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这本书,光是封面那种复古的质感和书名《转向自我:近代中国政治思想上的个人》,就已经让我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欲望。近代中国,那是一个充满剧烈变革和思想碰撞的时代,无论是西方思潮的涌入,还是国内社会结构的动荡,都迫使人们去重新思考自身与国家、与历史的关系。我一直觉得,脱离了“人”去谈论思想,往往会显得空洞和抽象。这本书的副标题“政治思想上的个人”,恰好点出了我一直以来对这一时期思想史研究的期待:关注那些具体的、鲜活的个体,是如何在思想的激荡中,形成自己的判断和选择的。“转向自我”这个词,更是让人联想到,在那个集体主义观念根深蒂固的时代,个体意识的觉醒是多么不易。我渴望看到书中能够深入剖析,那些在思想上做出重要贡献的知识分子,他们是如何摆脱传统束缚,开始关注自身的主体性,并将其体现在他们的政治思考之中。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理解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不仅仅是理论的传播,更是个体思想在时代洪流中的探索与实践。
评分这是一本令人期待的作品,仅从书名《转向自我:近代中国政治思想上的个人》来看,就足以勾起我对近代中国思想史的浓厚兴趣。我一直觉得,任何宏大的政治思想,最终都要落实到具体的人身上,才能显现其生命力。近代中国,尤其是从晚清到民国这段时期,是中国思想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时期,各种新思潮、新观念层出不穷。而在这股洪流中,那些站在时代前沿的知识分子,他们是如何思考的?他们是如何权衡利弊,做出选择的?“转向自我”这个概念,让我觉得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梳理思潮的流变,更可能是深入探究这些思想家们内心的挣扎与探索。我想知道,他们是如何在个人价值与国家命运之间寻找平衡?他们是如何理解“自由”、“权利”这些西方概念,并将其融入中国语境的?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展现出,那些在学术殿堂和政治舞台上活跃的思想家们,他们作为“人”的一面,他们的困惑、他们的坚持、他们的成长。这本书或许能够帮助我理解,近代中国政治思想的复杂性,并非仅仅是理论的对抗,更是无数个体思想火花的碰撞与凝聚。
评分刚拿到这本书,就迫不及待地翻看了目录,一些熟悉的思想家名字和耳熟能详的政治运动赫然在列,但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似乎并没有选择那些最“主流”的讲述路径。书名中的“转向自我”几个字,让我预感这将是一次更加内省式的探究,不同于以往侧重宏大叙事和群体意识的解读,这本书仿佛要挖掘的是隐藏在历史洪流之下的个体心路历程。我很想知道,在那个“救亡图存”成为压倒一切的时代背景下,个人“自我”的意识是如何萌发、发展,又是如何与家国情怀产生碰撞与融合的。作者会不会探讨,那些在特定历史节点上,个体如何挣脱了集体主义的束缚,开始审视自身的价值与责任?是否会有对那些在个人选择上表现出独特思考和勇气的知识分子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新鲜的解读,去理解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在“个人”这个维度上的复杂性,而非仅仅停留在对主义的介绍或对事件的陈述。或许,它会揭示出更多关于自由、权利、个体解放等概念在近代中国思想语境下的独特内涵。
评分这本书装帧典雅,书名也颇具深意。我一直认为,理解任何时代的思想史,都不能脱离塑造这些思想的个体。尤其是在近代中国这样一个剧烈转型的时期,西方思想的涌入、传统观念的崩塌,无疑给当时的知识分子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他们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转向自我”这个提法,让我联想到,是否意味着作者关注的是,个体如何从过去那种依附于集体、依附于传统的状态,转向一种更加独立的、以自身为中心的思考模式?我非常期待看到书中对于这一“转向”过程的细致梳理和深刻剖析。这其中必然涉及到个体如何面对忠诚与背叛、集体与个体的冲突,以及如何在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下,找到属于自己的立足点。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挖掘那些具有代表性的思想人物,通过他们的著作、信件、甚至是一些鲜为人知的思想片段,来呈现他们思想演变的轨迹,以及这种演变对于整个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能让我们看到,那些宏大的政治理想背后,同样有着复杂而真实的个体情感与精神追求。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引人注目,那种泛黄的纸张质感和略带模糊的旧照片风格,瞬间就将我带回到了那个风云变幻的近代中国。书名《转向自我:近代中国政治思想上的个人》也足够吸引人,它承诺了对一段复杂历史时期内个体思想觉醒的深度探索。我一直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充满好奇,他们是如何在西方思潮涌入、传统社会结构动摇的双重压力下,重新定位自己与国家、与历史的关系的?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去审视那些被历史洪流裹挟的个体,如何在思想的迷雾中寻找方向,如何在时代的巨变中确立自我。我想象着书中会描绘那些在书斋里苦苦思索的学者,在报刊上振臂疾呼的青年,甚至是那些在政治漩涡中挣扎的改革者,他们的个人抉择和思想转变,如何折射出整个时代的脉搏。期待它能揭示那些不为人知的思想斗争,以及这些斗争如何最终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理解的中国政治思想的轨迹。这本书的厚度也暗示了其内容的丰富性,希望它不仅仅是罗列史实,更能深入分析,将那些抽象的政治理论与鲜活的个人命运巧妙地结合起来,让我读来既有智识的启迪,又不乏情感的共鸣。
评分作者通过比较伯克、伯林、博兰尼等西方经典自由主义的基本论述,厘清了“个人”、“自由”、“自治”和“历史”等中国近代思想史上核心观念和关键论述的意涵和脉络,为我们展现了中国近代自由主义与进化史观的基本样貌和相关变化,同时对自由主义的困境、保守主义的难局和对共产主义的历史抉择做了绵密、精当的评述。
评分查看全部
评分有些冷僻的书怕现在不买了囤,想看的时候买不到就郁闷了
评分宽宽信箱与出埃及记(第2版)
评分冲动,没管住自己!再次囤货!
评分近代中国政治思想中清楚得见一种吁求个人转向自我、从事自我改造的共同倾向。
评分就在这时,共产主义提供了陈独秀理论的解释和具体实践的办法。他藉由共产主义强调:个人是社会的产物,为社会所支配,改变社会不能只靠自己,而必须通过能聚集众人力量的组织;改造社会的强力,系以国家、法律等形式出现和自我维系,为求改变既有的强力,就需构筑新的强力。这一新的强力远者在求劳动阶级国家的建立和专政,近者则求权力集中的大团体、大组合,也就是以俄国共产党为模范的党组织。陈独秀在建党目标下着重的不再是个人的自由和自治,而是党员统一意志、不畏牺牲地执行党中央的决议。
评分目录感谢的话
评分《转向自我:近代中国政治思想上的个人》以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三个基本路向——自由主义、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的代表胡适、陈独秀和梁漱溟的思想论述和思想轨迹为主要考察对象,借用剑桥学派(尤其是波科克)注重语境和论述的思想史研究方法,梳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政治和社会思考中,如何以转向个人自我的觉醒与革新(所谓“新民”)作为解决政治和社会问题的根本方式,而这一“转向自我”的取向与来自西方的自由主义和进化史观相结合,共同构筑出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史上“个人”论述的基本形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