Principles,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
簡·希爾(Jane Heal),劍橋大學哲學教授,聖約翰學院研究員。維特根斯坦是她的研究重點,已齣版的著述有《事實與意義:奎因和維特根斯坦論語言哲學》(Factand Meaning:Quineand Wittgenstein on Philosophy of Language,Blackwell,1989),《摩爾悖論:一種維特根斯坦的進路》(Moore's Paradox:a Wittgenstein Approach Mind,January1994),以及《心靈、理性和想象:心靈與語言哲學論文選》(Mind,Reasonand Imagination:Selected Essaysin Philosophy of Mindand Langua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1997年當選為英國國傢學術院院士。
精彩書評
蘇格拉底並非一位進行哲學對話的人,柏拉圖也並非一位書寫哲學對話的人。如果說柏拉圖對這種藝術形式的處理是精妙絕倫的,那麼,其中的一個原因將會是:對他來說,對話就是哲學。甚至“辯證法”,他用來錶示正確的哲學方法的術語,從非常字麵的含義上講就是指進行對話的學問。
——戴維·塞德利David Sedley
目錄
演講一
柏拉圖《斐多篇》的戲劇人物
戴維·塞德利(David Sedley)
演講二
“因為作者在此被抹去”:
對休謨在《自然宗教對話錄》中運用對話形式的哲學反思
喬納森·丹西(Jonathan Dancy)
演講三
維特根斯坦與對話
簡·希爾(Jane Heal)
譯後記
精彩書摘
書摘隨讀
至此,我主要談的是西米亞斯和剋貝的共同之處。但是在對話中,他們還具有另一種、甚至不大被人們充分意識到的意義……
為此,我想首先把注意力集中在89d91c那段針對“厭惡推理”(misology)或討厭論證的方法論討論上。蘇格拉底試圖對有些人如何會對推理或論證感到厭惡作齣解釋。他以那些不加批判就輕信他人的人作類比:他們很可能會對他人感到失望,最終對人性喪失信心,並成為厭惡人類者。與此類似,那些剛開始很樂意相信他們所聽到的任何論證而不運用其批判力的人,一旦發現論證是虛假的,很可能就會對論證感到失望,最終或許還會變成“厭惡論證者”,對論證本身的效力喪失信心。開始的過度輕信會導緻最後的過度生疑。
在這種關鍵時刻,蘇格拉底為什麼不是嚮西米亞斯或剋貝而是嚮斐多本人發錶他的評論?我覺得,這是因為他是在隱秘地談論西米亞斯和剋貝。在緊前麵的一段,西米亞斯和剋貝都對蘇格拉底有關不朽的諸論證錶示強烈懷疑。但是,西米亞斯的那些懷疑從動機上講卻完全不同於剋貝,而談到厭惡推理的那段則能讓我們弄清其中的緣由。剋貝的懷疑從方法論上講是正確的,並最終會把他引嚮對問題的滿意解決。但是,西米亞斯的懷疑卻開始齣現厭惡推理的癥狀。下麵,就讓我對此作齣解釋。
對話開始不久就顯示,西米亞斯是他們倆中更容易輕信的人。在63a,蘇格拉底自己也注意到他們之間的這種差彆:“剋貝總是在核查論證”,他帶著明顯贊同的口吻說,“而不願立刻相信任何人所說的”。(而西米亞斯,在後麵的77a,也證實他的朋友剋貝的確是這樣的人:“在不輕信論證上,他是人們當中最頑固的。”)
……
前言/序言
哲學對話:柏拉圖、休謨和維特根斯坦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評分
☆☆☆☆☆
在這種關鍵時刻,蘇格拉底為什麼不是嚮西米亞斯或剋貝而是嚮斐多本人發錶他的評論?我覺得,這是因為他是在隱秘地談論西米亞斯和剋貝。在緊前麵的一段,西米亞斯和剋貝都對蘇格拉底有關不朽的諸論證錶示強烈懷疑。但是,西米亞斯的那些懷疑從動機上講卻完全不同於剋貝,而談到厭惡推理的那段則能讓我們弄清其中的緣由。剋貝的懷疑從方法論上講是正確的,並最終會把他引嚮對問題的滿意解決。但是,西米亞斯的懷疑卻開始齣現厭惡推理的癥狀。下麵,就讓我對此作齣解釋。
評分
☆☆☆☆☆
在這種關鍵時刻,蘇格拉底為什麼不是嚮西米亞斯或剋貝而是嚮斐多本人發錶他的評論?我覺得,這是因為他是在隱秘地談論西米亞斯和剋貝。在緊前麵的一段,西米亞斯和剋貝都對蘇格拉底有關不朽的諸論證錶示強烈懷疑。但是,西米亞斯的那些懷疑從動機上講卻完全不同於剋貝,而談到厭惡推理的那段則能讓我們弄清其中的緣由。剋貝的懷疑從方法論上講是正確的,並最終會把他引嚮對問題的滿意解決。但是,西米亞斯的懷疑卻開始齣現厭惡推理的癥狀。下麵,就讓我對此作齣解釋。
評分
☆☆☆☆☆
而柏拉圖、休謨和維特根斯坦也是各時期的代錶人物!
評分
☆☆☆☆☆
在十八歲時休謨的哲學研究獲得瞭重大突破,使他得以讓自己徹底麵對這個“全新的思考領域”,也使他下定決心“拋棄其他所有快樂和事業,完全奉獻在這個領域上。”休謨並沒有說明這個重大突破為何,但一般推測很可能是他在因果上的理論—亦即我們對於世上因果關係的認知是取決於我們的情緒、習俗、和習慣,而不是取決於理性、也不是取決於抽象、永恒的自然定律。
評分
☆☆☆☆☆
撓蠶的積分規則,讓人丹騰。導緻大量無意義的文字堆積,打開評論,眼前黑壓壓的一片,如果這樣也可以得積分的話,人們則競相仿效、何樂不為。撓蠶的積分規則,讓人丹騰。導緻大量無意義的文字堆積,打開評論,眼前黑壓壓的一片,如果這樣也可以得積分的話,人們則競相仿效、何樂不為。撓蠶的積分規則,讓人丹騰。導緻大量無意義的文字堆積,打開評論,眼前黑壓壓的一片,如果這樣也可以得積分的話,人們則競相仿效、何樂不為。撓蠶的積分規則,讓人丹騰。導緻大量無意義的文字堆積,打開評論,眼前黑壓壓的一片,如果這樣也可以得積分的話,人們則競相仿效、何樂不為。撓蠶的積分規則,讓人丹騰。導緻大量無意義的文字堆積,打開評論,眼前黑壓壓的一片,如果這樣也可以得積分的話,人們則競相仿效、何樂不為。撓蠶的積分規則,讓人丹騰。導緻大量無意義的文字堆積,打開評論,眼前黑壓壓的一片,如果這樣也可以得積分的話,人們則競相仿效、何樂不為。撓蠶的積分規則,讓人丹騰。導緻大量無意義的文字堆積,打開評論,眼前黑壓壓的一片,如果這樣也可以得積分的話,人們則競相仿效、何樂不為。撓蠶的積分規則,讓人丹騰。導緻大量無意義的文字堆積,打開評論,眼前黑壓壓的一片,如果這樣也可以得積分的話,人們則競相仿效、何樂不為。撓蠶的積分規則,讓人丹騰。導緻大量無意義的文字堆積,打開評論,眼前黑壓壓的一片,如果這樣也可以得積分的話,人們則競相仿效、何樂不為。撓蠶的積分規則,讓人丹騰。導緻大量無意義的文字堆積,打開評論,眼前黑壓壓的一片,如果這樣也可以得積分的話,人們則競相仿效、何樂不為。
評分
☆☆☆☆☆
在這一係列的四個講座中,我將從一般所說的“現象學”(phe—nomenology)和“技術哲學”(philosophy of technology)齣發,看一下它們在當代的發展。我使用瞭“後現象學”(postphenomenolo—gy)和“技術科學”(technoscience)這兩個更特殊和更特定的術語,以便反映下述兩個事實:首先,盡管“後現象學”明顯來源於現象學,但是後現象學是對現象學的有意識地修正或改變,以便反映任何帶有現象學風格的哲學在當代處境中的曆史性變化;其次,齣於同樣的原因,“技術科學”也反映瞭對當代科學技術學研究(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做齣響應的曆史性變化。我深信,哲學、科學和技術在20世紀都發生瞭激烈的變化。對這三種現象的解釋同樣也發生瞭激烈的變化。
評分
☆☆☆☆☆
發貨速度快,書的質量好
評分
☆☆☆☆☆
好書,不錯,挺好
評分
☆☆☆☆☆
很多最偉大的哲學傢都曾用對話形式闡述他們的論證,但是,對話形式本身卻一直沒有得到充分的研究。《哲學對話:柏拉圖、休謨和維特根斯坦》中的三篇論文分彆考察瞭柏拉圖、休謨和維特根斯坦采用對話形式寫作的理由,並探討瞭哲學內容與其文學形式之間的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