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買書很看重“意境”,尤其是那種能讓人在閱讀過程中産生聯想和哲思的書。《大傢史說》這個名字,加上“聽雨樓雜筆”這樣的副標題,給我的感覺是偏嚮文人氣息和閑適思考的。我非常期待那種慢節奏的文字,能在某個下雨天的午後,伴隨著窗外的雨聲,進入一個與現實暫時隔絕的曆史沉思空間。我不想讀到那些直奔主題、催促人趕進度的內容,而更傾嚮於那種像散文一樣,在論述曆史事件的同時,也流淌著作者對人生、對世事的獨特感悟。比如,從某段曆史的興衰中,引申齣對“變”與“不變”的思考;或是從古人的處世哲學裏,窺見我們當下睏境的一絲解法。這種書的價值,不在於提供標準答案,而在於它能提供一個優質的“提問框架”,讓我們自己去叩問曆史深處隱藏的秘密。
評分這套《大傢史說》(第2輯)光看這個名字,就讓人心裏一動。我總覺得,曆史這東西,如果隻是枯燥的年代和人名堆砌,那就太無趣瞭。它應該是活的,是有溫度的,是那些被時間衝刷過的故事裏,依然能讓人産生共鳴的片段。我期望這輯書能帶我走進一個更鮮活的曆史現場,不是那種宏大敘事的框架,而是側重於細節的捕捉,那些足以勾勒齣特定時代風貌的“小切口”。比如,某個不起眼的朝代中一個官員的傢書,或是某次重大事件背後,普通百姓的真實生活狀態。我希望作者的筆觸是細膩而富有洞察力的,能穿透曆史的迷霧,讓我看到古人的喜怒哀樂,他們的智慧與局限。那種“大傢”的視角,不應是高高在上的指點江山,而應是兼容並蓄的包容,能將復雜的人性在曆史的洪流中梳理得清晰可見,讓我讀完後,不光是知道“發生瞭什麼”,更能理解“為什麼會這樣”。好的曆史普及讀物,就像一位博學的長者,娓娓道來,不急不躁,讓人在輕鬆的閱讀體驗中,悄然拓寬瞭對過往的認知邊界。
評分從閱讀體驗的角度來看,我對“雜筆”這個形式抱有很高的期待。它意味著內容不會是單一時間綫或主題的綫性鋪陳,而是更靈活、更碎片化、更具探索性的。我喜歡這種“信手拈來皆文章”的感覺,可能這一篇在講魏晉風度,下一篇就跳躍到明清的市井生活,這種跳躍性反而更貼閤我們現代人碎片化的信息接收習慣,也更容易激發好奇心。我期望這些“雜筆”能夠像一個個精巧的工藝品,每一篇都打磨得獨立而完整,就算不按順序閱讀,也能品齣其韻味。同時,這種形式也要求作者必須具備極強的駕馭不同曆史斷代和主題的能力,不能有東拼西湊的鬆散感,而是要有一種內在的邏輯將這些看似不相關的點串聯起來,形成一個豐富的知識網絡。
評分我發現,很多曆史書的語言要麼過於學院派的生澀,要麼過於通俗化的輕佻,很難找到一個恰到好處的平衡點。我希望《大傢史說》能展現齣一種大傢風範的文字美學——即所謂的“雅俗共賞”的境界。它應該有足夠的學養支撐起觀點的深度,但錶述上又必須是流暢、典雅、且能被普通讀者愉快接受的。我特彆注重作者對詞語的駕馭能力,那種用詞精準而不滯澀,結構嚴謹而不闆滯的文字,讀起來是一種享受。想象一下,如果作者能用一種近乎詩意的語言,描繪齣古代宮廷的權力鬥爭,或是邊塞風光的蒼涼,那簡直是太棒瞭。好的文字,能讓曆史的畫麵自動在我們腦海中浮現,而不是需要我們費力去想象,這纔是高級的敘事技巧。
評分說實話,現在的曆史普及書真是五花八門,很多都為瞭追求所謂的“趣味性”而犧牲瞭嚴謹性,讀起來就像在看小說,讓人心裏總有點虛。我特彆看重一本曆史書的“誠意”,這裏的誠意指的是作者在引用史料時的審慎態度和紮實的基本功。我希望這本《大傢史說》能保持一種剋製的敘事姿態,不搞過度解讀,不隨意附會,所有的推論都有據可查,引人深思之處,也點到為止。我期待它能提供一種高質量的閱讀體驗,就像品鑒一壺上好的老茶,需要慢慢咂摸其中的迴甘。如果能有一些新穎的史料運用或者獨特的考據角度,那就更好瞭,能讓我這個算不上專業,但對曆史抱有敬意的讀者,感受到作者下瞭真功夫的痕跡。畢竟,曆史的魅力,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對“真實”的探尋,而這種探尋,需要的是腳踏實地的學問,而非花哨的辭藻。
評分2002年6-7月,颱北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客座研究員
評分1982-1994,四川師範大學曆史係助教、講師
評分12、《變動時代的文化履跡》,香港三聯書店,2009年9月;簡體字版,復旦大學齣版社,2010年8月。
評分3專著
評分代錶作品《再造文明之夢--鬍適傳》《激變時代的文化與政治——從新文化運動到北伐》等
評分7、《裂變中的傳承:20世紀前期的中國文化與學術》,中華書局2003年。
評分.
評分12、《變動時代的文化履跡》,香港三聯書店,2009年9月;簡體字版,復旦大學齣版社,2010年8月。
評分編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