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土地制度史
:56.00元
作者:赵俪生
出版社:暂无
出版日期:2013-11-01
ISBN:9787307108332
字数:343000
页码:35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赵俪生编著的这本《中国土地制度史》由《中国制度史论要》和《中国制度史讲稿》两个部分组成,前者是针对重要问题的理论阐述,后者则是作者为本科、研究生学习备课而用,二者互为表里,要在说明作为重要生产资料的土地所有制问题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沧桑流变,用以揭示中国古代的社会性质。
《中国土地制度史》对中国土地制度史进行了全面独到的分析。
该书认为,所谓“亚细亚生产方式”是指原始公有制在私有制社会(阶级社会)中的遗存。古老共同体经济形式的遗存和军事政治上的,是中国古代私有制由浅化向深化历程中的两大阻力。中国古代无论私有制和公有制都不成熟,一直带有“亚细亚”色彩。
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的纯粹私有制,在鸦片战争以前,甚至在土地改革以前,都未曾出现。
目录
中国土地制度史论要
中国土地制度史讲稿
附录 作者自传
后记
作者介绍
赵俪生,历史学家、教育家赵俪生先生(1917.06.14--2007.11.27),山东省安丘市人。1934年入清华大学外语系就读,期间积极参加一二九运动,加入左翼作家联盟,为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队员,七七事变后赴山西前线参加抗日游击斗争,曹为夏(县)支队营教导员.1947年应聘为河南大学历史系副教授,1948年任华北大学第四部研究员以后历任济南市政府秘书、中国科学院编译处副处长,东北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兰州大学历史系教授。1991年离休。 赵俪生先生是当今史坛上一位风格独特、富于个性的学者,他以理论思维见长,论著富于现实性.又以其见解独到、文采飞扬自具特色。他主张以思辨带动考据,强调学者应有较为宽广的知识面,在较宽广的领域内进行多方面的研究。赵先生对课堂教学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杰出的讲课艺术,在他执教的半个多世纪中勾国家培养出大批高水平的人才。赵先生教研相长,著述丰厚、先后出版专著16部,发表论文200余篇,《赵俪生文集》(六卷本)2006年荣获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历史学一等奖。
文摘
序言
翻阅这本书的时候,我被作者那种严谨的治学态度所折服。每一个观点似乎都经过了深思熟虑,并辅以翔实的史料佐证。虽然我可能无法完全理解那些专业术语和复杂的历史脉络,但那种对历史的敬畏和求真的精神,扑面而来。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不同时期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的描绘,比如从井田制到均田制,再到后来的地权分散化,每一步都似乎是一个巨大的社会变革。我很好奇,这些制度的变迁背后,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在推动?是农民的起义,还是统治者的改革?亦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书中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往往能够引导我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有时,读到一些触及民生疾苦的章节,比如土地兼并的加剧如何导致社会动荡,或是某些土地政策对底层民众造成的深远影响,都会让我感到一种历史的沉重感。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制度的介绍,更像是在讲述一个民族在土地问题上的漫长探索和曲折历程,充满了智慧的启迪和人性的反思,让人在阅读中不仅增长知识,更能获得一种对历史和社会的深刻理解。
评分从这本书的章节设置和内容安排来看,作者显然是下了一番苦功。每一个部分都像是精心打磨的宝石,镶嵌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之中。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关键历史事件的解读,比如某个朝代的土地改革是如何进行的,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是什么。这些分析,往往能够将抽象的制度理论与具体的历史场景联系起来,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制度的实际运作和影响。同时,书中对不同学派对土地制度的观点也有所提及,这使得内容更加丰富和立体,也让我看到了学术界在这一问题上的多元思考。虽然有些地方的论述略显晦涩,需要反复揣摩,但我相信这正是原著的魅力所在,它鼓励读者主动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我发现,对于土地的占有和分配,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涉及权力、伦理和文化的重要议题。这本书以其独特的方式,为我揭示了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土地所扮演的那个至关重要的角色,其复杂性和多面性,远超我的想象,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研究著作。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有质感,采用了古朴的纸张纹理,配上沉稳的字体,一眼就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我拿到手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翻开了第一页,虽然我并非专业的历史学者,但书名《中国土地制度史》本身就勾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土地,这个最朴素也最根本的生产资料,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又是如何与政治、经济、社会结构紧密相连,甚至深刻地影响着王朝的兴衰更迭?我常常想象,在那些遥远的时代,一块土地的归属,可能就决定了一个家庭的命运,甚至影响着一方百姓的生活。这本书的标题让我对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经济基础和统治者的土地政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想知道不同朝代在土地制度上是如何继承、演变和创新的。它究竟是怎样一套复杂的体系?其中又蕴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权力博弈和民生故事?光是书名带来的想象空间,就足以让我对这本书的阅读充满期待,仿佛即将开启一段穿越时空的探索之旅,去触摸那片承载着中华文明根基的土地。
评分总的来说,这是一本非常有分量的学术著作,其深度和广度都令人称道。虽然我并非专业领域的学者,但阅读过程中,我仍然能够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中国历史的深刻洞察。书中对土地制度的梳理,不仅仅局限于制度本身,更将其置于广阔的社会、经济、政治背景下进行考察,分析了土地制度如何影响人口增长、阶级分化、赋税征收以及国家稳定等诸多方面。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中展现出的那种冷静客观的态度,即使在讨论敏感的历史问题时,也能做到基于史料,有理有据。这本书让我明白,土地制度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一个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动态系统。它所蕴含的智慧和经验,对于我们今天理解土地问题,甚至思考更广泛的社会公平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但绝对是一本能让你获得深刻见解的书,值得反复阅读和思考。
评分当我读到关于土地所有权的历史演变时,感到非常震撼。从一开始的部落共有,到后来的封建地主制,再到更复杂的形态,每一种所有权形式都深深地烙印在中国的社会肌理之中。书中对这些演变的细致梳理,让我看到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土地归谁所有”这个问题的不同理解和实践。尤其是一些关于“私田”和“公田”的界定,以及它们在不同朝代的法律和实践中的变化,让我对当时的社会结构和权力分配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我还对书中提及的各种土地纠纷和诉讼案例感到着迷,它们生动地展现了土地制度在实际运行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古人是如何通过法律和习俗来解决这些矛盾的。这些细节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鲜活的社会生活。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经济运作模式的一扇窗,让我能够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那些熟悉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发现其中被忽略的土地制度的深层影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