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茶的故乡,在与茶打交道的漫长历史中,形成了一套丰富而独特的茶文化。近几年,关注茶文化的人越来越多,品茶艺、学茶道成了很多人休闲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茶艺茶道轻松入门》从茶的发现发展入手,讲到茶叶的鉴赏。茶叶鉴赏中分别对每类茶的制作、名品等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茶叶鉴赏后,就对水和器进行了全面介绍,其中专门讲解了茶器精品紫砂壶。水和器之后,便是茶艺,即冲泡展示,均配有图片说明。《中国茶艺茶道轻松入门》的最后对茶道做了简单说明,以使读者初探其意并由此领悟。
《中国茶艺茶道轻松入门》是一本入门指导书,主要从茶的品鉴、择水、选器、冲泡几方面入手,涵盖新手学茶各种必知的常识和礼仪,指导性极强。茶叶的鉴赏要点,以及所配的精美实物图片,能对您的实际购买起到指导作用;十几种茶具的使用方法介绍,能让您得心应手。此外,本书还特别介绍了各类茶的泡法,将水温、投茶量、所用茶具、冲泡步骤等细节一一涵盖,易学易会,实用性极强,无论是居家自饮还是待客饮茶,都能让您驾轻就熟。
陈龙,福建安溪人,高级评茶员,高级茶艺师。曾任大型电视纪录片《中国茶》制片人、《劳动午报·茶业品牌》副主编。现为感德真品茶业机构总策划、《茶书网》主笔、《劳动午报·北京茶周刊》采编、《中国法治杂志》记者、北京中华茶艺协会马连道联络处负责人。
绪论
茶乡茶事
茶叶源于中国
西南地区,中国茶树的摇篮
中国四大茶区
中国茶叶分类
茶叶选购
茶叶的保存方法
悠悠茶往事
神农遇茶的传说
以茶代酒的故事
茶圣陆羽煎茶
宋徽宗与《大观茶论》
世界满茶香
茶马古道
茶叶在世界各地的传播
第1章 南方有嘉木,其芽涤凡尘
茶叶鉴赏五要
茶之色
茶之形
茶之香
茶之味
茶之韵
绿茶
西湖龙井
洞庭碧螺春
六安瓜片
太平猴魁
黄山毛峰
信阳毛尖
蒙顶甘露
竹叶青
红茶
祁门红茶
正山小种
宁红工夫
滇红工夫
川红工夫
金骏眉
坦洋工夫
政和工夫
黑茶
普洱生茶
普洱熟茶
普洱沱茶
千两茶
六堡茶
四川边茶
乌龙茶
安溪铁观音
武夷大红袍
武夷肉桂
冻顶乌龙
闽北水仙
黄金桂
凤凰单枞
黄茶
君山银针
霍山黄芽
蒙顶黄芽
白茶
白毫银针
白牡丹
贡眉
花茶
茉莉花茶
玫瑰花茶
桂花茶
金银花茶
造型花茶
第2章 好水好器泡好茶
水为茶之母
好水四要素
何为宜茶之水
古人如何寻泉评水
器为茶之父
新手入门需备茶具
资深茶人必备茶具
专题 壶中翘楚——宜兴紫砂壶
紫砂壶的材质和产地
紫砂之源
紫砂的特点
紫砂壶的选购
养出一把好壶
第3章 中国茶艺:水和茶的舞蹈
茶饮发展史
汉朝以前的饮茶方式
汉朝的饮茶方式
南北朝时的饮茶方式
唐朝的饮茶方式
宋朝的饮茶方式
明朝的饮茶方式
清朝的饮茶方式
茶叶的冲泡技巧
杯泡和壶泡
水温要求
投茶方法
茶叶用量
冲泡时间和次数
中国茶道礼仪
泡茶前的礼仪
泡茶中的礼仪
品茶中的礼仪
绿茶的冲泡方法
上投法
中投法
下投法
办公室简易泡法
红茶的冲泡方法
红茶家庭泡法
红茶办公室简易泡法
办公室调饮袋装红茶
黑茶的冲泡方法
紫砂壶冲泡法
盖碗冲泡法
飘逸杯冲泡法
乌龙茶的冲泡方法
紫砂壶泡法
盖碗泡法
办公室简易泡法
黄茶的冲泡方法
君山银针冲泡法
白茶的冲泡方法
白茶家庭泡法
办公室简易泡法
花茶的冲泡方法
花茶家庭泡法
办公室简易泡法
冲泡造型花茶
第4章 品茗成道:坐看云卷云舒
品茗四要
三看——色
三闻——香
三品——味
三回味——韵
品茗要有心境
清静
禅定
挚友
悠悠茶道
中国茶道
日本茶道
世界其他国家的饮茶习俗
英国的下午茶
俄罗斯的茶炊
美国的冰茶、鸡尾酒茶和袋泡茶
印度的拉茶和煮茶
中国少数民族饮茶习俗
蒙古族的咸奶茶
藏族的酥油茶
维吾尔族的奶茶与香茶
傣族、拉祜族的竹筒香茶
白族的三道茶
苗族、侗族的油茶
茶叶源于中国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
与现今茶树以人工栽培为主的情况不同,最初的茶树都是野生的,而中国就是野生大茶树发现得最早和最多的国家。早在三国时期的《吴普本草》中就记载:“南方有瓜芦木,亦似茗,至苦涩,取为屑茶饮,亦可通夜不眠。”这里的“瓜芦木”,指的就是野生大茶树。这说明,在1700多年前中国就已经存在野生大茶树了。
中国野生大茶树的分布非常广泛,据不完全统计,在10个省区的198处地点都发现了野生大茶树,尤其以云南省南部与西南部、四川省南部和贵州省分布最为密集。
另外,中国野生大茶树的树体之大,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例如在云南省,树干直径在10H0厘米以上的野生大茶树就有十多株,其中,普洱地区的龙潭大茶树高18.5米,基部干径达143.5厘米,而景东县的石门大茶树基部干径为83.4厘米,树高则达到了25米,堪称世界之最。
西南地区,中国茶树的摇篮据文献记载,茶树诞生于中国西南地区。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饮茗之事。”这就是说,在战国时期秦国攻取蜀国之后,中原地区才有了饮茶的事情。
显然,这说明了茶发源于蜀地,也就是现在的四川。
另外,也有人认为茶树最早出现在云南的西双版纳,因为西双版纳的地理条件极为适合茶树生长。
事实上,很难具体地确定茶树起源于中国的哪个省份、哪个地点,但基本可以认定的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茶树就是在中国西南地区孕育而生的,随后又以此为中心向其他地区扩散。当前,全世界的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属,380余种,我国有15属,260余种,其中的大部分都位于四川、云南和贵州一带,这也说明,中国西南地区是茶树的摇篮。
中国四大茶区中国是茶的故乡,茶叶产区广阔,北起山东蓬莱,南至热带海南岛,西到西藏林芝,东自台湾岛,总共包括浙江、江苏、湖南、湖北、安徽、江西、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广东、广西、福建、陕西、河南、山东、西藏、甘肃等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1019个县市,横跨了热带、亚热带和暖带三个气候区。
根据茶叶的生态环境、茶树的种类及品种结构等特性,中国共分为四大茶区,即西南茶区、江南茶区、华南茶区和江北茶区。
西南茶区西南茶区是我国最古老的茶区,包括云南中北部、广西北部、贵州、四川、重庆及西藏东南部。
该茶区地势较高,大部分地区都在海拔500米以上,属于高原茶区,大多是盆地和高原,地形复杂,年平均气温在15.5℃以上,无霜期长达220~340天。
西南茶区雨水充足,年降水量为1000~1200毫米。
土壤类型较多,主要有红壤、黄红壤、褐红壤、黄壤等,有机质含量比其他茶区高,十分有利于茶树生长。西南茶区茶类品种十分丰富,有工夫红茶、绿茶、沱茶、紧压茶等,而所产绿茶的名优品种较多。
江南茶区汀南茶区是指位于长汀以南的产茶区,包括广东、广西北部、福建大部、湖南、汀西、浙江、湖北南部、安徽南部、江苏南部。江南茶区多以低矮的丘陵地区为主,但也有海拔1000米的高山,如安徽黄山、浙江天目山、江西庐山等。江南茶区四季分明,气候温暖,年平均气温在15.5℃以上,无霜期长达230~280天,且雨水充足,年平均降水量为1400~1600毫米,土壤多以红壤、黄壤为主,有机质含量较高。因此,该区的自然条件十分适宜茶树生长,而其茶叶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2/3,名优茶品种多,经济效益高,是我国的重点茶区。生产的茶类有绿茶、乌龙茶、白茶、黑茶等,其中以绿茶为主要品种。
……
“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驱腥气,以茶防病气,以茶养生气,以茶散闷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这是古人总结的茶“十德”。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历经几千年的茶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不仅因为喝茶对人体健康有益,更因为品茶是一种极优雅的艺术享受。
然而,我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刚入门的茶人面对形态各异的茶叶、五花八门的茶具以及讲究颇多的冲泡技巧,总是无所适从,难免会摸不着头脑。
比如:如何分辨好茶、坏茶,如何择水、选器,玻璃杯、盖碗、紫砂壶各适合冲泡什么茶,哪些茶适合闻香,哪些茶适合慢饮……这些茶文化常识,都是我们要在本书中一一告诉您的。
这是一本入门指导书,主要从茶的品鉴、择水、选器、冲泡几方面入手,涵盖新手学茶各种必知的常识和礼仪,指导性极强。茶叶的鉴赏要点,以及所配的精美实物图片,能对您的实际购买起到指导作用;十几种茶具的使用方法介绍,能让您得心应手。此外,本书还特别介绍了各类茶的泡法,将水温、投茶量、所用茶具、冲泡步骤等细节一一涵盖,易学易会,实用性极强,无论是居家自饮还是待客饮茶,都能让您驾轻就熟。
我一直对品茗有所向往,但苦于没有门路,总是觉得茶道神秘莫测。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制的。它没有那种学院派的严谨,也没有那种老生常谈的枯燥,而是用一种非常生动活泼的方式,带我走进了茶的世界。书中对不同茶叶的分类、特点以及冲泡方法的介绍,都非常详尽且易于理解。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感官体验”的章节,它引导我如何从视觉、嗅觉、味觉等多个维度去品味一杯茶,让我发现原来品茶可以如此富有层次感和趣味性。书中的插图也非常精美,每一张都充满了艺术感,让我对茶具、茶道场景有了更生动的想象。这本书让我觉得,学习茶道并非难事,关键在于用心去感受,去体会其中的乐趣。它让我对茶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激发了我更深入探索茶道的兴趣。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茶文化充满了好奇,但又觉得茶道博大精深,望而却步。直到我偶然翻阅了这本书,才发现原来学习茶道可以如此轻松有趣!书中的插图精美绝伦,每一页都像一幅幅生动的画卷,让我仿佛置身于宁静的茶室之中。文字方面,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繁复的茶艺流程分解成一个个小步骤,并且配以详尽的图解,即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掌握。书中不仅介绍了各种常见的茶叶种类,还详细讲解了它们的冲泡方法和品鉴技巧。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茶具的选择和使用的章节,让我对紫砂壶、盖碗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学会了如何根据茶叶的种类选择合适的茶具,让泡茶的过程更加得心应手。此外,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茶与养生、茶与礼仪的小知识,让我在享受品茶乐趣的同时,也能增长不少见闻,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茶艺入门指南,更是一本关于生活美学的生活读本。
评分一直以来,我都觉得学习茶道需要长时间的沉淀和大量的实践,所以一直没有真正开始。然而,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它的内容编排非常科学,从最基础的知识点开始,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进入茶的世界。书中对茶的起源、发展以及不同茶类的特点都进行了清晰的介绍,让我对中国茶有了宏观的认识。更让我惊喜的是,它还详细讲解了茶艺的各个环节,从备具、温杯到投茶、冲泡、奉茶,每一个步骤都配有清晰的图示和简洁的文字说明,让我能够非常直观地理解和学习。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关于“茶席布置”的部分,它让我意识到,一个优雅的茶席不仅能提升品茶的氛围,更能体现主人的用心和品味。这本书真的让我觉得,原来茶道并非遥不可及,而是触手可及的,它让我想把学习茶艺变成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去感受那份宁静与美好。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兴趣的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让我轻松入门茶道的书籍。这本书简直是我的福音!它并没有用华丽的辞藻或者深奥的理论来“教育”我,而是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茶道中的精髓娓娓道来。书中的图片质量非常高,每一张都清晰细腻,让我对茶具、茶汤的色彩有了直观的认识。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茶道精神”的阐述,它让我明白,茶道不仅仅是泡茶的技巧,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一种与自然、与人沟通的桥梁。通过学习,我不仅学会了如何更好地冲泡茶叶,还对如何品鉴茶叶的香气、滋味有了更深的体会。这本书让我觉得,学习茶道是一个发现美、体验美的过程,它让我的生活更加充实,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刻。
评分说实话,我对茶艺一直没有太深的了解,总觉得那是一种比较仪式化、甚至有点“高冷”的事情。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没有那种枯燥的说教,也没有那些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亲切、生活化的方式来介绍茶道。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用心泡好每一杯茶”的理念,它不仅仅是讲究技巧,更强调的是一种心态,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细节的关注。书中分享了许多实用的泡茶小窍门,比如如何控制水温、如何掌握冲泡时间,这些都是我以前从未注意过的,但实践起来却能明显提升茶的口感。我还学到了很多关于不同茶叶的冲泡要点,比如绿茶的清爽、红茶的醇厚、乌龙茶的层次感,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魅力。读完这本书,我不再觉得泡茶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反而觉得它是一种放松身心、享受慢时光的方式,让我对生活充满了新的感悟。
评分不错 很喜欢
评分印刷质量还可以,比较简单
评分图文并茂,对于入门非常有用。
评分印刷和纸质质量都很好 图片也很清晰 很满意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真不错
评分浅显入门级,很好
评分书本图片配置比较多,内容丰富
评分发货很快,东西不错,还会继续关注!
评分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