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無畏之海:一次世界大戰海戰全史》是一部近七十萬字的巨著,其內容幾乎包攬瞭一次世界大戰海上戰場的每個角落,甚至連東非內湖、多瑙河還有兩河流域的水上戰鬥也給予關注。在開篇,作者還就當時的各個國傢的艦艇、海軍組織、海上戰略作瞭詳盡而獨到的敘述。《無畏之海:一次世界大戰海戰全史》以翔實的史料,給讀者展示瞭一次世界大戰海上戰場上大大小小的海戰,以及這些海戰中有關人物的故事。其結構完整,文字嚴謹卻不乏生動。
一次世界大戰,是有史以來一場將戰火燒遍整個世界的戰爭。這場世界大戰打破瞭舊有的世界秩序,帝國主義集團對世界進行瞭新一輪瓜分,人類曆史翻開瞭新的篇章。
這場大戰的起源是由於帝國主義國傢對世界殖民地的爭奪,而其中英德兩國之間進行的那場瘋狂的海上軍備競賽可以說是將世界拖嚮戰爭的主要導火綫之一。這其中蘊含的經驗教訓,時至今日,對我們而言依然是有著不少藉鑒的。
一次世界大戰始於1914年7月28日,結束於1918年11月11日,長達四年半左右,其中海戰大體可以1917年2月1日德國實行無限製潛艇戰為分界綫分為兩個階段:前期雙方主要進行水麵伏擊反伏擊戰和兩棲作戰,後期雙方幾乎集中全力進行潛艇戰和反潛戰。縱觀一次世界大戰的海上戰場,隨著技術的突飛猛進,引發海戰的形式也産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雖然當時前期傳統的大艦巨炮型海軍發展到瞭其高峰階段,然而開戰後不久,潛艇便發揮齣瞭其巨大的威力。同時,海軍航空兵也開始騰飛,海戰格局在後期就從二維空間擴展到瞭三維空間。以此為契機,所有的海軍戰術也隨之發生瞭巨變,各種新的海戰裝備也層齣不窮,海戰的曆史進入瞭一個新的階段。當時麵對海戰戰場上巨大的變化,人們有過迷範,重溫這些往事,我國在製定海洋戰略和海軍建設也可能從中獲得某種啓迪。
作者簡介
章騫,字德淳,生於上海。自幼喜好海軍,然而僅限紙上論兵而以“好龍公”自詡。小學之時偶有親友攜《簡氏年鑒》歸國,如獲至寶,便藉閱數月抄錄並勾畫成數冊自珍。大學攻圖書館情報專業,後得東渡十四載。在修得學位之餘,大肆搜獵文獻,歸國時未攜分文,唯裹書奩數十還鄉。就職上海圖書館,現為中日兩國圖書館學會會員、上海市日本學會以及中國海軍史研究會會員。並擔任上海市僑界知識分子聯誼會理事,上海市長寜區海外聯誼會理事。
最初以“寶劍橡葉騎士”之名涉足網絡。後於<國際展望》、《軍事曆史》、《現代艦船》、《艦船知識》以及《戰爭史研究》等刊發文數十,並作為特約顧問為引進日本《世界艦船》雜誌的中文版做監修工作,還曾與其他作者閤作齣版《日本聯閤艦隊內幕》、《世界海軍史探奇》兩書,個人文集K艨艟夜譚>亦於2012年付梓,其文大有為大艦巨炮主義招魂之嫌。
內頁插圖
目錄
序幕 下半旗! 下半旗!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的各國艦艇和海軍
艦種概覽
各國海軍
北海海戰的開局
英國大艦隊和德國公海艦隊
英國海軍對德國的海上封鎖
開戰後最初的動嚮
赫爾戈蘭灣的迷霧
開局的結束
地中海之戰的開始
扭轉曆史車輪的“戈本”號
德國東亞分艦隊
施佩伯爵的遠航
青島要塞之戰
科羅內爾之戰
圍獵
福剋蘭之戰
東亞艦隊的終麯
海上破交戰
“埃姆登”號的航跡
“柯尼斯堡”號的三百三十九天
輔助巡洋艦的戰鬥
海上騎士們的挽歌
遙遠的湖
非洲戰火
跨越叢林的艦艇
坦噶尼喀湖之戰
非洲的女王
“有限作戰”戰略下的希佩爾艦隊
第一偵察分艦隊
弗蘭德斯海岸
英國海軍的危機
襲擊英國海岸
多格爾沙洲之戰
潛影下的1915年
達達尼爾海峽戰役
封鎖達達尼爾海峽
計劃攻擊
作戰序麯
進入海峽
3月18日
半途而廢
加裏波利登陸作戰
接連損失的主力艦
巨頭們的退場
雙方潛艇的暗鬥
虎頭蛇尾的結局
近東與中東
蘇伊士運河防衛戰
美索不達米亞
亞得裏亞海
封鎖奧特朗托海峽
奧匈帝國潛艇與地中海潛艇戰
水麵行動
突襲奧特朗托屏障
被蚍蜉撼倒的大樹
VIRIBUS UNITIS
波羅的海之戰
開戰階段互相的防禦
圍繞水雷作戰的波羅的海戰局
波羅的海的潛艇戰
裏加灣防禦戰
“阿爾比翁”行動
波羅的海戰局的終結
黑海
風波驟起的黑海
薩雷奇海戰——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早的主力艦交戰
策應達達尼爾戰局
裹傷再戰的“戈本”
兩萬四韆米外的炮彈
黑海中的潛艇
高加索戰綫
盛極而衰
……
精彩書摘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時,各軍艦艦種在各國海軍之中並無統一的稱呼。即便是當時世界上最為權威的幾種海軍年鑒,例如英國的布拉希(Brassay)、簡氏(Jane)以及德國的魏耶爾(Weyer)亦是各自不同,因此在本文開始以前,有必要對主要國傢的艦艇類彆作一個梳理,以避免由此産生的誤解和歧義。
由於19世紀是一個海軍技術的騰飛年代,海軍艦艇完成瞭從風帆艦艇到蒸汽動力的變更,因而世界各國對於艦艇的稱呼,也改變瞭風帆時代一等艦到六等艦這樣的等級劃分法。從1860年起,戰列艦、巡洋艦等等這些新的艦種概念逐漸應運而生。而且水雷、魚雷等新型海上武器的問世,更是對這個趨勢起到瞭推波助瀾的作用。
英國海軍部曾對1871年創建的艦艇設計特彆委員會發齣倡導,根據不同的使用目的,應當設計擁有不同用途的艦艇,以相互配閤確保海上優勢。於是,正式將風帆時期的戰列艦(Line of battleship)、巡航艦(Frigate)以及輕巡航艦(Corvette)等稱呼,改成瞭戰鬥艦(Battleship)、各種巡洋艦(Cruiser),並增加瞭新齣現的雷擊艦(Torpedo boat)等,這也可以看作這種影響至今的海軍艦艇艦種稱謂的先聲。
當然,並不是所有國傢跟從這個趨勢,比如根據魏耶爾年鑒1912年版,意大利海軍依然將其艦艇用一等到六等來稱呼。簡氏年鑒最早的五年也並不是將艦艇按照新的艦種來歸類,依舊使用該年鑒自身的等級法,諸如將裝甲艦歸為五級等等。由此可見,當時並未真正形成一種對艦艇分類的共識,也因為如此,在很多論述當時海戰的文獻中,會發生諸多混亂和不便。
故此,在最初有必要分門彆類,對此加以若乾說明。
……
鐵血的黎明: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的全球軍事與政治格局 作者:[虛構作者姓名,例如:亞曆山大·霍爾姆斯] 本書聚焦於歐洲列強從俾斯麥時代晚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在軍事、外交和殖民擴張領域所經曆的深刻變革與緊張對峙。它並非一部專注於特定戰役或技術細節的軍事專著,而是旨在剖析支撐起“大博弈”(The Great Game)後期階段的復雜地緣政治結構及其內在的結構性矛盾。 第一部分:帝國雄心與陸地霸權(1871-1890) 本書開篇追溯瞭普法戰爭結束後,歐洲權力平衡的脆弱重構。在俾斯麥的鐵腕與外交手腕下,德意誌帝國的崛起徹底打破瞭維也納體係的殘餘穩定。 1. 俾斯麥體係的精巧與裂痕: 詳細考察瞭德國如何通過“復雜的聯盟網絡”——特彆是《德奧同盟條約》與後來的《再保險條約》——試圖將法國孤立於歐洲大陸之外,並有效管理奧匈帝國與俄國在巴爾乾地區的競爭。分析指齣,這一體係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賴於俾斯麥個人對歐洲各國復雜利益的精妙把握,而非結構性的和平基礎。 2. 法國精神的重塑與擴張的渴望: 深入探討瞭法國在“阿爾薩斯-洛林”問題上的民族創傷,以及第三共和國如何利用殖民冒險(如對突尼斯和印度支那的鞏固)來轉移國內的政治壓力並重塑民族自豪感。本章特彆關注瞭法國對非洲大陸腹地的深入滲透,以及這與英國利益在尼羅河上遊的潛在衝突。 3. 俄國的東方迷思與泛斯拉夫主義的興起: 分析瞭沙皇俄國在“嚮南看”戰略中的持續動力。這包括對中亞汗國的最終徵服、對黑海齣海口的渴望,以及在巴爾乾半島扮演“斯拉夫保護者”角色的意識形態驅動。重點闡述瞭俄羅斯現代化進程中的內在張力——快速的工業化與根深蒂固的社會結構之間的矛盾。 4. 英國的“光榮孤立”的終結: 本部分詳述瞭英國在19世紀80年代如何逐漸放棄其傳統的“不乾涉”政策。隨著德意誌海軍的崛起預期和美國工業實力的增長,倫敦開始意識到其全球霸權的相對衰落。通過對蘇伊士運河防禦和對南非金礦的保護,展現瞭英國在戰略上對“兩強標準”的依賴如何逐漸被對所有潛在競爭者的警惕所取代。 第二部分:工業革命的鐵蹄與新的軍備競賽(1890-1904) 本部分轉嚮工業化對國傢力量的重塑,以及由此引發的軍事哲學的劇變。 1. 工業基礎的較量: 對比瞭英、德、美三國在鋼鐵、煤炭和化學工業方麵的投入與産齣。探討瞭鐵路建設如何在軍事動員中成為決定性的後勤優勢,以及“國傢工業能力”如何直接轉化為地緣政治的籌碼。例如,對德國“魯爾區”産能的分析,及其如何支撐其宏大的軍事計劃。 2. 陸軍的專業化與總動員的邏輯: 考察瞭普魯士軍事傳統如何被推廣至全歐洲。詳述瞭參謀本部(General Staff)的權力上升,以及各國如何建立起龐大且精密的動員計劃。重點分析瞭“戰術與戰略的脫節”——即前綫對速決戰的癡迷,與後勤體係對長期消耗戰的潛在適應性之間的矛盾。 3. 殖民地的“熱點”與“冷戰”: 深入分析瞭非洲和亞洲的殖民衝突如何成為歐洲列強展示意誌、試探對手底綫的“代理人戰爭”。對法紹達事件的分析,展示瞭在麵對既成事實的殖民地控製時,歐洲國傢如何選擇退讓以避免在核心地帶的直接衝突。同時,本書探討瞭日本在東亞的崛起對歐洲列強在華利益構成的微妙挑戰。 4. 大清洗:海軍的結構性革命: 本章集中討論瞭無畏艦(Dreadnought)概念齣現之前的海軍技術競爭。分析瞭以“全重炮”為代錶的新一代戰艦設計理念如何成為衡量國傢實力的終極指標,以及這一技術競賽如何加劇瞭英德之間的不信任,即使在戰爭爆發前,雙方的軍事規劃人員也已將對方視為假想敵。 第三部分:聯盟的固化與外交的僵局(1904-1914) 本書最後一部分聚焦於外交體係從靈活的權宜之計轉嚮僵硬的兩極對立。 1. 協約國的形成:恐懼的粘閤劑: 詳述瞭英法《英法協約》(Entente Cordiale)如何剋服曆史積怨,共同應對德國的崛起。重點分析瞭英俄協約的達成,這一看似不可能的結閤,實質上是對德國試圖在東歐擴張影響力的共同防禦反應。分析瞭愛德華七世時代“炮艦外交”的局限性。 2. 危機管理與係統性失靈: 詳細迴顧瞭摩洛哥危機(1905/1911)和巴爾乾戰爭(1912/1913)作為“彩排”的意義。分析瞭這些危機如何暴露瞭各國在決策層麵的短視和誤判,使外交手段逐漸讓位於軍事壓力。特彆關注瞭奧匈帝國在巴爾乾地區“保全麵子”的極端必要性,及其對周邊小國的軍事恐嚇政策。 3. 軍事計劃的剛性與政治的附庸化: 闡述瞭在危機來臨時,預先製定的軍事動員計劃(如施裏芬計劃)如何對政治決策層施加瞭巨大的“先發製人”壓力。本章論證瞭,當這些計劃一旦啓動,其固有的時間錶和相互依賴性,使得高層領導人難以在最後關頭進行有效的外交乾預。 4. 預示的陰影: 總結瞭在1914年夏天到來之前,歐洲社會和精英階層中普遍存在的樂觀主義與深層焦慮的並存狀態。本書認為,盡管各國領導人對全麵戰爭的規模抱有天真的期望,但支撐起整個歐洲的帝國結構,其內部的民族主義、軍國主義和經濟競爭,早已為一場前所未有的結構性衝突埋下瞭不可逆轉的伏筆。 本書通過對軍事技術、工業經濟和外交聯盟的細緻梳理,旨在揭示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歐洲各國如何一步步將自己推嚮深淵的係統性路徑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