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改革的历程及阶段性特征研究

中国体育改革的历程及阶段性特征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邵晓农,傅砚农,牛健壮 等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体育
  • 体育改革
  • 体育发展
  • 中国改革
  • 体育史
  • 政策研究
  • 高等教育
  • 社会科学
  • 学术著作
  • 体育管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630007
版次:1
商品编码:11271357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体育改革的历程及阶段性特征研究》对我国体育事业的改革历程及阶段性特征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内容包括:体育改革的起步(1978至1985年)、体育体制改革的启动(1985至1992年)等。

目录

第1章 体育改革的起步(1978至1985年) 1

第一节 拨乱反正,正本清源 2

第二节 一边调整,一边改革 20



第2章 体育体制改革的启动(1985至1992年) 62

第一节 体育体制改革的启动 62

第二节 竞技运动体制改革的启动 76

第三节 群众体育与体育教育体制的改革 86

第四节 体育科研体制的改革 96

第五节 民族传统体育的挖掘和恢复 109



第3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指导下的体育改革

(1992至2000年) 129

第一节 体育体制的深化改革 129

第二节 竞技体育职业化探索 143

第三节 体育产业化的探索 165

第四节 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 183

第五节 “两个纲要”和“体育法”的颁布 204



第4章 新世纪的体育改革与成就(2000至2010年) 235

第一节 指导体育改革“两个文件”的颁布 235

第二节 新时期体育改革及其成就 246



后记 278

前言/序言


《中国体育改革的历程及阶段性特征研究》是一部深入剖析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体育发展轨迹的学术专著。本书以史为鉴,系统梳理了中国体育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发展模式,历经市场经济转型期的阵痛与探索,直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建设的宏伟蓝图,清晰勾勒出中国体育改革的演进脉络。 第一部分:新中国体育的奠基与初步发展(1949-1978) 本部分着重探讨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国家百废待兴的背景下,体育事业如何被赋予政治、社会和文化意义。在苏联模式的影响下,中国体育确立了以竞技体育为龙头的格局,强调“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在普及群众体育、培养体育人才方面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体育事业的发展与国家政治运动紧密相连,但也涌现出了如新中国第一枚奥运金牌等历史性时刻,极大地激发了民族自豪感。作者详细论述了这一阶段体育组织体系的建立、体育院校的兴办、以及体育在国民教育中的地位确立。同时,也客观分析了计划经济体制对体育发展的制约,如资源分配的单一化、竞技成绩的过度追求以及群众体育的相对滞后等问题。 第二部分:改革开放的初步探索与体系重塑(1979-1990年代中期)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体育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本部分深入分析了这一时期体育领域进行的根本性变革。作者指出,打破“体育大锅饭”,引入市场化机制成为关键。这包括体育行业的对外开放,与国际体育组织和体育产业的接轨;体育社团组织的改革,激发其活力;以及对竞技体育的投入方式和考核机制的调整,更加注重效益和科学训练。商业赞助、体育彩票等多元化投入渠道的开辟,为体育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同时,普及与提高并重,群众体育也开始受到更多关注,体育健身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本书详细梳理了这一时期体育法律法规的初步建立,以及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尝试,为后续更深层次的改革铺平了道路。 第三部分:市场化推进与职业化转型(1990年代中期-2000年代) 进入21世纪,中国体育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深化,职业化成为重要方向。本书细致地描绘了这一转型期的特点。以足球、篮球等为代表的职业联赛的建立与发展,是这一阶段的标志性事件。作者深入分析了职业联赛的运作模式、商业开发以及所面临的困境,如俱乐部运营的难题、假赌黑现象的挑战,以及如何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职业体育管理体系。同时,普及性体育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全民健身计划的提出和实施,使得更多人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竞技体育在市场化浪潮中,更加注重科技助力和科学训练,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如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成为中国体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本书还着重分析了体育人才的培养机制在市场化背景下的变化,以及体育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的初步发展。 第四部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建设(2000年代末至今) 本书的最后一大部分,聚焦于新时代中国体育发展的崭新篇章。在国家战略的指引下,中国体育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建设体育强国。作者系统阐述了这一目标的内涵,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所进行的战略部署。这包括: 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体系构建: 更加注重健身设施的完善、健身指导的普及、以及全民健身与健康中国战略的融合。 竞技体育的持续超越与创新: 在保持优势项目的同时,积极发展新兴项目,更加注重科技、智慧体育的应用,提升训练与竞赛水平。 体育产业的提质增效与融合发展: 推动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促进体育与旅游、文化、科技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国际体育交流与合作的深化: 积极参与全球体育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提升中国在国际体育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体育文化与价值观的塑造: 强调体育在培育民族精神、弘扬时代新风、构建健康文明生活方式中的作用。 本书通过翔实的数据、丰富的史料和深刻的理论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体育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与成就。作者不仅仅是回顾历史,更是站在时代前沿,洞察中国体育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本书的核心研究视角与方法: 《中国体育改革的历程及阶段性特征研究》在研究方法上,采取了历史分析法与阶段性特征归纳法相结合的路径。作者深入挖掘不同时期的文献资料、政策文件、统计数据以及学界研究成果,并结合田野调查和专家访谈,力求还原历史真实。 在历史分析方面,本书按照时间顺序,将中国体育改革划分为若干关键时期,对每个时期的社会经济背景、政治制度要求、体育发展理念、主要改革举措、实施效果以及面临的挑战进行了细致的剖析。这种纵向梳理,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体育改革是如何在不同历史条件下演进的。 在阶段性特征归纳方面,作者对每个历史时期内的体育改革都提炼出其核心的、具有代表性的特征。例如,新中国初期以“普及与提高”为双重目标,但侧重于基础建设和普及;改革开放初期则以“市场化”为核心,强调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新时代则以“体育强国”为宏大愿景,更加注重体系的完善、产业的升级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这些特征的归纳,使得本书的分析更具深度和学术价值,能够帮助读者理解不同时期改革的侧重点和内在逻辑。 本书的价值与意义: 本书的出版,对于以下几个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深化对中国体育发展规律的认识: 通过对改革历程及其阶段性特征的梳理,本书有助于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体育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客观规律,为未来体育改革提供历史借鉴。 2. 为体育政策制定提供决策参考: 本书对不同时期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总结,能够为当前和未来的体育政策制定提供宝贵的参考,避免重复过去的弯路。 3. 促进体育学研究的深化: 本书的研究视角和方法,为体育史、体育社会学、体育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素材,有助于推动中国体育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4. 增强民族体育自信: 通过系统回顾中国体育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本书能够增强民族的体育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励更多人投身于体育事业。 5. 推动体育强国建设的理论支撑: 本书对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的深入探讨,为这一国家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前瞻性的思考。 总而言之,《中国体育改革的历程及阶段性特征研究》是一部集历史性、学术性、前瞻性于一体的重量级著作,它不仅是一部关于中国体育发展的百科全书,更是一幅描绘中国体育现代化进程的宏伟画卷。本书对于所有关心中国体育发展,特别是从事体育研究、管理和实践的专业人士,以及广大体育爱好者而言,都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和思想启迪意义。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参加了一场漫长而深刻的“体育社会学”课程。它不仅仅是讲述“体育做了什么”,更重要的是揭示了“体育背后的社会力量是如何起作用的”。我特别关注到其中关于体育赞助和企业介入的章节,这部分内容清晰地勾勒出体育如何从纯粹的政府行为,逐渐演变为一个复杂的利益共同体。作者对商业资本进入体育领域后的“异化”现象也提出了警示,比如过度商业化对青少年体育基础的挤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流畅自然,没有过多晦涩的术语,使得其厚重的研究内容具有了极佳的通俗传播潜力。对于任何想深入了解中国体育发展逻辑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多维度的透视窗口,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日常接触的每一场赛事、每一个运动员背后的历史沉积。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没有采用简单的编年体流水账,而是依据改革的核心议题,划分出了几个关键的阶段性特征。这种结构上的设计,使得即便是首次接触中国体育管理史的读者,也能迅速抓住脉络。我个人对其中关于“专业人才流动机制”的分析尤其感兴趣。在市场化初期,顶尖教练员和运动员的价值如何被社会重新定义,以及他们如何从“单位人”转变为拥有自主择业权的个体,这段描述充满了戏剧张力。作者通过对比不同时期对运动员知识产权和商业代言权的界定变化,清晰地展示了中国体育产业的萌芽与成长轨迹。那种从“为国争光”的单一价值导向,逐步向“个人价值实现与社会贡献”并重的多元化发展,其间的思想碰撞和制度调整,被描绘得极为细致和具有层次感。

评分

从学术规范的角度来看,这本著作的扎实程度令人印象深刻。它显然是建立在长期、细致的文献梳理之上的,但最难能可贵的是,它成功地避免了学术论文的枯燥感。书中对历次体育改革文件的引用和解读,都精准地指向了当时决策层的核心关切,显示出作者对政策语境的深刻理解。更令人赞叹的是,作者在论证过程中,非常注意历史语境的还原,避免了用今天的标准去苛求昨天的决策者。例如,在讨论奥申委的成立与运作时,作者并未简单地批判其行政色彩过重,而是结合了当时中国融入国际体育社会的紧迫性,提供了一个更加圆融的解释框架。这使得全书的论述既有批判性思维的锋芒,又不失历史唯物主义的厚重感,是一部能够经受住推敲的严肃研究。

评分

我以一个普通体育爱好者和终身体育参与者的视角来看待这本书,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国家叙事拉回到了微观的个体体验层面。书中关于全民健身战略实施的阶段性效果评估,远比那些官方报告要深刻得多。例如,它没有停留在“人均运动频率提高”这种统计数字上,而是深入探讨了不同收入群体、城乡居民在参与体育活动时所面临的资源不平等问题。这种对“公平性”的追问,让这本书超越了纯粹的政策研究范畴,具有了浓厚的社会学色彩。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停下来思考:我们现在看到的那些热火朝天的“体育小镇”和商业化赛事,其基础是否真的牢固?作者通过梳理改革初期对“体教分离”的探索与反复,揭示了教育资源与体育资源整合的长期困境,这个问题至今仍未彻底解决。这本书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改革的“未尽之意”,非常发人深省。

评分

这本关于中国体育改革的书籍,着实让我对过去几十年的变迁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原本以为体育改革无非就是提高竞技成绩、增加场馆投入这些表面功夫,但读完之后才发现,其背后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作者对不同时期的政策导向分析得极为精辟,比如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体育系统内部管理模式的松动与重塑,那种阵痛和阵痛后的新生,描述得入木三分。我特别欣赏它对“举国体制”的辩证看待,既看到了它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效率,也深刻剖析了它在市场化浪潮中的弊端与转型压力。书里引用的许多一手资料和案例访谈,让抽象的理论分析变得鲜活可感,仿佛我亲身经历了一次次关键的转折点。尤其是对基层业余体校生存状态的描写,那种在体制夹缝中挣扎求存的艰辛,读来令人唏嘘,也让我更理解了体育精神的真正内核并非仅仅是金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