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舆服论丛(增订本)

中国古舆服论丛(增订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机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古代服饰
  • 服饰史
  • 中国历史
  • 文化研究
  • 传统文化
  • 汉服
  • 舆服
  • 历史学
  • 服装设计
  • 民俗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69458
版次:1
商品编码:11362808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6
字数:61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中国古舆服论丛(增订本)》是对中国古代车舆、冕冠、服饰进行研究的论文集。书稿上编通过对实物的分析,结合相关文献,展开研究。通过对车舆各个细节、部位的探讨,作者孙机提出了中国古代车制发展的三个阶段说,这为中国古车本土起源说提供了很有力的证据,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同时通过对各个时代冕冠、服饰的梳理,作者孙机透彻分析了中国服装史上的若干重大变革。书稿下编是对《旧唐书·舆服志》、《新唐书·车服志》的校释,所引文献为第一手材料和好的版本,所引实物年代清楚、性质明确,为治舆服史者了解和利用古文献提供了方便。

作者简介

   孙机,文物专家,考古学家。1929年9月28日出生于山东青岛,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60年毕业后在北大历史系资料室工作,1979年调入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部工作。1983年被评为副研究馆员,1986年评为研究馆员。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1951年,孙机开始随沈从文先生学习中国古代服饰史,进入北京大学之后,长期在宿白先生的指导下用考古学的方法研究汉唐时期的中国文物。几十年来,孙机运用文献与实物互相对照、互相印证的方法,在古代车舆、冕冠、服饰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内页插图

目录

上编
始皇陵2号铜车对车制研究的新启示
略论始皇陵1号铜车
中国古独辅马车的结构
中国古马车的三种系驾法
商周的“弓形器”

“木牛流马”对汉代鹿车的改进
唐代的马具与马饰
周代的组玉佩
深衣与楚服
洛阳金村出土银着衣人像族属考辨
进贤冠与武弁大冠
汉代军服上的徽识
说“金紫”
南北朝时期我国服制的变化
从幞头到头巾
唐代妇女的服装与化妆
中国古代的带具
霞帔坠子
明代的束发冠、(髟狄)髻与头面


下编
两唐书舆(车)服志校释稿
凡例
卷一 总序、车舆
卷二 冕服、朝服、公服
卷三 常服、其他
图片目录

精彩书摘

  “木牛流马”对汉代鹿车的改进
  我国的独轮手推车发明于汉代,既有文献与图像可征,又为刘仙洲、史树青诸先生著文考证过,今日已成为定论。诸葛亮的“木牛、流马”,前人也多认为是一种独轮车。然而“木牛、流马”是诸葛亮的一项重要创造。《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说:“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 《蜀记》载晋·李兴祭诸葛亮文,其中说到他造的“木牛之奇,则非般模”。对之均推崇备至。晋·陈寿《进诸葛亮集表》在评价诸葛亮的成就时,有“工械技巧,物究其极” 的话,也应是就他在连弩和“木牛、流马”等方面的创制而发。按《诸葛氏集》目录,其第一三篇为《传运》,可知诸葛亮在交通运输方面确有见地,所以他的独轮车应不同于汉代旧制。但两者到底有哪些区别?“木牛、流马”的优越之处何在?尚无明确的答案。本文就此试加探讨。
  汉代的独轮车名犖,又名鹿车。《太平御览》卷七七五引《风俗通》:“鹿车窄小,裁容一鹿也。……无牛马而能行者,独一人所致耳。”鹿车在敦煌卷子本句道兴《搜神记》引汉·刘向《孝子图》中作“辘车”。清·瞿中溶《汉武梁祠画像考》说“鹿车”之“鹿”“当是鹿卢之谓,即辘轳也”。刘仙洲说: “因为这种独轮车是由一个轻便的独轮向前滚动,就把它叫作‘辘轳车’ 或‘鹿卢车’,并简称为‘辘车’ 或‘鹿车’。”其说固是。但所谓鹿车“裁容一鹿”,是否纯属望文生义的敷衍之词?却也并不见得。因为四川彭县出土的东汉画像砖上之鹿车,只装载一件羊尊,可谓“裁容一羊”。羊尊常与鹿尊为类;如若此车改装鹿尊,就和《风俗通》之说相合了。
  汉代画像砖、石上出现的鹿车,车型相当一致。结合文献记载加以考察,可知它具有以下特点:
  1.鹿车只用人力,不驾牲畜。不但《风俗通》说它“无牛马而能行”,图像中也未见过在鹿车上驾牲畜的。《后汉书·鲍宣妻传》说,西汉末年鲍宣的妻子“与宣共挽鹿车归乡里”。如果所谓“共挽”,不意味着两人轮流推车,而是指两人合作,一推一拉的话,则鹿车除有人在后面推以外,还可有人在前面拉。
  2.鹿车的车轮装于车子前部,无论山东武氏祠画像石、四川渠县蒲家湾汉阙雕刻,还是四川彭县和成都汉墓出土的画像砖上所见者都是如此,因而车子的重心位于轮子的着地点(支点)与推车人把手处(力点)中间。从杠杆原理上说,这是一种费力的方式。
  3.文献记载的鹿车,多用于载人。如前引《孝子传》说董永之父乘鹿车。《后汉书·赵熹传》说他将韩仲伯之妻“载以鹿车,身自推之”。同书《范冉传》说他“推鹿车以载妻、子”。《三国志·魏志·司马芝传》说他“以鹿车推载母”。至晋代,《晋书》犹说刘伶常乘鹿车。可见鹿车在使用上和解放前的人力车相仿,都以载人为主。它一般只载一个人,也有载一成年人和一儿童的(如《范冉传》所记)。
  4. 鹿车偶或也装载盛尸体的棺木等物。如《后汉书·杜林传》说他“身推鹿车,载致弟丧”。同书《任末传》说:“末乃躬推鹿车,载奉德丧,致其墓所。” 画像石中虽未发现过这种场面,但成都扬子山画像砖上的鹿车于车之后部横放一箱,估计用鹿车运棺木时也只能这样横着放,其费力之状,不难想见。
  而关于诸葛亮制造的“木牛、流马”之记载却远较鹿车为少,更没有发现过图像材料。现在能据以立论的根据,主要有《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及《后主传》中的几条记事及刘宋·裴松之注中所引《诸葛氏集·作“木牛、流马” 法》。裴松之的时代去三国尚近,当时二十四篇的《诸葛氏集》完本尚应存世,裴氏可以直接引用。而且此文又见于《艺文类聚》卷九四、《太平御览》卷八九九,所以不能把《作“木牛、流马”法》一文看成伪作。但此文是用隐喻的形式写的,遣词造句相当晦涩,史称诸葛亮为文“丁宁周至”,这篇文字却适得其反。因此目前还难以据此对“木牛、流马” 之整体形制作出令人信服的复原方案,而只能按照文中之能够看得懂的字句,勾画出一个大致的轮廓来。并且,根据前人成说与刘仙洲先生的研究结论,“木牛、流马” 均是独轮小车,二者应为大同小异的一类运输工具。故本文亦统而言之,不再强作区分。
  ……

前言/序言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风格流变与文化意蕴》 本书系对中国古代服饰文化进行系统梳理与深入剖析的学术专著。全书以时间为轴,兼顾地域特色与社会阶层差异,旨在全面展现中华服饰体系的演变脉络及其所承载的丰富文化内涵。全书结构严谨,史料翔实,是研究中国古代衣冠制度、审美变迁及社会结构变动的必备参考书。 第一部分:上古至先秦:礼制初成与质朴之风 本部分聚焦于中国服饰文明的源头——夏商周三代。重点阐释“衣冠礼制”的初步确立过程。夏代服饰的质朴性与实用性,在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中均有所体现,多以麻、葛等天然纤维为主。商代,伴随青铜文明的辉煌,服饰的等级色彩开始显现,特别是对冕服制度的萌芽状态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包括上衣下裳的基本形制的确立。 周代是奠定后世礼乐制度的关键时期。本书详细论述了周公制礼作乐对服饰规范化的深远影响。周代服饰不仅是区分贵贱尊卑的工具,更是维护宗法秩序的“外在符号”。深入分析了“深衣”作为士人阶层代表性服装的形制结构、穿着方式及其在儒家思想影响下所体现的“中正”审美。同时,辅以大量出土文物(如西周墓葬出土纺织品残片)的分析,复原了这一时期织物品种的丰富性,如绫、罗、锦的早期形态。先秦时期的“殊俗异服”现象,即不同诸侯国在共同礼制框架下产生的局部风格差异,也得到了细致的辨析。 第二部分:秦汉魏晋:大一统下的气度与风骨 秦汉时期,中央集权的确立对服饰制度产生了标准化、制度化的巨大推动力。本书将秦代服饰的肃穆、简练风格与汉代的恢弘大气进行对比。汉代服饰,特别是公服与常服的区分,以及曲裾、直裾的演变,是本章的重点。 魏晋南北朝是民族大融合与思想解放的时代,这直接反映在服饰风尚上,形成了“褒衣博带”的魏晋风度。本书不将此视为简单的复古,而是深入挖掘了玄学思潮对士人审美取向的引导。宽大的袍服、飘逸的衣袂,是对束缚的突破,体现了个体精神世界的自由追求。同时,北方少数民族(如匈奴、鲜卑)的服饰元素与汉族服饰的交融与渗透,构成了这一时期服饰文化复杂多元的面貌,如窄袖、裤褶的流行,为后世胡服的汉化奠定了基础。 第三部分:隋唐五代:兼容并蓄的盛世霓裳 唐代是中国古代服饰艺术的巅峰之一,其特点在于开放性、多元性与华美性。本书将唐代服饰的研究分为三个层面: 1. 制度的完备与层级的森严:对唐代官服——圆领袍衫的形制变迁、颜色等级(“品色衣”)的确定及其在国家权力结构中的作用进行详尽论述。 2. 女性服饰的革新与自由:详细描绘了唐代女性服饰从初唐的内敛到盛唐的奔放(如袒领装、襦裙的流行),以及胡服对唐代女性着装的深刻影响。引文结合敦煌壁画、吐鲁番出土绢画等视觉材料,重现了“胡旋女”的装束风貌。 3. 纺织工艺的巅峰:集中探讨了绫、罗、缂丝、刺绣等技艺在唐代的成熟,特别是“间色纹样”和“宝相花”等图案的风格化,体现了盛世的富庶与自信。 五代十国的短暂分裂,使得服饰风格在地方上呈现出一定的回归与保守,但唐代遗风仍占据主导地位。 第四部分:宋代:内敛的理性与文人审美 宋代服饰的特征是内敛、简洁,体现了理学盛行下对“天理”的追求和对奢华的摒弃。本书对比了宋代文官与武将服饰的显著差异。宋代的“公服”相对简化,但“常服”的实用性与文人情趣结合得更为紧密。 对宋代女性服饰的研究,着重于“褙子”这一标志性服饰的流行及其形制变化。褙子的直领对襟设计,线条流畅,完美契合了宋代追求的素雅之美。此外,对宋代衣料的创新(如轻薄的纱罗)和色彩的淡雅化(如茱萸色、茶褐色)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了“宋人尚俭”的社会心理如何投射到日常衣着之中。 第五部分:元明清:民族融合下的重塑与定型 元代:蒙古统治下的服饰,是游牧民族服饰(如辫线袍、辫线袄)与汉族服饰碰撞与融合的产物。本书梳理了元朝在服饰上对前朝的继承与革新,特别是对蒙古贵族服饰的记录,为理解元代复杂的政治生态提供了物质佐证。 明代:明朝重建了汉族传统服饰体系,并在制度上达到了古代服饰制度的最后一次高峰。重点分析了“补服制度”的完善,即文官和武官用以区分品级的“补子”(禽鸟与走兽图案)的严格规定及其社会意义。对曳撒、贴里等便服形制的演变,以及女性的霞帔、比甲、袄裙的形制变化进行了细致描摹。明代服饰的特点是结构严谨、纹饰繁复、色彩浓重,体现了复古与集权的结合。 清代:清代服饰是满汉文化深度融合的典范。本书详尽考察了“旗装”的定型,包括马褂、长袍、坎肩的结构特征,以及其在不同场合的穿着规范。清代官服的特点在于其强烈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别是顶戴花翎等配饰的等级象征意义。对清末民初“长衫马褂”向现代服饰过渡的边缘状态,也进行了简要的梳理。 结语: 全书不仅关注服饰的“形制”变化,更致力于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密码”——礼仪、社会阶层、审美取向、技术发展乃至民族互动。通过对历代服饰的细致考察,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一部流动的中国社会史。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宏观的视野和扎实的文本与实物考据,为中国古代衣冠制度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读此书,我立刻被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清晰的逻辑脉络所折服。作者在引述前人研究成果时,总能做到博采众长而不流于窠臼,对不同学派的观点都能进行客观而深入的评述,展现了扎实的文献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尤其是在对某些关键性服饰形制演变进行论证时,作者并未简单罗列史料,而是构建了一套严密的推导路径,从出土文物、壁画图像到文字记载,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让人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清晰地追踪其学术思路,极大地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对于我这种非专业出身,但对古代服饰文化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这种循序渐进的讲解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使得深奥的专业知识变得触手可及,可以说是学术普及与专业研究的完美结合。

评分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史料时的那种“存疑”精神。面对某些记载模糊不清、史料互相矛盾的关键节点,作者没有采取武断的结论,而是坦诚地指出了研究的局限性,并提出了几种可能的解释路径,邀请读者一同进行思考和辨析。这种坦率的态度,体现了一位真正的学者对历史真相的敬畏,而非急于求成的“盖棺定论”。书中对一些长期存在争议的服饰名称或形制考证,都做了详尽的辨析过程,不仅梳理了前人不同的观点,还加入了作者的独立判断和新见解,虽然有时读起来略显复杂,但正是这种审慎和求真的态度,才使得这部作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它不是提供标准答案的教科书,而是激发进一步研究的“对话者”。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其跨学科的研究视野。作者显然不满足于单纯的服饰形制考证,而是巧妙地将社会史、礼仪制度乃至当时的生产技术和审美风尚融入到服饰的分析之中。例如,在讨论某个朝代官服的色彩等级时,书中不仅详细介绍了染料的来源和工艺难度,还联系到当时的政治结构和等级观念,揭示了颜色背后所承载的权力符号意义。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叙事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古代服饰的认知边界,使“服饰”不再是孤立的、静态的图像符号,而是活生生地嵌入了特定历史场景中的文化载体。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都有了更加立体和丰满的理解,仿佛能“看”到那些华服在特定场合下所发挥的作用。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中又不失古韵的风格,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仿佛就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厚历史积淀。封面用的纸张质感非常出色,纹理细腻,色彩搭配也显得十分考究,一看就知道是经过精心打磨的作品。内页的排版布局也十分合理,字体选择古朴典雅,行距字距把握得恰到好处,即便是大段的文字阅读起来也不会感到吃力。更值得称赞的是,书中配图的质量极高,无论是拓片、线描还是彩绘复原图,都清晰锐利,细节丰富,对于研究者来说,这些图版资料的价值不亚于文字本身。装帧上的这些用心,无疑提升了阅读的整体体验,让人在翻阅时就能感受到一种对传统的敬畏与珍视。这种内外兼修的质感,使得它不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

评分

这本书的增订部分做得相当到位,并非简单的修补或注脚增加,而是真正融入了作者近年来的新发现和新思考,使全书的学术前沿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通过对比增订前后的章节,可以清晰地看到研究方法和理解视角的迭代与深化。特别是对于一些考古新发现的材料,作者能够迅速地将其纳入到原有的理论框架中进行检验和修正,展现出极强的学术活力。对于资深研究者而言,这部分内容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信息;而对于反复阅读的读者来说,它也像是一次全新的阅读体验,总能从中发现新的解读角度。这种持续性的学术投入和对知识更新的执着,使得这部“增订本”的价值远超一般意义上的再版,更像是一部不断完善中的知识体系。

评分

挺好的书,一直以来都很喜欢,趁着活动买下了,感觉很划算,希望能认真阅读,否则白买了。

评分

还行,就是有点折角,但不算严重。

评分

好书,资料性很强,藏读两宜。

评分

这个宝贝还不错,挺满意的。

评分

非常好的书,已经成为京东图书的忠实粉丝!

评分

孙机先生的大作,内容很全面,语言通俗易懂。论述得很精彩,对我们很油帮助。

评分

厚厚一大本,装帧精美。大赞书大赞京东。

评分

孙机先生代表作之一,对古代舆服车马这一专类名物有较为详细描述。精装一版一印,值得收藏。

评分

孙机先生是古代名物考证的大家,以前买过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对了解汉代生活很有帮助。赶上大促,这本古與服论丛以前是下过电子版的,但终究不如纸质的看着舒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