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蕖留梦:叶嘉莹谈诗忆往

红蕖留梦:叶嘉莹谈诗忆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侯萍 著
图书标签:
  • 诗词鉴赏
  • 叶嘉莹
  • 传统文化
  • 文学
  • 回忆录
  • 人生感悟
  • 红学
  • 古典诗歌
  • 文化名家
  • 中国古典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41302
版次:1
商品编码:11259051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27
字数:36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叶嘉莹一生经历并不复杂,并无太多“故事”可说;但因着她对中国古典诗词之执着热爱,以及时代、环境之机缘巧合,使其经历有了别样色彩。其以八十多岁高龄,在“谈诗忆往”之间,对自己一生的诗词创作、研究作了细致的梳理和深入的叙述,其一生与古典诗词绵密交会:从幼年时代对古典诗词产生热爱,到把终生都奉献给了古典诗词之研读与教学,她不仅以古典诗词为业,更在古典诗词中所蕴涵的感发生命与人生智慧的支撑下度过了种种忧患与挫折——当其遭遇少年丧母、白色恐怖、晚年丧女三次打击之际,总以诗词之创作、研究来抒发和缓解心中悲苦,藉此走出低谷;到晚年则更进一步以古典文化薪火之传承为使命,而最终达成自我生命之完满。读者当可从其经历中读出传统文化与当下个体生命之间的深层互动——深厚的古典修养塑造了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并在某种程度上规划其人生轨迹,而个人在大时代中的人生际遇又最终成就了古典文化的推进与传承。
  《红蕖留梦:叶嘉莹谈诗忆往》虽是叶氏个人经历之叙述,所述内容亦多囿于单纯的诗词圈子;但其一生恰处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发生裂变的时期,社会的裂变,必然会产生一些“沟壑”,叶氏一生的诗词创作与教学研究活动,在客观上为弥合某些“沟壑”——传统与现代之间、中国与西方之间、大陆与台湾之间——搭建了沟通的桥梁。故《红蕖留梦:叶嘉莹谈诗忆往》虽以“谈诗”为名,却亦是诗外之物,可为上个世纪以来国家兴衰,文化变迁、修正之脚注。而因其性别身份,使得《红蕖留梦:叶嘉莹谈诗忆往》还可看作是一部新旧时代冲突中的女性奋斗史。此外,因常年穿梭于海峡两岸、香港、澳门、北美等地讲学及参加学术活动,叶嘉莹的交游极广,与顾随、台静农、戴君仁、许世瑛、夏志清、周汝昌、南怀瑾、周策纵、缪钺、金启华、赵朴初、陈省身、杨振宁、程千帆、邓广铭、冯其庸、饶宗颐等大量知名学者、文人之间的唱和往来也大有看头。

作者简介

  叶嘉莹,号迦陵,加拿大籍华裔汉学家,中国古典诗词专家,诗人。1924年生于北京书香世家:1945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师从诗词名家顾随。1954年起任教台湾大学.先后被聘为台湾大学专任教授、淡江大学和辅仁大学兼任教授。1966年应邀赴美国哈佛大学和密西根州立大学任客座教授。1969年移居加拿大,任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1989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1979年开始回国讲学,三十多年来,先后在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数十所高校讲学,足迹踏遍大江南北。1996年在南开大学创办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培养出一批古典文学专业硕士、博士;1999年以其退休金,以恩师顾随名号设立“驼庵奖学金”。著有大量诗词作品及中英文学术论文,出版有《迦陵文集》十卷。
  张候萍,1954年生于天津。1979年至1983年就读南开大学历史系。天津市工会管理千部学院教师,现已退休。在南开就读期间,有幸聆听叶嘉莹先生授课。1999年末在南开园与先生重逢.再次跟随先生学习。2001年始随访先生,积十载,成《红蕖留梦》。

目录

《红蕖留梦》解题
和一首诗相遇——《红蕖留梦》代序
读叶嘉莹先生《谈诗忆往》有感而作绝句三章
心灵的飨宴——叶嘉莹先生的诗教
第一章 回溯家世
第二章 少年读书
第三章 恩师顾随
第四章 长路漫漫
第五章 漂泊北美
第六章 结缘南开
第七章 研读治学
第八章 良师益友
结束的话
后记
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红蕖留梦》解题
  《红蕖留梦》是南开大学历史系校友张候萍女士为我写的一册访谈记录。此书由动议至成书先后已历时有十年之久,此盖由于在开始时,我对此事并不热心。固正如候萍在《后记》中所言,当她于2000年首次提出要为我写一册《口述自传》吋,曾被我断然拒绝。我拒绝的原因有三:我自觉个人只是一个平凡的热爱古典诗词的教研工作者,一生无可称述,此其不适于做访谈对象的原因之一;再则我讲起古人的诗词来虽然兴致颇高,但我自己则其实天性羞怯并不习惯于把自己展露出来做毫无假借的陈述,此其不适于做访谈对象的原因之二;三则我对于现实中一切外表之事物都并不萦心,时移事往就只剩下影像如烟,并不能如我所爱赏的一些其他作家们那样可以把往事记述得历历在目、栩栩如生,此其不适于做访谈对象的原因之三。不过虽有此种种不适合之原因,而最终却仍留下了这一册访谈记录,这可以说完全是出于一种偶然性的人际因缘。原来就在我拒绝了候萍为我写《口述自传》的第二年,有一位澳门的实业家沈秉和先生给南开大学才成立不久的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捐赠了一笔巨款作为推广古典诗词教学之用。当时大家都以为要想重新振起古典诗词的传承,首先应注重师资的培养,于是遂于2001年暑期由南开大学主办了一个培训诗词教师的暑期讲习班。
  ……

前言/序言


红蕖留梦:叶嘉莹谈诗忆往 这是一本跨越时空的对话,一次走进心灵深处的旅程。 《红蕖留梦:叶嘉莹谈诗忆往》并非仅仅是一部关于诗歌的解读,它更是一幅徐徐展开的生命画卷,由一位当代最受人尊敬的文学大家——叶嘉莹先生,用她充满智慧与温情的笔触,勾勒而成。本书围绕着叶先生一生所钟爱的古典诗词,通过她对诗歌的深刻理解、对人生的独特感悟,以及对过往岁月的深情回溯,带领读者走进一个既有华美辞章,又有真实情感的世界。 诗与人生:一场永恒的相遇 叶嘉莹先生的一生,是与诗歌结缘的一生。从年少时的初识,到求学时代的沉醉,再到在异域他乡的坚守,乃至晚年回首故园,诗歌始终是她生命中最忠实的伴侣,是她慰藉心灵、理解世界的窗口。在这本书中,叶先生将她对诗歌的热爱,转化为一种生命的力量,一种对美的追求,一种对人生的深刻洞察。 她不会仅仅停留在对诗句字面意思的解释,而是要带领读者去感受诗句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去体味诗人创作时的心境,去理解诗歌如何穿越时空的阻隔,与我们当下的生命产生共鸣。她会从那些耳熟能详的名篇佳作入手,比如李白的豪情万丈,杜甫的忧国忧民,苏轼的旷达超然,李清照的婉约凄美,但她解读的角度往往出人意料,总能挖掘出隐藏在文字深处的精髓,让我们得以窥见诗歌背后更为广阔的天地。 比如,当她谈及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时,她可能不会过多渲染李白的浪漫,而是会去触碰那份对壮丽自然的震撼,以及在壮丽面前,人类个体的渺小与伟大。当她讲到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时,她会借此引申出诗歌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在苦难中,诗歌如何成为一种记录与呐喊。她对词的解读,尤其是对婉约词的理解,更有着独到之处。她不会将之简单地视为女性的柔弱,而是会去挖掘其背后隐藏的坚韧与深情,以及词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如何以其独特的韵律和意境,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 忆往:生命的足迹与情感的流淌 《红蕖留梦:叶嘉莹谈诗忆往》的另一条重要线索,便是叶先生对过往岁月的追忆。她的生命历程,本身就充满了跌宕与传奇。从北平的名门望族,到动荡年代的颠沛流离,从海外的教学生涯,到回到祖国大陆的晚年时光,每一步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本书中的“忆往”部分,不是简单的流水账式的回忆,而是通过那些诗意的片段,将过往的生活经历串联起来。她会借由一首诗,回忆起童年时在家中赏花的场景;会因一阙词,勾起对亲人的思念;会因一句古语,引发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她回忆起在台湾任教时的情景,那些渴望知识的年轻学子,那些充满挑战的课堂,那些对学术的孜孜不倦的追求。她也会回忆起在加拿大温哥华的生活,那些在异乡孤寂而又坚韧的日子,但即使身处异乡,诗歌也从未离开她的世界,反而成为了她与故土、与内心最深处的连接。 她的回忆,并非只关注宏大的历史事件,而是更侧重于个体生命的感受。她会细致地描摹那些微小的细节,比如家中一株花的开放,一阵风吹过的声音,一次与朋友的促膝长谈。这些细节,构成了她丰富而独特的人生体验,也为她的诗歌解读增添了更为生动和真实的底色。她谈到她的老师、她的家人、她的学生,这些生命中的重要人物,都在她的记忆中留下了温暖的光影,也共同塑造了今天的叶嘉莹。 “红蕖”与“留梦”:诗意的意象与永恒的追寻 书名“红蕖留梦”,本身就蕴含着深厚的诗意。红蕖,即荷花,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常象征着高洁、清雅、不染尘埃的品质,也常常与夏日的美景、生命的繁盛联系在一起。而“留梦”,则暗示着一种对美好过往的回味,一种对精神家园的眷恋,一种对生命意义的追寻。 叶先生借由“红蕖”这一意象,或许想要表达的是,即使身处纷扰的尘世,她依然保持着内心的纯净与高洁,如同出水芙蓉,濯清涟而不妖。而“留梦”,则更是她一生追求的写照。她希望通过诗歌,留住那些曾经的美好,留住那些深刻的情感,留住那些人生中的重要启示。同时,她也希望通过她的讲述,能够唤醒读者心中的“梦”,激发读者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追求,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这是一场思想的盛宴,一次灵魂的洗礼 《红蕖留梦:叶嘉莹谈诗忆往》并非一本供人消遣的闲书,而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探索,一次对生命智慧的汲取。叶先生以她博大的学识、深邃的洞察,以及饱含深情的语言,将古典诗词的魅力与她的人生智慧融为一体,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理解人生况味的独特视角。 阅读本书,你不仅会收获对一首首诗词更深刻的理解,更会感受到一位智者如何用诗歌来安顿自己的心灵,如何从古人的诗句中汲取面对人生起伏的力量。她的文字,既有大家风范的严谨与深刻,又不失女性特有的细腻与温婉。她讲述的那些往事,虽然充满了时代变迁的印记,但其中所蕴含的对于爱、对于失去、对于坚守的情感,却是永恒的,能够触动每一个人的心弦。 这本书,适合所有热爱中国古典诗词的读者,也适合所有对人生有思考、有追求的读者。它会让你在字里行间,感受到诗歌穿越千年的生命力,感受到一位伟大女性的坚韧与豁达,更重要的是,它会让你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重新发现那些被忽略的美好,并激励你以更从容、更智慧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红蕖”与“梦”。 它不是简单的诗歌选集,也不是枯燥的学术论著。它是一本有温度的书,一本有灵魂的书,一本能够陪伴你走过人生旅途,并在每一个迷茫的时刻,为你点亮一盏灯的书。它将带你一同穿越时空,与古今的伟大灵魂对话,在诗意盎然的世界里,找寻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每当夜深人静,我便会捧起《红蕖留梦:叶嘉莹谈诗忆往》,沉浸在叶嘉莹先生的诗意世界里。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叶先生的叙述,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故作高深的理论,而是用最朴素、最真挚的语言,讲述着她与诗词的不解之缘。我读到她讲述在台湾的教学生涯,那些平凡而琐碎的日常,在她笔下却充满了诗意。她如何引导学生去感受诗歌的美,如何将古人的情怀传递给下一代,这一切都让我深受感动。我特别欣赏她对于“情”的理解。她认为,诗歌的魅力在于能够表达人类最真实的情感,无论是喜悦、悲伤、思念还是离愁。她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如同一幅幅水墨画般展现出来,而诗词,便是点染这些画作的色彩。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女性在历史洪流中的坚韧与优雅,也让我看到了诗词在普通人生命中的深刻意义。它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而是我们与世界、与内心对话的桥梁。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好书,是能够触动灵魂、启发思考的。《红蕖留梦:叶嘉莹谈诗忆往》无疑就是这样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佳作。叶嘉莹先生用她那温婉而有力的笔触,带领我穿越时空,与古代的诗人对话,感受他们内心的喜怒哀乐。我读到她讲述自己童年时对诗词的启蒙,那种纯粹而热烈的爱,让我仿佛回到了自己年少时第一次被文学作品深深吸引的瞬间。接着,她的笔锋一转,描绘了动荡年代的颠沛流离,以及在逆境中,诗词如何成为她心灵的港湾和精神的支撑。我仿佛亲历了她的困苦,也体会到了她从诗歌中汲取的强大力量。她对词的细致分析,不仅仅是学术上的严谨,更充满了个人情感的投入。我特别喜欢她对《红楼梦》中诗词的解读,那种细腻入微的体察,让我看到了词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情感的载体,是人物命运的写照。这本书带给我的,是精神上的丰盈,是对生命更深沉的理解。它让我明白,诗词并非遥不可及的古董,而是我们情感的共鸣,是我们生命体验的延伸。

评分

每一次翻阅《红蕖留梦:叶嘉莹谈诗忆往》,我都会有新的感悟,新的发现。叶嘉莹先生的叙述,如同一坛陈年的老酒,越品越醇厚。她将自己的人生故事,编织进一个个关于诗词的篇章里,使得整本书充满了温度和生命力。我喜欢她那种温润如玉的讲述方式,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却能直击人心。她对生命中一些重要时刻的回忆,与她对诗歌的感悟,相互映照,相得益彰。我看到了她作为一个学者,对学术的执着追求;也看到了她作为一个女人,对生活的热爱与感悟。她不仅仅是在谈论诗词,更是在分享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人生哲学。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诗词不仅仅是文字,更是情感的寄托,是精神的慰藉,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它教会我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诗意,如何在逆境中保持内心的宁静。这本书,是我近来读到的最令人心动的作品之一。

评分

《红蕖留梦:叶嘉莹谈诗忆往》这本书,于我而言,更像是一位智者在静静地分享人生智慧。叶嘉莹先生的人生经历,可谓跌宕起伏,充满挑战,但她始终保持着对诗词的敬畏与热爱。她通过对往事的追忆,展现了诗词如何陪伴她走过人生中的每一个重要阶段。我尤其被她关于“传承”的思考所打动。她不仅仅是诗词的传承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是将古典诗词的生命力延续下去的守护者。她对年轻一代的期望,对中国古典文学未来的忧虑,都让我感同身受。她的文字中,透露出一种温厚的底蕴和深沉的关怀。我读到她对一些经典诗句的重新解读,仿佛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对曾经熟悉的诗篇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学问,是与人生紧密相连的,是能够滋养我们心灵,指引我们前行的力量。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种精神的启迪。

评分

当翻开《红蕖留梦:叶嘉莹谈诗忆往》这本书时,我仿佛走进了一个古老而宁静的庭院,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和诗意的芬芳。叶嘉莹先生,这位享有盛誉的古典诗词大家,将自己的人生经历与对诗词的感悟娓娓道来。她的文字,如同一汪清澈的泉水,流淌过我干涸的心田。读她的书,不是简单的阅读,而是一种心灵的洗礼。那些曾经在课本上读到的、似懂非懂的诗句,在她的解读下,仿佛获得了生命,鲜活地展现在眼前。我看到了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丽,也感受到了杜甫“感时花溅泪”的悲怆。更让我着迷的是,叶先生如何将这些古老的诗句,与自己的人生际遇巧妙地融合。她的童年,她的求学之路,她的迁徙流离,每一个片段都闪烁着诗的光芒。我惊叹于她对诗词的深厚情感,更被她的人生智慧所折服。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关于诗词的著作,更是一部关于生命、关于爱、关于传承的感人史诗。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诗词的关系,也让我对人生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好书,从来没读过这么好的书,呵呵

评分

叶氏一生经历并不复杂,并无太多“故事”可说;但因着她对中国古典诗词之执着热爱,以及时代、环境之机缘巧合,使其经历有了别样色彩。其以八十多岁高龄,在“谈诗忆往”之间,对自己一生的诗词创作、研究作了细致的梳理和深入的叙述,其一生与古典诗词绵密交会:从幼年时代对古典诗词产生热爱,到把终生都奉献给了古典诗词之研读与教学,她不仅以古典诗词为业,更在古典诗词中所蕴涵的感发生命与人生智慧的支撑下度过了种种忧患与挫折——当其遭遇少年丧母、白色恐怖、晚年丧女三次打击之际,总以诗词之创作、研究来抒发和缓解心中悲苦,藉此走出低谷;到晚年则更进一步以古典文化薪火之传承为使命,而最终达成自我生命之完满。读者当可从其经历中读出传统文化与当下个体生命之间的深层互动——深厚的古典修养塑造了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并在某种程度上规划其人生轨迹,而个人在大时代中的人生际遇又最终成就了古典文化的推进与传承。

评分

听听过来人的心声,此类书籍适合修养心性的人看看,很不错

评分

读唐诗宜坐,读宋词宜卧。

评分

三岁宜鹦鹉学舌ABC,七岁宜读《数码宝贝》,十岁宜读《哈利。波特》,二十岁宜读《丧钟为谁而鸣》,三十岁宜读《存在与虚无》,四十岁宜读〈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五十岁宜读〈战争与和平〉,六十岁宜读〈追忆似水流年〉,七十岁宜读《圣经》。

评分

当我坐在南开大学东方艺术大楼的二层小礼堂里,近距离聆听叶嘉莹先生的心音,我再次迷醉在先生的魅力中。

评分

祝取重番花事好,故园春梦总依依。

评分

论汉魏六朝诗,然不囿汉魏之间。思接千载,神驰八荒。以千百年诗书人事说五百年文字,犹如倾江海之水济湖泽之旱,其思也壮,其气也礴,而其神也无尽。又时有探微发幽之妙,如叶落知秋,础润而雨,其思绵密,恰如春雨拂面,锦丝萦手。古人云:明察秋毫而不见舆薪。今两相得宜,此奇之三也;

评分

这是最朴素也是最深情的爱国表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