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史料笔记丛书·唐宋史料笔记:湘山野录 续录 玉壶清话

历代史料笔记丛书·唐宋史料笔记:湘山野录 续录 玉壶清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 文莹 著
图书标签:
  • 唐史
  • 宋史
  • 史料笔记
  • 湘山野录
  • 玉壶清话
  • 历史
  • 文化
  • 文献
  • 续录
  • 地方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17748
版次:1
商品编码:11296877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历代史料笔记丛刊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1984-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17
字数:12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湘山野录是宋释文莹所作,记载北宋见闻杂事的一部随笔。文莹的里贯,四库全书总n提要、宋诗纪事、玉壶清话鲍廷博跋及湘山野录有正书局刊本(民国六年有正书局铅印本。)高氏跋都说他是“钱塘”,玉壶清话文莹自序亦自称是磉杭沙门”;而说郛(上海涵芬楼影明钞本)和湘山野录张氏刊本(民国三年昊兴张石铭刻。)跋则说他是“昊僧”。《唐宋史料笔记丛刊:湘山野录 续录 玉壶清话》首页亦署“昊僧文莹着”,书中欧阳公谪滁州条亦有“文莹顷持苏子美书荐谒之,迨还昊,蒙诗见送”的记载,而在书尾毛晋跋中又称文莹是“钱塘僧”。至於文献通考引晁氏曰“昊僧”,核对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无“昊”字系通考抄误。文莹的字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宋诗纪事、湘山野录有正书局本高氏跋及玉壶清活鲍廷博跋均称文莹季道温”;说郛和湘山野录张氏刊本张钧衡跋又说文莹“字如晦”。

内页插图

目录

卷上
赐李继遷姓名
杜祁公求免预明堂大享
闻前代与亡之事以自省戒
王旦释褐知临江县
孙冕江南端方之士
夏辣作诗举笔无虚致
种放奏十议书
张詠镇陈台
张乖崖科场试赋
张乖崖成都还日
种放三不便之奏
光梵大师通敏有先识
日本国忽梯航稱贡
种放为權贵所陷
杨亿入关试神童
两府接见宾客之制
真宗宣示亲撰文
真宗御禁台以候五星
寇莱公诗有唐人风格
陈亚有滑稽雄聲
工晋公乏崖
枢相非辜谪汉东
石中立在中书
钱思公谪居汉东
吴越民间尽算丁壮钱
周公廟有润德泉
眉守初亲事大排乐
杨叔贤大刻诫虎文
范文正公镇余杭
罗公远舊廬
峨眉山白水寺
卸史平吕犬兀
李建动罷相遊东山
金陵赏心亭
长乖崖真李顺乳蜀
鼎州甘泉寺
长沙六快活诗
熙宁大臣学术该贯
鼎州沧水驿楼李白诗
欧阳公谪滁州
宋庠试赋号擅场
吴国五世同居者
晏元献撰章懿太后神道碑
曹利用因侄坐罪
朝廷置职田
西掖紫薇故事
申国长公主削发为尼
王钦若自怀州赴举
石延年死后命范补之同行
元厚之侍从三明主

卷中
仁宗命侍臣撰真宗讲席记
王至道安集流亡
徐铉著书
石守道主盟上庠
关中诗豪姚嗣宗
潭州试僧童
安鸿渐有滑稽清才
魏瓘二知广州
郑毅夫知荆南
杨安国迩英阁讲周易
天文院测验辉气
祥符天书至郑州
宼忠愍罷相恋阙
葉县大井石
吕申公薦引陈堯佐
凌叔华登襄阳东津寺阁
郑毅夫入翰林为学上
潘佑事江南
同卢一民兼并刻剥
丞相闲话阀阅之盛
李退夫撒园荽
冯当世求薦於武昌
杨文公由禁林为汝守
崔公谊蔭补任丘簿
文莹遊泗州昭信县
太宗善望气
胡旦欲诣阙乞见
尹师鲁与刘滬辈议水逻城事
范文正公镇青社
舒州祖山得杜牧之诗
王冀公乡薦赴阙
唐介誡诸子自勉
刘述东吴端清之士
宋九释诗惟惠崇绝出
寇莱公延诗僧惠崇
范文正公谪睦州
太祖将展外城
潭州守自售所搜蚌胎
梁太祖封钱镠为吴越王
余杭能万卷者
江南李煜性宽恕
退傅张士逊遊金明
江南钟辐
钱思公镇洛
太宗喜奕棋
学僧箋注法音集
杜祁公致仕於南都
择臣僚伴虏使射弓

卷下
石曼卿谓馆俸清薄
寇準无地起楼台
王冀公与真宗寒夜敌饮
李侍读魁梧善饮
丁晋公释褐授饶倅
荫补子弟有当齐挽之职
张尚书镇蜀
僧录贊宁洞古博物
馆中诗笔最得唐人风格者
苏子美赠秘演诗
苏子美坐自盗律
钱文僖求相骨法
蔡君谟出守福唐
钱明逸知润州
抚人饶餗
李文和公识学优瞻
契嵩师没於灵隠山
夏英公镇襄阳
宋齐丘相江南
张景尚义气
成都无名高僧有功
程东美守宾州
潘阆预谋立秦邸
蜀盗糠者皆斩
韩熙载事江南三
李沆有长者誉
交贼寇邕
徐知谔壹畜奇玩
真宗求占城稻種
中贵人尽带将仕郎
陈彭年送申国长公主为尼诗
天台教主礼法师
向敏中为东嶽奉册使
欧公撰石曼卿墓表

续录
本朝眷待耆德
太宗作九弦琴七弦阮
内降比出事执奏定可否
张秉知冀州
晏殊求举神童
太宗得文臣徐铉
匈奴寇澶
侯仁宝为交趾所擒
蜀人严储
仁宗初纂临
郑文宝经度西事
郑仲贤善诗
杜衍乞罷武臣带军职
晋殿直程再荣
太宗即位
柳开轻言自衒
国初文章惟陶穀为优
明肃太后欲谒太庙
范仲淹为右司谏
姚嗣宗奏补职官
冯延已镇临川
冯谧谈玄宗赐鑑湖
西贼寇边
范文正公以言事凡三黜
太祖与赵韩王遊长安巿
柳开知宁边军
御制韩忠献公神道碑
唐昭宗赐钱镠鐡券
丁晋公谈江南李主刘驸马事
魏野貌寝性敏
马亮责李沆为无口匏
花蘂夫人宫词
广济军亢旱求雨

附录
一、存疑
二、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三、津逮秘书本跋
四、学津讨原本跋
五、吴兴张氏刊本跋
再跋
六、有正书局本附记(一)
附记
跋(一)
跋(一)

前言/序言


览古今风云,探幽微史事:一部包罗万象的史学通论 书名:《经纬集览:跨越时空的史学观察与思想交融》 内容简介 本书《经纬集览:跨越时空的史学观察与思想交融》,并非专注于某一特定朝代或某一类史料的梳理,而是一部宏大叙事下的多维度史学研究合集。它以一种兼容并蓄的姿态,横跨上古至近代的广阔历史长河,力求在宏观的时代脉络与微观的社会细节之间,架设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全书结构精巧,分为“源流溯源”、“制度嬗变”、“思想图景”与“社会百态”四大板块,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既具深度又富广度的历史认知框架。 第一部分:源流溯源——文明之基与早期定型 此部分聚焦于中华文明的早期形态与关键转折点。它深入探讨了夏商周三代的礼乐制度如何奠定早期政治文化的基石,特别是周代分封制的运行机制及其内在的张力。不同于侧重于具体事件的记录,本章着力于分析“礼”这一核心概念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内涵演变,及其对后世政治哲学的深远影响。 继而,本书将目光投向春秋战国时期的“轴心时代”。我们摒弃了传统上仅关注诸子百家的流派划分,转而从地理环境、社会结构变迁(如铁器牛耕的普及)与战争形态的升级等“硬性条件”出发,论证了诸子思想爆发的社会动因。例如,针对墨家兼爱非攻思想的传播,本书结合当时的军事技术与城池攻防的实际需求,探讨了其理论在战国乱世中的实际接受度与局限性。对于秦汉的统一,本书侧重于分析其强大的中央集权体系是如何在技术(如郡县制、文字统一)与意识形态(儒术的官方化)上实现稳固的,并批判性地考察了这种集权模式在帝国中后期所产生的僵化效应。 第二部分:制度嬗变——权力结构与治理艺术的演进 本篇是本书的核心论述之一,旨在描摹自魏晋南北朝至宋元明清,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体系的复杂演化。我们关注的焦点在于权力的制衡、官僚体系的效率与腐败的内在机制。 对于魏晋的门阀政治,本书不简单地将其视为衰落的标志,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基于血缘与地方资源的“次级权力中心”对中央权威的有效补充与制约,探讨了世家大族在文化传承与人才选拔中的独特作用。 唐宋变革是本部分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详细对比了唐代的藩镇与宋代的“更戍法”,分析了中央如何通过财政(如两税法、宋代的“冗官冗费”)和军事制度的精细调控,来避免前朝的覆辙。尤其是在宋代,本书深入剖析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理念如何塑造了文官政治的黄金时代,以及这种过度依赖文治所带来的军事上的脆弱性。我们通过对宋代复杂的文官体系层级、任期限制以及“回避制”的分析,揭示了其治理的精妙与低效并存的内在矛盾。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本书细致考察了内阁、军机处的设立过程,将其视为君主为绕开传统官僚集团而构建的“私属智囊团”。关于明代的宦官专权,本书则从制度裂隙的角度进行解读,认为宦官权力的膨胀是皇帝为平衡内阁与六部而采取的权力制衡的“非常规手段”,一旦皇帝失察或能力不足,这种手段便可能失控。 第三部分:思想图景——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与文化担当 这一部分专注于知识阶层的精神脉络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张力。本书跳出了对儒、释、道三教单独介绍的传统模式,着重探讨了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相互渗透与冲突。 唐代佛教的兴盛与后来的“会昌灭佛”,被置于社会经济结构变动的背景下考察,分析了寺院经济对国家财政的冲击。宋明理学的兴起,则被视为士大夫面对外部军事压力与内部经济困境时,寻求精神自洽与道德重建的深刻尝试。本书对朱熹和陆九渊心学异同的讨论,不仅停留在“格物致知”与“致良知”的表层概念,更深入到他们如何处理个人道德实践与现实政治责任之间的关系。 此外,本部分还对士人阶层在特定历史时期展现出的“文化担当”进行了细致的描摹。例如,明末清初的遗民思想,并非简单的怀旧,而是在国家认同崩溃后,知识分子如何通过整理典籍、重构文化身份来安放其政治抱负与民族情感的复杂过程。 第四部分:社会百态——市井生活、技术更迭与风俗变迁 要理解一个时代,必须深入其肌理。《经纬集览》的第四部分转向了“非主流”的历史叙事,关注普通人的生活、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我们详细考察了唐宋城市商业的繁荣,超越了对“坊市制”瓦解的简单描述,转而分析了商品经济发展对家庭结构、契约精神乃至法律意识的塑造。书中利用不同时期的赋役制度、土地兼并的案例分析,重构了中下层农民的生存状态与反抗模式。 在技术层面,本书选取了如活字印刷术的推广、火器的应用、以及水利工程的发展作为切入点,讨论了技术进步在不同朝代为何遭遇不同的接受速度和应用深度,这往往与当时的中央政策、社会结构(如工匠的地位)息息相关。 最后,本书以风俗变迁收尾,探讨了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日常生活的细节如何反映出深层的社会观念变化。例如,宋代以后民间戏曲的兴盛,被视为市民阶层自我意识觉醒的一种文化表达。 总结 《经纬集览:跨越时空的史学观察与思想交融》是一部旨在提供历史整体观的通识性著作。它避免了史料的堆砌和孤立事件的叙述,而是致力于在制度的演变、思想的冲突和社会的脉动之间,挖掘出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与跨越时空的普遍性规律。本书适合对历史有深入探究意愿的读者,能够帮助他们构建起一个立体、动态且富有洞察力的历史认知模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对“史家之笔”的深刻反思。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思考:作者记录下这段内容的动机是什么?他想通过这段记载表达什么?以及,这段记载经过了多少层信息过滤才到达我们手中?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古代知识分子在记录历史时所面临的困境与选择。它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呈现出一种历史的复杂性和多维度性。这种开放式的阅读体验,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批判性思维。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史料集,不如说是一堂关于如何看待和解读历史的生动课程,教会我们去质疑、去追问,而不是盲目接受任何一种既定的“历史真相”。

评分

这本书的选材角度非常刁钻,总能从一些不起眼的角落里挖掘出令人拍案叫绝的史料。我记得有一次读到关于某个著名事件的记载,在别处读到的是波澜壮阔的宏大叙事,而在这里看到的却是几个小人物之间的只言片语,但正是这几句话,瞬间点亮了整个事件的背景,让我明白了事件背后的真正驱动力。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手法,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史学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考古挖掘,每翻过一页,都可能发现一个被尘封已久却价值连城的文物。对于那些痴迷于历史细节,渴望探究“野史”真相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宝藏中的宝藏,绝对是案头必备的参考书。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古朴又不失精致的风格,一看就知道是下了不少功夫的。纸张的质感也非常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就像握住了历史的厚重感。我特别喜欢它在细节处的处理,比如扉页上的烫金字体,在光线下折射出低调而典雅的光芒。翻开书页,那种淡淡的墨香混合着纸张特有的味道,一下子就把我带回了那个遥远的时代。对于一个爱书之人来说,光是欣赏这本书的外在美,就已经是一种享受了。而且,这样的书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道风景线,让人心生敬畏。每一次想要阅读之前,我都会先轻轻抚摸一下封面,仿佛是在和古人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这本书的装帧,完全配得上它所承载的那些珍贵史料。

评分

作为一个业余历史爱好者,我经常觉得有些史料记载过于零散,不成体系,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认知框架。然而,这本书的编排逻辑却出奇地清晰和流畅。它虽然汇集了大量的笔记和片段,但组织者显然在幕后做了大量精细的工作,使得不同来源的材料之间能够互相印证,甚至还能补充彼此的不足。读起来丝毫没有跳跃感,反而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仿佛作者早已为我们铺设好了一条清晰的思维导轨。这种高度的结构化处理,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让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古代笔记变得平易近人。这种体贴读者的用心,真的非常值得称赞,让研究工作事半功倍。

评分

我最近读了几本关于宋代文人雅趣的书,发现要真正理解那个时代的风貌,光看正史是远远不够的,还得从那些侧面的记录里去体会。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它不像那些严肃的历史著作那样刻板说教,而是像一位娓娓道来的老者,用非常生活化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幅鲜活的宋代市井百态图。我尤其欣赏它对细节的捕捉,比如当时士大夫们如何品茗、如何赏花、如何进行文人间的清谈,那些片段读起来让人心旷神怡。它让我看到了那些历史人物褪去光环后,作为普通人的真实一面,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精明算计,都跃然纸上。这种深入骨髓的烟火气,是其他正史无法比拟的,也让我对宋代产生了更深层次的共鸣和理解。

评分

很好的一套书,争取收齐。

评分

好书,京东包装终于让人满意一次了。

评分

很好的一套书,争取收齐。

评分

很好的书,值得入手

评分

很好的书,值得入手

评分

麦秀之感非独殷墟,黍离之悲信哉周室麦秀之感非独殷墟,黍离之悲信哉周室

评分

纸质不行

评分

粗略翻了翻,感觉蛮有启发的。

评分

玉 壶 清 话:对五代后期南方政权的兴衰,和宋初统一过程的传闻轶事,多有记述。又称玉壶野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