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松与《西域水道记》研究

徐松与《西域水道记》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玉麒 著
图书标签:
  • 徐松
  • 西域水道记
  • 历史地理
  • 水利史
  • 敦煌学
  • 民国史
  • 学术研究
  • 地方史
  • 文化史
  • 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65567
版次:1
商品编码:1185166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未名中国史研究丛刊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360
字数:356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徐松与<西域水道记>研究》以清代大学者徐松及其西域历史地理的名作《西域水道记》为中心,对嘉道之际传统学术的发展和西北历史地理学的兴起诸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内容简介

  《徐松与<西域水道记>研究》从“徐松生平考论”“徐松著作叙录”“《西域水道记》研究”三个方面进行了实证性的考据研究,认为徐松不仅是传统实学的继承者,也是经世学术的开拓者;其《西域水道记》是乾嘉时期质实求证的考史风气、经世致用的社会风潮、西域开辟的政治环境、边危四伏的时代隐忧、西学知识的引进利用等多种因素因缘际会的时代产物,是西北史地学的开山之作。

作者简介

  朱玉麒,1965年4月生于江苏宜兴,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西域文史》主编。主要从事清史与清代新疆问题、唐代典籍和西域文献、中外关系史研究。

目录

目 录
序 言(荣新江)
绪 论
一 徐松及其西北史地研究的后世影响与学术定位
二 有关徐松的研究所体现的思想史与学术史偏颇
三 以往研究成果的概括与本书的重点和方法
四 嘉道之际西北史地学兴起的背景与思潮
1 社会背景
2 学术思潮
第一章 徐松生平考论
一 缪荃孙与《徐星伯先生事辑》
二 早岁学行——师从与禀赋
1 徐氏家族的兴旺
2 早年求学和师承
3 地理学禀赋
三 通籍士林——编修与督学
1 进士出身与翰林编修
2 督学湖南
四 遣戍新疆——幕府与考察
1 被劾革职
2 遣戍旅途
3 伊犁幕府
4 地理考察
5 赐环归京
五 讲学宣南——著述与交游
1 京官再任
2 宣南讲学
六 暮年宦游——躁进与古风
1 榆林任上
2 敦切友朋
3 赍志以殁
第二章 徐松著作叙录
一 专著
二 编著
三 辑佚
四 《星伯先生小集》及续补
第三章 《西域水道记》研究
一 版本之一:徐稿本与沈抄本
1 稿本的写定时间
2 稿本的笺条与沈抄本
3 从稿本到刻本
4 稿本的校勘价值
5 稿本的递藏
二 版本之二:木刻本与排印本
1 刊刻年代考
2 与邓廷桢的交谊
3 初刻本与挖补本
4 《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排印本
三 版本之三:《西域水道记校补》
1 《咫进斋丛书》本
2 《晨风阁丛书》本
3 《星伯先生小集》本
4 徐松手稿本
四 文本之一:清代西域流人与早期敦煌研究
1 敦煌学前史与徐松的敦煌研究
2 《西域水道记》敦煌记载的分析
3 流放者在敦煌研究中的影响
五 文本之二:清代西域地理文献中的吐鲁番
1 《西域水道记》不同版本的吐鲁番记载
2 《汉书西域传补注》《新疆赋》中的吐鲁番记载
3 《西域水道记》中吐鲁番记载的分析
六 文本之三:西域梵经石在清代的发现与研究
1 梵经石在喀什河的新发现
2 《西域水道记》关于梵经石的记载
3 傅斯年图书馆等的梵经石拓本与大谷大学的原石
4 江南文人对梵经石的考证与吟咏
5 小结
结 语
一 嘉道学术的领军
二 经世意识与塞防危机
三 西学知识的引用
四 西北史地学的接力
附 录 徐松年谱简编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后 记

前言/序言







《丝绸之路的绿色脉络:古代中亚水利工程的辉煌与变迁》 内容提要: 本书聚焦于丝绸之路上,横跨广袤干旱地区的中亚腹地,对古代绿洲文明的生命线——水利工程体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察与梳理。不同于传统的历史地理研究侧重于宏大政治事件或商贸路线的描述,本书将视角精准定位于“水”这一核心要素,探讨了古代居民如何凭借卓越的智慧和坚韧的毅力,驯服极端自然环境,构建起一套复杂而精密的灌溉、引水和水土保持系统。全书以考古学发现、历史文献的交叉印证为基础,辅以现代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空间分析,力图重构古代中亚绿洲的“水网络图景”。 第一章:干旱的召唤与绿洲的诞生:中亚水文化的地理基石 本章首先界定了研究区域——自费尔干纳盆地西缘至呼罗珊山脉以北的广阔地带,强调了该地区气候的极端性和水资源的稀缺性。我们将探讨史前时期人类如何识别和利用季节性融雪、山地径流和地下水资源。核心内容包括:对古代河道变迁(如阿姆河、锡尔河及其支流的古代流向)的追溯;以及不同文化阶段(如巴克特里亚-马尔吉阿纳文明、粟特商业城邦)在水资源利用上的地域性差异。本章特别分析了自然环境对早期定居点选址的决定性影响,指出水是决定绿洲文明兴衰的根本动力。 第二章:地下之河的艺术:坎儿井系统的演进与区域特色 本书将大量篇幅献给中亚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水利工程——坎儿井(或称地下渠道、克洪)。我们将详细阐述坎儿井的结构原理、修建工艺以及其在不同地理条件下的适应性改造。研究涵盖了从波斯语系影响下的呼罗珊地区到突厥语系影响下的东突厥斯坦边缘地带,坎儿井的技术传承与本土化创新。通过对现有遗址的测绘和水力学原理的分析,揭示了古代工程师如何精确计算坡度、水头损失以及维护排水系统的复杂知识体系。此外,本章也探讨了坎儿井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形式的意义,它不仅是工程技术,更是一种基于社区协作的水权分配机制。 第三章:地表之上:引水渠、水坝与水库的宏大工程 相较于隐蔽的地下渠道,地表水利工程更直观地体现了古代国家或强大社群的组织能力。本章系统考察了大型引水渠的修建技术。重点分析了古代王朝(如萨珊王朝在呼罗珊的工程遗产、帖木儿王朝对河流的改造)如何通过修建坚固的堰塞坝和分水闸,将河流引入远离主河道数十乃至上百公里的农田。书中细致对比了不同时期水坝的选材与结构,从早期的土石坝到后期可能出现的砖石结构。同时,本书也关注了水库的建设,探讨了其在调节季节性水量波动、保障旱季灌溉方面的关键作用。这些工程不仅是农业的保障,更是区域政治权力的象征。 第四章:灌溉的精细化管理:从河流到田埂的水权分配 水利系统的效率,不仅取决于工程的宏大,更取决于精细的管理。本章深入剖析了中亚绿洲灌溉体系的层级结构——从干渠到支渠,再到田间毛渠。我们考察了古代文献中记载的水权分配规则,例如轮灌制度、优先取水权等,这些规则如何平衡上游与下游、大田主与小农户之间的利益冲突。通过分析留存的碑刻、契约文书,本书勾勒出古代水利管理者(如“水官”或“渠长”)的职能与权力范围,展示了水利管理如何与地方司法、税收体系紧密结合。 第五章:变迁与衰落:气候、冲突与工程的命运 中亚的水利系统并非一成不变,它们的兴衰紧密关联于区域的政治稳定和气候变化。本章着重探讨了以下几个关键因素对水利工程的影响: 1. 环境驱动的衰退: 近代气候记录与古气候学的证据表明,中亚部分河流径流量的长期减少,如何迫使灌溉系统逐步废弃或迁移。 2. 战争与政治动荡: 游牧民族的入侵、地方割据和王朝更迭,往往伴随着水利基础设施的破坏(如故意破坏堤坝以阻碍敌军或报复)。本书分析了这些冲突事件对水网的连锁反应。 3. 盐碱化与水土退化: 长期、单一的灌溉方式导致的土壤盐渍化问题,是许多古代绿洲最终走向荒芜的重要内部因素。我们探讨了古代居民对此问题的认识程度和采取的缓解措施。 结语:被遗忘的工程智慧与现代启示 本书最后总结了中亚古代水利工程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并探讨了这些“被遗忘的绿色脉络”对当代水资源管理可能提供的借鉴意义。它不仅是一部关于古代工程技术的史著,更是一部关于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生存智慧的史诗。 本书特色: 本书打破了单一学科的研究壁垒,融合了历史学、考古学、水利工程学和环境地理学的多重视角,通过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和精确的遗址数据,为读者构建了一个立体、动态的中亚古代水利世界。它详实地记录了在缺乏现代机械的条件下,人类如何以极高的效率和可持续性,在这片被沙漠包围的土地上创造出辉煌的农业文明。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研究的深远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对“地方史”与“宏大叙事”之间关系的重新审视上。它没有将目光局限于某一帝国的兴衰或某场战役的胜负,而是聚焦于区域性的、看似微不足道的生存要素——水源的利用与管理。通过对特定区域水利实践的深入剖析,我们得以窥见古代社会在面对自然环境挑战时所展现出的适应能力和技术智慧。这种将“小切口”做到极致的治学方法,反而折射出更广阔的历史图景:水资源的分配如何影响了聚落的兴衰、文化的分野,乃至边疆的稳定。这种由微观推及宏观的思维路径,提供了一种看待历史发展的新颖视角,让人不禁反思,在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我们对“基础设施”的理解是否也遗漏了某些同样重要的基础性要素。

评分

读完此书,留给我最深切的感受是那种经久不散的“历史的厚重感”。它不仅仅是记录了某条古代水路的兴衰史,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与自然持续博弈的史诗。作者在阐释过程中,总能适时地穿插一些对古代士人、官员在处理水利事务时所体现出的道德困境和实践智慧的描述,使得冰冷的地理名词和工程数据开始有了温度和人性。它引导我们去思考,在古代那种信息传递和技术受限的环境下,做出一个关乎千万人生死的工程决策,其背后所承受的压力与承担的责任是何等巨大。这种对历史人物精神世界的挖掘与体察,使得这部研究超越了一般的地理考证,触及到了历史哲学的层面。

评分

从装帧设计和排版来看,这部书也体现出一种对知识的尊重。纸张的选择,使得墨色在不刺眼的前提下保持了极佳的清晰度,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更为难得的是,注释的编排极为考究,它们既没有过于突兀地打断主体文本的流畅性,又在需要时能够提供充足的延伸阅读线索和原始出处。这种对阅读体验的细致考量,常常是学术出版物中容易被忽略的环节。它传递出一种明确的信息:作者和出版方都将读者的接受程度置于重要位置。这让阅读过程本身,也成为了一种享受,而非单纯的信息获取任务。这样的细节处理,足见其制作的用心良苦。

评分

不得不提的是,这部论著在行文风格上的张弛有度,也为其增添了独特的魅力。起初,作者以一种近乎新闻报道般的清晰和简洁,迅速勾勒出研究对象的时代背景与核心问题,节奏明快,引人入胜。然而,一旦进入到关键的论证环节,笔锋一转,又变得如同古典园林般曲径通幽,细节丰富,逻辑层层递进,需要读者屏息凝神方能领会其中精妙的推演。这种文风的灵活切换,使得原本可能显得晦涩难懂的专业内容,变得易于接受。特别是对于那些涉及古代水利工程的复杂描述,作者匠心独运地采用了类比和图示(虽然我只是想象,但文字的构建感极强)相结合的方式,极大地降低了读者的理解门槛。它不像某些纯粹的理论著作那样高高在上,而是努力搭建一座坚实的桥梁,沟通学术前沿与普通读者的认知。

评分

这部关于历史地理和文献考证的作品,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扎实的史料功底,着实令人印象深刻。作者在梳理相关史料时,展现出一种近乎苛求的细致,对于每一个地名、每一条记载的来龙去脉都进行了一番细致入微的探究。尤其是在对一些模糊不清的地理概念进行界定时,作者没有满足于简单的引用前人观点,而是深入文本语境,结合相关考古发现和现代地理数据进行交叉印证。这种跨学科的视野和融会贯通的能力,使得整部研究不仅停留在文献层面的解读,更具有了鲜活的地理实践意义。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跟随作者的笔触,穿越回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去触摸那些古老的水系变迁与人文活动痕迹。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远非一般学术著作所能比拟,它成功地将枯燥的考据工作转化成了一场引人入胜的探索之旅。

评分

好书,思想沉淀,学术权威。

评分

还好还好还好还好还好还好哈好

评分

她的其他著作尚有《法国前近代的社会与文化》(Society and Culture in Early Modern France: Eight Essays)、《马丹?盖赫返乡记》(Return of Martin Guerre)、《边陲地带的妇女:三个案例研究》(Women on the Margins: Three Seventeenth-Century Lives)、《十六世纪法国的礼物》(The Gift in Sixteenth-Century France)等书。其中,《马丹?盖赫返乡记》曾经缔造哈佛大学出版有史以来最卖座的出版纪录,并由好莱坞买下版权,在转换了一些时空背景後拍成由理查 ?吉尔和茱蒂?佛斯特主演的卖座电影《男儿本色》!原书中文版由联经出版公司出版。台湾还有她的另一本译作《奴隶?电影?历史》由左岸文化出版。

评分

非常不错的宝贝,感觉非常有用。百年好合,海枯石烂。打折买的,还不错

评分

对徐松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西域水道记》有一定帮助!

评分

史学研究图书,值得阅读收藏。

评分

麦田出版《档案中的虚构》作者娜塔莉.泽蒙.戴维斯 Natalie Z. Davis即将於7/17日起应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之邀来台访问十天。

评分

好评好评好评

评分

《徐松与&lt;西域水道记&gt;研究》以清代大学者徐松及其西域历史地理的名作《西域水道记》为中心,对嘉道之际传统学术的发展和西北历史地理学的兴起诸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