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度十大好書(深圳讀書月)/《新京報·書評周刊》鞦季好書(社科類)
謝維和、汪丁丁、劉東、許紀霖、劉北成、劉蘇裏,鼎力推薦
劍橋大學人類學教授,英國皇傢曆史學會、人類學會院士,四十年潛心文明間比較研究,畢生索解現代世界起源之創獲,敬獻中國讀者
接續並趕超《英國個人主義的起源》,顛覆馬剋思、韋伯等關於舊製度與現代世界“大分流”的經典理論,全新定義現代世界的本質和特徵,全麵且獨到地反思英格蘭現代化奇跡的誕生,為處在十字路口的中國帶來藉鑒和反思
文景相關作品推薦:
更多精彩請點擊進入:
《現代世界的誕生》是英國著名曆史學傢、人類學傢麥剋法蘭以數十年來潛心歐美亞澳等文明間的比較研究為基礎,將自己畢生索解現代世界起源問題的集成,敬獻給中國讀者。
延續早年《英國個人主義的起源》這部革命性著作中的觀點,麥剋法蘭以翔實的史料,顛覆瞭馬剋思、韋伯、塗爾乾和彭慕蘭等思想傢和學者關於舊製度與現代世界“大分流”的經典理論,將現代世界的源頭上溯至12—18世紀工業化的英國與勤業化的歐亞大陸之間的分道揚鑣;並對現代性的本質和特徵提齣瞭獨到的見解,那就是經濟、社會、政治和意識形態(或曰宗教)等領域的徹底分立與組閤。
麥剋法蘭以古老的現代國傢英格蘭作例,通過描述英格蘭社會方方麵麵的獨特性,絲絲入扣地剖解開啓現代性大門的每一把鑰匙及其之間的關係。他希望這幅關於“英格蘭奇跡”的比較性畫麵,可以幫助中國讀者理解西方的曆史與中國的現狀,思考如何在個人主義的現代社會解決棘手的“社會凝聚”問題。
艾倫·麥剋法蘭(Alan Macfarlane, 1941— ),英國曆史學傢、人類學傢,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終身院士,英國皇傢曆史學會院士,皇傢人類學會院士,英國科學院歐洲科學院院士。他1941年齣生於印度,在英國受教育,先後在牛津大學、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和倫敦大學東方和非洲研究學院(SOAS)學習曆史和人類學,獲博士學位。麥剋法蘭在喜馬拉雅山區(尼泊爾和阿薩姆)有30年田野經驗。他還是著名電視節目製作人,在著名的“第四頻道”、“世界起飛的那一天”係列節目擔任專傢顧問。
麥剋法蘭關注現代世界諸起源及特性之比較研究,研究對象覆蓋西歐、喜馬拉雅地區和日本等三大文化區域。著有關於英國、尼泊爾、日本及中國人類學及曆史研究專著20餘部,被翻譯成法文、德文、西班牙文、日文、韓文、中文等多種文字在數十個國傢齣版。包括《英國個人主義的起源》《玻璃的世界》《給莉莉的信:關於世界之道》《日本鏡中行》《綠色黃金:茶葉的故事》《都鐸和斯圖亞特王朝英國的巫術》《曆史共同體的重建》《17世紀牧師拉爾夫?喬斯林的傢庭生活》《資本主義文化》和《現代世界的形成》《啓濛之所 智識之源:一位劍橋教授看劍橋》等。
此書,難得的大手筆,又不乏細膩。現代性在英國這個島國的早齣現,絕非偶然,是長期曆史演化之結果。
——許紀霖(華東師範大學曆史係教授)
麥剋法蘭先生幾十年如一日,探索現代社會的起源,豐碩,帶有總結性的成果,完整體現在這部超級文本中,論篇幅,實在不大,但幾乎每一章節、段落,甚至每一行每一個字,都令人驚訝,給人震撼。
這本書來得及時,應成為每一位關心自己社會現代化進程讀者的比讀物,床頭書。它不讓你按錶對照自己的所有與缺失,而是體會一種成熟類型現代社會,應該是什麼樣子,讓我們自己社會具備越來越多的現代性因素,應該走一條什麼樣的道路——它不一定便捷,但卻堅實。
——劉蘇裏
麥剋法蘭的著作探討的是有關現代化、全球化的大課題,其研究路徑也體現瞭某些新的學術潮流。此外,從考察日常事物切入,將重大的學術話題寫得很有趣味,非有舉重若輕的能力不可。
這部著作充滿瞭精闢的創見,發人深省。尤其是,他給我們構建瞭一個現代化過程中的英國形象,幾乎處處都可以用來對照中國的曆史與現實。
——劉北成(清華大學曆史係教授)
麥氏之現代英倫誕生的故事太精彩瞭。這種精彩,是建立在無數知識人的“屍骨”之上——他的解剖刀,幾乎將此前碰過該題的作者們,都剃得一毛不剩。
——《新世紀周刊》
總序
目錄
鳴謝
緻中國讀者
01 怎樣提問
02 戰爭、貿易和帝國
03 現代技術
04 資本主義的起源
05 物質生活
06 種姓和階級
07 文化
08 傢庭、友誼和人口
09 公民社會
10 權力和官僚製度
11 法律和暴力
12 教育、語言和藝術
13 知識
14 統一之神話
15 宗教和倫理
16 民族性
17 英格蘭道路
參考書目
評議(劉北成)
印象記01 牛仔麥剋法蘭(方麟)
印象記02 麥氏講座的誕生(餘婉卉)
緻中國讀者
2011 年3 月,中國清華大學邀請我做第一屆“王國維紀念講座”的演講人。這次珍貴的機會和殊榮促使我作齣努力,將我畢生索解現代世界之謎的許多思想和心得,包括已發錶的和未發錶的,匯為一份綜述。
因此,本書是我畢生思考現代世界起源問題的集成。四十年來周遊歐洲、美國、澳大利亞、印度、尼泊爾、日本和中國,我深入觀察瞭各文化之間的異同,此外我也盡可能廣泛地閱讀瞭當代的和經典的曆史學、人類學和哲學著作。這為我的思考奠定瞭基礎。
現代世界的誕生是一件罕事,我先前對此的認知嘗試已經以一係列著作發錶。《英國個人主義的起源》(The Origins of English Individualism)可視為其中第一部,並在我的探索脈絡中承前啓後,此書已有中譯本麵世;幾部後續著作,特彆是《資本主義的文化》(The Culture of Capitalism)、《為瞭和平的野蠻戰爭》(The Savage Wars of Peace)、《現代世界之謎》(The Riddle of the Modern World)、《現代世界的形成》(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繼續討論同一主題, 不過尚未譯成中文。
雖然當前這本書基本上隻談英格蘭而不及其他,但我是有的放矢,專為中國讀者而寫作的。我的意圖是嚮我的中國朋友、我的係列講座的聽眾和本書的讀者解釋英國文明(British civilization)發展史的某些特點,以期對他們瞭解西方有所助益。關於中國讀者會對什麼內容感興趣,我評估的依據是我自1996 年以來偕同妻子莎拉? 哈裏森對中國的八次訪問,以及我在劍橋對若乾名中國研究生的教學。
在十五年的曆次訪問中,我目睹瞭中國如何發生可驚可羨的轉型,又如何在技術和物質富裕方麵大步趕超西方。我也見證瞭中國與西方之間的“文明衝突”(clash of civilizations)——並非以一種公開的、侵略性的方式,而是在價值觀和文化等更深層麵。為瞭更好地瞭解這種對抗,我們似乎有必要探索西方第一個工業化國傢的某些內在動力。
東西方之間可以怎樣互相尊重和互相藉鑒曆史?長期以來我對這個問題深感興趣。曾有一度,我結閤尼泊爾和日本的情況研究這個問題,但是現在,中國成為瞭最富於戲劇性的交叉比較案例,這既是因為它幅員遼闊和曆史悠久,也是因為它的工業和經濟飛速發展。
中國未來麵臨的中心問題是,怎樣做到一方麵保持自己獨特的文化和個性,屹立於風詭雲譎的21 世紀,一方麵充分汲取西方文明所能提供的最佳養分。中國麵臨的另一個重大問題,類似於西方在走嚮充分現代(modernity)的過程中遭遇的問題,那就是社會凝聚(social cohesion)問題:何種因素能將一個文明團結成整體?
這正是西方社會的思想傢曾經遇到的最關鍵的哲學和社會學命題,因為他們發現,進入一種高度流動的城市化—工業化(urban-industrial) 社會以後, 那些曾將人們團結在一起的舊有紐帶——傢庭、身份等級 (status hierarchies)、固定共同體(fixed communities)、宗教信仰、政治絕對主義(political absolutism)等——不再堅固,不再能夠凝聚一個民族(nation)或文明。以“ 想像的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y) 對待一個民族隻能解決部分問題,所以有些國傢嘗試極度的中央集權(法西斯主義),也有些國傢嘗試烏托邦式的公有製度(utopian communitarianism)(共産主義),但是這些實驗均未奏效。那麼,還有什麼其他選項可以替代這些右翼或左翼哲學?本書將努力交齣一份答捲。
馬剋思、韋伯、塗爾乾等思想傢在19 世紀末、20 世紀初遇到的這個問題,於今有瞭更大的緊迫性。隨著教育的普及、交通和通信的加速、經濟市場的全球化,隨著今人所謂“全球主義”(globalism)的種種特點的呈現,問題變得更加尖銳。
中國當前站在一個十字路口,它的物質進步有目共睹,但是它的政治秩序和社會秩序還有待規劃,因此在我看來,如果中國人能夠讀到一份報告,論述西方發展的現代性源於何處、性質若何、有哪些優點和長處、又有哪些代價和意外後果,將有一定的裨益。
……
從書名來看,“講學社叢書”這個係列名本身就透露齣一種嚴肅的學術風範,它仿佛繼承瞭某種古典的教育精神。這本書的焦點似乎放在瞭“誕生”這個動態的過程上,這比單純的“發展”更具戲劇性和可塑性。我非常感興趣的是,作者會如何界定現代性的“起點”——是某一特定的政治革命,還是某一個科學發現,抑或是某種哲學思潮的覺醒?通常這類著作容易陷入對某個單一因素的過度強調。我希望能看到一種多元的、相互影響的框架,將技術、經濟、社會結構、以及核心的世界觀變遷編織在一起。這本書的氣場是沉穩的,它不追求嘩眾取寵,而是緻力於提供一個堅實的、可以反復咀嚼的知識基礎,這對於任何想要深入瞭解自己所處時代的讀者來說,都是不可多得的財富。
評分這本書的標題散發著一種史詩般的重量感,讓人聯想到那種需要時間去消化的巨著。我個人對曆史的敘事手法非常敏感,好的曆史書,不僅要陳述“發生瞭什麼”,更要解釋“為什麼會是這樣”。我推測,作者在構建“現代世界”的敘事時,必然會穿插對權力運作和觀念傳播的精妙分析。那種通過細微的社會變遷纍積齣宏大曆史轉嚮的寫作技巧,往往最能打動我。我希望這本書能挑戰我現有的認知邊界,讓我看到那些被主流敘事邊緣化的聲音是如何推動曆史車輪的。它應該是一部結構嚴謹、論證有力的作品,能夠經得起不同學派的審視,引領我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審視我們這個“現代”的來之不易與內在的脆弱性。
評分這本厚厚的書擺在我的書架上,封麵設計得簡潔卻不失莊重,帶著一種曆史的沉澱感。我還沒來得及細讀,但光是翻閱目錄,就讓人心生敬畏。它似乎提供瞭一個宏大的視角,將我們習以為常的現代生活追溯到那些關鍵的轉摺點。我猜想,作者定是花瞭大量心血去梳理那些錯綜復雜的曆史脈絡,試圖為“現代性”下一個清晰的定義。想象一下,一個學者如何能夠將幾個世紀的社會、政治、思想的變遷濃縮於一冊之中,這本身就是一種非凡的挑戰。我期待著閱讀過程中,那些曾經模糊的概念,比如啓濛、工業化、民族國傢,能在作者的筆下變得清晰有力,不再是教科書上乾巴巴的詞匯,而是鮮活的、充滿張力的曆史事件。這本書的氣質,讓人感覺它不僅僅是一本曆史讀物,更像是一張導覽圖,指引我們理解腳下這片現代大地的根基究竟是如何奠定的。
評分拿到這本書時,第一個觸動我的是它的裝幀和排版。字體選擇典雅,間距舒適,閱讀起來非常舒服,這對於一本需要深度思考的著作來說至關重要。我注意到書中引用瞭大量的原始資料和思想傢的論述,這讓我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瞭信心,它顯然不是那種膚淺地描述曆史事件的“快餐讀物”。我更傾嚮於那種紮實的、能夠與思想的源頭對話的著作。我特彆好奇作者是如何處理那些充滿爭議性的曆史節點,是采取批判性的反思,還是試圖進行一種更具同理心的重構?現代世界的誕生,必然伴隨著劇烈的陣痛與犧牲,我希望作者能夠毫不避諱地呈現這些復雜性,而不是提供一個過於美化或簡化的敘事。這種對深度挖掘的期待,讓我對閤上書本後的思維拓展抱有極高的期望值。
評分這本書的厚度本身就是一種宣言,它暗示著對主題的全麵覆蓋和深刻剖析。我猜測,它必然會涉及歐洲中心主義的視角如何在全球範圍內展開和被挑戰的過程。現代性從來都不是一個單一維度的發展,它充滿瞭內在的矛盾和張力——理性與非理性的衝突,進步與異化的並存。我期待作者能夠細膩地描繪齣這些思想的交鋒是如何塑造瞭我們今天的文化景觀。如果這本書能幫助我更好地理解當前世界格局中那些看似理所當然的製度和觀念的“偶然性”,那麼它的價值就無可估量瞭。這不隻是一本關於“過去”的書,它更是理解“現在”的鑰匙,是洞察未來可能性的指南針。我準備好瞭,迎接一場智力上的漫遊。
評分麥剋法蘭以最古老的現代國傢英格蘭作例,通過描述英格蘭社會方方麵麵的獨特性,絲絲入扣地剖解開啓現代性大門的每一把鑰匙及其之間的關係。他希望這幅關於“英格蘭奇跡”的比較性畫麵,可以幫助中國讀者理解西方的曆史與中國的現狀,思考如何在個人主義的現代社會解決最棘手的“社會凝聚”問題。
評分很不錯
評分非常好的書,值得購買
評分好好學習我愛學習
評分好書,京東買好劃算
評分一個名叫尤利烏斯·施托澤,以教書為業的人。當他還是一個學生,一個十六歲的文科中學學生的時候,與艾剋曼博士住在距歌德寓所僅幾步之遙的同一幢房捨裏。施托澤與跟他同住的一個同學有時當老人坐在他的窗下時,偶然會伴隨著怦怦心跳瞥見他若明若暗的身影。兩個孩子懷著真正從近處仔細看他一眼的熱切願望,求助於這個與他們同捨居住的助手,懇請他無論如何要為他們尋找這樣一次機會。艾剋曼天性和善可親;他讓兩個孩子在一個夏日從後門進入這個著名寓所的花園,他們惴惴不安地站在那裏等待著歌德,讓他們大吃一驚的是:他確實也走瞭過來,身著一件淺色外衣——大概是我們所知道的那件法蘭絨睡衣——每逢這一時刻在這裏漫步,由於他看見瞭這兩個孩子,便嚮他們走去,散發著eau-de-Cologne(科隆香水)的香味,自然是背著手,挺著腹,麵帶一副帝國直轄市法律顧問的錶情,藉以掩飾——這已被證明是可信的——他的尷尬,他站在他們麵前,問他們的名字和要求——很可能同時問兩個孩子,若果真如此,這就顯得很嚴肅瞭,而且幾乎不容作齣迴答。由於他們有點兒吞吞吐吐,老人建議他們努力學好功課,他們也許將這領會為:這勝似在這裏張著嘴巴發呆,他們最好是坐下來做好自己的功課,——接著他繼續走下去瞭。這個迷人的小夥子被嚇丟瞭魂兒。這一場戲之後,伊莎貝拉來到監獄,與弟弟談他們的處境--他們的討論受到公爵的監視(3.1.48-149)。這是伊莎貝拉最糟糕的一刻。她告訴弟弟,她遭受著不堪的重負,希望弟弟接受死刑,這是她保住童貞的代價。他不能自己活著,卻讓她的恥辱濛著自己的良心。弟弟的死與自己將會做齣的犧牲相比,簡直什麼也不是。她接著公爵的話題告訴弟弟,死是多麼不足掛齒。她的主題麯是死亡,而不是失去榮譽,但是,剋勞迪奧以及大多數人,人性地--太人性地想要知道,是否就是應該這樣。當她說明自己為瞭救弟弟的命必須要做的可怕的、不可能的事時,剋勞迪奧就死的決心開始動搖。這是讓人背脊發涼的一個場景,但也以其特點成為莎士比亞最具喜劇性的發明之一。當剋勞迪奧發現伊莎貝拉根本無意按照安哲羅提齣的方式救他的命時,他帶著善意放棄瞭,他說:“你不能那麼做。”伊莎貝拉歡欣地迴答說,如果隻是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脅,正如剋勞迪奧的命受到威脅一樣,她就會像扔掉一個彆針一樣扔掉自己的生命。對她的這個說法,剋勞迪奧迴答說:“謝謝你,親愛的伊莎貝拉。”話中的語氣可想而知。於是,剋勞迪奧開始讓自己沉浸在那種學究式的詭辯之中,即如安哲羅和伊莎貝拉之間發生的談話那樣。剋勞迪奧說,安哲羅不可能把通奸看成不可赦的罪惡,因為他是個聰明人,不會為瞭“一時的遊戲”換來終身的愧疚。“那一定不是罪惡'/即便是罪惡,在七大重罪中也該是最輕的一項。”
評分很好,待讀
評分麥剋法蘭以最古老的現代國傢英格蘭作例,通過描述英格蘭社會方方麵麵的獨特性,絲絲入扣地剖解開啓現代性大門的每一把鑰匙及其之間的關係。他希望這幅關於“英格蘭奇跡”的比較性畫麵,可以幫助中國讀者理解西方的曆史與中國的現狀,思考如何在個人主義的現代社會解決最棘手的“社會凝聚”問題。
評分還沒看,不過包裝考究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