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浅入深,对于篆字的剖析解读可达到相当的深度,因而在汉语言文字研究方面也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篆字快速入门与《说文解字》导读》内容简介:本书是一本讲述篆字辨识的书。首先简介汉字发展史,然后以“欣赏篆字之美”唤起读者对篆字的兴趣。进而,由浅处起始,层层深入,讲解篆字的辨识方法。本书为“零起点”的入门书,预期能够让“篆字盲”用较短的时间,初步地学会识别篆字,实现“篆字脱盲”,让篆字这个国之瑰宝在当代人群中普及,进而让人们感悟到汉字的奥秘和魅力。
作者:王国全
王国全,北京人,篆刻技师王桐之子,1952年生,教授;长期从事应用技术和应用基础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4项;有专著10部(其中主笔6部,参编4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要著作:《聚合物共混改性原理与应用》、《聚合物改性》、《磁化学与磁医学》、《科技创新思路与方法》等。
本书是学习篆字辨识与初读《说文解字》的入门书,适合于自修,亦可用作教材。本书上篇是“篆字辨识入门”。上篇有三个特点:其一,读者对象为“零起点”。对篆字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的读者,都可以通过本书学会识读篆字。其二,力求篆字辨识全覆盖。采用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首先认识关键字形和简单字,继而认识部首,再认识部首以外的结构单元,基本上达到篆字辨识的全覆盖。其三,主旨突出,难点分散。本书上篇主旨是引导读者学会篆字辨识,所有内容围绕这一主旨展开,力求“应有尽有、不枝不蔓”。在突出主旨的前提下,尽可能将难点分散,以减轻读者的阅读压力,提高学习时的畅快感。譬如,将篆字部首分为常用部首、次常用部首、少用部首和罕用部首,将结构单元分为小单元、大单元和复合单元,等等。愿读者借助于本书,逐步积累对于篆字的认知,轻松步入篆字之门。学会正确辨识篆字,对于练习篆字书法也是重要的基础条件。
下篇是“《说文解字》导读”。《说文解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字学著作,是学习篆字的必读经典。“导读”首先简介《说文解字》的作者、内容与成就,继而重点解析了《说文解字》的部首体系。初学篆字的读者在阅读《说文解字》时,会对该书的部首体系感到困惑,难以理出头绪。本书第十一章对《说文》部首体系作了全景式的解析,阐明了各部首之间的相互关联,形成了《说文》部首体系的总体认知,对初读《说文》的读者有一定指导意义。本书第九章选介了古代名家的篆书与篆刻作品,供读者欣赏。多看篆书、篆刻作品,对于学习篆字颇有裨益。书后附有笔者编制的《篆字部首组字举例表》《简单篆字及难检篆字表·笔画检索》《部分小篆与古文、籀文对照表》《小篆常用字表·拼音检索》,是为读者提供的学习、检索篆字的实用工具。本书正文介绍的篆字皆为小篆,关于古文、籀文可参阅本书附录《部分小篆与古文、籀文对照表》,亦可阅读相关参考书籍。期望本书为初学篆字的读者开辟一条步入篆字之门的便捷通道。本书从“零起点”开始,内容是步步深入的。因而,对篆字已经有所了解的读者,也能从本书中获得收益。并望读者朋友们对本书的不足之处予以指正。
评价五 这本书的实用性体现在其清晰的递进结构上。它并没有让读者过早地接触到那些过于复杂的、需要深厚书法功底才能驾驭的异体字或金文写法。相反,它遵循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将基础篇章打磨得极其精细。对于我这种零基础的门外汉来说,最友好的部分在于它对“结构归位”的强调。篆书的结构往往要求方正、匀称,但初学者很容易写得松散或倾斜。这本书通过提供大量的结构参考图和拆解步骤,清晰地展示了如何在一个假想的方框内,合理地分配各个部件的空间位置,从而达到古人所追求的那种“形体安详”的美感。这种对基础骨架的扎实训练,为日后接触更复杂的书体风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让人觉得每走一步都踏在了实地上,信心倍增。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没有急于求成,而是耐心地陪伴学习者打好最关键的地基。
评分评价二 这本书的出版,简直是为像我这样身处信息爆炸时代,却渴望回归本源的文字爱好者们带来了一股清流。它的内容编排逻辑严谨到令人拍案叫绝。它不是那种简单地罗列字形,然后给出拼音和解释的字典式结构,而是构建了一个系统化的学习体系。初学者最怕的就是抓不住重点,而这本书巧妙地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先聚焦于最核心、最常见的几类偏旁部首的演变,然后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复杂字形的解析。我发现,通过这种方式学习,我的记忆效率大大提高了,因为我已经不是在死记硬背一个个独立的符号,而是在理解一套活的、有生命的文字系统。文字的“活”劲儿,在作者的引导下被重新唤醒了。而且,书中的语言风格极其平易近人,没有过多的学术腔调,读起来就像是有一位耐心又渊博的前辈在耳边细细讲解,让人感到亲切和鼓舞。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法,才是真正能让人坚持下去的秘诀。
评分评价四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种“考古”的体验。作者似乎深谙文字的“前世今生”,他巧妙地在介绍篆字的同时,穿插了大量关于古代社会、哲学思想与文字符号之间相互影响的历史背景知识。这使得学习篆字不再是枯燥的符号对照,而变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比如,当讲解到与“水”或“山”相关的字形时,作者会引述古代典籍中对自然现象的描述,一下子就让那个抽象的符号变得立体而富有生命力。这种宏观的文化视野,极大地激发了我继续探索下去的兴趣。我感觉到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一种字体,更是在重新学习古人观察世界和构建思维的方式。这种深层次的文化浸润,是任何只注重技巧的书籍所无法给予的。它成功地将一门“技术”提升到了“人文”的高度,这一点实在难能可贵。
评分评价一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就被它那种沉静而厚重的气质所吸引。封面设计得非常古朴,透着一股子对传统文化的敬畏感。我本身对文字学只是略知皮毛,每次看到那些奇特的篆字,总感觉隔着一层厚厚的历史迷雾,难以窥其真貌。这本书的开篇并没有急着灌输复杂的理论,而是用一种近乎“慢工出细活”的节奏,引导读者去感知篆字的结构之美和演变脉络。它的排版布局考究,疏密得当,让人在阅读时有一种很放松的体验,不像有些专业书籍那样让人望而却步。我尤其喜欢作者在介绍基础笔画时所采用的类比手法,把抽象的线条与具体的形象联系起来,让初学者一下子就能抓住要领。那些图例的清晰度和精准度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即便是放大观察,也能看出笔触的微妙变化。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教你多快能写,而在于帮你建立起一个坚实的基础认知框架,让你明白每一个篆字的背后,都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和对世界万物的观察视角。它更像是一把钥匙,为你打开了认识汉字源头的大门,让人忍不住想要继续深入探索下去。
评分评价三 这本书在装帧和用料上看得出是下了大功夫的,纸张的质感非常棒,即使用钢笔或蘸水笔书写练习,墨水也不会轻易洇开,这对于需要亲自动手描摹的入门学习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我之前尝试过几本市面上的篆书教材,大多要么是影印件模糊不清,要么就是为了追求“快”而牺牲了准确性,很多细节的提按顿挫都处理得不够到位。然而,这本教材对于笔法的示范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它没有止步于展示最终的篆书形态,而是深入剖析了篆书独特的“中锋用笔”技巧是如何体现在每一笔的起笔和收笔之中的。对于一个严肃的初学者而言,正确的运笔习惯一旦养成,后续的学习道路就会平坦许多。书中对不同书体(如大篆与小篆)的细微差异也做了对比性的阐述,这种严谨的态度,让这本书的工具书价值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绝非昙花一现的速成读物可比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