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畏之海:第一次世界大战海战全史 [Sea of Dreadnoughts the Great War at Sea]

无畏之海:第一次世界大战海战全史 [Sea of Dreadnoughts the Great War at Sea]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章骞 编
图书标签:
  • 第一次世界大战
  • 海战
  • 海军历史
  • 战舰
  • 无畏舰
  • 军事历史
  • 战争史
  • 海洋战争
  • 历史
  • 英国皇家海军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ISBN:9787547405413
版次:1
商品编码:11292714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Sea of Dreadnoughts the Great War at Sea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70
字数:8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无畏之海:一次世界大战海战全史》是一部近七十万字的巨著,其内容几乎包揽了一次世界大战海上战场的每个角落,甚至连东非内湖、多瑙河还有两河流域的水上战斗也给予关注。在开篇,作者还就当时的各个国家的舰艇、海军组织、海上战略作了详尽而独到的叙述。《无畏之海:一次世界大战海战全史》以翔实的史料,给读者展示了一次世界大战海上战场上大大小小的海战,以及这些海战中有关人物的故事。其结构完整,文字严谨却不乏生动。
  一次世界大战,是有史以来一场将战火烧遍整个世界的战争。这场世界大战打破了旧有的世界秩序,帝国主义集团对世界进行了新一轮瓜分,人类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
  这场大战的起源是由于帝国主义国家对世界殖民地的争夺,而其中英德两国之间进行的那场疯狂的海上军备竞赛可以说是将世界拖向战争的主要导火线之一。这其中蕴含的经验教训,时至今日,对我们而言依然是有着不少借鉴的。
  一次世界大战始于1914年7月28日,结束于1918年11月11日,长达四年半左右,其中海战大体可以1917年2月1日德国实行无限制潜艇战为分界线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双方主要进行水面伏击反伏击战和两栖作战,后期双方几乎集中全力进行潜艇战和反潜战。纵观一次世界大战的海上战场,随着技术的突飞猛进,引发海战的形式也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当时前期传统的大舰巨炮型海军发展到了其高峰阶段,然而开战后不久,潜艇便发挥出了其巨大的威力。同时,海军航空兵也开始腾飞,海战格局在后期就从二维空间扩展到了三维空间。以此为契机,所有的海军战术也随之发生了巨变,各种新的海战装备也层出不穷,海战的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当时面对海战战场上巨大的变化,人们有过迷范,重温这些往事,我国在制定海洋战略和海军建设也可能从中获得某种启迪。

作者简介

  章骞,字德淳,生于上海。自幼喜好海军,然而仅限纸上论兵而以“好龙公”自诩。小学之时偶有亲友携《简氏年鉴》归国,如获至宝,便借阅数月抄录并勾画成数册自珍。大学攻图书馆情报专业,后得东渡十四载。在修得学位之余,大肆搜猎文献,归国时未携分文,唯裹书奁数十还乡。就职上海图书馆,现为中日两国图书馆学会会员、上海市日本学会以及中国海军史研究会会员。并担任上海市侨界知识分子联谊会理事,上海市长宁区海外联谊会理事。
  最初以“宝剑橡叶骑士”之名涉足网络。后于<国际展望》、《军事历史》、《现代舰船》、《舰船知识》以及《战争史研究》等刊发文数十,并作为特约顾问为引进日本《世界舰船》杂志的中文版做监修工作,还曾与其他作者合作出版《日本联合舰队内幕》、《世界海军史探奇》两书,个人文集K艨艟夜谭>亦于2012年付梓,其文大有为大舰巨炮主义招魂之嫌。

内页插图

目录

序幕 下半旗! 下半旗!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的各国舰艇和海军
舰种概览
各国海军

北海海战的开局
英国大舰队和德国公海舰队
英国海军对德国的海上封锁
开战后最初的动向
赫尔戈兰湾的迷雾
开局的结束

地中海之战的开始
扭转历史车轮的“戈本”号

德国东亚分舰队
施佩伯爵的远航
青岛要塞之战
科罗内尔之战
围猎
福克兰之战
东亚舰队的终曲

海上破交战
“埃姆登”号的航迹
“柯尼斯堡”号的三百三十九天
辅助巡洋舰的战斗
海上骑士们的挽歌

遥远的湖
非洲战火
跨越丛林的舰艇
坦噶尼喀湖之战
非洲的女王

“有限作战”战略下的希佩尔舰队
第一侦察分舰队
弗兰德斯海岸
英国海军的危机
袭击英国海岸
多格尔沙洲之战
潜影下的1915年

达达尼尔海峡战役
封锁达达尼尔海峡
计划攻击
作战序曲
进入海峡
3月18日
半途而废
加里波利登陆作战
接连损失的主力舰
巨头们的退场
双方潜艇的暗斗
虎头蛇尾的结局

近东与中东
苏伊士运河防卫战
美索不达米亚

亚得里亚海
封锁奥特朗托海峡
奥匈帝国潜艇与地中海潜艇战
水面行动
突袭奥特朗托屏障
被蚍蜉撼倒的大树
VIRIBUS UNITIS

波罗的海之战
开战阶段互相的防御
围绕水雷作战的波罗的海战局
波罗的海的潜艇战
里加湾防御战
“阿尔比翁”行动
波罗的海战局的终结

黑海
风波骤起的黑海
萨雷奇海战——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早的主力舰交战
策应达达尼尔战局
裹伤再战的“戈本”
两万四千米外的炮弹
黑海中的潜艇
高加索战线
盛极而衰
……

精彩书摘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时,各军舰舰种在各国海军之中并无统一的称呼。即便是当时世界上最为权威的几种海军年鉴,例如英国的布拉希(Brassay)、简氏(Jane)以及德国的魏耶尔(Weyer)亦是各自不同,因此在本文开始以前,有必要对主要国家的舰艇类别作一个梳理,以避免由此产生的误解和歧义。
  由于19世纪是一个海军技术的腾飞年代,海军舰艇完成了从风帆舰艇到蒸汽动力的变更,因而世界各国对于舰艇的称呼,也改变了风帆时代一等舰到六等舰这样的等级划分法。从1860年起,战列舰、巡洋舰等等这些新的舰种概念逐渐应运而生。而且水雷、鱼雷等新型海上武器的问世,更是对这个趋势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英国海军部曾对1871年创建的舰艇设计特别委员会发出倡导,根据不同的使用目的,应当设计拥有不同用途的舰艇,以相互配合确保海上优势。于是,正式将风帆时期的战列舰(Line of battleship)、巡航舰(Frigate)以及轻巡航舰(Corvette)等称呼,改成了战斗舰(Battleship)、各种巡洋舰(Cruiser),并增加了新出现的雷击舰(Torpedo boat)等,这也可以看作这种影响至今的海军舰艇舰种称谓的先声。
  当然,并不是所有国家跟从这个趋势,比如根据魏耶尔年鉴1912年版,意大利海军依然将其舰艇用一等到六等来称呼。简氏年鉴最早的五年也并不是将舰艇按照新的舰种来归类,依旧使用该年鉴自身的等级法,诸如将装甲舰归为五级等等。由此可见,当时并未真正形成一种对舰艇分类的共识,也因为如此,在很多论述当时海战的文献中,会发生诸多混乱和不便。
  故此,在最初有必要分门别类,对此加以若干说明。
  ……
铁血的黎明: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的全球军事与政治格局 作者:[虚构作者姓名,例如:亚历山大·霍尔姆斯] 本书聚焦于欧洲列强从俾斯麦时代晚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在军事、外交和殖民扩张领域所经历的深刻变革与紧张对峙。它并非一部专注于特定战役或技术细节的军事专著,而是旨在剖析支撑起“大博弈”(The Great Game)后期阶段的复杂地缘政治结构及其内在的结构性矛盾。 第一部分:帝国雄心与陆地霸权(1871-1890) 本书开篇追溯了普法战争结束后,欧洲权力平衡的脆弱重构。在俾斯麦的铁腕与外交手腕下,德意志帝国的崛起彻底打破了维也纳体系的残余稳定。 1. 俾斯麦体系的精巧与裂痕: 详细考察了德国如何通过“复杂的联盟网络”——特别是《德奥同盟条约》与后来的《再保险条约》——试图将法国孤立于欧洲大陆之外,并有效管理奥匈帝国与俄国在巴尔干地区的竞争。分析指出,这一体系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俾斯麦个人对欧洲各国复杂利益的精妙把握,而非结构性的和平基础。 2. 法国精神的重塑与扩张的渴望: 深入探讨了法国在“阿尔萨斯-洛林”问题上的民族创伤,以及第三共和国如何利用殖民冒险(如对突尼斯和印度支那的巩固)来转移国内的政治压力并重塑民族自豪感。本章特别关注了法国对非洲大陆腹地的深入渗透,以及这与英国利益在尼罗河上游的潜在冲突。 3. 俄国的东方迷思与泛斯拉夫主义的兴起: 分析了沙皇俄国在“向南看”战略中的持续动力。这包括对中亚汗国的最终征服、对黑海出海口的渴望,以及在巴尔干半岛扮演“斯拉夫保护者”角色的意识形态驱动。重点阐述了俄罗斯现代化进程中的内在张力——快速的工业化与根深蒂固的社会结构之间的矛盾。 4. 英国的“光荣孤立”的终结: 本部分详述了英国在19世纪80年代如何逐渐放弃其传统的“不干涉”政策。随着德意志海军的崛起预期和美国工业实力的增长,伦敦开始意识到其全球霸权的相对衰落。通过对苏伊士运河防御和对南非金矿的保护,展现了英国在战略上对“两强标准”的依赖如何逐渐被对所有潜在竞争者的警惕所取代。 第二部分:工业革命的铁蹄与新的军备竞赛(1890-1904) 本部分转向工业化对国家力量的重塑,以及由此引发的军事哲学的剧变。 1. 工业基础的较量: 对比了英、德、美三国在钢铁、煤炭和化学工业方面的投入与产出。探讨了铁路建设如何在军事动员中成为决定性的后勤优势,以及“国家工业能力”如何直接转化为地缘政治的筹码。例如,对德国“鲁尔区”产能的分析,及其如何支撑其宏大的军事计划。 2. 陆军的专业化与总动员的逻辑: 考察了普鲁士军事传统如何被推广至全欧洲。详述了参谋本部(General Staff)的权力上升,以及各国如何建立起庞大且精密的动员计划。重点分析了“战术与战略的脱节”——即前线对速决战的痴迷,与后勤体系对长期消耗战的潜在适应性之间的矛盾。 3. 殖民地的“热点”与“冷战”: 深入分析了非洲和亚洲的殖民冲突如何成为欧洲列强展示意志、试探对手底线的“代理人战争”。对法绍达事件的分析,展示了在面对既成事实的殖民地控制时,欧洲国家如何选择退让以避免在核心地带的直接冲突。同时,本书探讨了日本在东亚的崛起对欧洲列强在华利益构成的微妙挑战。 4. 大清洗:海军的结构性革命: 本章集中讨论了无畏舰(Dreadnought)概念出现之前的海军技术竞争。分析了以“全重炮”为代表的新一代战舰设计理念如何成为衡量国家实力的终极指标,以及这一技术竞赛如何加剧了英德之间的不信任,即使在战争爆发前,双方的军事规划人员也已将对方视为假想敌。 第三部分:联盟的固化与外交的僵局(1904-1914) 本书最后一部分聚焦于外交体系从灵活的权宜之计转向僵硬的两极对立。 1. 协约国的形成:恐惧的粘合剂: 详述了英法《英法协约》(Entente Cordiale)如何克服历史积怨,共同应对德国的崛起。重点分析了英俄协约的达成,这一看似不可能的结合,实质上是对德国试图在东欧扩张影响力的共同防御反应。分析了爱德华七世时代“炮舰外交”的局限性。 2. 危机管理与系统性失灵: 详细回顾了摩洛哥危机(1905/1911)和巴尔干战争(1912/1913)作为“彩排”的意义。分析了这些危机如何暴露了各国在决策层面的短视和误判,使外交手段逐渐让位于军事压力。特别关注了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地区“保全面子”的极端必要性,及其对周边小国的军事恐吓政策。 3. 军事计划的刚性与政治的附庸化: 阐述了在危机来临时,预先制定的军事动员计划(如施里芬计划)如何对政治决策层施加了巨大的“先发制人”压力。本章论证了,当这些计划一旦启动,其固有的时间表和相互依赖性,使得高层领导人难以在最后关头进行有效的外交干预。 4. 预示的阴影: 总结了在1914年夏天到来之前,欧洲社会和精英阶层中普遍存在的乐观主义与深层焦虑的并存状态。本书认为,尽管各国领导人对全面战争的规模抱有天真的期望,但支撑起整个欧洲的帝国结构,其内部的民族主义、军国主义和经济竞争,早已为一场前所未有的结构性冲突埋下了不可逆转的伏笔。 本书通过对军事技术、工业经济和外交联盟的细致梳理,旨在揭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欧洲各国如何一步步将自己推向深渊的系统性路径依赖。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没有采用简单的时间线推进,而是巧妙地在宏观战略评估与微观个人经历之间来回切换。当我读到某次大型舰队会师的场景时,作者会突然切入一个普通水兵的日记片段,这种强烈的对比,使得历史的厚重感和人性的温度得到了完美的平衡。它让人真切地体会到,那些宏大的海上部署背后,是无数家庭的期盼和普通士兵的恐惧。我尤其喜欢那些关于情报战和海军外交的章节,这些内容往往被其他著作所忽略。作者深入挖掘了各国海军高层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网,揭示了政治意图是如何一步步将海军推向战场,而不是单纯地由军事需要驱动。这种多维度、立体化的叙事方式,让整部作品的深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评分

阅读完这部作品,我最大的感受是震撼和对历史复杂性的重新认知。作者对于每一次海战的分析,都超越了简单的胜负判断,转而探讨了其对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长期影响。例如,对某次佯攻行动后果的分析,展示了信息误导是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引发连锁反应的。书中对不同海军力量,特别是那些边缘角色的描写,也极为精彩,比如那些在遥远殖民地执行巡逻任务的辅助船只,它们在战争中的默默奉献和承担的风险,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文字的张力十足,叙事逻辑严密得仿佛一座精密的机械钟表,每一个齿轮的转动都有其必然性。它迫使读者放下对历史的简单二元对立看法,去理解在那个特定历史背景下,所有决策者所面临的困境与权衡。

评分

这部厚重的历史著作,简直就是一幅关于二十世纪初全球冲突的宏大画卷,它不仅仅是枯燥的战役记录,更是对那个时代工业、政治、以及人性挣扎的深刻剖析。作者以极具感染力的笔触,将读者一下子拉入了那个蒸汽与钢铁交织的时代。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最让我震撼的是,它没有将海战塑造成简单的英雄主义史诗,而是细致入微地展现了技术爆炸对传统军事理念的颠覆过程。从无畏舰的横空出世,到各海军强国在战略规划上的犹豫与博弈,那种步步紧逼的紧迫感透过纸张都能感受到。特别是关于海军工业产能和后勤保障的论述,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让人明白,决定海洋命运的,往往不是舰桥上的指挥官,而是后方的工厂和炼钢炉。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时而如平静的海面下涌动的暗流般细腻,时而又如炮火齐鸣的交火瞬间般激烈,阅读体验非常流畅。

评分

对于任何对二十世纪初期全球权力转移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宝藏。它的视野之广阔,令人叹服,从北海的迷雾到地中海的阳光,从战列舰的炮口到潜艇的深潜,几乎覆盖了当时所有重要的海上冲突点。作者在描述那些技术革新时,那种充满敬畏又批判性的态度,使得作品充满了智慧的火花。我个人尤其欣赏他对战争“未竟之战”的探讨——那些从未发生但时刻影响着决策的假想中的大海战。这种对“可能发生”历史的描绘,反而更加深刻地解释了“实际发生”历史的走向。总而言之,这是一部既能满足专业研究者对细节的苛求,又能让普通历史爱好者沉醉其中的卓越作品,阅读体验酣畅淋漓,意犹未尽。

评分

坦率地说,最初翻开这本书时,我有些担心会陷入专业术语的泥潭,毕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海军技术名词浩如烟海。然而,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总能用极其清晰且形象的比喻,将那些复杂的战术部署和工程细节解释得浅显易懂。比如,他对不同国家潜艇战术哲学的对比分析,简直就是一堂精彩的比较政治学和军事工程学的交叉课程。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战术僵局”的探讨,那种明知下一场决战的重要性,却又因害怕全军覆没而选择保守观望的矛盾心理,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这让我重新思考了战争的本质:很多时候,最大的胜利是避免了本可以发生的灾难性失败。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毋庸置疑,但它的可读性丝毫不打折扣,像是在听一位见多识广的长者,带着你重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评分

不错,挺好的,比实体店买划算

评分

非常我的资料,收藏传家用!

评分

发货神速!价格也便宜。京东购物越来越方便了。

评分

不错

评分

这包装像是刚从日德兰回来,还好书没事

评分

价格实惠,到货快,很不错。活动买的。

评分

13点30分,随着乐队高奏起的鼓乐声,港口左岸被鲜花旗帜缎带所装饰的霍尔特瑙闸门缓缓打开,一艘通身洁白,船艏像、锚链孔以及两个烟囱为金黄色的三桅大型游艇从中缓缓驶出,游艇最高的中央桅杆上飘着金黄黑色十字的皇帝旗。于是,声声礼炮开始从那些舰艇上纷纷响起,白色的炮烟飘绕在巨舰的侧舷。与此同时,天空上一艘巨大的齐柏林飞艇悠然地驶来。飞艇的周围还拱卫着一队水上飞机,飞艇和机群绕着港口缓缓飞行。

评分

可以,很满意,还不错

评分

真厚啊,一本男人爱看的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