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文库·政治学前沿系列·社会中的国家:国家与社会如何相互改变与相互构成》是米格代尔教授在国家与社会这一领域的又一部力作。《凤凰文库·政治学前沿系列·社会中的国家:国家与社会如何相互改变与相互构成》清晰地向我们呈现了作者“社会中的国家”这一研究思路的发展变迁,并在各个章节中对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经典文献与论述进行了全面而精当的回顾与综述。在此基础上,米格代尔教授提出了一个用来理解国家社会关系的全新模型,即国家与社会的相互改变与相互构成。作者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组织是如何影响、主导有时甚至是构建国家quanwei的,而同时,国家也在阶级结构、公民社会制度甚至是文化认同的巩固与重塑中发挥了主要作用。相信通过本书的阅读,读者能够对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这一主题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
——丹尼斯加尔旺(Dennis Galvan)
《凤凰文库·政治学前沿系列·社会中的国家:国家与社会如何相互改变与相互构成》中的各篇论文再现了米格代尔“社会中的国家”研究路径的发展轨迹。《凤凰文库·政治学前沿系列·社会中的国家:国家与社会如何相互改变与相互构成》分析了政治学、社会学和相关学科经典文献的研究方法,为国家一社会关系研究创造了新的模型。
——**网站
首先来看观念。我所使用的这个词源自希尔斯,他用这一术语描述“中心”而非国家。他解释道:“观念将各种机构融为一个单一的支配性的社会中心,在这些机构中,建立者也即为其成员,他们代表这些机构行使职权。”①在此定义中,国家的观念是一个富有统治力的、经过整合的、自主的实体,它在一定疆域内控制所有规则的制定,或者直接通过其所设机构或是间接依靠向其他权威组织——企业、家庭、俱乐部及其他——授权,而制定某种限定性的规则。②
观念意味着感知。这里,对国家的感知存在于那些生活在其领土内外的合法的规则制定者和各色头脑中。在这种情况下,这一感知假设出一个单一的实体,它相对自治、统一且集权。虽然每个人都认识到这一组织的复杂和懒散——它的各部分并不总是能协调运转,它的“观念”是一幅不会展现所有缺陷的肖像——但国家的这种观念仍然诱使人们去感知其各个机构之间的高度整合以及彼此间行为的高度一致性。
这里谈到的观念包含两种意义上的边界:(1)-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边界;(2)国家——尤其是(公共的)人员和机构一一与服从于其所制定规则的(私人的)群体间的社会边界。对于一些特定的群体,如游牧部落,地域界限就显得较为模糊,而对于其他大部分群体而言,从旅者到商人,地图上的线条代表着对这个世界地理结构的明确的界定。韦伯也曾有过类似表述:“‘疆域’是一国的特征之一。”③
不仅如此,国家间用以划分控制范围的“疆界”的形象还因一种常识性的观点而强化,即“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国家是其所辖民众的代言人。这正是我在本节开始的定义中所指的代表一词的含义。因此,当报纸上有主管者宣称代表“人民”时,并不会有什么不妥,如同国家的疆界显示了一国国土内人们潜在的同一性一样。就观念而言,国家尽管与所统辖疆域中的人民相分离(这点随后会加以论述),但仍然是其所辖民众的具体代言者,从联合国投票、国家间外交以及其他日常活动,这种代表意味着领土边界同时充当国家控制界限和相邻民族的界限。我稍后会回到民众间的联系这一主题。
除领土边界外,国家观念包含的第二种边界是社会边界,它将国家与其他非国家的或私人的成员、社会力量区分开来。韦伯指出公共和私有的分离——他格外关注公法和私法——是现代官僚制国家的标志。公法和私法的抽象化分离“预设了‘国家’作为统治特权的抽象持有人及‘法律规范’的创立者与所有个体的私人‘授权’之间分离”①。
国家不仅是分离(于社会)的,而且是居高临下的。它对于人民的代表性使其区别于其他所有在印象中只涉及特殊利益的实体。只有国家是人民公共利益的总代表者,这源于他们之间潜在的关联性。
除观念之外,国家定义的第二个核心层面是实践(practices),国家人员与机构的常规工作,即他们的实践,能够强化或削弱国家的观念;它们可以支撑或削弱有关领土与公私界限的观念。
无数的国家实践强化了一个观念,即地图上的领土标记是真实且有效力的。一国领导人使用签证、护照、界标、警戒线、电网、边防警察、军队、地图、教科书以及其他很多方式来对国家所统辖的领土进行标记。这个清单表明国家诸多行为背后都存在暴力的使用和威慑。此外,来自于国家实体之外的行为也同样能够加强和证实地图上线条的真实性。例如,联合国会给予对某一领土拥有控制权的国家相应席位。
同样,这种实践也有助于认知、加强和证实许多东西,不仅是国家控制的领土元素,也包括在许多方面国家与其他社会组成的社会分界(公私分界)。
……
这本书让我思考了许多关于权力运作的传统观念。我们常常习惯于从宏观层面去理解国家,认为国家是一个拥有绝对权威的实体,能够塑造和规训社会。然而,这本书似乎在提醒我们,这种单向度的视角可能过于简化了现实。它促使我去审视,社会中的个体、群体、文化、经济力量等,又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塑造甚至挑战国家权力的边界和形态的。这种“反向渗透”的视角非常具有启发性,它让我意识到,国家并非一个坚不可摧的堡垒,而是在与社会的互动中不断演变、调整甚至被重塑的动态存在。想象一下,社会大众的舆论、非政府组织的行动、甚至日常的市民生活,都可能成为影响国家政策制定的重要因素。这种视角不仅颠覆了我以往对国家权力的一些刻板印象,也让我对如何理解和参与公共事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似乎在鼓励一种更加积极、也更加现实的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吸引人,封面的凤凰图腾栩栩如生,色彩运用也很有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觉得是本有分量的学术著作。书页的纸张材质也相当不错,触感细腻,印刷清晰,字迹排版舒适,阅读体验感很好。即使是长篇大论,翻阅起来也不会觉得费力。我个人尤其喜欢这种带有文化象征意义的封面设计,每次看到它,都会对书的内容充满期待,仿佛预示着一场思想的盛宴即将展开。书名本身也很有意思,“社会中的国家”,这似乎暗示着一种视角,不再将国家视为独立于社会之外的宏大机器,而是将其置于社会肌理之中,去审视二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这本身就激发了我深入探索的兴趣,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这两个概念融会贯通,并挖掘出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深层逻辑的。总的来说,从这本书的外在呈现来看,它就已经传递出一种严谨、有深度、值得细细品味的学术气息,让人迫不及待地想翻开阅读,去领略其中蕴含的智慧。
评分这本书带来的关于“身份认同”的讨论,也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局限于民族主义或国家主义的宏大叙事,而是深入剖析了在日常生活中,个体和群体如何通过与国家和他者的互动,不断建构和协商自身的身份。我思考了,一个国家的合法性,除了来自于其强制力,更来自于它能否成功地在公民心中塑造一种共同的身份感,一种归属感,一种“我们”的感觉。而这种身份认同,又是如何在社会互动中,在家庭、社区、学校、媒体等各种场所被不断地生产、复制和修正的。书中对于公民社会组织、文化产品、历史记忆等在身份认同形成中的作用的论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让我意识到,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不仅是权力的博弈,更是身份的塑造与被塑造的复杂过程。
评分这本书让我对“公共领域”的理解有了质的飞跃。它并没有将公共领域简单地理解为政府的施政空间,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加广阔的视角下,去审视公民社会、市场以及各种非国家行为体如何在其中发挥作用,以及它们如何与国家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或博弈。我开始意识到,一个健康的国家,绝非完全由国家机器垄断了所有公共事务的决策和执行,而是需要一个活跃的、能够有效参与公共讨论和行动的公民社会作为重要的补充和制衡。书中关于公共领域如何受到社会力量的影响,又如何反过来塑造社会力量的论述,让我对现代社会治理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这让我重新思考,我们作为公民,如何在公共领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为构建一个更公平、更有效率的社会贡献力量。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被书中对“制度”的细致分析深深吸引。它不仅仅停留在对法律法规的罗列,而是深入探讨了制度是如何在社会实践中被建构、被执行、被规避,以及最终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模式和社会结构的。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非正式制度,比如文化习俗、社会规范、信任基础等在国家构建和运作中的作用的探讨。这些看似“软性”的因素,却往往比正式的制度更能深刻地塑造人们的集体行为和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模式。我开始反思,我们之所以会对某些国家政策产生激烈的反应,或者在某些领域表现出高度的遵从,是否与这些深层的社会文化和非正式制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本书让我看到,理解国家,绝不能脱离其所处的社会土壤,而制度,正是连接国家与社会的最为关键的“纽带”。
评分还没有仔细看,但觉得不错
评分有国才有家,家与国怎样相互作用。此书如是说。
评分对国家与社会关系作出新的解释
评分翻译的不好,晦涩难懂
评分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一个让人回味无穷的话题。这本书对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分析比较清晰。
评分给东西点赞,给京东点赞,给快递点赞!
评分京东商城的东西太多了,比淘上的东西还要多,而且都是正品~~~~~~~~书很好,我已经快速读一遍了
评分精品收藏,开卷有益。
评分不错的书,京东物流很快,书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