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捧读《王应麟著作集成:汉制考·汉艺文志考证》,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敬畏。这套书沉甸甸的分量,仿佛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触手可及的繁体字与竖排印刷,更像是一扇通往古老智慧殿堂的门扉,将我引入那段波澜壮阔的汉朝岁月。单是翻开书页,那股淡淡的墨香便已足够让人沉醉,仿佛能穿越时空,与王应麟先生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我对汉朝的历史文化素来怀有浓厚兴趣,尤其是其制度与文学艺术的发展,一直是我探索的重点。王应麟先生之名,在史学界可谓如雷贯耳,其治学严谨,考证精深,早已是公认的事实。
评分至于《汉艺文志考证》,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古代的文献,往往残缺不全,真伪难辨,而艺文志更是记录着一个时代思想、学术、文学的精华。王应麟先生能够对《汉书·艺文志》进行如此细致的考证,其难度可想而知。我迫切地想知道,他如何辨析那些散佚的篇章,如何梳理复杂的学派源流,又如何揭示隐藏在书名背后的作者生平与思想。这不仅是对文献本身的考察,更是对汉代知识体系的一次深度梳理,从中或许能发现许多被忽略的文化瑰宝。
评分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个时代,就必须深入其制度根基。《汉制考》之名,便足以点燃我探究汉朝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制度运作的好奇心。想象一下,通过王应麟先生的考证,那些早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律令、官制、田制、兵制,将重新变得清晰可见,如同拨开迷雾,露出其本来面目。这不仅仅是枯燥的条文堆砌,更是对古代社会肌理的精妙解剖。我期待能从中窥探出汉朝为何能成为一个如此强大的帝国,其制度的优劣得失,以及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
评分对于我这样的历史爱好者而言,阅读《王应麟著作集成》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繁体竖排的阅读方式,虽然需要一些适应,但它本身就带有一种古朴的仪式感,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更加专注,更加沉浸。每一次翻页,都像是翻开一段尘封的往事,每一次解读,都像是与先贤进行一次心灵的交流。我尤其欣赏王应麟先生的治学态度——“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这种宏大的视野和深邃的思考,正是我们现代人所稀缺的。
评分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帮助我深入理解汉代社会文化的权威著作,而《王应麟著作集成》无疑是我期盼已久的。它的出现,像是给迷失在浩瀚历史海洋中的我,提供了一座灯塔,指引我前进的方向。我期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建立起对汉朝社会制度和文化艺术更为系统、更为深刻的认知,能够解答我心中长期存在的诸多疑问。这不仅是对书本内容的学习,更是对自我知识体系的完善与提升,是一种对文化传承的尊重与继承。
评分一 汉初重张楚
评分编辑
评分好,还没仔细看看,只有一本书没买了。
评分逝世日期1296年7月13日
评分王应麟(1223—1296)南宋官员、学者。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又号厚斋。祖籍河南开封,后迁居庆元府鄞县(今浙江鄞县),理宗淳祐元年进士,宝祐四年复中博学宏词科。历官太常寺主簿、通判台州,召为秘节监、权中书舍人,知徽州、礼部尚书兼给事中等职。其为人正直敢言,屡次冒犯权臣丁大全、贾似道而遭罢斥,后辞官回乡,专意著述二十年。为学宗朱熹,涉猎经史百家、天文地理,熟悉掌故制度,长于考证。一生著述颇富,计有二十余种、六百多卷,相传《三字经》为其所著。
评分论轮台诏
评分职 业官员、学者
评分二 汉武帝与戾太子的潜在矛盾
评分全书共分四卷,本书考证汉代的礼仪、官制、刑法等制度,并加以注解,内有胥徒、大府、大宰、御史等官制考释,服、车旗、燕礼、圭等礼仪制度考,另录《晋书》中关于八辟、五禁、司刑、司刺等多条。其中涉及先秦经注者计有:《周礼注疏》(卷一、二);《仪礼注疏》、《礼记正义》(卷三);《尚书正义》、《论语注疏》、《孟子注疏》、《国语注》、《春秋公羊传注疏》以及《说文解字》(卷四)。因正史中关于汉代制度多详于大端而略于细目,故王氏摭采先秦经典诸家注疏及《说文》中有关汉代名物典章制度的资料,钩稽排纂、以补史缺,并作了部分考释。从此书的分卷可知,王氏对《三礼》采之较多,而它书较少,是详于前而疏于后。另外,大部分内容是缀集诸经注疏,而考释较少。但此书钩稽编纂之功不可泯,其考释中,也不乏独到之处。特别是对唐时贾公彦、孔颖达等人的注疏中所谓某物如今某物、某事如今某事等,因去古已远、时异各殊,往往与原意不合,王氏为之一一考证。《四库全书总目》已有详述,可资参考。汉制考》,汉代礼仪典制汇考著作,四卷。南宋王应麟撰。成书年代不详。作者事迹参见《读书志第一百一十八部·<困学纪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